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書城自編碼: 402419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川观新闻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7624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9.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HK$ 96.8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7
《从考古看中国》
+

HK$ 181.7
《无声胜有声:中古中国墓葬音乐文物与礼乐文化》
+

HK$ 342.7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
+

HK$ 1728.0
《安阳孝民屯(四)殷商遗存·墓葬》
+

HK$ 1728.0
《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商博良埃及考古图册(上下卷)》
+

HK$ 250.7
《长江万里青: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图录》
編輯推薦:
一场跨越万里的文明探索之旅,揭秘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奥秘。考古学者亲历讲述,带你走进三星堆及11大古遗址,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五千年文明的璀璨光辉。擦亮巴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bi读佳作,不容错过!
內容簡介:
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先后走进宝山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陕西)、马家窑遗址(甘肃)、石家河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北)、凌家滩遗址(安徽)等11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采访对话数十位余位考古学者。本书用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呈现出三星堆与其他古遗址的内在联系,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坚实且丰富的证据。
關於作者:
川观新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平台,以四川政商学界人群为核心用户的新媒体阅读产品,于2014年上线,提供独家、原创、深度的新闻报道和音视频、直播、AR等新媒体产品。其以技术驱动内容创新,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传播内容、抢占移动传播前沿,覆盖用户数亿人。
目錄
西北行
马家窑遗址...........................................................................................................................003
彩陶之巅,揭开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灿烂一角...............................................005
从马家窑到川西,一条 5000 年前的“彩陶传播之路”.....................018
石峁遗址.................................................................................................................................021
史前最大古城石峁遗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023
石峁和三星堆,对神的共同认知、共同的精神信仰...............................035
石峁为何跻身世界十大考古发现?.....................................................................037
宝山遗址.................................................................................................................................039
宝山遗址,连接中原与巴蜀的“中转站”?...............................................040
宝山遗址藏着哪些文化密码?................................................................................051
宝山人曾来过成都金沙?...........................................................................................053

中原行
陶寺遗址.................................................................................................................................057
走进“最初的中国”,最有可能的“尧都”...............................................058
三星堆的铸铜技术可以追溯到陶寺?...............................................................072
二里头遗址...........................................................................................................................075
最早的中国,最可能的夏都.....................................................................................077
从三星堆到二里头,“同款”文物的背后....................................................087
殷墟遗址.................................................................................................................................093
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095
相似的青铜和玉璧背后,是三星堆与殷墟密切的文化交流..............107
殷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璀璨明珠...............................................................110
为何殷墟“大都无城”?...........................................................................................113
商代人日常书写应是毛笔字.....................................................................................115
仰韶村遗址...........................................................................................................................117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从仰韶诞生.....................................................................119
写进教科书的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是盛酒的?....................................129

长江行
石家河遗址...........................................................................................................................133
庞大恢宏的史前古城.....................................................................................................135
从“撞脸”的神人头像,看文化跨越时空的交流....................................145
盘龙城遗址...........................................................................................................................147
商代青铜文明的“十字路口”................................................................................148
从中原到古蜀,纹样上的文明交流密码..........................................................158
凌家滩遗址...........................................................................................................................159
中国史前第一个玉文化高峰在这里诞生..........................................................160
玉人与青铜人的时空对视...........................................................................................172
良渚遗址.................................................................................................................................175
良渚,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177
从良渚到三星堆、金沙,玉琮的奇幻“漂流”..........................................188
“神树”知道答案...........................................................................................................190

源远流长,五千年画卷波澜壮阔..........................................................................193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老的智慧传承至今...............................................201
多元一体,满天星光闪耀中华................................................................................209
內容試閱
代序
在行走中触摸中华文明早期的脉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2024 年元旦前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里饱含深情地点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 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华文明在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留下了哪些辉煌印迹?中华文明又是如何从“满天星斗”,最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百川归海从多元走向一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它在历史上和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又经历了怎样的交流?这些交流怎样印证了中华文明的五种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诸多问题,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能够得到答案。
2021 年 3 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发现的 6 座祭祀坑“再醒惊天下”。陆续公布的金面具、顶尊跪坐人像、青铜面具等最新考古成果,让学术界一致认为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作为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我有幸见证了三星堆又一次重大考古成果的出炉。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家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当年尚在发掘之际,就策划推出了“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10 多名记者从三星堆出发,兵分三路,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 11 处史前遗址进行了寻访,并且直接与遗址的相关发掘负责人及专家进行对话,推出了一组站位高远、内容丰富的报道,揭开了中华文明从孕育走向壮大的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本书便是当年报道内容的精华呈现。
当我们凝视历史的时候,也被它们凝望。那些藏于一物一器的目光,汇成灿烂星光,指引我们前往文明的深处。
从本书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浙江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可以发现安徽凌家滩遗址的先民们早在 5800 年至 5300 年前就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我们也可以在河南仰韶村遗址和甘肃马家窑遗址欣赏到中国史前彩陶的发展与流变,在陕西石峁遗址看到早在距今约 4300 年至
3800 年前,这里便建起了面积约 400 万平方米的城址,文明的灯塔在黄土高原高高矗立。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根深叶茂,山西陶寺遗址不仅是中国史前第三大城址, 还极可能是“最初的中国”、帝尧之都;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什么是最早的中国,最可能的夏都;为何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的李伯谦会说“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通过记者采访,我们也能从殷墟、二里头、陶寺、马家窑、盘龙城等多处遗址的发掘人的讲述中,了解到地处西南的三星堆,曾经如何以开放包容之姿突破蜀道之难,与中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建立起紧密联系,最终创造了伟大、瑰丽而独特的文化瑰宝——三星堆文明。
书中的文章,让我们跟随记者寻踪的脚步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也直观理解到了为什么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23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三星堆视察,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了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四川日报全媒体对 11 处史前遗址的寻根,从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见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和梳理中华文明脉络版图的层面, 回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满天星斗”,看这些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如何贯穿历史,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精神脊梁,迸发出无尽的力量。
如今,这组报道结集成书,并且以更多更精美的照片勾勒11 处遗址的面貌,相信一定能够让更多读者领略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特聘专家 王 巍
2024年6月 25日

彩陶之巅,
揭开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灿烂一角
1924 年春,西北高原绿树吐青、田野渐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和助手离开兰州,沿洮河一路考察。在岸边一处名叫马家窑村的附近,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址。尔后,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研究,以该地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闻名遐迩。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早期由河湟流域中心区向西、向南发展, 曾南传至四川北部,对后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产生了影响。中晚期则往北、向西传播,曾发展至新疆东部。
如今,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回望历史,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黄河上游史前斑斓文化的大门,不仅勾勒出远古辉煌的彩陶艺术,更向我们展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民族真实存在的早期文明的辉煌,它渐次向西传播,使原始狩猎方式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农耕文化,初步具备了文明社会开始形成的基本标志。
庄稼地下藏着史前风华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甘肃中部独立起源的本土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郎树德
甘肃兰州以南的临洮,洮河由南向北汇入黄河。洮河两岸, 距今约 5000 年前就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一行从临洮县出发前往马家窑遗址,追溯遗址背后的“文化密码”。
车子向西南方向一路前行,约 20 分钟后,一座刻有“马家窑遗址”的石碑映入眼帘。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专家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沿着石碑旁的小路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洮河穿行于平野,旁边的巴马峪沟植被葱郁,马家窑遗址的概貌尽收眼底。指着南边方向, 郎树德介绍,马家窑遗址包括南自巴马峪沟、北至祁家沟、东起洮河西岸二级台地边缘、西抵瓦家大山山坡,东西 600 米到
1200 米,南北约 1400 米。遗址保护核心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近百年前,安特生就在巴马峪沟处发现了马家窑遗址,揭开了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灿烂一角。
如今的马家窑遗址已经回填,静静躺在脚下,上面种满了庄稼。旁边的巴马峪沟绿意盎然,像一条悦动的绿丝绦,横贯两山。宁静、普通的村野场景,让人难以想象百年前这里曾有一场石破天惊的发掘。不过,人们可以在安特生的《龙与洋鬼子》一书中,重温当时的“盛景”:“向导领着我们一步步登高爬到西坡的时候,我们相当惊奇,我们登高了数百米,肥沃的河谷远远落在我们身后,像一条深绿色的带子;再远望,更遥远的谷地也呈现在眼前,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我们终于来到一个高地,这里地势高亢,视野开阔。堆土中,彩陶的碎片随处可见……”
沉睡已久的马家窑文化向安特生展示了自己绚丽色彩的一角,这让他兴奋不已,在随后发表的《甘肃考古记》一书中, 安特生总结:“甘肃考古,为期二年。足迹所涉,几及甘肃省大半。所得结果,颇出意料所及。”
这份“惊喜”在随后的岁月吸引了不少考古学者的注意。继安特生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著名学者裴文中、顾颉刚等专程考察马家窑等遗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命名了马家窑文化,经过几代人的接续研究,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逐渐被勾勒, 其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及六盘山,西至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茂县、汶川一带。
因为都有彩陶,且在文化上存在某种相似,马家窑文化似乎自出生起就和仰韶文化捆绑在一起,关于它们的争论也此起彼伏。郎树德说,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甘肃中部独立起源的本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不过,比较清晰的是,河西走廊的马厂类型文化因素, 被后来的四坝文化所继承。在甘肃的整个青铜文化时期,彩陶始终绵延不绝,马家窑文化对后世仍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田园牧歌从这里飘起
考古人员在当地还发现了少量的精致捕鱼工具、石球等,这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狩猎采集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生产。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纺织和制陶等。这些都说明马家窑文化先民已经从对自然的攫取过渡到生产经营阶段。——郎树德
位于洮河流域,马家窑遗址拥有黄厚土地。大河冲积平原、河水冲刷形成的台地、丘陵岗地,地势开阔,土质肥沃,再加上温暖的气候,这里适合农业耕作。
指着遗址远方的洮河,郎树德将远古的生活图景徐徐道来。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多数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马兰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古老的先民依河而居, 并进行农业种植。1977 年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成捆带秆带穗的炭化植物,考古一般称之为“黍”及大麻籽等,许多遗址出土的大型瓮罐中,储藏有粟。由此看来,粟和黍应为马家窑先民主要的农作物,这也说明中国北方史前文化,粟作农业区包括了黄河上游地区。
2014 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 4 次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在这里发现大量陶片石器、骨器、动物遗骸, 以及大小各异的房屋遗址,灰坑、灰沟、陶窑,为勾勒先民生活场景, 提供更多翔实的证据。
“考古人员在当地还发现了少量的精致捕鱼工具、石球等, 这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狩猎采集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生产。”郎树德还提到,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纺织和制陶等。这些都说明马家窑文化先民已经从对自然的攫取过渡到生产经营阶段。
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粮食充裕起来。为了保存粮食,先民房屋附近还设有存储粮食的窖穴。不过,当时的房屋造型却迥异于今日。郎树德说,当时马家窑先民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 也有平地起建的房屋,在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遗址曾发现了分间房屋。“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三种,以长方形房屋较为多见。长方形、方形房屋面积一般在 10 平方米至 30 平方米之间,屋内中部偏前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小方形门道。”圆形房屋多为半地穴浅坑,进门有火塘,复原形状推测立面呈圆锥形。
此外,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墓地在住地附近,位于比遗址更高的山坡上。盛行公共墓地,大多为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 以长方形居多。晚期发现有木棺等葬具。“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 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以陶器为主,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等家畜。随葬品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并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甚至多达 100 余件,而有的却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距的增大,深刻表明社会的分化加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