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追寻语文的“三度”

書城自編碼: 24156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刘祥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169235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1/29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101.2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8
《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
+

HK$ 102.7
《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还课堂语文本色》
+

HK$ 105.5
《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

HK$ 102.7
《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我行我素教语文》
+

HK$ 112.1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編輯推薦:
特级教师刘祥对语文的宽度、深度,课堂的温度的探索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刘祥的作品精选。分为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语文的深度三辑,从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三个维度出发,精选出作者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对当下语文界部分知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探寻了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的内在本质,充分展示了“深度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關於作者:
刘祥,安徽来安人,现工作于江苏省仪征中学。扬州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人教杯”全国教学课例一等奖获得者,《河南教育》专栏主持。近年来,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四百余篇,应邀至贵州、黑龙江、安徽、浙江、河南、河北以及江苏省内多地开设展示课、专题讲座三十余场次。出版教育日记《走过高三》,教育论著《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书香浸润生命》《睁开眼睛看教育》,散文集《岁月屐痕》,主编《与优秀教师同行》《教师的第九个小时》等。
目錄
推荐序:万里写入胸怀间
——刘祥老师印象记
自序: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第一辑:丈量语文的宽度
第一章:喧闹与纷扰
语文,喧闹与漠视中的尴尬
语文课改中民族精神的张扬与颠覆
“课堂简单化”与语文“三度”
第二章:追求与实践
语文的诗意与“诗意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语文味儿”
第三章:课程与体系化
语文教学,呼唤教材体系化
文本价值最大化与语文有效教学
立足根本课文,强化课程价值
语文,在舍弃中寻求完整
第四章:展望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后练习
第二辑:营造课堂的温度
第五章:温度与目标达成
热闹终会消逝
何妨更精细些
第六章:温度与生命体验
每一个文字,都有生命
——《登高》教学实录
让语言生出飞翔的翅膀
——《晚秋初冬》课堂教学实录
那方永远走不进的荷塘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第七章:温度与诗意营造
以朗诵为台阶攀向唐诗的巅峰
——《将进酒》教学实录
附:诵读,就是和诗人的亲切交流
——我教《将进酒》
让我们拥抱满怀的优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附:美,不容破坏
——我的教学设计简析
第三辑: 拓展语文的深度
第八章:课堂的深度与生命滋养
在预设中走向深度
在诗意和深度中徜徉
把精致训练进行到底
第九章:由“诗”到“思”的实践
行走在长满苇草的堤岸
——《贵在一个“新”字》教学实录
附:多层追问,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平台
——我教《贵在一个“新”字》
起跑在生命的地平线上
——《呱……呱……》教学实录
用我们的心,敲响和平的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
附件:我的教学反思
第十章:培养大写的“人”
偶像的重构
——《作为偶像》课堂教学实录
让豁达成为一种人生养料
——《雅舍》课堂教学实录
生命,在理想中绽放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
后记:喜欢,便不劳累
內容試閱
万里写入胸怀间
——刘祥老师印象记
和刘祥老师只有一面之缘,却好像早已是故交。
2009年暑假的南京语文会议上,我领命授课。课完的间隙,来了一个长相很“扎实”(当时就是这种感觉)且很敦厚的年轻人,还带着一位年龄略长的兄长。原来就是刘祥老师和教育在线的总版主大潮河老师。我是教育在线的老用户了,受其恩泽甚多。但因为自己的浅薄,终不敢成为在线的活跃分子。对于版主们,也不太敢搭讪,恐漏了自己的“怯”。刘祥老师的博客是偶尔要去一去的。也不太敢留言。怕扰了这些真真算是“日理万机”,在我心中又是深刻我百倍的优秀同行。所以刘祥老师和大潮河老师的南京“现身”真是让我心头一热。因为时间的短暂,那次相谈很短,只略略聊了聊对文本深度解读的问题。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对刘祥老师,我还有异样的感觉,似乎似曾相识的。
后来我偶尔琢磨这事儿。我和刘祥老师不可能见过面,那就一定是读过他什么重要的文章且激发了我深度共鸣了。
回到家里得空后翻出这些年收藏的一些“绝妙好文”,果真有刘祥老师的一篇。题目叫作《语文课改中民族精神的张扬与颠覆》,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年第六期上的。不放心,又专门查阅了通联,果真是江苏仪征中学的刘祥。原来此刘祥果真彼刘祥。一颗心才算是放下了。
这篇刘祥老师五年前的文章,我密密麻麻地做了批注,写了心得,在一些讲座中也多次提及。看来,“天上掉下来个祥哥哥”的感觉并不是无凭无据的。
那天,又把这篇文章细细读了一遍,还是拍案叫绝。
南京相逢让心中平添了温暖。但南京会议后我便举家北迁入京汇入了人大附中这个大家庭。初到京城的日子很是忙乱,于是便违了诺言。并没有多到教育在线上去,也没有参与任何论坛的讨论,就是刘祥老师的博客,反而也去得少了。偶尔去一次,却看到刘祥老师写出了《昭君印象记——南京行》美文两篇,文中对我多有鼓励褒奖之意。在我看来,我远没有那么优秀,祥哥是溢美了。于是心中觉得惭愧多多。但总归感谢祥哥的慧眼。朋友写我的文字不少,但祥哥观察的角度、思考的力度、表达的温度都独具一格,非同一般,不能不促进我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
后来朋友又告诉我刘祥老师和大潮河老师在论坛中对我的博客“青春之语文”做了专门的推介。心头又是一暖。我向来对“教育在线”敬畏有加。“在线”中藏龙卧虎,高人太多。我虽然也能写写小文章,但从不敢妄谈“思想”“理念”等等,不过是风花雪月抒发一下女教师的浪漫情怀罢了。自觉思想的海拔相差甚远,不能有效对话,于是选择默默阅读敬而远之。加之北迁前又主要经营着老公的自留地“写吧”,所以,对“教育在线”的博客的管理是很粗疏的。刘祥老师和大潮河老师的关怀又让我心头一热了。
后来的故事也是波澜不惊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都好像流水般自然。彼此在博客上串串门儿,偶尔留下点点鸿爪,让温暖在彼此之间淡淡地传递。
直到读到刘祥老师传过来的新著书稿《追寻语文的三度》。
在南方潮湿阴冷的冬天,蜷缩在暖暖的被窝里和刘祥老师一起“追寻”。不知不觉,便真的有一种力量,从五脏六腑中溢出,哦,这已经不只是微温了,而是一种可以灼热灵魂的力量。一口气读完全书,心头涌上来的只有李白的名句:
万里写入胸怀间。
是的,我读出了一个“大”字。
一是祥哥对语文的长情大爱。这个从乡村中学开始做起,一路狂奔到城市,从语文的门外汉行进到语文最前沿思想阵地的年轻人,这个响响亮亮地高呼着“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跋涉者让我不能不肃然起敬。这些年来,邂逅过太多锦心绣口满腹文章的青年才俊,可惜的是他们对语文批判的多,建设的少;对教育讳莫如深甚至最后选择曲线逃避或者彻底逃避的多坚守的少。李镇西老师说,教育乃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此话深得我心。在这个坚守的团队中,刘祥老师也算顶天立地的一位吧。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因中庸之崇尚内敛也造成表达的过于谨慎甚而至于虚伪。要保持天真烂漫赤子情怀在现实的人际背景下何其不易。敢于如刘祥老师振臂一呼喊出“要努力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同行实在寥寥。但我以为,如刘祥老师这样的“表态”,乃是青年才俊对于语文和教育血气奔涌的责任与担当。没有奔腾于心的对于语文和教育的长情大爱,哪有这般睥睨一切非议的勇气和胆量?
二是祥哥在课改反思中表现出来的宏大气魄。私心下以为祥哥以《追寻语文的三度》为著作命名,似乎未能尽展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份阔大的语文情怀。我以为,祥哥本质上属于举着课改大旗,热切地呼喊和奔跑甚而不惜焚身于太阳的语文夸父。祥哥的诸多观点时至今日依旧引发着我强烈的共鸣。比如对于诗意语文的阐述和演绎,比如对于语文教学人文阵地的顽强坚守,比如对于文本解读之深度高度的廓然反拨,特别是在课改进入到反思阶段之后对诸多“守旧派”的凛然痛击……这些都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篇拙文《课改反思要警惕矫枉过正》。我与祥哥殊途同归,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但祥哥用情之深刻,痛斥之力道都远非我小女子可比啊!纵观祥哥的诸多课例,都是大开大合之作,颇有我以我血溅语文之轩辕的牺牲精神。不管其褒贬如何,其在特点历史时期的语文价值都不可小视。其实,语文如同革命,如没有一批一腔热血的语文人敢于振臂一呼“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语文的解放时代也必定迟迟到来。
读完祥哥力作,顿觉胸中浊气一扫而空,这些日子以来的少许莫名的忧愤也全然不见了。细细想来,当初“天上掉下个祥哥哥”的感觉确实隐藏玄机的。一样执着追求诗意洋溢的语文境界,一样天真烂漫人到中年还保持着赤子情怀,一样在跋涉过程之中山一程水一程痴心不改,一样哪怕赤手空拳也依旧愿意为语文横刀立马守门护关……
我想,祥哥这批青年才俊都才渐进不惑或者刚入不惑,他们的优势在于已有较为丰厚的生命积淀和文化积淀。他们心胸宽阔、视野广袤,一派积极向上之风,浑身散发着语文的“盛唐气象”。他们的感怀和叹息都是我向往中的“巨人的感怀”和“强者的叹息”。虽然祥哥们的某些理念,比如对于“工具性”的认识,比如对于有些探索性质课例的定位我还持保留观点,但我相信,这批才俊,定然不会是语文的“愤青”,随着积淀的加深和反思的深入,他们会成为真正的语文的智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刘祥老师,斯世当以同怀以示之也!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 王君
2012年2月6日于重庆綦江老屋
自序:
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中国古代文人中,最欣赏的是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书、文四绝,更在于他的洒脱,在于那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中文系出身的我,一直希望能从东坡先生身上,汲取到自身成长的无尽营养,使自己的人生,也因为乐观豁达的情感因子的滋养,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后,先是在贫瘠的乡村中学摔打了10年。最初两年,生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特别贫乏的山区初中。十天中总有八天时间停电,下一次雨,便有三四天时间无路可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雨日,或者没有电的夜晚,就着一盏油灯,持一本学生们想方设法为我找来的书或杂志,随心所欲地阅读。这种无选择的阅读,让我拥有了十分驳杂的知识,天文地理、奇闻逸事应有尽有。这,为我的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尽的趣味。
1988年离开山区,到了城东7公里外的一所初中。先是开始忙活着谈恋爱,然后忙活着成家,到1990年时,才开始沉静下来。这时,因为参加了县里的优质课竞赛而获得了一点资本,更因为县教研室的李树祥先生的抬举,我的语文课有了点薄名。赶上学校换了位年轻的校长,在走进我的课堂,听了我一节语文课后,告诉我说这是他听到过的最好的语文课。于是,我对语文原本就根深蒂固的热爱之情,又因为人为因素的作用而空前高涨了起来。为了能跳出小圈子感受语文,我先是将能够搜集到的名师教案实录一课课研究,然后又借助朋友的帮忙,从教师进修学校借来了名师的课堂实况录像,依靠着一股虔诚的劲儿,一笔笔地将名师课堂录像记录了下来,细致到了名师的每一个提问,包括语气语调的处理。
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让我获得了远高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在1990年代初,小组讨论尚未形成气候,启发式教学刚刚开始推行时,我就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1992年,我承担起学校的教导工作后,外出学习的机会也相应多了,在拥有了南下苏南地区参观学习的经历后,我对苏南教师的教研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也就从那时开始,我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是开始动笔记录自己的课堂,并撰写一点教育教学论文。遗憾的是,那时的能力实在不够,所写的文章,只能在县教研室的教研通讯上发表。
1995年,我因为在课堂竞赛中不错的成绩而调入了县中。进县中后一个多月,又远赴郑州,参加了河南省名师授课展示活动。那次的河南之行中,一个叫王曼的年轻教师的一句话,成了我以后教学生涯中时刻谨记的座右铭。王曼在授课以后的说课中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工作十年后,他的个人水平,也就只能等同于他所执教年级学生的水平。”这样的话语,从一个比我还要年轻的省级名教师口中说出,其震撼力别人也许没有感觉,与我却是振聋发聩。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变得勤奋,一度时间由于满足于小范围内的成绩而生发出的沾沾自喜,也被莫名的紧张恐惧所替代。我又开始发奋读书,开始一点点地研究魏书生、研究河南的目标教学法。
1997年,我开始在县中里扬名。先是在所有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压倒了众多县级名师而夺得一等奖;又在市里的教学录像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几篇教学文章,也都在县教研通讯的头稿位置刊载出来;教研室也聘我做了特约语文教研员;本科函授文凭,也拿到了手。这年,可能是我初中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
1998年,磨难降临了。我和其他十余位教师开始竞争八个中级职称名额。暗中计算各自取得的成绩,我深信没有人能达到我的高度。遗憾的是,这种群众投票的职称评定模式,任何教育教学上的业绩,都抵不上晚间坐在一张桌子上搓麻将所营造出的感情。所以,我自然落选,而且这样的落选,还延续到三年之后,直到2001年,我才评上了中级职称。
说实话,职评的不如意,跟我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是一个从不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特别是当我沉浸到了语文教学探究的快乐中之后,就基本上不再和他人建立起工作之外的情感联系。前两年的失利,我基本上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应对过去,因为,通过职称的,毕竟都是和我具有相同资历的同事。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伤神,不如在语文教学上多多投入,做出让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成绩。“一蓑烟雨任平生”,过分看重了这个职称,反而被别人瞧不起了。
在这种并不亮丽的日子里,语文教学成了我的最为知心的朋友。公开课越上越多了,但凡大点规模的展示课,总有我的身影在讲台上出现。文章也开始写得顺手了。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论文竞赛,也不再是空手而归。2000年,我获得了省论文竞赛一等奖。2001年,获得了市高中优秀教师示范课第三名。这些逆境中获得的成绩,我想,应该是归功于从东坡先生那里继承来的超然心态吧。
网络的出现,为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为我提供了直接接触名师的机会,也为我不安分的心,找到了放飞的空间。2003年9月,我从安徽来安,“潇洒”地来到了江苏长江边上的小城仪征。在这个秀美的小城,开始了我全新的语文教研之路。
在仪征的第一个学期,我的工夫基本都花在了课堂上。课堂的鲜活生动,成了我所追求的唯一。我是一个在课堂上充满诗心和诗情的人,这份诗心和诗情,催生出了我课堂中的温度,让我的语文课具备了一种诗意的想象空间和震撼力。
2004年起,我开始了网络写作,并开始活跃于一些教育论坛。先是随意地看帖跟帖,后来也发点主题帖,然后又开始参加一些期刊的网络征稿。于是,从2004年的盛夏时节开始,我拥有了印成铅字的名字。而且这样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网络写作,为我提供了一个检省自己思想、检验自身实力的空间。
起先的文字总是很杂乱,如同我最初的阅读。后来,随着兴趣的逐步转移归位,我的网络写作便集中到了教育评论和教学探究上。2004年,我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写了一些课堂片段。2004年10月份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一道试题的开放式订正》,是我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性片段。2004年11月,在《中学语文》期刊上发表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条件下的文本资源开发》,是我的第一篇正规语文教研论文。
以《主体实践性阅读条件下的文本资源开发》为起点,我开始了被我自己命名为“主体实践性阅读”的语文学习法探究。同时,也开始关注网络上众多的课堂实录,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这些课堂进行点评,自己也尝试着把一些授课感觉良好的课做成实录。这段时间内,我先后完成了《语文课改中民族精神的张扬与颠覆》(《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年第6期)、《“人——本对话”,一个期待公允的阐释》(《中学语文》2005年第8期)、《再给朗诵一次重来的机会》(《新风教育》2005年第5期)、《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语文味儿”》(《中学语文》2006年第6期、第7期)、《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人民教育》2006年第9期)等系列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
语文教学实践,催生了我的教研文章。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后,我开始盘点自己的这点收成。我把它们依照不同的主题,归结成了“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语文的深度”三个分辑。
在“丈量语文的宽度”中,我主要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来探究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这个版块收录的文章,是从我所发表的百余篇语文教学论文中挑选出来,能够代表我在不同时期对语文的不同认知的文字,现在看来,其中有些文章不乏偏激或者偏颇的观念与言辞。尤其是对德高望重的于永正先生的“简单教语文”的质疑,曾在教育在线论坛和凤凰语文论坛上,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响,以致于后来江苏的张庆老先生,还在他的文章中针对这次争辩特意做了一番论述。
“营造课堂的温度”中,既收录了我对当下语文界部分知名教师的语文课的批评性文字,也收录了我的几节诗歌和散文作品教学的课堂实录。这些课评与实录,依照我对语文教学认知能力的渐变过程而呈现出不同的语文观和评价观。这里的两篇课评,难免存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点评,虽不具备专家理论、名家见识,却是我特定时间、特定认知状态下对语文教学的最真实理解。辑录于此,也算是一种成长见证吧。
这五个课案,时间跨度十年。《将进酒》体现的是十年前对诗歌教学的理解与实践;《春江花月夜》呈现的是五年前对诗歌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晚秋初冬》彰显的是三年前散文教学的主张;《登高》是2010年8月在第四届“人教杯”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教育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设的汇报课;《荷塘月色》2011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开设的展示课。应该说,后两个课案,代表了我在当下对诗歌和散文教学的理解。五个实录,前期感性有余而理性存在一定的欠缺。至《荷塘月色》的教学,自我感觉教学中的课程目标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开始更趋理性化。
“拓展语文的深度”中,同样收录了几个课案点评和我自己的几个课堂实录。与上一辑不同的是,这三个案例点评,都是从发现和欣赏的视角,积极探寻他人的成功。而这几节课堂实录,虽然风格各异,也都是围绕着“诗意与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设计。这其中,《行走在长满苇草的堤岸——〈贵在一个“新”字〉教学实录》是对深度语文模式下互文性阅读方式的探索,该实录被收录到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中。《用我们的心,敲响和平的钟——〈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是对文本细读式教学模式的探究,该实录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17、18期。应该说,这个版块,凝聚了我二十余年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智慧,体现的是我在现有能力下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当我把这三辑文字结为集子之后,面对了这些曾凝集过自己心血的东西,我的心里浮起的,竟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和激动。往事已矣,这些文字,只能算是朝向知天命之年迈进的我“老夫聊发少年狂”时的产物吧。这样的文字,放置到时代的教学潮流中去,是可以用来迎迓“山头斜照”,还是可以用来沐浴“料峭春风”,我无从知晓。但愿读到此书的朋友们,能够不因为我的肤浅和鄙俗,而坏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兴致,那就是我的万幸了。
是为序。
2012年4月6日于江苏仪征
让我们拥抱满怀的优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教材定位】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唐诗。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此刻就是一轮硕大的明月。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月儿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皎洁的、清亮的月,沉入你的丹田……
此刻,教室一片寂静,师生(连听课教师)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这是一种朦胧的美,
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工作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生: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一切的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
师: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师指另一学生]
生: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师: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生: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
师:谁?这个人是谁?
生:作者。
师: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生稍做思考: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凉,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他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师: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
生:印象中应该是有一叶扁舟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荡着。扁舟的上方,是一轮大大的月亮。而扁舟所置身的,是开阔的江面,江水滚滚,把月亮揉碎了,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一种意境啊。小舟如耕耘的犁铧,将大江耕碎了,将月光揉碎了。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师:静静地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生: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
师: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回答不出。
师: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生:是。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生:我读出的是一种宁静的美。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江面上,江天一色,整个天地间一片宁静……
生: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生:我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月光皎洁,江边的花全都盛开着,连江水也仿佛被皎洁的月洗涤得格外洁净,江水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沾染了春花的芳香……
生: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生: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师: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学生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个老师听课的原因,你望我我望你的,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师:没有可以推荐的?那就是大家都不好?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阶段赶学必修五的内容时,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生在《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奏下朗诵。该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这味还是有些欠缺。
师:朗诵的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
师: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也是,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师:欣赏了某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自我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自我陶醉?
生: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生:我越读越悲伤,觉得诗中的那位人物很可怜,在期盼中哭泣。时间在流逝,可他苦苦等候的人儿却始终没有来到。
生: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生: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师: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师:哦,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是主要的。那么,这五个意象中大家觉得最主要的是?
生齐答:月。
师:为什么是月,不是其他四个呢?
生杂言:月贯穿全诗,月将景物与情感联系了起来,写月的句子最多……
师:对,月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宇宙无穷的感叹需要月的引发,怀乡思亲需要月的触动。所以,月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道具了。
师:下面,请大家在诗歌中把所有带“月”字的诗句用括号标注出来,研究一下,同样是描绘月,这“月儿“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诗歌中勾画,找出了十多处写月的诗句。
师:都是什么样的月?是否全部相同?你说说看。
生:诗歌最初描绘的是初生的月,这月的特点是伴随海潮而生,似乎还带着大海的湿气。然后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一轮孤月,这应该是月挂中天的半夜时分。后面是“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冷月,我想,那时月亮应该开始偏西,是下半夜了。最后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
“落月摇情满江树,是落月,那时天应该亮了。把这些写月的诗句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诗歌中有一条时间线索。
师:太好了,你很会读诗啊,善于借助意象来领会诗歌意境,这是好方法。
师:再思考一下,同样是围绕着月来抒情议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否是相同的呢?
生:诗歌在整体上也有两块内容,前面一部分写景,联想到人生的思索——谁第一个看见这月,月第一个照到的又是谁?后面一块是写思念。
师:哦,诗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那么,两块的分界在哪?
生齐:“但见长江送流水”后。
师:这两个部分,前部分以写什么为主,后部分又以写什么为重点?
生杂言:前面是由景入思,下面是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给5分钟时间准备,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活动,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
师:请发言的同学先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师: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师: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早春二月,连绵的春雨滋润了万里长江。沉睡一个冬天的大江醒了,一起醒来的,还有海潮。江潮奔涌着扑向海洋,海潮欢呼着拥抱江潮。于是,江面开始变得格外的宽阔,宽阔到江海融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就在这无法分辨清晰的遥远的水平线上,此刻,一轮明月从水天相接处探出了头,它似乎很害羞,似乎很留恋这深邃的大海。然而,兴奋的海潮并不在意月亮的害羞,它们起哄般的一个推举,就把月亮举出了水面。于是,刹那间,海面上一片澄澈通明……
这个同学的发言,激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这诗意描述的充分肯定。说得很好,真的很好!
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师: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
生: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又是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师:是啊,很多的时候,我们真的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凝固。凝固了,也就永恒了。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渺小,宇宙壮阔。时光的长河永无止歇地流淌着,流过三皇五帝,流过诸子百家,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流到此刻,流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的英雄与狗熊,都消逝在这不尽的流淌中。然而,天上的江月,却始终哲人一般高挂在空中,静静地观赏着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该圆时圆,该缺时缺,从不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烦恼与纷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运行规律……
依旧是掌声响起。
师:好像这两句不太好描述。不过你把这很抽象的东西描述得依旧充满了情趣和哲理。谢谢你。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描绘,为我们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丰富了我们大脑中的意象。我来个现场采访,同学们觉得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把你们大脑中想像到的画面联想到的内容全部表达了出来?
生杂言:没有。表达出了一些,还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
生:他们说的确实很美,不过我大脑中还有无数个零碎的画面,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师:哦,是不是脑子里想了很多,都把小脑袋瓜装满了,但就是无法把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一表达出来就感觉缺少了许多?不过这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这样,形象大于思维,思维大于表达。能够做到心到口到手到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学习诗歌,只要用心去品,用心去丰富意象创造意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了。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在我的诵读中,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附:美,不容破坏——我的教学设计简析
这是一节寻常的校内教研活动课。活动目的,是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选修课教学。
这节课所面对的《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文本《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内容。
拥有“以孤篇压全唐”的美誉的《春江花月夜》,是那种美到极致的极品之作。面对这样的作品,任何形式的分析解读,都只能是类似焚琴煮鹤的行径。科学遇到这样的美,也只能感到羞愧,只能退避三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将这个课案的重点,始终定位在课堂诵读上。我设计了六次不同类型的诵读,每一次的读,目的不同,诵读的方式也不同。
第一次的无声吟咏,目的是借助诵读,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之所以要不出声的吟咏,是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读到某些需要停下来玩味的句子时,就可以将思绪放开去。等联想和想象结束后,再回到下面内容的吟咏中来。这个过程,如果是出声的诵读,就不好随意打断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的眼睛在诗行中扫描,大脑中在无声吟咏的同时,脑海中还可以不断地构筑画面,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这,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很有帮助。
第二次的轻声吟诵,是建立在第一次无声吟咏的意境感知基础上的。在无声的吟咏之后,安排了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这样,就借助同学间的相互启迪,使内容与情感的理解感知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诵读,就需要通过节奏、语气、语调等诵读环节,来呈现诗歌的音韵之美。
所以要强调轻声吟诵,一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意境氛围比较静谧,二是为了让学生的诵读,能在音乐的陪伴下进行。洞箫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到诗歌所特有的韵味与感觉。也能让学生真正沉浸到音乐与诗歌的优美境界中。只有实现了这种沉醉的目的,诗歌,才能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三次的提名朗诵,是为了进行必要的朗诵指导。当然,诵读能力指导的方式很多,有的老师喜欢在学生朗读后,就直接进行点评;有的老师则喜欢让同学进行点评。我觉得,这两种方法虽然都可以直接将朗诵知识传达给学生们,但对诵读的个体而言,则是一种打击,是有伤自信心的。所以,我只是安排朗诵,而并不进行点评。但不点评,不代表学生就判断不出好坏来。一个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朗诵了,其他同学自然就要将这个同学的处理,和自己心目中的处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他们自然就获得了一定的诵读知识。
第四次的自由吟诵,就是对第三次的必要补充。在一位同学展示之后,其他同学自然可以从他的朗诵中学习到一定的处理技巧,也可以从他这汲取一定的经验教训。
有了三次朗诵的经验,有了三次诵读后的思考领悟,这第四次的朗诵,我的目的是要营造出一种图画、意境和音韵相结合的和谐氛围。这种氛围,是整体理解诗歌所必须的。
这次吟咏之后,需要对诗歌的总体框架进行简单提示。因为《春江花月夜》无论多美,置身到了语文课堂上,便总要被附着上一点语文的色彩。所以,我在这里安排了对诗歌主要意象、诗歌主要情感、诗歌线索、诗歌结构等的简约介绍。这些介绍,属于教学活动中不得不关注的知识要点。
将知识点安排在这个环节中进行,而不在新课初始阶段即告知学生,是因为课堂进行到这里时,诗歌的整体意境的感知已经建立,课堂所需要的氛围与情感已经拥有。而如果在一开始就讲析这些,则将生动优美的诗歌氛围破坏了。
第五次的自由选择诵读,是为了进行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训练。诗歌的词汇总是有限的,无穷的意境,都存在于具体意象之外的联想与想象之中。而这联想想象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我安排这个环节,就是想训练一下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检测检测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力与理解力。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我的示范朗诵。这是一种“激趣”,是希望通过我的朗诵,一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朗诵指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领悟诗歌的意境、思想与情感。
这样的设计,完全是出于对诗歌整体感悟的需要。唐代诗歌,原本就是以意境的整体营造为主流创作方式的。面对着浑然一体的诗歌,如果我们不立足于整体的鉴赏品味,却去从语法修辞的角度,从诗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生硬的解读,那岂不是愧对了祖先的这份优秀遗产了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