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提十分简单,即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探索事物即将呈现的样子。他们对事物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然而这种令人着迷的观点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因此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这些引人入胜的思想。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够得到除艺术家之外的普通民众的理解,而且能使他们借助这些作品重新认识他们的经验。例如,当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三双鞋》(Three
Pairs of Shoes,图1.1)深深打动的人们看到一双旧的工作靴(图1.2)时,都无法不联想到梵高的世界观。从这幅作品中,人们透过艺术家眼睛来看鞋子,由此开始了解这位艺术家。就这样,艺术家通过移情方式向我们传达他的感受。正如华兹华斯(Wordsworth)描述诗人时所说的,艺术家“正咏唱着一首全人类与他共唱的歌”。 1
艺术创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同独立分析相比,移情(即产生共鸣)使我们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尽管语言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不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是一种与语言截然不同的视觉思考,并通过表达和连接视觉观念来呈现其严谨。即使在一幅只关注色彩、形式等诸如此类的抽象作品中,艺术家基于绘画元素而构思出的绘画结构也提供了一种组织经验的模式。 该模式是艺术家思考“风格”(style)的一个实例,而且从其明显一致性的特征上看,它类似一种人格——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成长及历经新事物后所形成的日益完善的人格。画家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评论道:“你逐渐地培养自己,就像酸乳酪一样,只要保存住某种原有的微生物,它其中的原物就会发酵出来。 因此我像多数艺术家一样,拥有些许这种最初的感觉。2
值得深思的艺术作品是由复杂的认知和情感构成的有形具象,这和艺术家的经历有关,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均在试图呈现(look like)的那个世界。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 1991年的摄影作品《吾手即吾心》(My Hands Are My Heart,见页)证实了以下观点,艺术家通过一个物体(在这里是一个动作的两张照片)阐述他的创作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紧密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艺术所隐含的潜在主题往往是艺术家与现实的邂逅,他们的心理驱动、智力、社会和活动等方面都徘徊在痛并快乐着的十字路口。笔法、线条、构图甚至是具象题材都可以用来暗喻艺术家的经历(内部兼外部)。艺术家准确地给主观认知提供框架,牛津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A. N. Whitehead)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象征性真理”。3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1)他们对世界上新鲜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着高度敏感性,(2)他们用个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这些事物,(3)在我们无法语言去描述现实真相、或因距这些现实太远而无法分析它们的时候,艺术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其内心感知,为我们审视现实真相搭建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