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人文与社会译丛: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

書城自編碼: 37214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托马斯·希恩 著,邓定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78839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2.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8.2
《人文与社会译丛: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

HK$ 55.2
《人文与社会译丛:关怀伦理与移情(通过“移情”看破父权制体系的》
+

HK$ 74.3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HK$ 118.8
《人生哲思录》
+

HK$ 991.2
《南怀瑾著作选集(南怀瑾先生生前亲笔签约授权,亲加审阅的定本,》
編輯推薦:
当代重要海德格尔研究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希恩极具影响且富有争议的力作
植根于海德格尔全集,全面诠释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及关联,是对海德格尔整个哲学轨迹的整体重释
写作风格清晰明了、平易近人,不仅适合相关领域的师生参考,也适合相对较新的海德格尔读者阅读
內容簡介:
《理解海德格尔》是对海德格尔复杂艰涩的全集作品的全新解读。本书论述清晰,严谨地植根于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论证了其思想的严格统一,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海德格尔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是现象学的;“存在”意指事物在人类关切的世界中的意义显现;使这种可理知性得以可能的是人的实存论结构,即“开抛”或本有的“澄明之境”。
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
關於作者:
托马斯·希恩,美国哲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教授、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欧洲哲学及其与宗教问题的关系,尤其关注海德格尔和罗马天主教。主要作品有《海德格尔:人和思想家》(1981)、《埃德蒙·胡塞尔: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与海德格尔的交会》(1997)、《成为海德格尔》(2007)及《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2015)等。
目錄
常引德文原著简称及其中英译名
中译本序言
前 言
引 论
章 切 题
部分 开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第二章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
第三章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超越
第二部分 海德格尔前期思想
第四章 现象学与问题架构
第五章 绽出之生存,作为开敞之域
第六章 生成开敞之域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
第七章 过渡:从《存在与时间》到隐藏的澄明之境
第八章 本有与转向
第九章 存在之历史
第四部分 结 论
第十章 批判与反思
附 录
一 关于开敞活动与操心的实存论构成要素
二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创制的努斯”以及阿奎那思想中的“自然之光”概念
三 古希腊文的语法以及“现在完成”时态
参考文献
德、英、拉丁文术语索引
古希腊文术语索引
译者附记
內容試閱
中译本序言
由衷感谢清华大学哲学系宋继杰教授引荐、促成了《理解海德格尔》一书的翻译工作;由衷感谢清华大学邓定博士辛苦付出,将全书不易通晓的英文(以及若干古希腊文)转译成晓畅易懂的汉语。笔者深感荣幸和愉悦,能将此书真诚地引介给中国读者,寄望于深度的学术切磋。本书试图转换海德格尔思想研究方面的现有范式,我在这篇序言里首先尝试综述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论题。
想要理解海德格尔,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他的一切著作都是现象学的,因此与意义、显现、可理知性有关,同时与独立于思想之外的事物的“实在”(通常所谓的“存在”)无关。在他的现象学语境中,某物“存在”意味着某物“对于某人的意义显现”(sein = bedeutsam sein),而不只是“在宇宙之中独立外在”。与我们照面的任何事物向来已经产生意义(即便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它们),因为就本质而言,我们自己就是意义场域。在意义场域中显现的任何事物都是可理知、有意义以及可显现的存在者。
然而,上述内容只构成海德格尔哲学工作的起点,他所聚焦的终论题其实是澄明之境(die Lichtung),它由“绽出之生存”(Da-sein)持守,让事物的可理知性及意义得以既可能又必要。海德格尔曾做出断言,由于澄明之境本然“隐藏”,换言之,它的始因无法被理知,于是,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形而上学始终无视澄明之境。它之所以无法被理知,源于它乃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得以可能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预设与基本条件。因此,一旦不去利用澄明之境,我们便无法解释它的根据,而这样就构成了“循环论证”(begging the question)谬误。虽然无法理解澄明之境的原因以及源头,我们仍能在畏或者惊诧这样的特殊瞬间,从潜伏于我们生命的无根基状态中体验到它。
* * *
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论题,学界向来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答案呼之欲出: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都围绕着“存在”(Sein),尽管他亲口说过“存在”不是自己思想的终焦点。关于自己的思想内核,海德格尔明确说道:
将不再有任何位置留给“存在”这个术语了。(GA 15:365.17—18)
“存在”不再是运思的合适对象。(GA 14:50.2—3)
我不想再使用“存在”这个名称。(GA 15:20.8—9)
“存在”只是暂且使用的一个术语。(GA 7:234.13)
有些学者则认为,海德格尔的“实事本身”就是?λ?θεια(揭蔽)。但究竟是哪一种?λ?θεια?在他的思想语境中,这个术语至少呈现出三种殊异含义:(1)澄明之境;(2)与我们照面的某种事物的意义显现(无论真假);(3)判断命题的正确性;更不用说(4)动物与人类皆有的感官知觉(α?σθησι?)方面直接的真实(?λ?θεια)(SZ 33:30—32)。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对于那个问题,连试图寻找答案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有能力将《全集》(Gesamtausgabe)这个1 500万字的浩瀚珍宝揣度、凝练而成某类海德格尔思想的综括呢?不过,海德格尔本人坚持认为自己的哲学工作始终是关于某个简明论题的。
然而,他未曾使后学易于找到那个论题及其通达的方式。他的哲学诉诸艰涩又独特的语言,经常未曾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提供论证。他似乎仅满足于叙述一个故事(μ?θ?ν τινα διηγε?σθαι),这个故事与一个隐秘的存在者有关,它既对我们隐藏自身,又向我们显露自身。有鉴于此,海德格尔并未费心于对它的成因给予合理解释(λ?γον διδ?ναι)。难道针对一个古希腊概念随兴的词源学考据就构成了哲学论证吗?是否要求论证解释就标志着陷入“演算思维”之中?
下面列举的十二个论题只是触及海德格尔哲学中那些更为突出的要素,在此过程中,我亦接受了他的建议:花一些时间研究亚里士多德,将会受益匪浅(GA 8:78.9)。
统括之,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目标,他提出的基础问题与如下两个环节有关:
● 作为“意蕴性”(Bedeutsamkeit)的“存在”(Sein)的含义;
● 为什么兹有意蕴性,也就是说,为什么“兹有存在”(es gibt Sein)?
海德格尔通达上述目标的道路由解析与劝导两个环节构成,我们可借由品达的名言加以阐明:“学习并成为你向来所是。”(γ?νοι? ο?ο? ?σσ? μαθ?ν,《皮托凯歌》II,72)
● 解析环节(μαθ?ν,学习)旨在阐明:首先,绽出之生存如何就是澄明之境(见SZ I.1—2);其次,作为澄明之境,绽出之生存具体展开了什么内容(见SZ I.3)。
● 劝导环节(γ?νοιο,成为)旨在劝导个体成为“绽出之生存”并本真地开展由绽出之生存赋予的可能的生存活动。除了《存在与时间》,这一劝导式环节常隐没于文本背景之中,尽管它是海德格尔一切哲学的终目标。
解析环节主要关注如下十二个论题:
1. Existenz:先行被抛而开敞
2. Lichtung:开敞之域,澄明之境,意义世界
3. ?λ?θεια-1/λ?γο?-1:所有意义和语言的源头
4. Sorge:关于意义的操心
5. Differenz:存在论差异
6. Verborgenheit:本然隐藏的澄明之境
7. Zeitlichkeit:实存论上的“先行—返回”运动
8. Eignung:“带向—本己”(bringing-ad-proprium)的运动
9. Ereignis:绽出之生存即先天“被带向—本己”,同时作为有终结、有死亡的澄明之境
10. Ph?nomenologie:我们同照面的任何事物之间的实存论关联
11. Seinsvergessenheit:对本然隐藏着的澄明之境的忽视
12. Kehre:在动态的同一性中,由“此之在”(Da-sein)到“此之在”(Da-sein)
在SZ I.3(《存在与时间》未曾发表的部分,以“时间与存在”为题)中,海德格尔通过阐明以下几点完成解析环节:
● 澄明之境或者开敞状态(也被称为“时间”,Zeit);
● 它由开抛活动(也被称为“时间性”,Zeitlichkeit)而保持自身所是;
● 为我们所遭遇的任何事物赋予意义(也被称为“存在”,Sein)。
1927年,海德格尔并未将SZ I.3的内容公之于众,但随后的半个世纪,他始终尝试以不同的形式[他后来称为“澄明之境与意义显现”(GA 14:90.2)]来廓清“时间与存在”问题。1962年,他将这个写作计划的成果概括为:
本然隐藏的澄明之境(“时间”)让意义显现(“存在”)得以可能。(GA 11:151.27—28)
关于“什么‘给出’澄明之境”(GA 14:90.3)这个进一步的问题,海德格尔这样回答:绽出之生存(Da-sein)。相应地,“绽出之生存”自身所是的意义世界让各种形式的意义得以可能(亦即“给出”)。
世界“给出”存在,绽出之生存是个体化的“它”:它给出,它实现,它是“兹有”。(GA 73,1:642.28—29)
经由阐明上面列出的十二个论题,以下内容旨在解答“海德格尔曾关注什么”这一疑难。
* * *
1. 绽出之生存
海德格尔曾做出如下区分:
● 实存,即Da-sein:人之(实存论,existential)结构;
● 以这一结构为可能根据的具体个人和活动(existentiel)。
按照他的提示(GA 80,1:71.22),我将Existenz/Da-sein 译为“绽出之生存”(ex-sistence)。我有意改写这个术语并用连字符连接,旨在突显它的词源学根据(?ξ-?στημι,“站到……之外”)。绽出之生存乃是让自身站出并超越自身。对它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在里面”(SZ 162.27)。
海德格尔从未超脱“绽出之生存”,他无须这样做;即使他想这样做,亦不可能做到。他只是寻求人的智慧(?νθρωπ?νη σοφ?α,《申辩》20d8),纵览其哲学生涯,他始终停留、聚焦在人自身(τ? ?νθρ?πινον,《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b6—7)。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在《存在与时间》中曾拟订的计划。
2. 绽出之生存即意义世界
绽出之生存是一个超越者,作为可能意义的场域先行被抛。海德格尔称之为“澄明之境”、“开敞状态”、“意义世界”、“无”或“原初现象”(Urph?nomen)(GA 14:81.13),有时亦称为“存有”(Seyn)。
作为澄明之境,绽出之生存是?λ?θεια-1或者λ?γο?-1,即?λ?θεια或者λ?γο?的基本构型,它意指可能的可理知事域,在《存在与时间》中也被称为Rede(话语)/λ?γο?-1(SZ 349.32)。这个实存论结构让我们在实存状态层面上(existentielly)能够:
● “打开事物”,即赋予它们意义( = ?λ?θεια-2或者λ?γο?-2);
● “正确地打开它们”,即对它们做出真的陈述( = ?λ?θεια-3或者λ?γο?-3)。
“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个专业术语可能会引起这样的误读,仿佛绽出之生存只是“居于”时空之中,只是“位于”物质宇宙之中。但是,对海德格尔而言,“居于……之中”意指“熟稔于……”,与此同时,“世界”就意指意蕴性(SZ 87.19—20)。作为绽出之生存,我们在结构上就熟稔诸般意蕴性(Bedeutsamkeit)以及一系列附于所遭遇的任何事物之上的可能意义(Bedeutungen)。
海德格尔认为,意义呈现在整体之中,即在这样的诸情境或“诸世界”之中(SZ 65.5—6,68.24—25):(1)在实存论上,诸情境或诸世界以绽出之生存的开抛活动为可能根据;(2)在实存状态中,它们由个体的旨趣和关切塑形;(3)在实存状态中,它们同时为特定情境之中的事物赋义。比如,依托不同的情境,石头既可能成为好用的镇纸,也可能成为人造的槌,还可能成为致命的武器。通常而言,诸意义世界并不引人瞩目。然而,如果某个目标遭到阻挠或者某个工具遭到毁坏,那么,它们就能成为主题对象。确切地说,它们能经由我们的反思而变成主题对象,比如现象学还原。
既然绽出之生存就是意义世界(SZ 364.34;GA 9:154.18—19),意义世界又是澄明之境(GA 9:326.15—16),我们就不需要某种“关联”来填平绽出之生存与澄明之境之间的“罅隙”。所谓的“关联”就是澄明之境本身,与此同时,绽出之生存也是这一“关联”。
这一关联并非置于存有与人之间,仿佛存有与人在那之前乃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东西。毋宁说,这一关联就是存有自身,人本质上亦是同一关联。(GA 73,1:790.5—8)
3. 绽出之生存让意义世界保持开敞
作为“先行被抛”,绽出之生存持守着(aussteht)意义世界或者让意义世界保持开敞(offenh?lt)。
● “被抛状态”表明了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即我们在情感上适应于意义世界,也适应于在其中所遭遇的任何事物这一先天实事。
● “先行”则指向了领会(Verstehen),它不是关于实存状态层面的具体活动的“理解”,而是我们“超越”所遭遇的个人和事物并熟稔附于其上的各种意义这一先天实事。
现身情态与领会是属于同一个实存论结构的不可拆分的环节。二者呈现了海德格尔如何克服了“心—身”分裂这个灾难。绽出之生存既是关于意义的情感意向(affective minding),同时又是关于意义的意向情态(mindful attunement)。
4. 绽出之生存是关于意义的操心
绽出之生存既“被抛先行于”人与物,同时又“当下显现于”人与物。
● “先行—被抛”表明绽出之生存的实际性乃是可能性。
● “当下显现”则表明作为可能性,绽出之生存能够为自己以及所遭遇的任何存在者赋义。
先行与当下显现,也就是(1)“向来先行”(immer schon vorweg)与(2)“寓于……存在”(sein bei)这类双向结构(SZ 192.36—37),将绽出之生存建构为“关于意义的操心”(Sorge)。因此,绽出之生存同时意味着:
● 作为(实存论层面的)意义可能性,先行到(实存状态层面的)诸多意义可能性之中。
● 经由从自身的先行状态中“返回”,从而将某个可能的意义连接到当下显现的任何存在者(包括它自身)之上(GA 21:147.24;SZ 366.17),绽出之生存就先天地显现于所遭遇的任何事物面前,换言之,能够赋予它们意义。
通过“将它们作为”承载了某个意义的存在者,或者照搬海德格尔的术语,通过“将存在者朝向”某个可能的意义“抛投”,(在实存论层面上)关于意义的操心就能让我们(在实存状态层面上)赋予所遭遇的任何存在者意义。由于在实存论层面上已经被先行抛投(already projected),我们才能在实存状态层面上将与自己照面的存在者“朝向”某个意义抛投。“将……作为”或者“朝向……抛投”(entwerfen auf)这类结构导致了意义而不是必然真理的产生。
5. 迂回的意义与存在论差异
与形而上学的“神”不同,绽出之生存被认定为“存在—论的”(onto-logical)(GA 3:280.30—31)。我们不得不赋予存在者意义(λ?γειν τ? ?ντα),而无法理智直观它们的所是。我们的认知活动是迂回的(discursive),即我们不得不在可能的意义与显现的所是之间“来回运作”(dis-currere),以便在两者之间拿捏合适的分寸。
● 在实践知识方面,我们前瞻某个任务,估量器具的适合程度,然后决定使用或者弃用它。
● 在理论知识方面,我们向来已经“先行”即熟稔一系列可能的意义(谓词)。我们从谓词“回溯”到显现的存在者(主词),然后将某个谓词与主词连接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易受其骗,不过,无论处于何种情形,总有意义被输出,哪怕是错误的意义。(说“苏格拉底是底比斯人”是有意义的,尽管它并不正确。)借用形而上学语言,这就是说,我们所思的对象正是存在者各自的当下“存在”(所是与所成,das jeweilige Sein des Seienden)。不过,这个“存在”总是可变的,并非必然为真,这一点显而易见,比如我们可以纠正自己,而说“苏格拉底是雅典人”。因此,并不存在某个东西能作为任何存在者(单一而不变的)“这个”存在。每个存在者皆有诸多可能的“存在”(即意义),根据不同情境,其中有些是正确的。
绽出之生存是“综合—分离”活动(σ?νθεσι? κα? δια?ρεσι?,compositio et divisio)发生的场域,因此,它只是意义的中转站(GA 21:135—142)。从经典形而上学的范式规定出发,绽出之生存更是分离的场域,即它在存在者(ens)及其存在(esse),换言之,在存在者与我们的“作为”活动之间做出了“存在—论”区分。
托马斯 希恩
2018年9月30日
于旧金山教会区奥克伍德街道

译者附记
托马斯·希恩教授乃是当代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的佼佼者,师承威廉·J.理查德森先生。他历经五十余载,精读过已经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中的绝大多数卷次。目前所译的这部著作集中展现了希恩教授与海德格尔及相关思想家对话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学界掀起了“后—海德格尔”思想热潮。海德格尔后学中的代表人物,比如伽达默尔、列维纳斯等,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关于“后—海德格尔”的思想研究方兴未艾。希恩教授却对此保持警惕。他认为,海德格尔学界目前正处于严峻的危机之中:对外面临来自洛克莫尔、沃林、弗里切与费耶的猛烈抨击,他们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提出质疑;对内则陷入这样一种窘境,即关于海德格尔究竟在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又有多少思想一以贯之,学界内部仍无法达成共识。因此,现在就提“后—海德格尔”为时尚早。学界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理查德森、奥托·珀格勒以及弗里德里希—威廉·冯·赫尔曼所确立的问题范式之上,这些范式对于廓清上述问题并无裨益。这部著作立足于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文本,旨在探讨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尝试阐明海德格尔思想的真正要核,同时避免一些毫无必要的误解、争议。有鉴于此,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的二手文献,毋宁说,它应被看作一部富有原创思想价值的哲学专著。它为海德格尔学界描绘了一张全新的研究“地图”,那些人们争论已久的关键问题,比如存在及其意义、转向、本有、思想分期等,都被赋予了独具特色的全新定位,同时成为清晰的思想路标,继而引发深思。
这部著作涉及多门语言,译者在一些重要的中文译名后面附上了原文,还在译文的后部分整理了重要术语的各门语言对照表,方便同人核查。
后,感谢希恩教授的信任,授权译者转译佳作。感谢宋继杰教授引荐、促成了这项翻译事宜。感谢译林出版社刘静编辑的鼎力支持与辛勤付出。感谢刘鑫老师在若干拉丁文术语的转译方面给予的指导、帮助。还要感谢所有曾赠与本人宝贵建议的学界同人。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误译、偏译等不足在所难免,遂不揣浅陋,恳请方家不吝赐正!
邓定
2020年夏于清华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