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法律文化研究 第十辑:古代法律碑刻专题

書城自編碼: 31209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法律理論法學
作者: 李雪梅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1712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60/3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HK$ 82.8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HK$ 83.8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HK$ 189.6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內容簡介:
古代法律碑刻历两千余年的发展,既有迭经记载的传世之作,也有新近发现的古刻残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与国家行政运转、社会治理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是了解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及法律应用的珍贵原生史料。本书设汉代、唐代、宋金、蒙元、明清五个单元,收录涉及公文圣旨、约束规章、田土讼案等类碑刻研究论文15篇,展示了法律史、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等领域的学者对碑刻进行多元研究的视角。
關於作者:
李雪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1984年、1987年分别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98年起从事法律古籍和碑刻法律文献整理研究,发表碑刻法律史料整理研究论文40余篇。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14FFX02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分类集释与研究(15ZDA0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宋辽金元石刻法律文献集释(1607)等课题的研究。
目錄
主编导读
李雪梅:法律碑刻研究趋势:学科交融与法律话语/1
一 汉代
〔日〕籾山明:汉代结习俗考/3
南玉泉:东汉侍廷里约束石券的发现与研究/26
侯旭东:东汉《乙瑛碑》增置卒史事所见政务处理
以请、须报、可许与书到言为中心/36
二 唐代
刘安志:跋江西兴国县所出《唐钟绍京受赠诰文碑》/67
赵振华:谈武周苑嘉宾墓志与告身以新见石刻材料为中心/75
孙继民 张重艳:唐许公墓志铭晚唐河溯地区的田庄标本/97
三 宋金
胡孝忠:北宋山东《敕赐十方灵岩寺碑》研究/117
李雪梅:行政授权:宋代法规之公文样态基于碑刻史料的研究/131
郭笃凌:泰山谷山寺敕牒碑碑阴文考论/158
四 蒙元
〔日〕舩田善之:蒙元时代公文制度初探
以蒙文直译体的形成与石刻上的公文为中心/177
周 郢:蒙古汗廷与全真道关系新证
新发现的蒙古国圣旨(懿旨、令旨)摩崖简述/194
刘 晓:元代道教公文初探
以《承天观公据》与《灵应观甲乙住持札付碑》为中心/205
五 明清
韩朝建:明中叶赋税制度在五台山区的推行以寺庙碑铭为中心/235
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根据碑刻进行的考察/258
李雪梅:明清碑禁体系及其特征/279
法律碑刻研究目录索引/305
编辑部章程/322
征稿启事/324
注释体例/325
內容試閱
原序 从传统中寻找力量
出版发行《法律文化研究》(年刊)酝酿已久,我们办刊的宗旨当然与如今许多已经面世的学术刊物是一致的,这就是繁荣法学的教育和研究、为现实中的法治实践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理论的依据。说到宗旨两字,我想借用晋人杜预《左氏春秋传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即通过对历史上旧例、行事的考察,阐明社会发展的道理、端正人生的态度;记述历史、研究传统的宗旨就在于彰显复杂的历史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大义。就法律文化研究而言,这个大义就是发掘、弘扬传统法的优秀精神,并代代相传。
然而,一部学术著作和学术刊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只取决于它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需要特色来立足的,需要用自身的特色力争最好地体现出宗旨。我们定名为《法律文化研究》(年刊)有这样几点考虑,第一,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宽阔的,不只局限于法律史,从文化的角度,我们要探讨的甚至也不仅仅是法或法律。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法的本身与产生出不同模式的法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考察法律的同时,要通过法律观察社会;在考察社会时,要体悟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特色之所在,以及这些特色形成的所以然。第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构成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旋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往往是文化的标志,法律文化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法律传统及这些传统的传承;研究不同法律文化间的相同、相通、相异之处,以及法律文化的融合、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的特色在于发掘传统,利导传统,从传统中寻找力量。
在此,我们不能不对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误解作一辩白。
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界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其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近代以来,学界在比较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发明西人法律之学,以文明我中国是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批判,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误解,使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是只有刑,没有法的社会。
其次,近代以来人们习惯了以国力强弱为标准来评价文化的所谓优劣。有一些学者将西方的法律模式作为文明、进步的标尺,来评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这种理论上的偏见,不仅阻碍了不同法律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而且造成了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对抗和相互毁坏。在抛弃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体系后,人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理念也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怀疑甚至予以否定。
最后,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人过分注重法学研究的所谓现实性,而忽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导致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
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和传统是不能抹掉的印记,更是不能被中断或被抛弃的标志。如果不带有偏见,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寻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明的契合点,也不难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就法的理念而言,中西传统是不谋而合的。东西方法治文明都承认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公正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只不过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对正义、公正的理解以及实现正义和公正的途径不尽相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西方文化传统侧重于强调法律对人之恶性的遏制,强调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来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更侧重于强调人们善性的弘扬、自觉的修养和在团体中的谦让,通过自律达到和谐的境界。在和谐中,正义、公正不只是理想,而且成为可望也可即的现实。
就法律制度而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体现出的一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精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尊老恤弱精神是传统法律的一个优秀之处。历代法律强调官府对穷苦民众的冤屈要格外关心,为他们做主。自汉文帝时开始,中国古代养老(或敬老)制度逐渐完善,国家对达到一定岁数的老者给予税役减免,官衙还赐予米、布、肉以示敬重。竞争中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大恶,也是法律严惩的对象。这种对困难群体的体恤和关怀,不仅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而且体现了法律的公正精神,与现代法律文明完全一致。再比如,中国古代法律中对环境开发利用的限制也值得我们借鉴。《礼记》中记载,人们应顺应季节的变化从事不同的工作和劳动,春天不得入山狩猎,不得下湖捕捞,不得进山林砍伐,以免毁坏山林和影响动植物生长。这一思想在秦简和其他王朝的法律典籍中被制度化、法律化。这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反映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自然敬畏的观念及保护和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等,而这些观念与现代法治中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精神也是吻合的。
在现代法治的形成过程中,从理念到制度,我们并不缺乏可利用的本土资源,我们理应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法律文化充满信心。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掘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从中找到发展现代法治文明的内在力量。
我们也应该切忌将研究和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理解为固守传统。任何一种传统的更新都不可能在故步自封中完成。只有在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淘汰与吸收中,传统才能充满活力,完成转型。传统法律文化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就中国法律而言,现代社会已经大不同于古代社会,我们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的一些法律制度和理念在确立和形成的当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制度和理念有些已经失去了效用,有些甚至走向发展的反面,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阻力。在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时,我们要注意积极地、有意识地淘汰这样的制度和理念,注意学习和引进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法律文化,并不断总结引进外国法律文化的经验教训。近代以来,我们在引进和学习西方法律文化方面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比如,罪刑法定主义的确立就值得肯定。176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对欧洲封建刑事法律制度的野蛮性和随意性提出了谴责,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进步的刑法学说,其中罪刑法定的原则影响最大。罪刑法定,即犯罪和刑罚应由法律明文规定,不能类推适用。近代以来,这一原则逐渐为各国刑法承认和贯彻。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主义的学说在清末传入中国,此后,在颁行的一些刑法中也得到原则上的承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或难以贯彻实行,或类推适用一直被允许。直到199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才明确规定了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类推适用在立法上被彻底废止,司法实践则在努力的贯彻之中。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对促进中国法律的发展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文明兴衰史雄辩地证明,一个民族、一种文明文化唯有在保持其文化的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吐故纳新,方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其永续发展的势头,并创造出更辉煌的文明成果。其实,近代西方法律传统转型时也经历过一个反思传统淘汰旧制融合东西形成新的传统并加以弘扬的过程。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的法学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法学家对中国法律的赞扬和批判、分析和评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风俗论》、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梅因《古代法》、黑格尔《历史哲学》等都对中国的法律有着精湛的论述。即使现代,西方的法治传统仍然处在变化扩容之中,中国的一些理念不断地融入西方法治中。一些现代欧美法学家或研究者更是将中国法律制度作为专门的领域精心地进行研究。比如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C.莫里斯等《中华帝国的法律》、高道蕴《中国早期的法治思想》以及欧中坦《千方百计上京城:清朝的京控》、史景迁《王氏之死》等。一些中国传统法律的理念,比如顺应而不是征服自然,弱者应该得到或享有社会公正,以和睦而不是对立为最终目标的调解,等等,在吸纳现代社会气息的基础上,在西方法治体系中被光大。如同历史上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而在中国的文化中被发扬一样,这些具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却常常因为其是传统而受到漠视或批判。
因此,我们应该发扬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融合中西、博采古今中改造和更新传统法律文化,完成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断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不仅政府致力于保护各种文化遗产,学术界也从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首创全国第一所具有教学、科研实体性质的国学院,招收了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此前,武汉大学在哲学院建立了国学班,其后,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学研究院和国学教室,中山大学设立了国学研修班,国家图书馆开办了部级干部历史文化讲座。鉴于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百所孔子学院。2005年年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正式启动,这个项目也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重视,批准该项目为国家重大图书出版项目,从而为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推动力。我作为项目的首席专家深感责任重大。孔子曾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希望能从传统中寻找到力量,在异质文化中汲取到法治营养,并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这个项目的顺利进行营造学术环境,努力将这一项目做成不负时代的学术精品。
《法律文化研究》是学术年刊,每年出版一辑,每辑约50万字,这是我们献给学人的一块学术园地,祈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关爱和赐教。
曾宪义
2005年
改版前言
《法律文化研究》自2005年至2010年已经出版六辑。时隔三年,我们改版续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刊停发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主编曾宪义教授的不幸去世。此外,近年来我本人新增的做事迟疑与拖沓的毛病以及出版社方面的出版困难也都是这项工作停顿的原因。
2004年我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不久,曾老师告诉我他有一个计划,就是用文集的方式整合全国法史研究的资源,展示法史研究成果。不久曾老师就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并签订了六辑出版合同。后来,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的首席专家,曾老师明确将年刊与《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定位为重大攻关项目的配套工程。
在确定文集的名称时,曾老师斟酌再三,名称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改为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再改为法律文化研究。对此,曾老师在卷首语《从传统中寻找力量》中解释道: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宽阔的,不只局限于法律史,从文化的角度,我们要探讨的甚至也不仅仅是法或法律。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法的本身与产生出不同模式的法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考察法律的同时,要通过法律观察社会;在考察社会时,要体悟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特色之所在,以及这些特色形成的所以然。
时光荏苒,转眼近十年过去了,当时我所感受到的只是曾老师对法史研究抱有的希望,而今天再读卷首语中的这段话,则更感到曾老师对法史研究方向或出路的深思熟虑。
感谢学界同人的支持与关注,《法律文化研究》自出版以来得到各位惠赐大作与坦诚赐教。近十年来跨学科、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已然使曾老师期冀的法律文化研究不只局限于法律史的愿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唯有如此,法律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学术与现实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本人在编辑《法律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在跟随曾老师的学习中,也认识到学科应是我们进入学术殿堂的方便门,而不应是学术发展的桎梏,研究没有领地与边界的限制,因为研究的对象是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学术和实践中的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在形式上完善学科。
为此,在本刊再续时,我与学界一些先进、后锐商议,用一个更为恰当的方式反映法律文化研究的以往与现实,于是便有了这次的改版。改版后的《法律文化研究》,不再设固定的主编,每辑结合学术前沿集中于一个专题的研究,由专题申报者负责选稿并任该辑主编,每一辑都力求能反映出当前该专题研究所具有的最高学术水准与最新研究动向。每辑前言由该辑主编撰写导读,后附该辑专题研究著作与论文的索引。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使研究集中于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学者在《法律文化研究》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同时出版社也可以摆脱出版负担过重等困境。
编委会与编辑部的工作机构设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与曾宪义法律教育与文化研究基金会。希望改版后的《法律文化研究》能一如既往地得到学界的赐稿与指教。
马小红
初稿于2013年仲夏
再稿于2014年孟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