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HK$
61.6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打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丛书特点: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流派、著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
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统合出的新成果。
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
|
內容簡介: |
本卷通过对儒道佛三者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动态过程的描述,深入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的流布,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概貌。本卷主张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魏晋玄学为核心的整个哲学发展进程视作一个完整的“时代思潮”。
魏晋玄学是这一思潮的主流。这一方面表现为自汉末至东晋时期不断有伟大的玄学家涌现,推动着玄学持续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代表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最强音;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玄学的影响逐渐辐射开来,不仅深刻地塑造着这一时期的精神气质与社会风尚,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佛教哲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重要的学术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思潮的一个重要支潮。与玄学主潮的跌宕起伏相呼应,以佛教般若学为代表的佛教哲学,总体上可划分为道安时期和鸠摩罗什-僧肇时期两个阶段,在理论上表现为由色空分离、色心分离到色空为一、即体即用的理论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尽管已基本失去了官学的垄断地位,但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魏晋南北朝思潮的另一重要支潮。魏晋时期的儒学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郑玄、王肃学派之争而趋至对儒家礼学的深入研究,二是王弼、郭象倡导的玄学化儒学的出现。这两条主线一直延展到南朝时期且渐趋合流,使许多南朝儒者成为“礼玄双修”的学问家。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的主要形态有三种,即作为时代思潮主流的玄学、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佛教和同样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儒学。三者有主有次,相互影响、彼此竞争,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思潮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漫延。这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而绚烂的哲学思想图景。
|
關於作者: |
麻天祥,1948年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院驻院研究员,珞珈杰出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中国佛学以及宗教医学伦理学研究。出版著作有《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如是我闻——麻天祥佛学与宗教哲学研究》《中国宗教哲学史》《汤用彤评传》《中国思想史钩沉》以及多卷本《民国学案》等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
秦平,1973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研究。出版著作有《〈春秋穀梁传〉政治哲学研究——以秩序为中心的思考》《〈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东美》《儒家知识一本通》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乐胜奎,1968年生。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史研究。出版著作有《大江儒林——长江流域的儒学与修身》《中国文化元典选读》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导论:“思潮”视野下的魏晋哲学
第一篇 《易》《老》《庄》会通的玄学
第一章 两汉经学的危机与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
第一节 汉代经学的危机
第二节 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的兴起
第二章 魏晋玄学的萌发期
第一节 才性之辨
第二节 荆州学派与易学
第三节 辨名析理
第三章 正始玄学
第一节 清谈
第二节 夏侯玄
第三节 何晏
第四节 王弼
第四章 竹林玄学
第一节 阮籍
第二节 嵇康
第五章 元康玄学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清谈与思想变化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
第三节 向秀、郭象的《庄子注》
第六章 江左玄学
第一节 江左清谈与玄学风潮的变化
第二节 王导与谢安
第三节 王徽之和陶渊明
第四节 张湛的《列子注》
第七章 玄学化的道教思想
第一节 两晋时期葛洪对道教的改革
第二节 王羲之的道教“千龄”思想
第三节 北朝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革
第四节 南朝陆修静和陶弘景的道教革新思想
第二篇 魏晋时期的佛教哲学
第一章 慧皎与早期佛教哲学的综合
第一节 《高僧传》及其作者慧皎
第二节 名僧、高僧与名实之辨
第三节 综合儒道释的言意之辨
第四节 禅的庄老化的诠释
第二章 道安对佛教哲学的译介和推广
第一节 道安生平与历史地位
第二节 佛典翻译与整理
第三节 般若性空与本无义
第四节 弥勒信仰
第三章 般若学六家七宗
第一节 从“格义”到“得意”之般若学派
第二节 本无宗
第三节 本无异宗
第四节 即色宗
第五节 心无宗
第六节 识含、幻化与缘会宗
第四章 鸠摩罗什的佛典翻译及其实相无相的大乘哲学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生平与译经
第二节 “毕竟空”的实相论
第三节 “禅”与“极微”——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五章 慧远法性无性的体极论及果报哲学
第一节 慧远行状
第二节 体极论——法性无性
第三节 三报论——无尽因果
第四节 神不灭论——薪尽火传或指穷火传
第五节 体极不顺化的净土信仰
第六章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第一节 僧肇其人其事
第二节 即体即用的不真空论
第三节 法无来去的动静观
第四节 有名无名、有知无知的涅论
第七章 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心性哲学的建设
第一节 道生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觉与心性——与佛性论相关的顿、渐和本有、当有之争
第三节 正因佛性论
第四节 本有和始有
第五节 道生的佛性论
第六节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与善不受报
第八章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第一节 法显生平
第二节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第九章 僧稠与北方禅法——兼论禅定分途
第一节 生平事迹、禅法传承及其同国主的周旋
第二节 僧稠禅法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节 僧稠禅法引发的思考
第十章 三教之争之一: 儒释之争
第一节 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
第二节 白黑论之争
第三节 报应论之争
第四节 神灭神不灭论之争
第十一章 三教之争之二:佛道之争
第一节 《夷夏论》之争
第二节 《三破论》之争
第三节 《笑道论》与《二教论》之争
第十二章 三教融合论
第一节 本末内外论
第二节 均善均圣论
第三节 殊途同归论
第三篇 玄化的儒家哲学与儒家经典之梳理
第一章 魏晋时期的儒学概述
第一节 魏晋儒学的背景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儒学
第二章 王肃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第二节 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
第三节 王肃礼学: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
第三章 范宁《春秋梁传集解》
第一节 解释的前提:对《春秋》性质的理解
第二节 “事”“例”与“义”——解释学的循环
第三节 解释的宗旨: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概述
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儒学
第二节 南朝礼学的繁荣及原因
第五章 刘宋儒学探析:颜延之、宗炳思想
第一节 颜延之、宗炳之生平
第二节 儒道释:达见同善、至无二极
第三节 刘宋朝的神灭之争
第六章 南朝传统儒学之代表:范缜
第一节 仕途坎坷的一代大儒
第二节 灵与肉的对立
第三节 神灭之争
第四节 神灭论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梁武帝之新儒学思想
第一节 思阐治纲,每敦儒术
第二节 玄学化的儒学性道观
第三节 佛学化的心性论
第八章 皇侃的新儒学:礼学思想
第一节 皇侃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皇侃的儒学困境
第三节 皇侃礼学思想的本质
第九章 皇侃与南朝礼制思想
第一节 六朝郊礼制
第二节 六朝礼制
第三节 六朝丧服礼制
第四节 皇侃与礼治思想
第十章 六朝礼学与家族之关系
第一节 六朝贵族制社会与礼学的发达
第二节 六朝国家礼典制定与家族的关系
第三节 六朝家礼与书仪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梁任公在其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时代思潮”时说道:“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他接着指出,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特色的思想,但并非所有的“思”都能成“潮”;能成“潮”者,必须其“思”具有相当之价值,而且适合于时代的要求。不仅如此,并非所有的“时代”都有“思潮”;那些形成思潮的时代,必定是文化昂进之时代。按照这样的标准,他认为秦以后的中国能称之为时代思潮的,只有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和清代的考证学这四者。
梁任公关于“时代思潮”的界定可谓不刊之词。不过,他对于“时代思潮”的认定稍显苛刻。其实,除了他所列出的四种“时代思潮”外,还有一些“思”可以称得上“时代思潮”。因此,不少现当代学者在梁先生“思潮”学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就提出:“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哲学史以讲清楚这个问题为要,不以堆积资料为高。全书讲7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分前后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分前后期),近代变法,现代革命。这是客观的中国哲学史的7个中心环节,也是客观的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自然格局。”冯先生认为“思潮”的范围应该更宽泛一些,而且他极为重视各个思潮的“哲学中心问题”。他以时代思潮为纲,把整个中国哲学史发展历程概括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和“现代革命”等七大时代思潮。在梁任公所列的四大思潮基础上,冯先生增加了“先秦子学”“魏晋玄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四种,同时删掉了“清代考证学”。冯先生对清代以来学术思潮的划分,可能受到创作时代的一些影响,故基本上没有被学术界继承。如高瑞泉提出:“中国古代也有思潮的变化,如人们现在说的所谓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就是对历史上那些横跨数百年的大时代中思想学术有某种主流的概括。或者说一种思想或学术形态在占据主流数百年后,让位于另一种思想或学术形态,后者又会经历用现代人看几乎是漫长的绵延过程。”他把思潮理解为“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运动”,主张从广义的思想史角度研究社会思潮,强调与社会史的结合,以突破单纯的思想家谱系式的研究,并将考察对象扩展到文学、政治、宗教等多个相关学科。高瑞泉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和划分综合了梁、冯两位先生的观点并有所发展,应该说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整个中国哲学史发展进程。
本卷主要涵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历程。受梁启超“时代思潮”理论以及此后学者们相关研究的启发,本卷主张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魏晋玄学为核心的整个哲学发展进程视作一个完整的“时代思潮”。既然是“时代思潮”,自然有其主流、旁支等复杂系统的演进,以及缘起、萌发、高潮、延展、平复、余韵等一系列阶段。
魏晋玄学是这一思潮的主流。玄学的主流地位,一方面表现为自汉末至东晋时期不断有伟大的玄学家涌现,推动着玄学持续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代表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最强音;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玄学的影响力逐渐辐射开来,不仅深刻地塑造着这一时期的精神气质与社会风尚,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本时期的道教、佛教以及儒学。随着玄学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影响辐射开来,玄学化的道教、玄学化的佛教和玄学化的儒学陆续涌现。这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而绚烂的哲学思想图景。
本卷将按照横、纵两条线索展开:
就横向的线索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的主要形态有三种,即作为时代思潮主流的玄学、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佛教和同样作为旁支的玄学化的儒学。三者有主有次,相互影响、彼此竞争,共同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思潮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漫延。因此,本卷在整体结构上包括以下三篇:“《易》《老》《庄》会通的玄学”“魏晋时期的佛教哲学”“玄化的儒家哲学与儒家经典之梳理”。
就纵向的线索而言,无论主流抑或旁支,在时代思潮的涌动下,均展现出各自的缘起、初显、高潮、延展、平复、余韵等不同发展阶段。所以,本卷将通过对三者的动态思想过程的描述,揭示“魏晋南北朝思潮”在不同阶段的转进及其特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