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72.5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102.4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90.9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4.4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5.2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9.4
|
內容簡介: |
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发展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经验事实的发现和解释,本研究论证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和顺图书馆经历了从乡村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到行政嵌入型公共文化空间到共建共享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以立足乡土服务乡邦为宗旨;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通过政治嵌入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这期间由于政府借助一体化行政命令体系,建立起了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机制,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也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在共建共享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发展不仅依赖乡土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还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要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只有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健康长效发展。
|
關於作者: |
耿达,男,1988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基地特聘研究员,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部基金、云南省哲社基金等项目7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
目錄:
|
绪论西南边地、图书馆与公共文化空间
一进入中国西南边地腾冲
二图书馆与现代化
三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
四资料使用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前奏:西南边地的文化潮流先声(1902~1927年)
一和顺人的贸易网络与文化反哺
二和顺人的社会团体与思想革新
三和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小结文化潮流的跨境传播与地方创造
第二章创生: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1928~1941年)
一和顺图书馆创建的历程
二和顺图书馆创建的社会网络
三和顺图书馆与乡村社会文化的互构
小结现代图书馆如何扎根乡土社会
第三章守护:时代大变局中的守望者(1942~1979年)
一滇西抗战中的和顺图书馆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和顺图书馆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和顺图书馆
小结守土守文:和顺乡民的文化自觉
第四章转轨: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1980~2011年)
一事业单位体制与文化格式供给
二体制嵌入与服务内卷化
三情感连接与空间生产
小结国家治理与地方知识
第五章共享:多元场景中的文化展示(2012年至今)
一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和顺图书馆
二多元场景中利益的冲突与调适
三和顺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图景
小结文化场景与社会空间
第六章结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机制
一自发生成阶段:乡土社会的调适
二政府主导阶段:政府行为的嵌入
三共建共享阶段:多元力量的整合
四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和顺图书馆照片
跋
|
內容試閱:
|
“魁阁学术文库”总序
1939年7月,在熊庆来、吴文藻、顾毓琇等诸位先生的努力下,云南大学正式设立社会学系。在这之前的1938年8月到9月间,吴文藻已携家人及学生李有义、郑安仑、薛观涛辗转经越南从河口入境云南,差不多两个月后,其学生费孝通亦从英国学成后经越南到昆,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附设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研究工作站(亦称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代初,社会学研究室因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而搬迁至昆明市郊的呈贡县魁星阁,“魁阁”之名因此而得。此后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在费孝通的带领下,“魁阁”汇集了一批当时中国杰出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如许烺光、张之毅、田汝康、史国衡、谷苞、胡庆钧、李有义等,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出版了一系列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的学术精品。由于吴文藻、费孝通、杨堃等诸位先生在1940年代的努力,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其社会学研究室(“魁阁”)成为当时全球最重要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之一,其中涌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魁阁”因其非凡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魁阁”的传统是多面相的,其主要者,吴文藻先生将之概括为“社会学中国化”,其含义我们可简单概括为:引进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之为工具在中国开展实地研究,理解与认知中国社会,生产符合国情的社会科学知识,以满足建设现代中国之需要。
为实现其“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理想,1940年代,吴文藻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出版大型丛书“社会学丛刊”,在为“社会学丛刊”写的总序中,吴先生开篇即指出,“本丛刊之发行,起于两种信念及要求:一为促使社会学之中国化,以发挥中国社会学之特长;一为供给社会学上的基本参考书,以辅助大学教本之不足”。丛刊之主旨乃是“要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基础”。“魁阁”的实地研究报告,如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国衡的《昆厂劳工》、田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