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91.9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9.8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紧扣时政经济热点,权威预测政策取向。
|
內容簡介: |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主题,以“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为思考对象,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考和若干战略重点,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对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徐宪平,1954年10月出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下过农村,当过工人,曾在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石油公司、长沙市市委、市政府、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湖南省委、省政府任职。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等研究制定工作。湖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著有《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等专著和《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和思考》《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 等数十篇论文。
|
目錄:
|
导 论
全球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
中国经济转型在曲折中前行
“十三五”时期特殊的转型使命
本书的结构
上篇 “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的回顾
第1章 “十二五”规划确立的方针目标
11 五点基本要求
推动结构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
突出改善民生
强化节能环保
深化改革开放
12 十大政策导向
经济增长速度的讨论
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
“两同步”方针的提出
13 二十四个主要指标
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
强化资源环境民生指标约束
14 十八个重点专项规划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关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第2章 “十二五”规划前四年的主要进展
21 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占比提升
23 粮食产量持续实现“四连增”
24 交通、能源、水利建设成就显著
25 科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
26 基尼系数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
27 改革开放有新举措、新突破
28 “十二五”规划指标预计完成良好
第3章 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需求结构不合理,投资消费失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过低
城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区域结构不合理,东中西发展差距较大
32 资源环境代价过高
人均资源短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
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突出
33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全球创新指数评估排名靠后
研发投入不足
有效科技产出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4 财政金融风险增大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政府债务增加过快
企业债务居高不下
金融领域存在风险
35 社会矛盾复杂多发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较多
社会不稳定事件频发
中篇 “十三五”时期的宏观背景和基本思考
第4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国际环境
41 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与分化中艰难前行
全球经济形势总体略好于“十二五”时期
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和政策取向出现分化
我国经济面临外需减弱和竞争加剧双重压力
42 世界科技革命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来临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方向
历史性交汇中的机遇和挑战
43 能源格局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
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的冲击
能源版图变化与地缘政治博弈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重塑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安全隐患
44 大国博弈带来的竞争合作尖锐复杂
美国的国际地位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多极化世界与我国开放合作格局
国际治理体系与我国的责任义务
第5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内环境
51 最大的背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四个全面”统领未来发展全局
“四个全面”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52 最大的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增长条件发生变化:传统要素优势逐步减弱
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增长速度发生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
53 最大的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与内涵
国际经验与教训
经济、社会、生态的主要难点
54 最大的演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十多年改革主线:政府与市场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6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考
61 导向:提质增效升级
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从总体恶化向明显改善迈进
统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指标设定
62 动力:改革、创新、开放
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以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
以全面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63 路径:推动“四化同步”
“四化同步”是中国特色
“四化同步”有后发优势
“四化同步”要融合创新
64 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贵在全面,重在建成
总体推进,两个翻番
攻坚克难,补齐短板
下篇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战略重点
第7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1 基本内涵: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
一个核心
双轮驱动
多维目标
72 路径选择:从观念变革到技术变革
市场是创新的根本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力量
人才是创新的最活跃力量
政府是创新的推动力量
以低碳技术引领能源生产消费变革
以生物技术引领健康领域变革
以智能技术引领制造业变革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互联网变革
73 战略举措:从体制改革到政策引导
改革创新机制: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世界制造强国建设
推进“互联网+”:实现开放融合、万物互联
第8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81 何谓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我国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82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态势
世界城镇人口持续增长
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
城市群主导的城市化浪潮方兴未艾
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人口空间布局优化
包容性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83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首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主体形态:城市群带动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
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84 统筹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安排
人口管理制度:强化户籍、居住、人口管理制度的衔接
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三项改革试点
资金保障机制:多元化、低成本、可持续
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新型设市模式
城镇住房制度: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
深化改革试点: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
第9章 统筹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91 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沿海和内地工业平衡发展阶段
“先富带后富”非均衡发展阶段
东、中、西、东北地区协调发展阶段
跨区域组合式互动发展阶段
92 新常态下“四大板块”的发展重点
西部:以实施新一轮开发开放推进全面小康
中部: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的增长极
东北:以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东部:以技术制度全面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93 新“三大战略”的主攻方向
新“三大战略”的特征与意义
“一带一路”:构建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京津冀:唱响协同发展的主旋律
长江经济带: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94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设计
从“胡焕庸线”到主体功能区
四种开发方式、三大空间格局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差别化政策
95 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学谋划
陆海统筹与海洋强国
海洋经济:拓宽发展空间
海洋生态:优化开发方式
海洋权益:维护蓝色疆域
第10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101 现代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布局网络化
服务一体化
管理智能化
装备自主化
技术标准化
102 全面建设综合交通网络
区际交通:完善“四大网络”
城际交通:加快城际铁路发展
城市交通:突出公共交通优先
城乡交通:统筹一体化建设
103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
加快宽带网络普及升级
优化国家骨干网络架构
加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104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概念与特征
强化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开发
加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智能电网统筹推进机制
第11章 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
111 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方针和途径
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优先
循环发展:资源综合利用
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
112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弹性到刚性
发展就是燃烧,燃烧就是排放
强度控制与总量控制
多元发展与低碳转型
重视开发“第五能源”
11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节约水资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节约土地资源: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节约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114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15 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从源头上扭转恶化趋势
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
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第12章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1 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小康的重点与难点
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
一块亟须补齐的短板
一个转型时期的突出矛盾
122 公共服务制度的国际比较
北欧模式:普惠型
欧洲大陆模式:合作型
美国模式:补缺型
&
|
內容試閱:
|
导 论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和世界强国兴衰史,经济转型升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它与社会财富增长、个体福利改善等的共同演进,一并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主要图景。正是在不断转型升级中,人类逐渐摆脱了蛮荒和饥饿,学会了远航和飞翔,启蒙了思想和制度,驱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踏上了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国家出发得早,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但这并非意味着经济转型就此结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问题、新矛盾的接踵而至,无不是激发转型持续进行的因子。一些国家起步得晚,工业化、城镇化任重道远,人们摆脱贫困愚昧,追求更充足的机会、更体面的生活和国家强盛的梦想,无不是推动转型持续进行的动力。同时,由于技术和制度条件的改善,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规模频度空前放大,彼此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这使得经济转型成为一个内外相连、动态调整的大系统。当今世界既不存在闭门造车的转型,也没有独善其身的转型,谈经济转型必然要将其放在全球的语境下、动态的情形中,否则便失去了基本前提和约束条件。
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生的大幅改善,直接受益于宏伟而有效的经济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我们逐渐吸收并创造了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制度,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基础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无论是从科斯所言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关系调整的角度来分析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周其仁教授在该书中阐述了科斯的思想,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改革有效地降低了组织成本。
,还是从张五常所言的县际竞争产生增长活力的角度来看待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的经济政策都某种程度地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转型升级的趋势。关于未来如何继续转型升级,我们面临着巨大压力: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尾大不掉,业已形成的利益格局根深蒂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客观存在。可以说,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看接下来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
观察是分析的前提,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角度至关重要。之所以把最近五年和未来五年定为观察对象,一方面,笔者作为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参与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工作,有真切细微的亲身体会;另一方面,“十二五”“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面临的问题异常复杂。而之所以选择五年规划作为观察角度,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综合性强、政策性强,既是一张充满理想的蓝图,又是一个付诸行动的方案。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观察体悟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艰难博弈,如何在历史跌宕和潮流起伏中奋勇前行。
全球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此轮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足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比肩,二者并称为工业革命以来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危机。危机发生后,主要经济体都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控制危机蔓延,避免经济直线下滑。应急性的输血止血后,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危机?如何才能走出危机?
金融危机前,由于全球贸易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形成了美欧消费、亚洲生产、中东拉美提供能源资源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发达国家通过进口廉价地获得资源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繁荣周期。2000—2007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接近10%,全球经济年均增长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个增长蜜月期。往往当人们认为这样一个模式将长期不变地持续下去时,危机便开始孕育。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负债消费和虚拟经济,美国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化、经济虚拟化
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美国个人储蓄率在危机前几乎接近于零,美国金融业利润占国内总利润的比重高达30%左右,2008年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到 662%,失业率上升到10%。赚得盆满钵满的华尔街现象诱导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再次信奉这样的道理:市场万能、无需干预,自由放任才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逻辑。于是从微观运行、宏观政策、观念认识三个方面形成了危机孕育和自我强化的框架,金融海啸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从2008年危机爆发到现在,八年间全球主要经济体思考和实践的指向是基本一致的:一是全球经济原有平衡无法维持,需要进行系统性调整、结构性改革,再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平衡机制。二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努力推动经济转型是中短期实现再平衡和中长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因此,我们看到在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探索经济转型之路,寻求新的增长源泉。
美国在危机中首当其冲,也正因为这样,它调整的步伐最快,在结构性改革上也动了刀子。奥巴马政府一方面努力疗治金融体系的创伤,主旨是去杠杆、去泡沫、强监管,从金融部门入手开始修复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针对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病灶,着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扩大出口的战略,同时把加强创新能力、改革教育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美国在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实施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的政策:奥巴马政府两度颁布创新战略;提出出口倍增计划,白宫专门成立“出口促进内阁”,提出要实现五年出口量倍增;联邦政府发起力争上游的竞争活动,对那些制订并实施教育创新计划,有效提高教师质量和学术成就的州提供奖励;奥巴马呼吁实施“为21世纪重建美国工程”,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私人投资,创造更多就业。
作为重塑产业竞争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支柱。这一系列调整推动了微观基础经济恢复成长,使得美国较快走出泥淖。但不能忽视的重要事实是,美国利用了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凭借量化宽松等政策,在对内释放流动性、刺激就业增加的同时,向外输出了危机,让全世界为其买单,这是无法复制的“成功经验”。
与美国相比较,欧洲和日本的麻烦就更大一些。欧洲屡受主权债务危机的侵袭,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轮番中枪,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本就乏力的经济更为敏感和脆弱。“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s)虽然得以鲜明地提出,与投资、财政支出共同作为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但掣肘于财政体制与货币体制错位、福利棘轮效应等,改革在现实中步履维艰,所强调的劳动力市场、商业环境、创新改进十分有限。日本“大胆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使力度空前,也不能抵消其经济上的结构性缺陷,劳动力不足、财阀势力过大、创新滞后等,制约着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成为金融危机后拉动全球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2009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90%。但随着危机进一步发酵、演变与外溢,发展中国家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也凸显出来。在中国之外,印度推行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力图解决“滞涨”、开放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实施印度制造、印度东进等政策,目前经济增长呈现较为强劲的势头。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印度2015年经济增速预计达到74%,2016年预计为78%。相关评论称,这将是印度增长首次超过中国,“龙象之争”进入新阶段。
但同时,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改革调整并未取得较好的进展,依然受制于外部市场萎缩、自生能力不足,增长势头放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各国共识,但实施中由于削减财政支出、压缩居民消费与短期经济下滑、失业增加的两难选择,又由于福利水平和利益格局调整对政治选票的巨大影响,以及主要经济体政策在政策步骤和时序上的难以协同,全球经济要想达到再次平衡、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还有待时日。需要看到的是,经济的停滞或倒退极易引发社会和政治层面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以政治危机甚至流血冲突的形式出现,这将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经济转型远未结束,阵痛还在继续。
中国经济转型在曲折中前行
相对于市场经济制度成熟的国家,经济转型在中国有更为复杂的理论内涵和政策指向,有多重目标、多重压力,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结构的升级,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还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厉以宁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提出,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转型过程中,不时受到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关键的转向是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从思想观念到制度环境,从行政性分权到市场性分权,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历经波折,才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坐标系,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总量持续实现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认为,从“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这20年间,是集中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脉络与历程、成长与困惑最好的时间窗口,有必要作一个简要回顾。
“九五”计划(1996—2000年)。“九五”计划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制定受到两个历史性事件的深刻影响。第一,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强调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首次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九五”计划明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二是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8年,“九五”计划执行刚刚过半,便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是扩大内需,发行国债,加大公路、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加快住房市场化改革等。可以说,应对的成效是明显的,同时我国也利用危机在某些领域适时推进了改革,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九五”时期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五”计划(2001—2005年)。“十五”计划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照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从而提出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十五”时期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2002年召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三是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迎来充分利用全球化红利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此后十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年均达195%,经济增速平均达105%。出口导向加上投资主导的模式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加剧了内外需结构和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十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5%,大大超过7%的预期目标,但调结构、转方式的进展并不理想,“十一五”规划评价为“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三个转变的思路和导向十分清晰,但2008年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经济转型的部署和节奏,大规模刺激政策迅速出台,这对于防止经济断崖式下行起到了筑底作用,也成为当时全球应对危机的一抹亮色。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到61%,工业增速回落到46%;强力刺激后,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到119%,工业增速回升到144%。在此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这也是日后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作为后危机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转型升级在“十二五”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由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效应,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但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收入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结构性指标好于、高于预期,创新开始发力,氛围日渐浓厚,核心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开放应用等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态势。不过,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来看,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社会矛盾复杂多发等问题不可忽视。
回顾这2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是一条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的道路,凝结着勇气和智慧,充满着坎坷与荆棘,与国际国内大背景相呼应,与改革开放大趋势相协同,逢山开路,遇水造桥,不停步地向前推进,使中国经济在增长和转型中始终保持了活力,这也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十三五”时期特殊的转型使命
“十三五”时期之所以特殊,是因为2020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年份。首先,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等目标,都是届时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其次,2020年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最后,2020年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以2020年为结点的几大历史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条件发生变化,传统要素优势减弱,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发生变化,过度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从两位数降为个位数,“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速很可能成为“六五”时期以来最低的五年。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在经历一定时段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增速下降。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7 600美元,按照相关比较研究,“十三五”期间经济减速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下行问题,而是阶段性、长周期的调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机构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为6%—75%,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65%—7%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正处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产业低端化、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服务补缺以及资本账户开放与风险防范等问题,需要妥善应对,处理不好,就可能落入陷阱,导致经济停滞徘徊。合理的减速可以接受,大幅的失速不能承受,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对现阶段中国而言,仍然是硬道理。经验表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是在工业化中期后发优势尚未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发生的
刘世锦等,《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因此要努力避免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增速就过早过快地出现“台阶式”的滑落,而非“波浪式”的调整。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要在新常态下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命伟大而繁重。然而,无论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还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升级,能否化解多年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风险,能否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活力,这是“十三五”必须面对与解答的命题。未来五年,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要过。
本书的结构
本书是笔者结合多年学习、工作,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问题的一次系统思考。书中既有对重要战略规划政策等的解读,也有个人对经济转型升级中一些重点问题的见解,并讲述了一些背后的逻辑和故事。本书共14章,从内容板块上来讲,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的回顾”,包括第1章到第3章;中篇“‘十三五’时期的宏观背景和基本思考”,包括第4章到第6章;下篇“‘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战略重点”,包括第7章到第14章。
第1章对“十二五”规划确立的方针目标进行回顾。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如何设计10个政策导向、24个主要指标、18个重点专项规划,对其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说明,比如关于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讨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方针的提出,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的编制等。通过这些分析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反映“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思想和决策逻辑。
第2章对“十二五”前四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不是对所有成绩展开全面系统的评估,而是选择了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有量化指标比较的八个方面,比如: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和服务业占比提升;粮食产量持续实现“四连增”;交通能源水利建设成就显著;科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基尼系数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改革开放有新举措、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指标预计完成良好等。这些进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起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