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2.1
|
編輯推薦: |
精选权威案例,覆盖广泛
裁判依据准确,检索便捷
章节设置合理,内容全面
|
內容簡介: |
为更好地发挥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审判质量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并通过典型案例引领,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具有固定预期和明确参照,我们出版了“人民法院民商事指导案例与类案裁判依据丛书”。
《劳动纠纷指导案例与类案裁判依据》为其中一个分册,本书梳理并精心筛选了劳动纠纷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以及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以《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类案进行合理划分、收录和编排,同时还收录了类案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通过汇总分析前述经典案例,凝练裁判要点,整合裁判依据,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法律精神、理解法律规定、适用裁判规则。
|
關於作者: |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主办的中央级法律类专业出版社,是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文本的权威出版机构、法律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
|
目錄:
|
第一编 劳动合同纠纷
一、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01.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02. 网络主播与合作公司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
003.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认定
004. 对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要求二倍工资的诉讼请求的认定
005. 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
006.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
007. 如何认定网约货车司机与平台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08. 如何认定网约配送员与平台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09. 外卖平台用工合作企业通过劳务公司招用网约配送员,如何认定劳动关系
010. 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与平台企业或其用工合作企业订立合作协议,能否认定劳动关系
011. 如何认定网络主播与文化传播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12. 如何认定网约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13. 未成年运动员劳动关系的认定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14.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劳动关系确认
015. 外卖快递员非自愿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016. 超市促销员与超市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
017. 季节性就业劳动关系的认定
018. 车辆挂靠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
019. 家政服务领域劳动关系的认定
020. 不符合劳动关系项下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以及管理与被管理等法律特征的,不构成劳动关系
(四)裁判依据
二、集体合同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1. 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在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可以按照集体合同约定执行
(二)裁判依据
三、劳务派遣合同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2. 劳务派遣双方是否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023. 用工单位不得借“劳务外包”之名行“劳务派遣”之实
024. 用人单位不得通过逆向派遣规避法定责任
025. 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务派遣协议期满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026. 用人单位不得以虚假劳务派遣规避主体责任
(二)裁判依据
四、非全日制用工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27. 用人单位假借非全日制用工之名,行全日制用工之实的,应履行全日制用工主体责任
028. 用人单位与员工是否建立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应综合实际工作时间、工资发放形式等条件进行判断
029. 用人单位未按小时计算劳动者薪酬是否影响非全日制用工的认定
(二)裁判依据
五、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30. 年终奖发放前离职的劳动者能否向原用人单位主张支付年终奖
031. 符合奖励条件的劳动者主张获奖条件成就,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发放奖金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32. 用人单位可否依据末位淘汰制对排名靠后的员工采取调岗调薪措施
033. 如何认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034.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
035. 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
03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
037. 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038. 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039. 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
040. 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当如何认定
041. 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42. 用人单位单方降低劳动报酬,员工未提异议不应视为默认
043. 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受法律保障
(四)裁判依据
六、经济补偿金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44. 孕产期女职工的经济补偿
045. 用人单位长时间对员工进行不必要培训、未按约定提供劳动条件、迫使员工离职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046. 用人单位与员工进行离职结算时利用优势地位签订显失公平《薪酬结算单》的,应予撤销
047. 劳动者主张推定解雇经济补偿金应以用人单位存在主观过错为前提
048. 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在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应与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049. 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违反公司规定造成经济损失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裁判依据
七、竞业限制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50. 不能仅凭经营范围重合就认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
051. 因履行竞业限制条款发生争议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的期间不计入竞业限制期限的劳动合同条款无效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52.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但该单位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是否应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053. 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违反了《离职后义务协议》关于竞业限制和保密义务的约定,用人单位可否要求返还经济补偿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54. 入职名称相似、行业不同的新公司,是否构成违反竞业限制义务
055. 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入职与原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企业,应如何处理
056. 掌握企业技术秘密的工作人员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四)裁判依据
八、解除劳动合同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57. 管理人员未采取合理措施或者存在纵容性骚扰行为、干扰对性骚扰行为调查等情形,用人单位可否解除劳动合同
058. 人民法院在判断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的合法性时,应当以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出的解除通知的内容为认定依据
059. 用人单位能否依据“末位淘汰”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60. 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应当合理且善意
061. 因用人单位整体搬迁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认定
062. 用人单位应依据法律规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证明
063. 用人单位未与人事主管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人事主管可否要求二倍工资赔偿
064.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065. 用人单位依据超出企业内部劳动管理范畴的规章制度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066. 患有癌症、精神病等难以治疗的特殊疾病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
067. 应聘者在应聘时提供虚假学历证明的,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068. 劳动者身体缺陷未达到严重缺陷程度,用人单位主张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
069. 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070.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务,劳动者是否有权拒绝
071. 劳动者请假照看病危父亲,用人单位应给予适当善意和包容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2. 用人单位可否单方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
073.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如何处理“小伤大养”及“休工无期限”问题
(四)裁判依据
九、其他类型案例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4. 用人单位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做出待岗培训、 复岗考试的安排是否合法
075. 女职工产假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公司能否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076. 劳动者的请求事项超出劳动仲裁申请时效的处理
077. 用人单位单方调岗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裁判依据
第二编 社会保险纠纷
一、养老保险待遇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78. 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机构不能补办的,用人单位应赔偿其养老保险待遇损失
(二)裁判依据
二、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79. 用人单位可否以侵权人已向劳动者赔偿误工费为由,主张不支付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
080. 用人单位为职工购买商业性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不因此免除其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的法定义务
081.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支付认定
082. 在劳动合同中双方约定有工伤免责条款,劳动者受伤的,用人单位是否承担责任
083. 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084. 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因工死亡,其遗腹子可作为死者亲属获得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
085. 劳动者可请求撤销显失公平的工伤待遇和解协议
附:工伤相关行政案件
(一)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086. 职工见义勇为,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到伤害的,应当视同工伤
087.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通知是否属于可诉行政行为
088. 如何把握工伤认定中的“工作原因”和“工作场所”
(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
089. 女职工未请假回家喂奶途中出车祸是否为工伤
090.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工伤保险责任如何认定
091. 工伤认定中有关“上下班途中”的裁判规则
092. 工伤认定是否因职工工作单位的变动而改变
093. 认定工伤并不以用人单位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为前提
094. 停工留薪期最长期限的计算方式
095. 如何理解“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工伤认定
096. “收尾性工作”的认定
097. 职工上班时“串岗”,是否影响工伤认定
098. 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中“上下班途中”的规定
099.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如何计算
100. 调查核实是否为每个工伤认定程序中必经的程序
101. 工伤认定中,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向行政机关提供证据,事后在行政诉讼程序中向人民法院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不予采纳
102. 工作时间内,劳动者在工作场所的卫生设施内发生伤亡,是否属于工伤
(三)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103. 因某平台企业与闪送员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闪送员配送任务结束后途中意外死亡的,不构成工伤(亡)
(四)裁判依据
三、医疗保险待遇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104. 未给职工缴社保导致医疗待遇受损,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105. 劳动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免除用人单位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法定义务
106. 员工与他人打架,公司不赔偿医疗费
(二)裁判依据
四、生育保险待遇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107. 用人单位不得截留职工的生育津贴
108. 用人单位不得在职工休产假期间降低工资待遇
(二)裁判依据
五、失业保险待遇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109. 用人单位未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应承担失业保险损失
(二)裁判依据
六、福利待遇纠纷
(一)地方法院典型案例
110. 患有特殊疾病劳动者医疗期受法律特别保护
111. 年休假天数应按累计工作年限确定
(二)裁判依据
|
內容試閱:
|
编写说明
2022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案例指导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案例指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案例指导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对于确保裁判尺度统一,促进法律正确实施,提高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会议还强调,要健全完善案例指导工作机制,确保裁判尺度统一,促进法律正确实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强指导性案例应用,法官审判执行案件进行类案检索,应先行检索现行有效指导性案例,对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作出裁判。
为更好地发挥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审判质量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并通过典型案例引领,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具有固定预期和明确参照,我们出版了“人民法院民商事指导案例与类案裁判依据丛书”。本丛书梳理并精心筛选了相关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以及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相较于抽象的条文规定,这些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法官审判经验和司法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审判人员的司法能力,提升律师的执业水平,促进公民尊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案例教学和运用法学研究提供鲜活样本和实务资源。
本丛书在内容和体例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章节设置合理,内容全面。本丛书以《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类案进行合理划分、收录和编排,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实际需求和阅读习惯,力求做到条线清晰、重点突出。
第二,案例覆盖广泛,严格拣选。本丛书的案例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二层级为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典型案例;第三层级为地方法院典型案例。通过汇总和分析前述经典案例,凝练裁判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法律精神、理解法律规定、适用裁判规则。
第三,裁判依据准确,检索便捷。本丛书精选类案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收录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是当事人起诉、应诉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重要依据。
另需说明的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确保内容准确的基础上,本书进行了必要的体例统一和编辑加工处理。
希望本丛书能在实现个案公正处理、提升公众法治素养、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推动法律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为推进案例指导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丛书内容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法制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