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中国文学史可说是每一个有中文系的高等院校都会开设的课程,今日各类著作也已汗牛充栋。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及写作,其实自20世纪初期开始,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才成为我们现在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一个学科或者说概念。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细致考证比较,勾勒中国文学史创作体系之成立的发展脉络,包括直接来自西方的影响、来自日本中介的影响,以及本土学者如曾毅、胡适、郑振铎等人自身的主观意志、学术理念等等。作者师从章培恒教授,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国文学史领域,而跳出中国历代文学之内容,将重心放在文学史创作本身,亦即更关心这一现代学术概念在中国之成立、发展的过程。而这种直问根本的研究,对于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无疑也将起到基石性的作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文学史学术体系为中心,在交错的文化史视角下,探讨随着十九世纪在欧洲诞生的国别文学史知识体系的传播,作为一种现代人文学术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如何受到西方学术发展以及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中介影响,在中国逐步建立其范式,完成现代转型。旨在通过对中国文学学科的反省与文学史学的理论建设,为解决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寻找某种突破与途径,为重新构建一种真正合乎文学本质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教学体系提供某种切实的借鉴与指导。
|
關於作者: |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明代文学、文献等领域成绩卓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诗话新编负责人。师承章培恒先生,亦关注中国文学史研究史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于该领域已出版《文学史的文化叙事中国文学演变论集》,刊发论文多篇,并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台湾中研院文哲所、香港教育学院等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专题演讲。
|
目錄:
|
序章
一、 引言
二、 国别文学史在欧洲的生成
三、 传统文学概念至清代的承变
四、 日本中介与返还性借入
五、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及其史的初构
六、 结语
第一编明治日本: 新旧汉学之间概说
第一章古典学的余脉
东京专门学校文学科创立初期的《支那文學史》讲义
一、 关于讲师斋藤木
二、 文学科成立初期的相关课程设置
三、 斋藤文学史讲义的基本构架与内容
四、 讲义的特点及其地位
五、 余论
第二章泰纳文学史观的引入
赤门文士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
一、 绪论
二、 泰纳《英国文学史》关于种族、环境、时代的学说
三、 基于泰纳学说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
四、 该模式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五、 结语
第三章研究重心之转移
狩野直喜致力中国小说戏曲史研究缘起及其贡献
一、 开埠以来上海的国际汉学环境
二、 狩野直喜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接触
三、 开拓俗文学研究的贡献
四、 结语
第二编清末民初: 新知的移植与调适概说
第一章官学体制下的架构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成因及其性质的再检讨
一、 从壬寅癸卯学制的日本范式说起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科与词章学的文学
三、 关于文学研究法
四、 林传甲的立场与作为
五、 结语
第二章西方文学论的早期传布
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
一、 绪论
二、 黄人《中国文学史》有关文学的定义与太田善男《文學概論》之关系
三、 太田善男与明治以来日本的西方文学论研究
四、 太田《文學概論》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取资与立场
五、 黄人文学史中体现的近代英国文学批评影响及其意义
第三章迻译实践的本土立场与效应
曾毅《中国文学史》与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學史綱》
一、 绪论
二、 章节设置之比较
三、 叙述内容比较举要
四、 结论
第三编胡适之后: 文学史建构的多维拓进概说233
第一章文学的纯化
中国纯文学史的兴起240
一、 绪论240
二、 在整理国故的目标下242
三、 新一轮西方文学论的引入248
四、 走向纯文学史的实践256
五、 余论266
第二章民俗学转向
郑振铎的俗文学史研究270
一、 概念、背景与立场270
二、 敦煌俗文学研究的示范278
三、 新史料的全面开掘283
四、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全景289
五、 结语299
第三章从朗宋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
刘大杰文学史思想的形成与日本
一、 绪论
二、 创造社影响下的新文学青年
三、 赴日留学后向文艺学理论与批评的拓展
四、 大正、昭和初日本诸学派文学史研究的资源
五、 余论
中国文学史著作编年简表(18541949)
附录
附录一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
附录二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
附录三韩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之沉重一页
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
附录四19461979: 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在笔者承担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第二批研究项目的成果基础上修订而成。2008年,我以文学史叙述的现代转型:西学知识、日本经验与本土化进程为题,提出研究申请,承蒙葛兆光先生并各位评审委员的厚爱,获准立项,归属交错的文化史方向。2013年完成结项,此后断断续续就其中部分内容作了增删改写。
对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其实更早些时候业已开展。最初是受业师章培恒先生的指引,于2001年设计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日本中国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的研究课题,申报并入选日本住友财团在亚洲地区招募的资助项目。翌年暑期,应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内山知也先生的邀请,赴日参加汉文小说研究会的活动,藉此机会开始了项目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2005年,我又将课题转换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史,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任交换研究员期间,笔者进一步补充搜集了不少资料,并集中撰成若干篇章。
自2003年以来,本书中的若干章节先后在韩国首尔大学《中国文学》第40辑、岭南中国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学》第42辑、《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论集》第39号、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第36期、《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复旦古籍所编《实证与演变:中国文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及《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等刊物公开发表,此次连同附录诸篇,在基本保存原貌的基础上,皆有不同程度的修订。与此同时,本专题研究的相关阶段性成果,还因笔者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台湾师范大学、暨南国际大学,上海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学术机构演讲交流,有幸获得诸位师友、同道的教正。2011年9月至10月,因在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任客座教授,为硕博士研究生班作中国文学史研究史专题共五讲的集中讲义,之前的这些案例遂而进一步获得整合。
书稿终于付梓,而研究实未告竣,探涉既久,愈觉头绪纷繁。已完成部分,亦仍有未及深入处,惟寄望于将来。十余年来,有赖于众多师友的支持,获益良多,尤其在日本搜集资料期间,幸获内山精也、稻畑耕一郎、高桥智、大木康、竹村则行等先生的帮助、指教,在此谨致衷心感谢。书稿之校核及文学史年表、参考书目编制等,得到侯荣川、孙文秀、龚宗杰、郑妙苗、王英达、王胜男、范子靖、陈洪典、金美罗、王启元诸友生与成田健太郎、潘德宝君的协力,内子郭时羽担任责编,悉心商榷订正,并致谢忱。此外,感谢史伟教授时常与析疑义并借予不少参考书,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
回顾承担上述诸项目研究过程,一直得到已在病中的章培恒师的教示、勉励,期以成就,如今忽忽师已辞世五载,方成此陋篇,深感愧疚,谨以是作献呈老师的在天之灵。
陈广宏丙申年冬于沪上肯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