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明朝的拐点: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全2册)

書城自編碼: 255167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赵中男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06596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15-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95/5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7.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7
《大明疑案(含DVD光盘1张)》
+

HK$ 83.3
《武则天(修订版)》
+

HK$ 66.6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

HK$ 35.2
《成吉思汗小传》
+

HK$ 83.3
《海豚湾》
編輯推薦:
☆故宫明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赵中男,揭秘朱棣祖孙三代皇帝是怎么当上的,江山是怎么坐稳的,不折腾的十年奠定了此后二百年大明的根基。
☆本书由作者对其百家讲坛“朱棣身后那些事儿”系列讲稿精心扩充、完善而成,全面揭示了朱棣子孙三代曲折的夺位经过和朱棣身后的明朝历史大转折。
☆图文并茂,用大量珍贵历史图片生动展现明代历史上最残酷激烈、云谲波诡的宫廷斗争和政局变换。
內容簡介: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虽然一直未受重视,但却因其稳健且大胆的制度变革成为明代历史,甚至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永乐帝朱棣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朱元璋的若干政策;而其子仁宗朱高炽、其孙宣宗朱瞻基又审时度势,改变了朱棣种种好大喜功、耗费国力的做法,并且力挽狂澜在政治制度、施政理念上进行了彻底的扭转,力图使大明帝国在常态中平稳发展。
正是朱高炽、朱瞻基主政的这不折腾的十年,造就了历史上的“仁宣之治”;保证了明代此后二百多年里在多个皇帝长期沉溺游乐、不理政事的情况下,政治机制仍然能够基本稳定地运行。此外,这三朝君臣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也极其曲折跌宕,事件鲜活有趣甚至令人匪夷所思,比如朱瞻基的斗蛐蛐和换皇后。作者用扎实的史料、通俗风趣的语言和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将官场政治、帝王心术、社会风气、道德观念之中的曲折、幽隐、计谋、惊悚、权变一一揭示出来。全书共33个部分,每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和前后联系呼应,以便让读者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那些人和那个时代。
關於作者:
赵中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明史研究工作,尤其侧重明代宫廷政治史、财政史及文化生活史。先后应邀在“百家讲坛”等讲述明代宫廷史专题,多次参加大英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版《宣德皇帝大传》等学术专著3部,策划并主编“明代帝王系列传记”12种,发起并主持“明代宫廷史研究”大型科研项目,主编“明代宫廷史丛书”20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錄
《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上册》
一 立储之争
二 监国风波
三 再入漩涡
四 解缙之死
五 太孙崛起
六 汉王被贬
七 太子沉浮
八 此消彼长
九 浩大工程
十 君臣分歧
十一 政变疑团
十二 一意孤行
十三 协力应变
十四 遗诏之谜
十五 登极前后
十六 停下西洋
《永乐皇帝和他的子孙:下册》
十七 开启新政
十八 叔侄较量
十九 宣宗亲征
二十 釜底抽薪
二十一 折中求稳
二十二 司法转折
二十三 脱颖而出
二十四 谁主沉浮
二十五 变“相”辅政
二十六 决策转型
二十七 宦官分权
二十八 书画群峰
二十九 改立皇后
三十 “促织天子”
三十一 不废正业
三十二 繁荣代价
三十三 短暂辉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內容試閱
一 立储之争
(一)朱棣暂时不立太子,但想立老二
朱棣夺位上台后,当时争夺皇位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争夺下一个皇位继承权的序幕却刚刚拉开,怎么回事呢?原来朱棣当上皇帝后,从1402年的六月到永乐二年(1404)的四月,在前后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没立太子。各位知道,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册立太子是一个王朝维持统治的首要条件,没有太子,谁来接班当皇帝呢?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首先册立大儿子朱标做太子,所以朱棣上台后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况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这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是当年太祖朱元璋册立的世子,就是燕王继承人,按照明朝“立嫡以长”的传统,朱高炽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完全应该顺理成章地当上太子。
1.文武百官请求立老大朱高炽当太子,朱棣不同意
但朱棣登极后不但没有立即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反而多次拒绝了臣下的有关建议。永乐元年(1403)的上半年,文武百官加上朱棣的一帮兄弟亲王等人,曾经连续三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虽然表扬这些人是为国家着想,但是对于立太子的请求就是不答应,还找了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搪塞,什么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能力水平都很有限,短期内不可能一下子担当起太子的重任,还需要由一些高人来培养和教育才行等等(《明太宗实录》卷一六)。一句话,就是不同意先立老大为太子。这时候有个人看不下去了,镇远侯顾成,这个人是个高级将领,最早参加政府军讨伐朱棣,又最早被朱棣俘虏,他被俘后就投降了朱棣,然后一直留在北平,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是朱棣非常器重的一个将领,后来被封为镇远侯,奉命驻守贵州。
大概是顾成觉得自己很早就归附了朱棣,后来又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有功,说话还算有点分量,再加上顾成跟朱高炽交情比较深,立朱高炽当太子当然对他有利,于是就在永乐元年的九月份,顾成给朱棣写了封信,没敢先讲立太子的事,而是说了驻守贵州的几件事,最后拐弯抹角地顺便提了一句,请陛下“早立东宫以定国本”,该立太子了。不料朱棣给他的回信中,只是对顾成隆重表扬一番,还赏给了他一大笔钱财,但却一个字都没提立太子的事(《明太宗实录》卷二三),好像根本没看见,弄得顾成很没面子。同时,朱棣一直把朱高炽留在北平,而没有召他来首都南京,等于把他晾在一边了。
这还不算,更有甚者,朱棣还向大臣征求意见:你们看立谁做太子最合适啊?很显然朱棣不想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不然他就不必征求意见了。各位可以想象,朱棣的这种态度,很可能使朱高炽受到痛苦的煎熬,不仅是很郁闷,甚至可能是绝望,因为他本来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可是现在呢,几乎被父皇踢出局外了。那么当时在朱棣眼里,还有谁可以作为太子的人选呢?朱高炽作为长子,为什么不能顺利当上太子呢?
2.老二朱高煦曾为朱棣夺位立过大功
原来朱棣有四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除第四子不知何人所生并且早死之外,其余三个都是徐达的长女,就是后来的徐皇后生的,各有特点。其中老大朱高炽为人内向,做事比较慢,身体可能患有肥胖症,长得体态臃肿,行动笨拙,不善骑射;老二朱高煦为人矫捷凶悍,据说腋下有几块癣,当时称为“若龙鳞数片”,应该是一种皮肤病,但长期受到朱棣军事活动的影响,身材高大,善于骑射;老三朱高燧为人较为精明,善于讨好朱棣(《明史诸王传》)。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喜欢的是老三朱高燧,最为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炽。那么同样是自己的孩子,朱棣为什么会器重老二朱高煦呢?
因为在朱棣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勇猛善战,功勋卓著,为朱棣“靖难”成功帮了大忙。高煦曾多次在朱棣战败之际,甚至差点被敌人追杀时,率骑兵部队勇猛冲杀赶来救援,不仅救了朱棣一命,有时还使燕军反败为胜。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次,是朱棣起兵后不久的白沟河之战。白沟河大致位于现在河北中部的雄县和定兴之间,大约在1399年冬季,也就是六百多年前,白沟河两岸都是战场。
朱棣率燕军与李景隆的政府军大战于白沟河。李景隆人多势众,几十万军队列阵数十里,命令士兵向冲过来的朱棣一队人马射箭。箭像雨点一般射过来,朱棣所骑的战马连续三次被射倒,他也连换了三匹战马,冲锋陷阵打了半天,自己带的三袋箭也都射光了,于是就抽出宝剑冲杀,后来手里的剑也卷了刃,被敌军追着打(《明通鉴》卷一二)。
估计朱棣的马也中箭跑不动了,来到一处堤坝下面就上不去了,眼看就要被追兵赶上来,前锋的枪尖几乎就要刺到朱棣了。朱棣连忙跳下马跑上堤坝,然后举起马鞭子摇晃,假装招呼后面的部队。堤坝下的追兵怀疑有埋伏,没敢继续追,但大队人马都堵在那,准备冲上去。恰在这时,朱高煦率领一队骑兵冲了过来,救下了朱棣。
朱棣当时可能有些奇怪,就问朱高煦说,其他将领都在鏖战,你怎么来了?朱高煦说:我听说父王你才领了几个骑兵,居然同敌人大队人马周旋,我是怕你有什么闪失,所以就来了。朱棣一听很高兴,老二来的可真是时候啊。于是他就对高煦说,我打了半天可是打累了,你就继续进攻吧!于是高煦就率领这一千多名精锐骑兵杀了过去,最终打退了敌人(《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还有东昌之战、浦子口之战等战役中,朱高煦都有类似的表现。当时战役的规模比较大,双方每次都有十几万、几十万兵力投入战斗,交战的范围可能达到方圆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像朱高煦这样的将领肯定会独当一面,混战之中可能与朱棣拉开较远的距离,甚至会暂时失去联系,因此不可能随时关注和了解朱棣的作战情况,但高煦几乎每次都是主动地率领一些机动骑兵部队,在战败以后及时地出兵援救朱棣,事先并没有准备。
3.老二才是朱棣最想立为太子的人选
从这些情况看,朱高煦这个人至少有几个特点:第一,意志坚强,善于打硬仗,并且很有毅力,常常是在打败了以后还要顽强作战,绝不轻易放弃,可以说朱高煦的这个特点几乎就是他父亲的翻版。各位知道,朱棣就是这样一个打仗异常勇猛、从不放弃的人。看来朱高煦是多多少少继承了朱棣的特点,打仗勇猛,意志坚强。
第二,朱高煦在燕军里具有较高的、很特殊的地位,可以指挥和调动机动骑兵部队。各位知道,骑兵部队在冷兵器时代,是极其重要的兵种,而机动骑兵部队相当于后备军,打胜了不用,但是打败了可就非常有用了,没有主帅的命令,一般的将领是不可能轻易调动这支部队的。而燕军可以说是朱棣的私人部队,是家兵,朱高煦作为主帅的儿子,可以在没有主帅命令的情况下,指挥和调动机动骑兵部队,由此可见高煦在燕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号召力。
第三,这个人比较有全局观念。你看,每当朱棣打了败仗、最需要援助的时候,并且是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高煦几乎每次都能及时地出兵救援。可见这个人很清楚,父亲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他。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子关系以及朱高煦对父亲的关心,也是他能及时救援朱棣的重要原因。总之一句话,没有朱高煦的英勇善战,朱棣的夺位之战是否成功,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可以这样说,朱高煦为父亲夺取皇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这样一个儿子,朱棣当然非常高兴,因为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他向皇位又迈进了一步,因此他格外器重朱高煦,甚至在几次战役取胜之后,一高兴就给朱高煦一个非常大的承诺:将来得了天下,我要传位给你!原话是:“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国榷》卷二)意思是,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将来我夺了天下,就立你当太子!这些话朱棣曾多次明确说过,《明史》等书里都有类似的记载。
虽然这种许诺不乏政治利诱和一时冲动的成分,但也不可能完全是空头支票,尤其是几次关键性战役的胜利,朱高煦充分展示了自己英勇善战的本事,受到了朱棣极大的赏识和器重。他感到朱高煦很像自己,并且对自己的事业很有利,因此将来立朱高煦做太子的许诺,应该是朱棣的真心实意。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许诺,朱棣登极后朱高煦才较为狂傲,朱棣对他也较为纵容。因此从这些情况看,朱高煦才是朱棣最想立为太子的人选。
(二)朱高炽的优势与朱棣的顾虑
那么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除了身体臃肿、性格内向之外,是否还有一些优势呢?有!同二弟相比,朱高炽虽然不是勇猛善战,但却拥有两个别人无法忽视的优势:一是他是太祖朱元璋当年亲自册立的燕王世子,就是燕王的王位继承人;二是他当年曾率北平老弱军民,打败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燕军的老巢——北平城。
1.朱高炽的优势之一:朱元璋册立的燕王世子
先说第一点,就是朱高炽被皇爷朱元璋册立为燕王世子。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朱元璋为了考察和培养孙子们,经常把他们召入京师,让他们到自己身边读些书、做点事,给以磨炼,借以查看他们的人品和才干。有一天,朱元璋召来了朱高炽等几个孙子,要他们分别去检阅守卫京城的京营军。别人都忙着去检阅,要以办事迅速来讨好皇爷。可是只有朱高炽仍和平时一样不紧不慢,比别人回来都晚。
皇爷朱元璋可能有点不高兴,于是派人把朱高炽叫过来问他:“你怎么迟到了?”朱高炽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因为早上天气太冷了,我让那些士兵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到了。”听朱高炽这么一说,朱元璋高兴了,对他表扬了一通,认为这个孙子不错,能体恤下属,品行宽仁(《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实际上朱高炽之所以检阅迟到,也许是因为他性格内向,做事一向迟缓,上面的话不过是临时的借口,但这话却使朱元璋很满意,也留下了好印象。
还有一次,朱元璋把一些奏本交给朱高炽,要他代为分检一下。高炽也聪明,选了一些与军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奏本送上来,这就先投合了皇爷朱元璋的心思。奏本中有些错字,朱元璋为他指出来并问他:“你大概没有看见吧?”朱高炽或许做事马虎真没看见,或许有意这样顾大局而不拘小节,但他的回答却很妙:“我不敢马虎,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小错处,实在不值得给皇爷您添麻烦。”(《明仁宗实录》卷一)
这句回答更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加深了对他朱高炽的好印象,觉得这个孙子善于辨别轻重缓急,做事有板有眼,又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因此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世子。由此可见,属下给领导做事,一定要先弄清领导的意图,分别轻重缓急,只要抓住要害就行,不能什么都顾。这样才能让领导满意,领导才能信任你、器重你。
2.朱高炽的优势之二:坚守北平的战功
除了身份上的优势之外,朱高炽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死守北平的战功。当年朱棣起兵后,朱高炽曾率北平的老弱守军万余人,打退了李景隆五十万政府军的进攻。各位可以想象,一万多人守北平,居然打退了近五十倍敌人的进攻,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战功。
当时北平的一万多名军人都是老弱,朱高炽本人也没打过仗,没有守城的经验,但他能虚心向城中有经验的老兵和其他人请教,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母亲,也就是徐达的长女、后来的徐皇后,率领北平的妇女家属积极支持朱高炽,加上朱棣选派的姚广孝等人尽心辅佐,朱高炽率北平军民在危急之时,多次击退了敌方的进攻。那么在北京保卫战中,朱高炽都干了哪些事呢?
一是偷袭敌营。朱高炽连续多次晚上派人偷袭敌营,搅得敌方几十万人夜间不辨敌我,自相残杀,到了天亮一看,才知道上当了。这样一连多日敌方士兵夜里都休息不好,白天打仗没劲,敌方统帅李景隆没办法,只好退兵十几里(《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二是严加守备。朱高炽在北平守将的协助下,把守城的各项事务,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充分利用这一万多名老弱军人严加守备。有几次敌方几乎要将北平几个城门攻破了,但都被朱高炽指挥守军打退了。
三是浇灌冰城。当时北平的气候比现在还要冷,几乎是滴水成冰。朱高炽就利用这个条件,下令全城军民连夜打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北平的城墙都冻成了冰墙,又厚又滑,敌人根本无法攻城,梯子搭不上城头,人也爬不上去;加上政府军多为南方人,经不起北平的严寒天气,估计也没有及时配备棉衣,因此冻死不少,手脚冻坏的更多了,战斗力大为下降。后来朱棣的军队赶来,朱高炽就派城里的部队与父亲里外夹击,终于打退了敌军,保住了北平城(《明通鉴》卷一二)。
其实那些善于干事的人,自己不一定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干,只要能利用和发挥团队的优势,就能干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朱高炽守北平就是这样,一个腿脚不好、不会打仗、不会守城的人,居然打了胜仗守住了城,可见朱高炽还是有些过人之处。
如果北平被攻陷,朱棣就失去了老巢,军需、粮饷和所有的家眷都被一窝端了,那这个仗还怎么打,“靖难”之战必败无疑,朱棣又怎么可能会最终当上皇帝呢?因此,战后一些人甚至连朱棣本人也承认,高炽坚守北平的战功几乎无人可比,更是别人无法超越的一大优势(《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3.朱棣立老二的想法受到亲信阻挠
尽管朱高炽拥有这些优势,不过其实大家都清楚,朱棣喜欢和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一直都想立他当太子,这是明摆着的事。只是朱棣的想法运作起来并不顺利,首先在他的亲信那里就遇到了阻力。隆平侯张信是朱棣的重要亲信,他原来是朝廷派到北平监视朱棣的将领,“靖难之役”前建文帝曾有密诏给张信,命令他和其他将领控制朱棣,但张信却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使朱棣逃过一劫。后来朱棣夺位成功,非常感激张信,称他是自己的恩人,并且认为张信通风报信的功劳不在“靖难”诸将之下,因此慷慨地把张信封为隆平侯。就连诸王兄弟有什么隐私,朱棣都派张信去暗中调查,可见对他非常信任(《明史张信传》)。
据说一开始朱棣曾经私下征求张信的意见,要立高煦当太子,但张信不同意,还不高兴地随口顶撞朱棣:“这事关系相当重大,哪能随便这么干呢?!”结果惹得朱棣一怒之下拔出佩剑,当场砍掉了张信的几颗牙,弄得张信满嘴冒血,溅了一身(陈沂《畜德录》)。这个故事不一定完全真实,但也说明朱棣想立高煦的决心有多大。
既然你朱棣最想立老二朱高煦为太子,那就立吧,你是皇帝,理论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连夺取皇位这么难的事都办到了,想立老二当太子难道还能比夺位更难吗?何必非要征求大臣的意见呢?况且朱棣本人是靠武力夺取皇位的,以老四的身份夺了侄儿建文帝的天下,这个实际行动已经打破了立老大的传统规则,就是说朱棣现在已是皇帝,完全有权不立老大了,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立老二朱高煦呢?他有哪些顾虑呢?
4.朱棣有顾虑,必须争取文臣势力的支持
每一个人都有难事,虽然贵为天子也不例外。其实朱棣顾虑的原因很简单,他在夺位之后,必须争取得到文臣以及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各位知道,朱元璋是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所以明初洪武时期武将的作用大、地位高;但是打天下的任务完成以后,治理天下的文臣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所以武将的作用和地位自然下降。建文帝上台后,国务活动以和平建设为主,调整了明初的许多东西,后人称为“建文新政”。新政的执行者,也就是文臣的地位和作用,都比洪武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朱棣夺位称帝后,虽然名义上指责建文新政,也推翻了建文帝的许多做法,但整个社会的局势毕竟已是和平时期,文臣集团尤其是前朝遗留下来的上层精英群体,就成为朱棣必须依靠的政治力量。如果朱棣非要顶着压力强行册立老二,势必会得罪这帮文臣,非常不利于将来的统治。况且朱棣是靠暴力夺取皇位的,属于非正常渠道,名不正言不顺。你从侄儿手中夺了皇位,虽然打了靖难的旗号,可傻子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啊,许多人当时就认为,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因此在朱棣称帝后,有一大批建文旧臣自杀的自杀,弃官的弃官,种种迹象表明,朱棣的夺位行动不完全得人心,并且已经失去了一批支持者。
这还不算,朱棣上台后又杀掉了一大批朝中的不合作者,对建文忠臣及其家属进行了极为野蛮、残暴的迫害。最有名的是灭了方孝孺的十族,比古代最残暴的灭九族还多一族,破了一个灭族的纪录,简直令人发指(《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这样一来,他又失去了一批支持者。就是说,朱棣在上台初期,统治基础并不稳固,这对他是很不利的。朱棣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对手,只是靠强力暂时控制住了局面,这样下去不可能维持政权的长久。
此外,朱棣即位后的政权班底有许多是燕府旧人,就是他夺位前当燕王时期的老部下,如果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不顾这些人的意见硬来,非要强行册立老二为太子的话,那么势必会失去这些老部下的支持。前后加起来,朱棣就要连续失去三批支持者,得罪人太多,那样对他的统治更是不利。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要想维护持续的统治,必须得到最大多数政治势力的支持,拥有雄厚的、足以支撑这个政权进行运转的社会基础才行。朱棣是个政治家,不可能不懂这一点,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他必须考虑如何争取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当务之急就是收买人心,稳定政局,不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意孤行,再同这些人闹僵,因此朱棣必须征求这些人尤其是建文旧臣的意见。在究竟立谁当太子的问题上,众位大臣又是什么意见呢?其中大部分人都主张册立老大朱高炽,只有少部分武将主张立老二朱高煦。虽然老大、老二都有支持者,但是哪一派的势力更大呢?
(三)朱高炽的支持势力大,选立太子出现僵局
1.老大的支持者实力相对雄厚
老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一批武将,其中代表人物是邱福。这个人是朱棣起兵夺位的主要将领,朱棣上台后封他为第一武臣,封号是淇国公。他和一批武将多次劝说朱棣立老二当太子,对朱高煦更是一口一个“二殿下”(《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这些人同朱高煦在夺位之战中可谓患难与共,是一同拼杀出来的生死兄弟,因此当然希望老二朱高煦当太子,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极有好处。但武将集团并非全部拥立朱高煦,其中成国公朱能就没有明显的倾向,“靖难之战”的另一大将张玉之子张辅,也没有拥立朱高煦,并且有些瞧不起他。因此,高煦支持者不多,并且重量级的人物极少,群众基础不是很雄厚。
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炽的支持者,却占大多数,主要来自文臣集团,并且有许多重量级人物,如金忠、解缙、黄淮等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文臣们的意见非常统一,占有优势,并且态度很坚决。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