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7.3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6.4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7.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8.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7.2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学术指南,经典再现:增订再版,修订更新内容,汇聚最新成果,彰显文献学研究的全新高度。
★名家巨著,积淀深厚:敦煌学界的顶尖专家张涌泉教授倾力打造,为敦煌文献学领域的研究助力。
★体系严谨,深入浅出:详解文献形制与流传,全面构建中国写本文献学的理论框架。
★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珍贵文献图例搭配深度解析,让传世文献更加触手可及。
★系统全面,实用兼具:既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指导,也是文史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
內容簡介: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
關於作者: |
张涌泉,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2010),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兼任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从事近代汉字学、敦煌学、写本学研究;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胡绳青年学术奖、思勉原创奖等多种奖励。
|
目錄:
|
凡例
敦煌文献整理:百年行与思(代序)
绪论编
第一章 写本文献学:一门待创立的新学问
第一节古代文献传播体式的演进
第二节写本文献大观
一 吐鲁番文书
二 敦煌文献
三 黑水城文献
四 宋元以来民间文书
五 明清档案
六 共他写本文献
第三节写本文献的特点
一 内容方面
二 形制方面
三 校读符号
第四节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
一 写本文献是古代文献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二 写本文献保存了大批世无传本的佚典
三 写本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学术史
四 写本文献推动了一批新学问的诞生
第五节 敦煌写本文献学——写本文献学的基石
第二章 敦煌文献的价值——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第一节 文字学价值
一 保存了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字书
二 提供了丰富的近代汉字字形资料
第二节 音韵学价值
一 《切韵》系韵书和音义类写卷的保存
二 保存了丰富的中古近代汉语语音材料
第三节 词汇训诂学价值
一 口语辞书《字宝》《俗务要名林》的价值
二 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
第三节 古籍校勘价值
一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书的较早抄本或引文,可据以纠正传世文献中的一些传刻之误
二 敦煌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可以给校勘古书提供许多有用的证据
第三章 敦煌文献的写本特征
第一节 分卷不定
第二节 符号不定
第三节 词句不定
第四节 用字不定
第五节 文多疏误
第六节 丛脞芜杂
第七节 正背杂抄
字词编
第四章 敦煌文献的字体
第一节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 文字载体的改进
二 书写工具的变化
三 汉字字体的演变
第二节 篆书
第三节 隶书
第四节 楷书
第五节 行书
第六节 草书
第五章 敦煌文献的俗语词
第一节煌文献俗语词大观
一 基本语料
二 研究概况
第二节敦煌文献俗语词误校示例
一 不明俗语词而误录
二 不明俗语词而臆改
三 不明俗语词而误改
四 不明俗语词而误增
五 不明俗语词而误删
六 不明俗语词而误读
七 不明俗语词而误乙
八 不明俗语词而误释
九 不明俗语词而失校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考释方法
一 辨字形
二 破假借
三 考异文
四 探语源
五 审文例
六 重类比
第六章 敦煌文献的俗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字大观
一 敦煌文献与俗字
二 敦煌文献俗字书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类型
一 增加部件
二 省略部件
三 改换偏旁
四 部件易位
五 书写变易
六 整体创造
七 异形借用
八 合文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辨识
一 审辨字形
二 类比例句
三 比勘异文
四 佐证文献
五 审察文义
第七章 敦煌文献的异文
第一节 异本异文
一 与字形有关的异文
二 与字音有关的异文
三 与字义有关的异文
四 与语境有关的异文
第二节 异书异文
一 传抄致误
二 编者或抄者删改
第三节 同本异文
一 正俗古今之异
二 本字通假字之异
三 讳字改与不改之异
四 同义词之异
抄例编
第八章 讹文和正讹
第一节 讹文
一 因形近而误
二 因音近而误
三 因习语而误
四 因上下文相涉而误
五 因粗疏而误
六 因直行排列而误
七 展转而误
第二节 正讹
一 接书正字
二 旁注正字
三 记正字于天头或地脚
四 记正字于行末
五 记正字于句末或注末
六 在讹字上改书正字
七 在卷背相应位置标注正字
第三节 馀论
一 写本旁注的并非都是正字
二 接书或旁注改正的并非都是错字
三 旁注正字和旁注脱文易于混淆
四 旁注字有阑入正文的现象
第九章 脱文和补脱
第一节 脱文及缺文
一 因重文省书而脱
二 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脱
三 因换行而脱
四 因抄手节略而脱
五 因字难识而缺
六 因妄删而缺
七 因纸张破损而缺
第二节 补脱
一 补脱字于原文右侧
二 补脱字于句末或行末
三 补脱字于注文之末
第三节 馀论
第十章 衍文和卜煞
第一节 衍文
一 因旁记字阑入正文而衍
二 因换行而衍
三 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衍
四 因习语而衍
五 因误赘重文号而衍
六 因音近而衍
第二节 卜煞
一 删字号示例
二 删字号的误标和误读
第三节 馀论
第十一章 错乱和钩乙
第一节 错乱
一 语因习用而错乱
二 因传抄走眼而错乱
三 不察重文符号而错乱
四 因传抄疏误而错乱
五 因妄改而错乱
第二节 钩乙
一 钩乙号示例
二 钩乙号的误读
第三节 馀论
第十二章 重文符号
第一节 形状与用法
第二节 源流演变
第三节 传刻讹舛
一 讹混
二 脱漏
三 衍误
四 错乱
第十三章 省代、省书和省文
第一节 省代
一 省代号及其用法
二 省代号与重文号
三 省代号与连读成训
第二节 省书
一 习词省书
二 套语省书
三 重句省书
四 引语省书
第三节 省文
一 省虚詞
二 复名单称
第十四章 标识符号
第一节 句读号
一 停顿号
二 绝止号
三 引号
四 界隔号
五 补白号
第二节 层次号
第三节 勘验号
第四节 画押号
一 画指
二 花押
第五节 馀论
第十五章 双行注文齐整化
第一节 调整位置
第二节 删减字词
第三节 增添字词或符号
一 增添虚词
二 增添实词
三 增添符号
第四节 馀论
校理编
第十六章 敦煌残卷的缀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缀合工作的回顾
第三节 敦煌残卷缀合释例
第四节 馀论
第十七章 敦煌文献的定名
第一节 原有篇题的择定
第二节 前贤拟题的检讨
一 误拟
二 泛拟
三 分拟
四 混拟
五 不准确
第三节 缺题残卷的定名
一 据其他写本考定
二 据传世文本考定
三 据字词顺序考定
四 据关键词考定
第四节 馀论
第十八章 敦煌文献的断代
第一节 据内容断代
一 纪年
二 题记
三 名物
四 历史事件
第二节 据书法断代
第三节 据字形断代
一 避讳字
二 武周新字
三 俗字
第四节 据纸质和形制断代
第五节 馀论
第十九章 敦煌文献的辨伪
第一节 敦煌伪卷概观
一 全卷伪
二 内容伪
三 题记伪
四 收藏印章伪
五 其他写卷混入
第二节 敦煌伪卷鉴别方法
一 纸张
二 形制
三 墨色
四 笔迹
五 内容
六 流传
第三节 敦煌伪卷鉴别示例——以字形辨析为中心
第二十章 敦煌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对校
一 底本的选定
二 校本的择取
三 出校的原则
第二节 他校
一 取前人之书以校
二 取后人之书以校
三 取同时之书以校
四 他校时的注意点
第三节 本校
一 据原书文例订正讹误
二 据原书词例订正讹误
三 据原书字例订正讹误
四 据原书韵例订正讹误
五 据原书文义订正讹误
六 据原书古注订正讹误
第四节 理校
一 辨字形
二 审字音
三 考词义
四 核事实
第五节 馀论
附录:敦煌文献校录体例之我见
后记
增订本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