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編輯推薦: |
对于许多人,保罗·德曼是解构批评运动背后的驱动力。对于其他人,他则是一个绯闻人物:在他去世后,他于“二战”比利时的不光彩历史被曝光——他曾在纳粹控制的报社工作过。不管关于德曼的“真相”如何,他的作品是重要的。从批评文章到战时的报社写作,这本导读提供了一个理解德曼所有作品的方式。
马丁·麦克奎兰从历史语境出发探索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文学语言与批评性误读
解构与不可能性
自传与毁形
美学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本对保罗·德曼全面却不偏袒的介绍,对于那些想完整地了解德曼的读者,这本书值得选择。
|
內容簡介: |
《导读德曼》涵盖对德曼出版的每一部著作的讨论。每个章节将会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单个文本,勾勒出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将其与德曼思想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导读德曼》提供了对德曼作品的一个概括,对德曼所理解的“解构”概念做一个介绍。
在介绍德曼作品的章节结束后,将会考察1987年的所谓“德曼事件”。该事件揭示了年轻时期的德曼在“二战”比利时沦陷期间为纳粹控制的报纸写作。这个事件加深了我们对德曼为人的认识,但却不会因此改变我们对他成熟的著作的欣赏。
《导读德曼》以“德曼之后”结束,它考虑了德曼作品在文学研究和更为广泛的批评和文化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接下来的“进阶阅读书目”给出详细的阅读建议,包括一手和二手的文献。
阅读《导读德曼》并不能代替阅读保罗·德曼的作品。《导读德曼》并不期望能够给德曼的思想一个绝对准确的解释,因为它必然要归纳和简化德曼思想的复杂性。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马丁·麦克奎兰,伦敦金斯顿大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系教授,系主任。专攻文学理论、艺术理论、文化研究和大陆哲学。著有《解构迪士尼》(合著)、《9.11后的解构》和《罗兰·巴特,或文化研究的职业》等。
译者简介
孔锐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批判理论,艺术研究等。在学术期刊、杂志、报纸等大量发表文章。译著:《导读利奥塔》(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
目錄:
|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译者前言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名缩写
为什么是德曼?
关键思想
1文学语言与误读:《盲目与洞见》
2修辞、阅读与解构:《阅读的寓言》
3解构作为对不可能的事物的体验:《抵制理论》
4毁形、毁容与自传:《浪漫主义的修辞》
5政治、哲学与比喻性:《美学的意识形态》
6责任与作者:德曼战时的新闻工作
德曼之后
附录:当代文学中的犹太人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保罗·德曼思想源流简图
德曼式忏悔葛体标
|
內容試閱:
|
《译者的任务》
德曼讨论瓦尔特·本雅明的文章《译者的任务》出现在《抵制理论》中名为《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Conclusions:WalterBenjamin’s“TheTaskoftheTranslator”)的文章中。在那里,“结论”一词可能让人误解。它并不是对《抵制理论》一书的观点的最后总结(这篇文章之后还有两篇文章),也不是给出关于本雅明文章确定性的结论。相反,这篇文章是对他在1983年3月在康奈尔大学所作的6个讲座的最后一个的记录(这并不是德曼所打算发表的完整的文章,而是根据录音所作的记录,并附上8页粗略的手稿注释)。这些讲座已经整理成《美学的意识形态》一书。也许这篇文章应该看作是该书的一部分,显示了组成当今德曼全部作品的文集的一贯随意性。相应地,这篇文章讨论唯物主义的方面将会推迟到这个导读最后一章对《美学的意识形态》的讨论(参看pp.81-97)。在这章中,这篇文章将会作为又一个阅读不可能性的寓言进行考察。
《译者的任务》是本雅明对他在1923年翻译法国现代主义诗人查理斯·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图景》(Tableauxparisiens)的一个介绍。这是本雅明有名的文章之一(也是他最短和最容易读懂的文章)。正如德曼开玩笑说道:“在这行中除非你对这个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否则你一无所是。”这篇文章认为翻译严格地说是不可能的。它一开始就认为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考虑读者接受者是无意义的,因为文本并不传送信息,而是设定人性的存在和本质。因此,将翻译思考为帮助另外一种语言的读者是一个不相关的问题。这是“坏的”翻译所做的事情。相反,“翻译是一种阅读的模式”,他总是呈现在原来的文本中:“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一个重要本质”(Benjamin1992,71)。翻译并不是来自一个文本的生命,而是来自它死后的生命。一旦一个文本被经典化(被定为伟大的文学),一旦它在后人中能够安全地存留下来,那么它具有的可译性是确凿无疑的。
即使翻译的任务是想尽可能地靠近原作,但翻译——它尝试在字面上重新编排一个文本——总会错过原文的意义(它的诗性的,含糊的质地),因此成为一个坏的或“不可读”的翻译。颇为矛盾地,一个翻译必须用它自身的语言去捕捉原文的精髓,因而远离了原文的字面上的意义。这样,任何严格的翻译的观点都是不可能的。翻译转变了翻译者的语言。例如,将本雅明的文本翻译进英语必须让英语说德语——用英文捕捉本雅明德文文风的细微之处——而不是将德文转换为英语句子结构的特征。翻译是一个“与语言的陌生性相处的暂时的方式”(Benjamin1992,75),翻译在翻译者自身语言上的作用显示了我们自己的语言总是最陌生的语言。我们总是在我们选择的用以调和经验的语言中迷失、感到焦虑,因为现实和语言从不准确地合衬。
德曼的文章开始论证不仅翻译是不可能的(因此让翻译具有阅读或意义的一般特点),就连翻译本雅明自身的文本同样是不可能的。为此,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放在哈里·佐恩对本雅明文章的英语翻译和莫里斯·德·冈蒂亚克的法语翻译。德曼指出这些翻译并不能捕捉本雅明德语的意思,这种失败吻合了本雅明在他自己文章中所建构的原则。在论证的过程中,德曼列出了本雅明文章对一般的关于的语言理解的内涵。这样,德曼在某种程度上向读者展示了进入本雅明文章的时间过程。这是一个解构常用的姿态。德曼的阅读转变了本雅明的文本:它模仿它的每一个举动,跟随它的轮廓——甚至分享它的名字——将它自身套进了文本之中,在它所读的东西中留下一条自己的踪迹,瓦解了文本和阅读之间的严格的区分。这样,德曼的解构并没有做出任何自身的东西,相反,它只是表演本雅明文章中已经说了的东西。德曼并没有分离本雅明的文章,相反,德曼紧随其行文,从而可以揭示本雅明的文章是如何运作的。德曼和本雅明之间的紧密距离让德曼与本雅明文中紧张的时刻和抵抗的隐晦节点相遇,这是本雅明的文本意义的集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