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3.3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12.7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102.4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8.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5.2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9.7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5.8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7.8
|
編輯推薦: |
★附春秋时期列国形势略图、7场重要战役经过示意图丨四色印刷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导黄朴民译注并解读
系统完成国学学习的入门和进阶,真正领悟诸子的智慧
黄朴民老师译注的《孙子兵法》,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推荐 ★全本无删减,精选底本
选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共13篇,书脊厚度达18毫米
★万字导言,告诉你如何读经典
不仅告诉你各底本版本概况、成书背景、主要内容、作者生平、写作意图、核心观点
而且教你《孙子兵法》的阅读方法 ★用典注释,字字有依据,句句有出处
普通字词讲全,疑难字词讲透,补充人物、历史、地理等知识点;生僻字、易错字注音
★开篇导读,言简意赅;篇尾解读,观点分明、案例丰富
解读部分占全书内容的50%以上,黄朴民先生多年研究的心血尽在其中
★让你更加惊喜的印制工艺:触感膜
特性一:雾度高,使封面颜色呈现出特别的亚光效果,凸显作品经岁月洗练后的沉静
特性二:丝绒般光滑而细腻的触感,收到书后一定要时间拆掉塑封感受一下
★让你完全放心的印刷纸张
封面:250克铜版纸,衬纸:116克环保丝绒纸
正文:80克胶版纸,彩插:100克纯
|
內容簡介: |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孙中山
本书为“国学经典三部曲”之一,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导黄朴民译注并解读(黄朴民老师译注的《孙子兵法》,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推荐);全书分为7大部分:系列总序——单本导言——篇章导读——原文——注释——今译——解读,跟随黄老师系统完成国学学习的入门和进阶,真正领悟诸子的智慧。
|
關於作者: |
黄朴民
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3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代表作有:《黄朴民解读论语》《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解读》《孙子评传》《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 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等。
|
內容試閱:
|
导言: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古代兵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博深邃,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后人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商业经营、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活动中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孙子兵法》武经本有五千九百余字,十一家注本有六千余字。《孙子兵法》篇幅不大,却是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杰作,是一部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
那么,该怎样阅读和掌握这部旷世兵书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读书有术,才能事半功倍,希望以下提出的方法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孙子兵法》。
一、走出四个误区
长期以来,《孙子兵法》都是人们关注的热门经典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兵学的重要来源。然而正是这种“大热”,使人们对《孙子兵法》的认知与理解出现了偏差。关于《孙子兵法》解读与诠释上的弊端,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歪曲原意,信口开河,郢书燕说,移花接木。即脱离孙子论述的语境,简单地比附与迎合现实的需要,对孙子的某些观点做无谓的拔高或任意的贬低,以致歪曲了孙子的原意与宗旨。这其实是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阉割。例如,目前关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发挥就天花乱坠,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的本意。很典型的说法就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吹捧为“不战主义”“和平主义”,称《孙子兵法》不是讨论打仗的,而是教人维持和平的,孙子是不战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这显然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片面解读,抹杀了其作为兵书的根本特征。如果孙子是不战主义者,他为什么要写《孙子兵法》?又为何把战争艺术写得如此出神入化呢?
第二,偏颇简单,片面肤浅,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做断章取义的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孙子兵法》的中心内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孙子的确讲诡诈,但这只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绝不等于其全部。《孙子兵法》是一个综合有机的体系。在军事上孙子不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正如清代孙星衍所言:“其书通三才、五行,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其说甚正……比于六艺,良不愧也。”
第三,生搬硬套,乱贴标签,对号入座,无类比附。这个问题在对《孙子兵法》的阅读引申与借鉴运用上特别突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可谓泛滥成灾。不少人把《孙子兵法》奉为神明,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动辄将它的兵学原理与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不分青红皂白地一一对应。这纯属乱贴标签,胡说八道。我们说《孙子兵法》对今天的生活有启示,主要是就其思想方法论的意义而言的,而不是指可以把孙子的具体某条用兵之法拿来与经济活动对号入座。说到底,兵法讲的是用兵之法,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一种斗争艺术,它的本质属性是对敌而不是对自己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了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不妨用诡诈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而商业与企业经营管理是非对抗性矛盾,双方要讲诚信,要讲利益均沾。因此,不能不加区别地将《孙子兵法》中的“诡诈之道”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商业运作中去。
第四,道听途说,夸大神化,虚张声势,自吹自擂。现代人说起《孙子兵法》,似乎已把它当作了一张中国的名片,总想拿来在世界上炫耀一番。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讲,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孙子兵法》也实至名归。但是,凡事不宜做过头,更不能为了给自己打气壮胆而编造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说拿破仑读了《孙子兵法》后大发感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读了《孙子兵法》后老泪纵横,这些说法全然是无中生有,自欺欺人,而且以讹传讹后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坚持三个原则
,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宋人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各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准备、战略计划的制订、战争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和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辨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罕有其匹。
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此言不无道理。所以不少研究者曾根据《孙子兵法》的内容,从逻辑上努力梳理全书的思想脉络和内在联系。如支伟成编著的《孙子兵法史证》,其卷首《孙子篇目述义》就这样分析了十三篇的逻辑递进关系:《计篇》。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当先计及之,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作战篇》第二。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谋攻篇》第三。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日本学者山鹿素行也认为《用间篇》是对首篇《计篇》的前后呼应,是全书内容浑然一体的标志——“始计、用间在首尾,通篇自有率然之势”。应该说,这是正确理解《孙子兵法》十三篇思想及其价值的捷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做片面的理解。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的谋略之道,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门”,这种想法实属偏颇。
第二,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戴溪《将鉴论断·孙武》有云:“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和积累,是无数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应该充分尊重它们并加以借鉴和传承。
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否则就成了胶柱鼓瑟。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是的规则,正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上骗不言骗,无招胜有招,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道理非常简单,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战对象形形色色,如果执一定之规,应无穷之敌,不知变通,机械保守,那一定会招致败绩,沦为笑谈。如宋人何去非在《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中所言:“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见矣。守一定之书,以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历史上学《孙子兵法》、用《孙子兵法》的人数不胜数,可是,有不少人()由于不懂得这个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有帮助自己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建功立业,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身,沦为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
想在今天读懂《孙子兵法》,关键是要做到既能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真正做到《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主张的那样:“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不把兵法原理当作教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与时俱进,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明新的理论、新的战法。也许从表面看来,你做的事情好像不符合原理,实际上却是与原理的核心精神相吻合的,这才是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境界,也是在现代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立足主动的根本前提。
第三,要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一部成书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兵学著作在今天还能为人们所热爱、所阅读,自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魅力,跨越了时空的局限。更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而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对此,前人早已指出:“言言硕画,字字宏谟,上筹国计,下保民生,实以佐大学治平之未逮者。”()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了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在理想层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层面的“取偏”,就是孙子朴素辩证思维理性的表现之一。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求全”文化,凡事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这种理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心态,似乎只有“万全了”“圆满了”,才算实现了人生理想,达到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在这种“求全”文化的氛围中,孙子同样对“全”情有独钟。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孙子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如“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全国为上”“全军为上”等,可见,“全”在孙子的兵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能有这样的境界,无疑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孙子的确了不起,但更了不起的是,孙子同时还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帜、一种理想、一句口号,如果过于拘泥于“全胜”,而忘记了战场厮杀的残酷,将“理想”同“实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自欺欺人了。换言之,孙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先作万全之计,然后图彼。得之则大克,不得则自全”,“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现实中很难有真正的万全,只能将其看作一种理想的追求,而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投鼠忌器,以致错失战机,陷于被动,与成功失之交臂,图虚名而处实祸。
正因为孙子早已将这层关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举“全胜”这面大旗,理念上汲汲追求万全之策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则一直在打磨“战胜”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剑走偏锋,主张集中兵力,发挥优势,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克敌制胜。“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指出战争指导者的过错就在于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由此可见,在孙子那里,理想上“求全”与操作上“取偏”是高度统一的。孙子真正明白了“舍得”的道理:得与失是辩证的,舍得舍得,说到底是有舍才有得。所以孙子强调五“不”:“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绝不能为求“全”而大包大揽,绝不应为“全胜”而放弃“战胜”,一切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正合,以奇胜”。应该说,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充满了深邃的哲理,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正与孙子“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基本理念相吻合。
很显然,孙子“求全”与“取偏”的平衡统一的辩证思维,反映了理想与实际的统一和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统一,这在今天也是价值非凡的。它提醒人们,凡事都要设立一个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目标,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去积极努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要摆正位置,放低身段,调适心态,尊重客观现实,不做超越个人能力与水平的美梦,特别要防止出现一味求稳求全,事事渴望圆满的行为方式,这包括:计划方案制订上的面面俱到,方方皆足;博弈竞争活动中的通吃不漏,竭泽而渔;人才选拔任用上的求全责备,一杆标尺。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们更有必要借鉴孙子的用兵真艺术和人生大智慧,分清缓急,甄别主次,开拓重点,把握关键,集中兵力,各个突破,要先捡西瓜后捡芝麻,而千万不可不分重点地到处撒网,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出现芝麻、西瓜通通丢光的局面。
回顾历史,《孙子兵法》得以横空出世,是孙子对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他立足现实,回溯以往,瞻望未来,源于战争,高于战争,终于向历史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孙子兵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