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9.7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5.8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7.8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5.9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5.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7.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以白降河为线索,以蔚村为背景,以母亲为主线,描写了以母亲为代表的这一代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她们能在地里辛勤劳作,也能把家里安顿得井井有条,善于用朴素的道理教育孩子,坚忍不屈,善良无私,平凡而又了不起。文字鲜活生动,情感真挚饱满。同时,书中穿插描写了蔚村多年来村风村貌的演变,再现了当地的民俗习惯、手工工艺,记录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小曲儿、歇后语、俗语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關於作者: |
蔚银良,笔名尚巾,男,1964年7月出生,河南省伊川县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QMS、EMS、OHSMS审核员。1983年高中毕业后,放过牛羊,种过地,当过搬运工,做过代课老师……期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河南大学教育管理大专和中山大学法律本科学历。现供职某认证机构,出版有长篇小说多部,其中《刺心》入选《东莞当代文学艺术精品选(2010-2011)》,主编有文集《记住——那个时代,那些老师》。
|
目錄:
|
序一 酷似一部文化“小百科” 李文祥
序二 不虚此生,不虚此遇 付念桃
序三 念故土史韵,报母亲春晖 方宏勋
序四 重逢 贾占旭
序五 见证白降河 韩运增
编
章 白降河
第二章 蔚村
第三章 常岭·冢子堌堆
第四章 辘轳井
第二编
章 生儿育女
第二章 抱着娃子做活忙
第三章 根记
第四章 外婆走了
第五章 烧煤火
第六章 草房子
第七章 上屋
第八章 盖房子
第三编
章 摘花
第二章 安机
第三章 缝衣裳
第四章 纳鞋底
第五章 收谷子
第六章 抠蜀黍
第七章 推磨
第八章 吃红薯
第九章 妈妈菜
第十章 过节
第十一章 土法儿
第四编
章 母亲的教诲
第二章 母亲的牵挂
第三章 母子连心
第四章 我的生日
第五章 母亲的生日
第六章 耄耋之年,劳辍不止
第七章 月梅的微信
第八章 母亲和她的孩子们
第五编
章 小曲儿
第二章 童趣
第三章 下雪
第四章 逮“小虫”·捉螃蟹
第五章 玩游戏
第六章 打“碟溜”
第七章 踩“拐棍”
第八章 画圈儿
附编
附录1 白降河故事
兄弟俩分家
兄弟仨学艺
仨女婿拜寿
摩天岭的传说
娘娘山、扳倒井、骡子沟的传说
人骨山、血水河的传说
附录2 白降河童谣
附录3 白降河耍话
附录4 白降河民谚
附录5 白降河歇后语
附录6 白降河俗语
附录7 白降河(歌词) 蔚银良
附录8 悼念方宏勋
清·明
师生善缘 付念桃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一 酷似一部文化“小百科”
广东作家蔚银良费时两年写作了一部以母亲及故乡风物、习俗为题材的散文集《白降河》,要我提提意见,我对这种书很感兴趣,加上与银良有过交往,便欣然应允了。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书稿,我竟集中精力看了十多天,精彩之处,包括故事情节、细节及语言等常让我“一步三回头”,反复体味、琢磨,觉得很有味儿,不仅时而产生共鸣,而且总有一种获得感,特色也明显。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构思巧妙
该书没有单单围绕母亲进行描述、塑造,而是放在特定历史环境背景下,以母亲为主线,通过点点滴滴生活琐事即文化现象的挖掘、展示,多视角地聚焦、反映与此相关群体的生活情景、生存状态,进而将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形象自然而然地托出水面,凸显出来,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作者的家乡是块风水宝地,文化底蕴丰厚,周边山冈、河道、庙宇等有诸多传说、故事,世代广为流传;当地语言也很丰富、有趣,包括歌谣、俗语以及经典的方言土语等,人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该书对此进行了翔实的描述与介绍,给人一种乡土文化厚重的感觉,很有地域特色。母亲置身其中也不例外,所略有不同的是,她心灵手巧,说话办事稍微聪慧点儿、干练点儿,肚子里的故事多一点儿、讲起来生动点儿;同时她作为“一头沉”的家庭主妇,身边孩子多,身上的担子重一点,自然会更加勤快、辛苦,遇到困难办法多一点儿,为人处世宽厚点儿——母亲就这样里里外外一把手,拳打脚踢,为孩子们撑起一大片天地。
其实,那时家家户户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多少,银良的母亲也不例外,没什么特别的。该书巧就巧在,通过对母亲那些与众稍稍不同的一点点的聚焦、描述,着力透视内心世界,展示心灵之美,彰显个性,于平常中见精神、显神奇,真可谓“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抓住了时代特点,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坚强与不易,让人感觉是那么回事。
而在作者眼里,母亲则别样、可爱,犹如“小诸葛”,能掐会算、办法多,简直无所不能,也总有唱不完的小曲,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理,经常是只见拼命干活,不见吃喝睡觉,神得很。这既是儿时天真烂漫的切身感受,也是发自内心对母爱的一种表达,即使有点夸张,也在情理之中,很具典型性。通过这样多侧面、近距离地审视,母亲的形象立体式地树了起来,富有内涵,更丰满。这些是该书的成功之处与突破,也是作者的功夫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普通人立传提供了一种蓝本。
总的来说,该书将着力点始终放在挖掘、反映厚重的乡土文化上,对乡间民风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规范,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水涨船高,通过厚重文化土壤的滋润、烘托,使主题更突出,人物内涵更丰厚。这是该书的显著特点与看点,也是价值所在。
二、艺术性强
该书以作者回忆的形式行文,表现主题,定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的乡村比较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很原始,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一切都要靠勤劳的双手与汗水,否则难以为继,寸步难行。丈夫常年在外做工,身量不高、孩子多,也没多少文化的母亲,肩负着相夫教子、养家糊口的重任,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与艰辛。这样立意与描述,一下子就将人物的特点拎了出来,并通过如此反衬作比形成的巨大反差,犹如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给人以想象空间,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那时的乡村是另一番景象:吃喝穿用、消灾祛病等全都靠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并要从源头做起,家家都是“小作坊”,个个都是大能人。做双布鞋,即使从纺花织布算起也得大小几十道工序,道道工序富有技术含量,母亲样样都能拿得起、做得精致。遇有“大活”时就和街坊邻居、婶儿大娘们协力相助,那场景犹如舞台剧,“表演”的精彩、地道,闪烁着时代光芒,也不简单。缸里缺米少面了,母亲要扛上粮食,喊上孩子们去推磨,碾米磨面。在露天的石磨场地像打仗,放下刷子就是簸箕,马不停蹄地转圈推磨弄得晕头转向,为生活常态。孩子脖子或哪儿长了瘊子,母亲就用睡醒后带有异味的臭唾沫抹,慢慢真的就好了……
该书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这些故事、情景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生动有趣,读之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刻画、描述得也很细腻、深刻,不少细节很有意思,耐琢磨,让人开眼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对过来的人来说,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也物是人非,被丢进了历史博物馆,有一种历史沧桑感,让人感慨万千;而对未曾接触过者尤其新生代而言,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如此地覆天翻的巨变,让人震惊、动情,好奇、怀念,总之五味杂陈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产生共鸣,引人沉思。这就是艺术,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三、文化味浓
作者对乡土文化很感兴趣,积累了大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以及民谣、小曲儿、歇后语、顺口溜、耍话等。光规范的民谚、俗语就有两百多条,酷似文化“小百科”,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使该书很有文化味道,富有内涵,显得厚重。而不少内容都是从当地搜集、整理而来。比如,母亲边纺花,边不停地唱着小曲儿:“嗡嗡纺棉花,兔子来了我打它……”“小羊娃,去打铁,挣俩儿钱,给他爹,他爹在家赶马车,马车滑,绊掉了牙,不吃蒸馍光喝茶……”等等。再比如顺口溜“摘棉花,摘棉花,不靠男人不靠娃;左一把,右一把,摘的都是幸福花……挣到钱,拿回家,老人小孩乐哈哈……”“伊川米,伊川粮,米醋米酒赛杜康,杯杯都是上等粮”等更是乡土气息浓郁,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
与此同时,该书还对过去中原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文化娱乐活动及其物件等,进行了翔实描述,并配有图片,诸如耧、铡刀、麦杈等;儿时踢毽子、蹦圈、捣鸡(斗鸡,撞拐)、调龙戏、冰上打“碟溜”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很珍贵,较具价值意义,实属难得。
要说不足的话,感到书中注释太多,虽然保持了原汁原味,但给人一种累赘感,也不方便,毕竟不是著述。一位学者曾说过:“好的小说就是化学,对生活作化学处理;反之则为物理,拘于事实,照搬生活。”我觉得该书总体质量不错,如果在这方面稍作加工、处理会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