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90.9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40.3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12.7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8.8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精选权威专业教材
全面归纳考点重点
结合考纲名师串讲
权威解析考研真题
考研试卷超值赠送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配套辅导书,同时适用于莫雷《教育心理学》、吴庆麟《教育心理学》,本书遵循教材的章目编排,一共分为十六章,每章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考点归纳”,笔者根据历年来国家统考及各高校的考研真题,总结出本章的重要考点;第二部分是“名师串讲”,针对本章的重要考点进行要点总结;第三部分是“课后思考题解析”,对该《当代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所有思考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四部分是“考研精粹”,精选了国家统考及部分名校近年来针对本章的考研真题,并加入了部分模拟题;第五部分是“参考答案”,对精选的历年考研真题与模拟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最后整理了几套最新考研真题与参考答案。
本书主要特色如下:
1、依据主流,蓝本权威。本书的知识体系以当前主流、权威版本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为依据,并被各高校广泛指定为考研参考书目。
2、试题罕见,题解精湛。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摘选了部分近年来的经典真题编写而成,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诸多考生常为获取这些试题而煞费苦心。
3、体例科学,重点突出。本书在编写时以考点为指针,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近年来各高校考试题型与内容,结合其对每章重点进行归纳,并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保证知识系统的适切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使考生能够系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迅速捕捉考试要点,强化学习效果。
|
關於作者: |
袁秋菊,某高校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师,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教育与研究,先后主编相关教材、专著十多本,主持和参与3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近年来共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二章学生心理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三章教师心理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八章学习动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学习评定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课后思考题解析
考研精粹
参考答案
附录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二章 学生心理
考点归纳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2.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3.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4.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名师串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是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各个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3.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虽然并不旨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他也的确很少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但它的认知发展理论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如下概括: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异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思维方面,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
言语方面,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在感知运动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到前运算阶段,开始以象征的方式使用语言,并出现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向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儿童的确不是“小大人”,他们无论在思维上、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而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相应的阶段相适应,才有可能达到最良好的教育效果。儿童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
...........
言语发展的差异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创造性言语任务及需要高水平言语能力的任务中,女孩得分均高于男孩。女性口头言语有明显的流畅性、情感性,很少有口吃等言语缺陷,男性的言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行为差异从 2~5 岁左右开始,男孩在社会性游戏中就表现出比女孩更大的身体侵犯性和言语侵犯性。男性的行为常易受情感支配,缺乏自制力而具有冲动性。
心理的性别差异是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心理的性别差异是男女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实差异,环境和教育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消降遗传因素对性差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家庭分 工的不同以及传统观念和偏见,使家长在给男女儿童选择玩具、取名字、服饰打扮、养育方式上有所区别,影响了儿童对自己角色行为的性别定型。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教育要求,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性别差异起了强化的作用。由于每个儿童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男女心理发展的总体性差并不一定在每一个体身上表现 出来,因此,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施行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可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