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HK$
70.8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HK$
115.6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
編輯推薦: |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人民性立场的主题界定”“人民主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人民性立场的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的原创性贡献”“从立场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的指导意义”“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的实践升华”。总体来看本书的结构清晰,论述严谨。
|
內容簡介: |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本书在对人民立场进行主题界定的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作为人民立场理论基础的人民主体论,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尤其是针对人民立场的实践展现,着重阐发了人民立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从而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所指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致力于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多重维度及其有机统一。
|
關於作者: |
鲍金,1980年生,山东潍坊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上海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首批晨星优秀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和国*-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潘虹旭,女,1994年生,河北承德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财产权理论研究。
|
目錄:
|
从目 标到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主题 界定
一、 价值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人民 幸福 / 002
二、 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目标 / 01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阐释 / 0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特征 / 029
人民主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一、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对价值立场的确定方法 / 035
二、 价值颠倒: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价值 批判 / 040
三、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体论批判 / 046
四、无产阶级:人民主体的核心构成 / 051
五、 掌握历史的客观规律:人民主体的现实 可能 / 057
六、人民主体的历史生成 / 064
074 / 第三章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及其
发展 / 075
二、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 085
三、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崭新体现 / 095
四、 “以人民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 / 102
115 / 第四章从立场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指导意义一、改变世界与问题导向:人民立场的实践过程 / 115
二、人民立场的实践展现: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 / 121
三、人民立场的实践展现:疫情防控与生命至上 / 144
157 /第五章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升华
一、现代性:人类文明当代形态的性质规定及其限度 / 158
二、 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人民立场与科学社会主义 的未来形态 / 169
三、 人民成为主体的保证:人民立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 领导地位 / 181
四、现代性的扬弃:人民立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 189
|
內容試閱:
|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根本政治立场,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由此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政治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就具有了高度的一致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渊源、特质与优势、实践与基础,均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判断,而判断的依据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最本质维度上坚持人民的立场,或者说,坚持人民的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各类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就此而言,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是,从人民立场的视角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是什么?原因背后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下面将对此加以阐述。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6年 7月 2日。
首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1]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昭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步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客观规律之一是: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相应地社会主义运动更是来自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明确了自己的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无论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所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从而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为人民造福。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特征的真正彰显。只有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才能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其次,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实践旨归。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方向的根本尺度。依据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享有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众所周知,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生产力极端落后基础上开始建立社会主义,人口多、底子薄和生产力欠发达是最基本的国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曾经长期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促进生产力发展、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面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许多新风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论述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统一上,着重阐述坚持人民立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关键性的引领意义。
最后,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突出
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2]是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否“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是否“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是衡量某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把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使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规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心系人民”的情怀、牢记“人民期待”的目标、坚持“人民评判”的标准、筑牢“人民江山”的根基,始终致力于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结合起来,把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结合起来,这些方面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重大创新,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坚持。质言之,坚持人民的立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
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基础性支撑和实体性内容。
以上,我们简要阐述了从人民立场的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依据。接下来,需要介绍本书各章的篇章布局,从而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明晰。本书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人民立场进行主题界定。如果说幸福是人们对所处社会关系的整体领受和自我确证的话,那么人民幸福则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标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主建构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幸福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二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内蕴着根本立场,即人民的立场。具体来说,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目的;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凝聚人民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而人民的根本立场要贯彻落实于其中,就应当始终注意保持立场的根本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系统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便是人民主体论。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确定的方法论原则,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原则,首先是批判理解人民主体论的理论障碍:个人主体论。个人主体论从历史表象和经验直观出发,只是把握到历史活动中一个个孤立的个人,而根本没有看到这些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规定性和社会联系本质。其次要确立起真正的社会历史的主体,就要在对人的经验把握基础上,超越对人的表象式和直观式理解,深刻地把握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以及由人的社会关系所积聚起来的群体主体,即人民主体,由此才能阐明人民作为社会历史之主体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推进,但是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产物。
第三章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渊源和贡献,就需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尤其是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开始考察,经由“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直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根本政治立场愈加丰富和完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任务的变化而相应地具有更加崭新的内容和表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人民立场的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突出体现为:“与民同心”的情怀、“为民奋斗”的目标、“人民评判”的标准和“人民江山”的根基。
第四章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不仅仅是写在文件中、写在政策上,而且是为实践所深刻证明、为人民所高度认同。从根本的规定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便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过程中实现自己,即“改变世界”与“问题导向”,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不能仅仅是一种关于主义的说明和阐释,而且更应该是一种实践过程中的真实理念。从实践工作来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人民美好生活的跃进,既是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一步,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重要表征;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树立生命至上理念,表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贯彻和落实人民立场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彻底的,将人民群众的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突出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至上的
理念。
第五章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立场的新文明形态意义。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优势、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优势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走向,同样具有深远意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在当今现代性的文明体系中显示出一种扬弃现代性
从而超越现代性的未来方向,这一方向可以用“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来加
以标示。因此我们需要从宏观视角系统阐述现代性所给予人类文明当代形态的
主要性质规定及其历史限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
民立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所显现的意义,从而最终落实于对于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