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7.2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101.2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93.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編輯推薦: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推荐;
★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撰写主题文章,探讨“日常的光”哲学,发现微小的幸福;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分享生活中的微光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內容簡介: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光投影”一下,大致应该如此:少量的高光时刻,很多的混沌,伴着不少的微光,还有一些暗影。
高光时刻谁不爱?那多半是核心的能力、特别的成就或者际遇,但混沌、平淡或许才是常态,才是生活的日常。
微光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代表着自我和生活的小美好。不断看见和创造小美好,是让日常可亲、让自我可爱、常生欢喜之心和感恩之心的正途。
而暗影,是生命的不完美和我们的接纳:因为暗的存在,光才可贵。甚至,它们也可能是光的来源。
当我们忙着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却达不到预期时,当我们陷入不开心或者坏情绪时,当我们自我怀疑和否定时,不妨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光。
本书通过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的内容,让你重新发现:你的存在,有光。
——
内容包含
? 主题文章 | 听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 聊聊日常微光哲学,分享私人“呼吸”清单
? 呼吸问答 |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
? 幸福 | 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疗愈
? 生活 | 为旧物赋予新生;与老友保持联络;发现日常的壮举
? 正念 | 在“这样就很好”的心态中找到幸福;做真实的自己,人生意义便会显现出来;
? 创造力| 用几何图形塑造你的家;绽放的创意;
? 逃离 | 聆听旷野的声音;在林荫中感恩自然的馈赠
……
關於作者: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旨在帮助读者获得更平静、更轻松的体验。Breathe编辑部的内容宗旨是帮助你“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希望帮你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找到更大的幸福。
目錄 :
【序言】
珍惜吧,日常的光
“自我感动”的能力
幸福是很小的事情
【呼吸问答】
【呼吸推荐】
【幸福】
“进入自然”的生活
习惯性动作背后的力量
放轻松
与OM有关的一切
走出自我否定的泥沼
脱发的根源
静对新象
【生活】
了不起的毛绒“宙斯”
旧物的新生
美食、停驻与爱
日常的壮举
野性家园
与老友保持联络
【正念】
耐心的艺术
这样就很好
意义的海洋
内心力量
常怀感恩之心
【创造力】
完美的悖论
成形聚状
绽放的创意
致对艺术的爱
【逃离】
旷野之声
树荫仙境
绚烂花开
游戏结束
內容試閱 :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但写作这件事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终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我在期《呼吸》里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来来回回都是普通人,重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学术研讨会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好喝点儿咖啡),就要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的心灵奇旅,但考验你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说了,我知道这份工作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我麻醉呢?要判断这一点,只能回到日常的每一天,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具有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每一天。”不出彩,但绝不掉价。即便在我疲惫和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 “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我想是可以把它叫作幸福的。
这并非只有某一类工作才能体验到幸福。几年前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家小镇上的比萨店买比萨外带。那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正赶上假期,生意异常火爆,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员一点儿也不慌乱,几个人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得其乐融融。厨房的人把比萨传出来,外面的小哥哼着歌儿把它装盒,用舞蹈一样潇洒的步态递给客人,帅气地鞠躬,走回来的路上还会踏个舞步、转个圈儿。他们的怡然自得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都带着笑意。在那一刻,我明白无误地看见了一个服务员日常工作的光——这份工作未必好,他可能也会每天感到很辛苦(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商业模式,会不会也在想象着多少年后实现财务自由呢?),只是在辛苦的同时,加一点儿音乐和舞蹈,就比纯粹的受苦好一些。
要看到这道光,秘诀在于四个字——“慢一点儿”。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有时候来访者噼里啪啦一通抱怨,密不通风,然后瞪着我说:“你说,现在怎么办?”我说:“我要慢一点儿。”他问:“你是说我以后不能讲那么快?”我故意停一下,喝口咖啡,说:“不,我只是需要喝口咖啡。”我们就忍不住笑起来,还叹着气。很神奇,就隔这么一秒,刚才比天还大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也还好。每次带学生做完咨询,他们急着写笔记,我也说慢一点儿,先照顾一下自己。我们站在窗前活动筋骨,忍不住也叹着气。学生说:“树上都有新叶子了。”我说:“是啊。”
不用耽误多少时间,只要慢那么一下就好了。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儿”了。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儿,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投资人朋友为我描绘的商业蓝图就是如此:抓紧时间,1年后就要如何,3年或10年之后又可以如何如何——那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终指向的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同时也带来一种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未来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结论就是:(如果一直这样)就太可悲了。所以一秒都不能慢,精明的人在盘算着尽快摆脱。
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哪怕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到达。走在这段路上的体验也必须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大部分。如果人生绝大部分都在受委屈和受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过于美好的幻想反倒让人感到虚无。我又要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那句一针见血的名言了:“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这超出了这本书的能力。我们多只是在讨论让当下的生活变好一点儿。每一期《呼吸》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现在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那就是:“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之前,先在日常中看到一点点的光。”日常还是很辛苦,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博取一个想象的未来也好,不得不经历很多艰难与折磨,但这时候多一点点的光,就比没有更好。一点点的光,也只需要我们慢一点儿。不必像笑话里那个海滩上的穷光蛋,彻底离开现实,回应富翁的质疑说:“我就正在晒太阳嘛。”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豪赌,完全放弃现实的责任,沐浴在暂时的光辉里不再做更多努力。绝大部分人还是活在现实中,不管这本书怎么说,大家还是会为生计奔波、日常操劳,有时也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时候慢一点点就好,多给自己一点儿呼吸的时间,不会有什么损失。送比萨的小哥哼着歌不会耽误我几秒钟,而我们都更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冬奥会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滑雪冠军谷爱凌。她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她说自己滑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强迫做这件事。今天她高高兴兴地站在世界之巅,因为她恰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呢?她可能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一个普通的滑雪场,在初级雪道上享受滑雪本身的魅力,也许还会摔个大马趴,很痛,但是也很开心。滑雪——而不是通过滑雪取得的战绩——就是她日常的光。这道光有时耀眼地照亮少数人,同时它也在(微弱并且持续地)装点更多普通人的人生。
你看到自己的那道光了吗?我们打开书,慢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