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8.2
《
心跳重置
》
售價:HK$
60.7
《
云中记
》
售價:HK$
78.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8.3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6.7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80.3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7.3
|
內容簡介: |
雍正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一个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务统治的残忍的暴君,又是有着重大事迹的帝王。本书作者在检阅了有关他的大部分资料之后,认为他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因而觉得过往的评论不够中肯,诬罔较多。作者力求通过雍正史的研讨,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说明它的状况和特点,探索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还原雍正帝的历史面貌。
|
目錄:
|
自序/1 第一章 储位斗争的胜利者/1 第一节 侍从康熙巡幸四方/1 第二节 八面玲珑,初试锋芒/9 第三节 夺取储位的全面计划和活动/21 第四节 康熙之死和胤?G的嗣位/50 第五节 简论康熙朝的储位斗争和胤?G的争位活动/61 第二章 “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的指导思想/65 第一节 继位前后社会矛盾概述/65 第二节 “振数百年颓风”的革新思想/68 第三章 迭兴阿、塞、年、隆诸狱/73 第一节 分化瓦解允?T、允■集团/73 第二节 年羹尧、隆科多与雍正初政/81 第三节 允?T集团收拾净尽/108 第四章 改革赋役,整顿吏治/118 第一节 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118 第二节 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124 第三节 士民一体当差/136 第四节 实行益贫损富利国的丁归田粮制度/142 第五节 汇追与首隐/147 第六节 钱法与铜禁/151 第五章 查抄江宁织造曹家/157 第一节 康熙后期曹家的潜伏危机/158 第二节 雍正对曹■的希望与失望/164 第三节 抄家及其原因/170 第六章 实行重农抑末的政策/177 第一节 种种重农措施及其弊病/177 第二节 严禁开矿和滇铜的生产/185 第七章 围绕士人的冲突和政治斗争/190 第一节 李绂与田文镜互参案,打击“科甲朋党”/190 第二节 曾静投书案与吕留良文字狱/200 第三节 文字之祸的蔓延/214 第八章 军机处的创建和奏折制度的确立/218 第一节 “台省合一”和观风整俗使的设置/218 第二节 奏折制度与政令的推行/223 第三节 设立军机处与皇帝综理庶务/240 第四节 改定律令/247 第五节 升府州和更定地方官缺/252 第九章 改革旗务和处理满汉矛盾/256 第一节 下五旗私属关系的终结/256 第二节 试图解决八旗生计问题/260 第三节 满汉关系的调处/264 第十章 西南改土归流与西北两路用兵/275 第一节 经营青海和西藏/275 第二节 批准鄂尔泰的建议与改土归流的实行/282 第三节 调度乖方,西北两路用兵的失败/293 第十一章 设立族政与推行除豁贱民等社会政策/303 第一节 推行保甲制度/303 第二节 提倡宗法伦理与设立族政/306 第三节 更定服色婚丧仪制/310 第四节 宣讲《圣谕广训》与乡约制度/313 第五节 倡建善堂与“乐善好施”的议叙/315 第六节 除豁贱民/319 第七节 残暴镇压民众运动/326 第八节 雍正社会政策旨归/336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政策/338 笫一节 迁西洋人于澳门和开闽粤洋禁/338 第二节 签订《恰克图条约》/350 第十三章 文化、思想、教育政策/355 第一节 向孔子顶礼膜拜和教育方针/355 第二节 讲求祥瑞/362 第三节 崇佛、用佛的精神教主/370 第十四章 用人、待人和宠臣/383 第一节 论才技而不限成例的方针/383 第二节 宠臣允祥、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和李卫/393 第三节 接见中下级官员/414 第十五章 才识、性格与作风/419 第一节 才能、学识和自信/419 第二节 “朝乾夕惕”/426 第三节 刚毅和急躁的性格/431 第四节 著述/435 第十六章 生活、辞世与政治的延续/445 第一节 家庭生活/445 第二节 雍正之死/459 第三节 秘密立储与乾隆嗣位/470 第四节 乾隆初政及其与雍正政治的关系/473 第五节 野史和文艺作品中的雍正/487 第十七章 总结:雍正和他的时代/492 第一节 奋发有为的君主/492 第二节 雍正时期的历史地位/496 第三节 雍正在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和满族发展时代发挥个人历史作用/499 第四节 雍正的才能、性格对其政治的影响/505 第五节 结语的结语/506 附录/508 后记/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