![]()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在 大書城 
      
      以“ 
      精确
      模式”搜“ 
      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現
      ”共有  
      13
       结果: | 
    同時支援繁體 / 正體 / 简体字輸入搜索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四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4-11-01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的第34本,讲述现象学与未来思想。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原名“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馆”)由倪梁康先生创建于2002年。在中心负责人倪梁康的引领下,国内现象学研究的中坚力量(钱捷、方向红、陈立胜、朱刚、张伟等)汇聚于此,在对经典现象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把现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五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4-12-01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的第35本,本书的主题文章来自2023年8月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现象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7届中国现象学年会。 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原名“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馆”)由倪梁康先生创建于2002年。在中心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六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5-06-01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的第36本,本书的主题文章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和广东哲学学会联合举办的“近代哲学与现象学——第六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原名“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馆”)由倪梁康先生创建于2002年。在中心负责人倪梁康的引领下,国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二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3-12-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三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3-12-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一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2-12-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六辑-胡塞尔诞辰160周年纪念专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0-10-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七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1-06-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地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九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1-12-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八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1-12-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十辑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2-10-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四辑-现象学与历史理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19-06-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 ...  | 
    詳情>> |   | 
  
![]() ![]()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五辑-历史性与现象学解释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简体书』 作者: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 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期:2020-03-01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 ...  | 
    詳情>> |   | 
  
| >>> (頁碼:1/1 行數:20/13) 1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