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a p t e r 4 守护梦想,更要胆大心细
用行动获得机会
安顿好住处、办好银行开户和牵涉到缴税的国家保险号码后,我开始找工作。
一直很好奇国外时尚摄影师的工作方式,也觉得自己在技术和眼界上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伦敦城里有才华的摄影师,只要一找到喜欢的就立刻发邮件递简历过去,问对方需不需要助理。简历投了一大堆,百分之九十石沉大海,剩下百分之十有回信的,都
问我除了在台湾当过摄影助理外,有没有在伦敦当摄影助理的经验,我回答没有,他们就没再回信了。
之后我和几个相熟的摄影师朋友们聊起这件事,他们跟我解释:“你虽然在台湾当过摄影助理,但毕竟不是在英国。我想就算摄影师想用你,也会担心有很多事要从头教起,而且你中意的那几个摄影师都算颇有名气,他们忙工作都来不及了,要选也会先选那些可以立即上手工作的助理。”
“那我该怎么办才好呢?”我苦恼地说。
“如果你只是想学技术、开眼界的话,还不如直接找一间有点名气的摄影棚,应征里面的摄影助理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累积摄影助理的经验,还有机会可以见识到很多厉害的摄影师拍照,那样不是更好吗?”另一个摄影师朋友说。
“摄影棚不是只做摄影棚出租吗?为什么要雇用摄影助理?租摄影棚拍照的摄影师们不是都会带自己的助理去吗?”我一脸问号。
他们跟我解释,伦敦城里什么都贵,摄影棚的月租当然也是高得惊人,杂七杂八的器材买下来更是一大负担,再加上这座城市里有许多配备完善的专业出租型摄影棚,体贴入微地提供符合各种各样摄影师们的需求,价格也还算合理,所以除非是每天案子接不完的大牌摄影师,不然其实有很多摄影师是不养棚的。而且就算是有棚的摄影师们,也还是会常常有租棚的需要,例如拍车,或是拍更大的场景时,就必须另外找能提供超大空间的出租型摄影棚。
因此,只要是比较专业一点的摄影棚,都会培养自己旗下的摄影助理。这些训练有素、熟悉各种品牌灯光、相机和软件操作方式的摄影助理也将在拍照当天待在摄影棚里,全程协助摄影师处理一切技术性或突发性的状况,让摄影师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把全副精力专注在工作上。
“摄影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曾经去专业摄影棚待过一段时间,我觉得你真的可以去那里磨炼一下,而且如果到时候真的遇到某个风格你很欣赏、感觉又算合得来的摄影师,等混熟了再当面问他愿不愿意找你当助理的成功几率也一定比投简历高,毕竟你们会怕跟错人,摄影师也怕请到烂助理啊。反过来说,很多摄影师在决定要请专职助理的时候也会直接问专业摄影棚里相熟的摄影助理,很多人都是借由这样的机会,成为大牌摄影师的助理的。”摄影师朋友说。
乍听完摄影师朋友们详细的讲解后,我内心的冲击感真的非常大。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这样全方位以专业摄影棚为经营核心的出租型摄影棚,而摄影师和摄影助理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寻找合适的帮手和学习对象,更是让我感到惊奇。
我花了一点时间,找到伦敦一间颇有名气的专业摄影棚。面试那天,老板西蒙(Simon)看我是女生,一直吓唬我这份工作很辛苦,要搬很多很重的东西,还得常常加班。说到一半西蒙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原来是卡车在摄影棚门口卸货的速度太慢,引起来往车辆的抗议,但负责卸货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只好打电话来跟西蒙求救。
西蒙叫我在办公室里等他,我急忙跳起来:“我也来帮忙吧,你还可以顺便测试一下我搬东西的能耐。”
西蒙愣了愣,然后耸耸肩说了一句“Why not”,东西搬完以后,也许是觉得颇满意,他叫我第二天早上八点来报到。
第一天上班,同事先带我熟悉环境。公司总共有四间摄影棚,每间摄影棚的空间都超过二百平米,附厨房、全自动咖啡机和七八种零食,冰箱里则放满汽水、果汁、牛奶、提神饮料、哈根达斯冰淇淋和香槟。
公司的三楼是器材室。还记得第一天走进去时我有多么震惊,世界各地知名品牌的棚灯一字排开,Brown Color、Profoto、Bowen、Elinchrom、ARRI……比一整面墙还要大的巨型柔光罩,许多我连见都没见过、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器材,奇特材质的背景纸,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道具。而上了锁的相机室更是让人心跳加速,各家厂牌的相机和顶级镜头,PhaseOne、Hasselblad 等数码机背。同事跟我说,光这个相机房就价值超过三十万英镑(约三百万人民币)。
整个礼拜我都在受训,工作内容就是担任摄影助理的助理,只能跟在同事旁边观摩、学习、分担一点杂事或跑腿。除了熟悉基本工作流程外,还要记下每种灯和附件的使用方法、相机的功能还有不同软件的操作界面,内容之复杂繁琐,一度让我有一种回到高三正在准备大学联考的感觉。
因为提供的服务实在太周全,所以摄影师两手空空抵达我们摄影棚是常有的事。今天要用哪个镜头、相机是否要架脚架、背景纸想拉多长、布景要怎么搭、想用哪种棚灯,只要摄影师一声令下,我们这些摄影助理就会利落地开始动作。这个时候摄影师就只要捧着热腾腾的卡布奇诺在沙发上和客户讨论今天的拍摄主题或话家常就可以了。收工的时候,我们早已经贴心地帮摄影师把照片存进U盘里,只见摄影师利落地把U盘往胸前口袋一放,潇洒地扬长而去。
每天早上在办公室集合后,西蒙会发工作流程表给大家,除非客人指定,不然我们每天都会被轮到不一样的摄影棚,和不同的摄影助理搭档工作。
来我们摄影棚的客人千奇百怪。有一位知名广告摄影师非常凶,每拍必把模特儿骂哭,到后来我跟另外一位助理打赌的内容已经从“你猜模特儿今天会不会哭?”变成“你猜模特儿今天会哭几次?”有一位意大利籍的摄影师,坚持拍照只用持续光,而且每次拍照几乎都会用动物入镜(死活都有)。而另一个法国籍的女摄影师则是一拿到相机就会变得非常激动,每次看她指导模特儿时,那声嘶力竭的气势都会让站在一旁的我心跳加速,下意识往后倒退三步,有一次模特儿还真的在她的尖叫声中当场昏了过去,吓得我们手忙脚乱。不过我最怀念的还是有一次午餐时间,厂商为了给大家惊喜,特别把日本寿司师傅请到摄影棚来切生鱼片、做寿司给全体工作人员吃,现场的欢呼声差点把摄影棚的天花板都给掀了。除了热闹的排场和新奇的工作环境外,最让我觉得特别的,还是许多想法上的冲击。首先,我发现很多摄影师的摄影器材,以台湾人的标准看来实在太“过时”也太“寒酸”了,他们的相机都是比较旧款的,镜头也就那一两个,却照样接大预算的案子。除非必要,他们不会追求器材的升级,而会先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客户的要求。如果真的很想试试看某种镜头或新灯具附件的效果,也会选择去相机器材出租店租,而不是用买的。
在摄影棚工作时,常常看到大品牌的案子从头到尾只用一盏灯拍,虽然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总会在心里默默碎念:“毕竟是大案子啊,照理说也要打个七八盏灯才有那个气势吧?”
我知道这样想很愚蠢,但还是忍不住,在回家的路上和一位比较资深的同事讨论起这件事。“You have to know what you are doing(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少想着依赖器材,多用这里。”同事用手指了指他的脑袋。对他们来说,拍出一张好照片的重点不是你用了多顶级的镜头,或是打了多少盏灯,而是你要怎样专注地通过你的创意将你想要的效果呈现在一张照片上。令人惊艳的永远是那颗脑袋,器材只是辅助,不应该是主角。很多人怀念胶片时代,觉得胶片拍出来的照片比数码照片来得有质感且有深度多了。而我从这些摄影师身上发现,差别也许并不在于你用的是胶片或数码,重点是相机后面那个脑袋,他是真的在用心阐述一个属于他的美学观点,还只是疯狂按快门等待奇迹发生?
过去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为了行李轻便,我只带了一机一镜,没有反光板也没有闪光灯,却常常大胆地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辅助,比如垃圾场翻到的大镜子、便宜的工地灯等。还记得有一次拍照,我和模特儿及其他工作人员相约在地铁站出口集合,众人看我身上只带了一个秀气的女用手提包,狐疑地问我怎么没有带摄影器材,只见我动作飞快地从手提包里把单反相机拿出来,笑眯眯地说:“不就在这里吗?”
在准备去英国打拼的前夕,为了以防万一,我添购了好多摄影器材,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拍摄过程中,发现我似乎有把器材看得越来越重的趋势。我常常会为了坚持要拍出某种效果而忽略了模特儿的情绪,或在缺乏某个器材时直接放弃,而不是试着去想是否还有其他变通的方法。器材的优势的确某种程度上make my life easier(让生活更简单),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把我变得依赖且缺乏想象力。除此之外,观察摄影棚里摄影师和摄影助理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这里摄影师跟助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像朋友或伙伴,有时拍到一半摄影师还会当着客户的面主动问助理有没有什么建议,仿佛一点也不怕威严扫地似的。
不过,最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还是双人摄影师这个新鲜事物。那一天,同事去三楼拿器材,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摄影棚里扫地。还没到九点,我就听到摄影棚门被推开的声音,一男一女走了进来,两个人都背着相机包,男的走在前面,女的远远跟在后面,我立刻迎上前,亲切地
和走在前面的那个男生打招呼:“Hello,请问你是今天的摄影师吗?”男生对我微笑,点头。
眼看男生承认了他的摄影师身份,我一时“顺理成章”加“性别歧视”地望向那个女生,自作聪明地说:“所以你是他的助理喽?”
“不,我也是摄影师。”女生说。
我整个人当场僵在那里,疑惑并窘迫到极点,好在同事突然出现在门口呼唤我,要我一起去三楼搬东西,才仓皇躲过这无地自容的一刻。我像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灯具室里慌张地问同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听完我的遭遇后哈哈大笑:“他们可是很有名的双人摄影师呢,你下次小心一点,不要随便替人家对号入座啦。”回到摄影棚,男摄影师先让我们把摄影棚天窗的窗帘拉开,让自然光可以洒到背景纸上,又请我们在背景纸旁架两盏闪灯。
一直到要开拍前,我都还是对“双人摄影师”这个组合感到很疑惑。拍照的时候,同时有两个摄影师,那到底是谁掌镜?模特儿又要听谁的?男摄影师跟模特儿沟通完情境后随即开始拍照,男摄影师一边拍、一边指挥模特儿的动作,闪灯随着男摄影师一次次按下快门砰砰砰地响,只见站在一旁的女摄影师手上拿着另一台没有接闪灯触发器的相机,开始绕着模特儿从不同角度取景。大约五分钟后,他们俩很有默契地交换相机,变成女生拿装有闪灯触发器的相机,站在模特儿正前方一边指导一边拍,而男生则在一旁用大光圈捕捉闪光灯明灭间模特儿在自然光下的模样。整个拍摄过程就在两人不停交换中完成,像一曲流畅无比的交响乐,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又快又好。
我站在一旁几乎看呆了,平时一个人拍照,若想要同时捕捉闪灯和自然光两种效果,就算手上有两台相机,也肯定是一场疯狂混战。对我来说,拍照时摄影师和模特儿之间有时很像一场激烈的对手戏,摄影师放越多感情和精力进去,模特儿能抛出来的东西也会越丰富。除非遇到真的很有经验或浑然天成的模特儿,不然摄影师总要花很大的力气把模特儿带入情境当中。而当模特儿真的完全进入状态时,虽然眼睛是望着摄影师,其他不经意的角度却往往非常迷人,但摄影师因为要继续做引导的工作,却不一定有机会捕捉到那些精彩的画面。能够把模特儿同一个情绪当中不同角度的模样拍摄下来,的确是一件让摄影师们梦寐以求的事。除此之外,摄影师拍照拍到一半突然没灵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指导下去也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如果硬拍,效果也不一定好,只好先暂停拍摄,休息、冷静一下,等待灵感重新回来。而这种借由两个人不停轮流,时而观察、时而投入的拍摄方式,不但给了彼此喘口气的时间,以效率和流畅度来说更是相当完美。
拍摄结束后,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两位摄影师面前,表达我的崇拜:“你们真的好厉害啊,看你们拍照,都是一种享受,非常羡慕你们,默契十足。”
女摄影师笑了:“哪有默契十足,我们常常在选片的时候吵得天翻地覆,还打架呢!”
很多人都说,摄影师其实都是很孤独又很自我的人才会去做的工作,但随着踏入这一行时间越久,我就越会发觉其实有很多扬名国际的摄影师都是走双人搭档路线,例如 Mert & Marcus、Coppi Barbieri 和Daniele + lango等,其创意和实力都相当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