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此书为北宋边塞诗的综合性研究专著,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展开论述。此书之特点:其一,大方向上,准确地把握了北宋时期边塞诗的整体特色,即一方面继承诗史传统,在纪事、剪裁、美刺中彰显边情、传递边见,另一方面又“以文为诗”务求说尽,最终呈现为以理驭情、知性反省、务实少虚的特点;其二,针对北宋边塞诗“长于叙事、好发议论、说理透辟”的特征,重点分析了其生成土壤和时代精神,还借鉴了地理、军事等学科视角,使分析更为全面丰富;其四,用数据、图表等支撑观点,如第六章“用典统计表”、附录“北宋与辽夏相互用间的统计表”“北宋边塞诗各路城池、重镇一览表”等,以补充文字阐释,使论述更为清晰、有说服力。
|
內容簡介: |
北宋边塞诗长于叙事,议论弘肆,说理透辟。一方面,继承诗史传统,在纪事、剪裁、美刺中彰显边情,传递边见;另一方面,通过言随意遣、“以文为诗”务求说尽,最终呈现为以理驭情、知性反省、务实少虚的特点。此书为北宋边塞诗的综合性专题研究,从北宋边塞诗的生成土壤与边防背景,诗中的地域书写与恢复情结、忧患意识与医国情怀、民族交流与战和认知、理性精神与突围经营,以及诗歌的评估视角与艺术管窥等方面,一一展开论述。全书立足于北宋边塞诗的特点,除了作品阐释与考证之外,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地理、历史、经济、文艺学等学科视角,推进阐发诗中内涵,另外,借助数据与图表以为辅助说明,不仅弥补了文字阐释的模糊与苍白,且能图文并茂、论证有据。
|
關於作者: |
丁沂璐,1983年生,山东临沂人。2007年获兰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获兰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教授。在《光明日报》《甘肃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兰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
目錄:
|
绪论1
一、 概念界定与取材标准3
二、 研究综述7
三、 选题价值与路径方法13
第一章 方略与施治: 北宋边塞诗的生成土壤与边防背景19
第一节 北御契丹的部署与转向21
一、 北宋御辽的军事对抗与战略转型23
二、 北宋御辽的信息对抗与势力争夺27
三、 北宋御辽的疆土维护与政治捭阖34
第二节 御边西北的部署与转向41
一、 北宋御夏的军事对抗与战略转型43
二、 北宋御夏的盟友争夺与信息对抗47
三、 御夏制蕃的经济钳制与内政调整55
第三节 御边西南的部署与转向63
一、 任用土官、尊重俗法的政治统治64
二、 慎守戒备、兼采拓取的军事战略69
三、 朝贡贸易、互市交流的经济制衡75
第二章 管控与焦虑: 北宋边塞诗的地域书写与恢复情结81
第一节 疆理天下巩固边防——地理视域下的安内御外83
一、 治内的地理观念与管控举措84
二、 御外的地理观念与管控举措89
第二节 关寒塞险重山限蛮——御边视域下的塞防认知98
一、 河北扼虏要定武承其咽——北部边区的战略地位100
二、 地尽三秦国身当万里城——西北边区的战略地位107
三、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南部边区的战略地位114
第三节 收复幽燕重夺河湟——失地煎熬中的恢复情结120
一、 幽燕情结: 征伐收买与太祖颂歌121
二、 河湟情结: 拓土经营与充国颂歌130
第三章 忧边与救国: 北宋边塞诗的忧患意识与医国情怀139
第一节 蔓图非易力鸩毒是安眠——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141
一、 忧患意识的表现与阐释141
二、 排忧纾患的态度与路径145
第二节 上党地寒应强饮两河民病要分忧——慷慨深沉的医国情怀153
一、 爱民救国的民瘼抒写155
二、 议边研略的制敌诉求161
三、 感恩报德的丹心流露166
第四章 竞逐与维稳: 北宋边塞诗的民族交流与战和认知171
第一节 宋辽交聘与送人使辽173
一、 犯雪貂裘重冲风锦绶轻——出使艰辛与思乡之苦177
二、 授馆毡为幄供庖酪和羹——民俗彰显与文化交流181
三、 戎王拜天赐虏帅伏名卿——大国自信与华夷之辨188
四、 使回傥可记乃得验天形——国家安全与军事意图199
第二节 岁币忧乐与寇准赞歌204
一、 寇准壮举与岁币维和的积极意义204
二、 累民壮敌与岁币外交的负面效应209
第三节 文武交汇的战争理念212
一、 战和消长的宏观对策212
二、 同仇敌忾的尚武精神218
三、 战和催生的文武思考223
第五章 筹谋与应对: 北宋边塞诗的理性精神与突围经营233
第一节 人的理性、制度理性对诗风理性的涵育235
一、 复合人才的身份确立对诗歌理性的推动236
二、 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对议论反思的保障244
第二节 聚焦兵法、儒帅、军储、防秋的回答251
一、 兵法借鉴与韬略探求——以苏舜钦、梅尧臣、刘敞、黄庭坚为中心251
二、 文儒知兵与儒不知兵——以宋祁、梅尧臣为中心268
三、 军储保障与重农思想——以梅尧臣、韩琦为中心278
四、 防秋御敌与警备意识——以刘敞、黄庭坚为中心287
第六章 继承与新变: 北宋边塞诗的评估视角与艺术管窥293
第一节 诗史与纪事: 北宋边塞诗的叙事特征与纪实品格295
一、 宋人的诗史观念与记录边事的自觉296
二、 见证与实录——以澶渊之役为中心302
三、 纪事与剪裁——以三川口之战、熙河开边为中心307
四、 美刺与寄托——以南伐、好水川之战、《兵馈行》为中心311
五、 诗题、诗引、诗序、自注的叙事功能318
第二节 务实与说尽: 北宋边塞诗的议论特征与说理风格325
一、 议论说理带来的观点明确、意境削弱325
二、 以文为诗带来的意脉清晰、余味不足333
三、 意象选择的务实——烽燧斥堠与防御工事337
四、 典故选择的务实——契合边事的常典熟典351
第三节 唐音与宋调: 北宋边塞诗的继承与创变358
一、 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360
二、 北宋边塞诗的宋调新声365
结语373
附录一 北宋与辽夏相互用间统计表381
附录二 北宋边塞诗所涉各路城池、重镇一览表393
参考文献41
后记431
|
內容試閱:
|
绪论(节选)
北宋边塞诗承载着北宋诗家的情感体验,在保留尚武、爱国、思乡等传统话题的同时,大胆创新,锐意拓取。它密切联系北宋的边塞形势,传递塞防认知,抒发忧患意识,书写民瘼苦难,叮嘱外交应对,倾吐收复情结,发抒岁币忧乐,并在求策、知兵、备储、防秋等方面折射出可贵的价值理性与突围精神。北宋边塞诗长于叙事,议论弘肆,说理透辟,它一方面继承诗史传统,在纪事、剪裁、美刺中彰显边情,传递边见,另一方面又言随意遣,“以文为诗”,务求说尽,最终呈现为以理驭情、知性反省、务实少虚的特点。
一、 概念界定与取材标准
检阅古籍,最早将“边塞”列为诗歌门类的是太宗朝李昉等人编纂的《文苑英华》。该书“军旅”门下的“边塞”一类,收录唐代35人边塞诗54首,是对边塞诗这一题材最早、最明确的认同。《文苑英华》中“行迈”门下的“奉使”类与“馆驿”类,“军旅”门下的“讲阅”类与“边将”类也保存了一些边塞诗作。稍后,真宗朝的姚铉在《唐文粹》中亦承认边塞乃唐代诗文的九大题材之一。《唐文粹》将唐代诗文分为作乐、古乐、感慨、兴亡、幽怨、贞节、愁恨、艰危、边塞九类。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诗歌题材细化为49类,“边塞”位居其一,取材打破了《唐文粹》只注目唐代诗文的拘囿,追溯至先秦文学,亦将释惠崇、宋祁、梅尧臣、王安石的诗歌编选入内,表现出宽广的学术胸怀。尽管“边塞”门类的合法性逐步确立,但是,文论家、诗评家对“边塞”这一概念的自觉使用却没有及时跟进,而是多沿用“征戍”“从军”等旧说。叶梦得《石林诗话》:“魏晋间人诗,大抵专工一体,如侍宴、从军之类,故后来相与祖习者,亦但因其所长取之耳。”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辛文房《唐才子传》评王建诗:“又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直到杨慎的《升庵诗话》问世,才自觉以“边塞”论诗,诗评多达四处。杨慎《升庵诗话》以“边塞”论诗论,具体如下: 论王之涣《凉州歌》,“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评价沈彬《入塞》诗,“言尽边塞之苦”;论《木兰辞》之“明驼使”,谓“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评价薛能《柳枝词》一诗,“意言粉饰太平于京都,而废弛防守于边塞也”。
将边塞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4年,徐嘉瑞在《中古文学概论》中提出了“边塞诗”的概念,并对唐诗进行了主观与客观的“实质分类”,认为边塞诗归于客观类。1984年,在甘肃兰州召开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会议汇集学术论文百余篇,仅边塞诗研究的文章就达六十余篇,学会将其中的26篇文章编辑成书,定名为《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这些文章就边塞诗的内涵、评价、繁荣原因、域外影响、边塞诗与征戍诗的界定以及具体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与肖澄宇《关于唐代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二文尤为引人注目。胡文对边塞诗的概念进行了以下界定: 边塞诗写边疆战争,却不局限于边塞战争,还关注到“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唐帝国与边疆少数民族或四邻国家间友好交往、商旅往来”此类“与边塞或战或和的形势息息相关”的方面胡大浚: 《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见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中文系编: 《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8页。。肖文指出边塞诗应该书写“边塞战争或与边战有关的行军生活、送别酬答、将士矛盾、士卒思亲怀故、喜怒感慨、牢骚劝勉”,亦可表现“边塞风光、自然景物”以及“边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肖澄宇: 《关于唐代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见西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中文系编: 《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页。。二人观点是对边塞诗就是反映边塞战争的诗歌此一狭隘认识的反省,意义十分重大。
此后,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学界虽有争议却鲜能生新。直到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一文出现,才有了一些积极的推进。作者认为“边塞诗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阎福玲: 《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第100页。,并从政治性、社会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文化性等五个方面概括其特质。阎氏之所以强调“历代”,志在打破边塞诗多着眼于唐朝的局限,但是,就其特性来看,文化性似乎无法将“边塞诗”与其他题材严格区分,彰显其特质。阎氏亦认识到这一点,故在氏著《汉唐边塞诗研究》中将文化性略去不表,遂令边塞诗的面目更加清晰。
本书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界定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是一种以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囊括东西南北四边,描摹边塞风光,表现边塞生活,倾吐边地情怀,反映民族交流,彰显塞防险要,表达边事态度,包蕴各种边塞题材的诗歌。
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关于北宋边塞诗的取材,本书遵循以下法则: 第一,诗人的创作地点不受拘囿。作诗地点不必为边塞,诗歌主旨是衡量其是否入选的根本属性。无论诗人身处何处,只要心系边防、情系边事,其诗即边塞诗。与此对应的,那些虽作于边地却反映诗人唱酬、宴饮、咏怀等无关边事、防塞的诗歌亦不入选。第二,诗歌的边塞指向可以虚拟,不必真实。譬如,诗之边塞可以是真实的边塞城池,如雄州、庆州、邕州,也可以是宽泛的、逐渐虚化的塞垣意象,如关山、陇头、阴山,地域指向不必与北宋实际的边疆地理严格对接。换言之,在文学边塞与事实边塞中,本书以前者为取材标准,以后者为诗歌阐释的目标之一隅。第三,边塞视角不局限于北部与西北。结合北宋南御边民与交趾的塞防实际来看,西南亦为边防重镇。在实际选诗过程中,大量北部、西北边塞诗涌入笔者视野,同样也有不少南方边塞诗涌现,它们同样传达了明确的边塞防卫意识与清醒的安危判断,因故收入。基于上述尺度,笔者认真阅读了北宋诗人别集,凡有校点本,则一律采用,其余诗家,则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文本依据,辅以《全宋诗》。通过数月的阅读整理,笔者一共统计出诗人194位,诗歌1 308首。
结合北宋诗歌的创作实际来看,欲知边塞诗的自家面目,还需与论兵诗、战争诗、使辽诗、送人使辽诗等题材类型稍加厘清,为研究扫清障碍。首先谈论兵诗。徐积有两首《赠胡大夫》,一曰:“其谁知公,胸中之奇。弗施于兵,施于有政。”另一曰:“好读奇书好运筹,横刀常赋玉关秋。……应须读尽平蛮策,二广封疆近吉州。”就二诗而言,均谈兵论奇,不同的是,第二首不仅谈兵,还透露出对广南一路防塞的担忧、对控扼西南边民的忧虑,兼有论边与论兵的双重属性,故可纳入边塞诗的研究视野。其次论战争诗。表现边地冲突的战争诗是边塞诗,场域不在边塞此边塞为文学边塞,非事实边塞。者则仅为战争诗。北宋中期宋夏交战频繁,时人创作了大量的宋夏战争诗,如苏舜钦《庆州败》、刘敞《没蕃士》、梅尧臣《故原战》,这些诗大多围绕宋夏交战的场域、事件、人物命运、边防措置等展开论述,体现了对陕西缘边的关注,均为边塞诗。最后论使辽诗。结合前述边塞诗定义来看,许多使辽诗都反映了北地风俗、民族交往、国家安全等“与边塞或战或和的形势息息相关”的问题,王安石《澶州》“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可为一例。由此可见,使辽诗具有入选资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使辽诗都能入选边塞诗,譬如刘敞《过中京后寄和贡两弟》,脱离了卫边背景单纯写思乡念亲,又如苏颂《和题会仙石》亦与民族交往、塞防形势无关,均不收录。不收录者不止此二首,碍于篇幅,不能全出。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张高评先生早已在研究中承认宋代使辽诗为边塞诗,并高度认可其价值。张高评: 《南宋使金诗与边塞诗之转折》,见莫砺锋编: 《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99—400页。与使辽相适应的,北宋还出现了大量的送人使辽诗,即送别将赴辽朝的使臣的诗歌。这些诗歌,多承载着出使艰辛、彰显民俗、华夷较量等诸多话题,亦符合入选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