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传奇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一部“第一公民”最具传奇色彩的激荡人生!)

書城自編碼: 24075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林畅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50457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5/30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1.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时代的精神状况(尤里卡文库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对时代精神状况的诊断书)
《 时代的精神状况(尤里卡文库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对时代精神状况的诊断书) 》

售價:HK$ 71.3
“情绪疗愈”系列:焦虑自救手册+抑郁自救手册
《 “情绪疗愈”系列:焦虑自救手册+抑郁自救手册 》

售價:HK$ 110.4
舶来文明:东南亚的印度文明烙印(精装典藏版)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
《 舶来文明:东南亚的印度文明烙印(精装典藏版)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2.4
深入浅出存储引擎
《 深入浅出存储引擎 》

售價:HK$ 113.9
钢铁堡垒:世界著名坦克CG图册   赵云鹏
《 钢铁堡垒:世界著名坦克CG图册 赵云鹏 》

售價:HK$ 148.4
《民法典讲义》(全两册)(一部书贯穿人生7大阶段,400个案例覆盖日常衣食住行;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 《民法典讲义》(全两册)(一部书贯穿人生7大阶段,400个案例覆盖日常衣食住行;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

售價:HK$ 228.9
Python推荐系统实战:基于深度学习、NLP和图算法的应用型推 荐系统
《 Python推荐系统实战:基于深度学习、NLP和图算法的应用型推 荐系统 》

售價:HK$ 113.9
尤斯伯恩儿童科普通识读物:这些工作太酷了
《 尤斯伯恩儿童科普通识读物:这些工作太酷了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3.6
《 千古大变局:近代中国的11个寻路人 》
+

HK$ 176.8
《 南侨回忆录(著名华侨陈嘉庚回忆录!著名历史学家张玉法主编!陈嘉庚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
+

HK$ 169.6
《 陈嘉庚自述 》
+

HK$ 74.2
《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一位深刻诠释中国梦的伟大企业家,被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奉为座上宾,央视记者夏蒙一手采访笔记首次成书,余世存、十年砍柴、叶曙明、叶匡政鼎力推荐 》
編輯推薦: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內容簡介:
本书讲述了中国杰出的爱国华侨,著名的大实业家陈嘉庚的传奇一生。他将毕生中所积累到财富都用在办学兴教的事业上。他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了上百所学校,并培养大批人才。陈嘉庚自身的贡献还有很多,他对革命事业、抗日战争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也是人们对他最好的评价。
關於作者:
林畅,辽宁电视台记者、畅销书作家。本科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曾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中国电视奖等新闻类国家奖和辽宁新闻奖、辽宁广播电视奖等省级奖项。著有《女人的资本全集》《读懂人生全集》《曾国藩十三经》《北大精英——在北大成功的49个要领》《全世界都在教的9堂教育课》《卡耐基告诉你的人性优点全集》等一批著名畅销图书。并译有《孕产妇婴幼儿保健按摩完全手册》等作品。22年的记者生涯、众多的人物专题和重大事件采访经历,使其擅长多种题材文稿的撰写,作品备受好评。
目錄
第一章 故乡启航
1. 悠久集美
2. 陈氏大族
3. 家有慈母
4. 私塾求学
5. 马尾海战——失学离乡

第二章 南洋闯荡
1. 啊,新加坡!
2. “顺安”米店
3. 回乡完婚
4. 重返星城
5. 短暂归国
6. 再次出洋
7. 返乡葬母
8. 四来星岛
第三章 蕉风椰雨
1. 创办“新利川”
2. 投资橡胶园
3. “恒美”米厂——替父还债
4. 遭遇火灾
5. 曼谷考察
6. 涉足航运
7. “谦益”橡胶厂
第四章 慈善办学
1. 集美小学
2. 华侨中学
3. 集美学校
4. 厦门大学
5. 筚路蓝缕
6. 海外育才
第五章 商海浮沉
1. 出奇制胜
2. 橡胶大王
3. 遭遇危机
4. 关闭公司
5. 捐出厦大
6. 风雨集美
第六章 爱国抗日
1. 加入同盟会
2. 保安会会长
3. 资助孙中山
4. 总理怡和轩
5. 济南惨案
6. 领导筹赈会
7. 购机寿蒋
8. 声讨汪精卫
9. 输入华侨机工
第七章 回国考察
1. 慰劳团抵渝
2. 与蒋会面
3. 前往延安
4. 眼见为实
5. 对话毛泽东
6. 再访西南
7. 桑梓之行
8. 演讲归国见闻
第八章 亲历战争
1. 倒陈逆流
2. 再次当选
3. 星洲烽火
4. 流亡爪哇
5. 战后返星城
第九章 落叶归根1. 一颗中国心
2. 抵京参政
3. 回乡定居
4. 关注集美和厦大
5. 永远的仁者
內容試閱
第一章故乡启航
1.悠久集美
清同治时期,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五口通商,开始丧失领土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军联合外国洋枪队绞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11月21日(农历9月12日),他的家乡集美,位于浔江尽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星星点点绮丽的珊瑚岛礁如一弯新月散布在大海的纯净碧蓝深处。
这里有一个僻静的渔村,位于闽南大陆的尽头。隔海与台湾相望,这里原先是个狭长的荒芜半岛,北面连接大陆,枕着天马山。同安最大的河流东溪,由石浔出海。向南的一段海峡,人称“浔江”。浔江的末尾,大陆的尽头就是集美。早先人们称它为“浔尾”或“尽尾”。进士陈文瑞告老还乡,认为地名不雅,因厦门方言“浔尾”、“尽尾”与“集美”语音相近,遂改名“集美”,寓集天下美之大成的意思。陈嘉庚诞生在闽南海滨同安县集美社“颖川世泽堂”这座古老的闽南民居的厢房里。故垒旁边,树荫披纷,住房错落。不大的地方零零落落地散布着九角头,即岑头、后尾、塘乾、向西、清宅、二房、上听、渡头、郭厝等九个居民点。位于集美最南端的大社,濒临大海,是古集美的发祥地,也是当年厦门有名的渔村。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大社,一直繁衍到现在。人们习惯上称呼的大社人,也就是指世居集美的陈氏海边渔民,大社人祖祖辈辈都靠海为生。小时候跟着父亲、爷爷养海蛎,乘船出海捕捞,偶尔也哼着儿歌、背着小背篓,到海边捡贝壳、讨小海;大社人都这样,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
19世纪南洋土著居民不多,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为实现资本输出,更多地掠夺南洋财富,深感劳动力的匮乏,希望用华人去补充,华人大量被招往南洋做苦工。陈嘉庚的家庭,是中国从独立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沉沦过程中的华侨家庭的典型。他的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当时称为“番客”。大伯父陈缨节和二伯父陈缨酌也出过洋,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又名杞柏)也远渡新加坡经商。
“番客”“番”字在闽南话中很常用也很特殊。单纯的“番”字在闽南通常是指海外、也指南洋——东南亚地区。闽南人将南洋称作“番爿”,将出洋去海外、去东南亚叫作“过番”,将从海外回来的侨胞称作“番客”,将洋人称作“番仔”。要到海外异域去谋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需要搭乘俗称为红头船的木帆船穿过惊涛骇浪的大海,才能到达彼岸。到达彼岸后,还要用各种谋生之术艰苦奋斗。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也和同乡人一起出洋到新加坡谋生,19岁回乡完婚,娶邻近的孙厝乡孙氏为妻,婚后半年由于生计再次出洋。有首《番客歌》的歌词唱道:
唱出番客有支歌,
番邦趁食无投活(意为“出国谋生无可奈何”);
为着生活才出外,
离父母,离某(妻)子。
三年五年返一摆(次),
做牛做马受拖磨;
想着某(妻)子一大拖,
勤俭用,不敢乱子花(意为“不敢随便使用”)。
这首反映华侨、侨眷生活状况的民歌,编得很逼真、很生动,符合华侨、侨眷的生活状况,唱起来很感人,很受侨乡人民的欢迎,甚至流传到海外,至今还在海内外传唱。
2.陈氏大族
陈嘉庚的出生地——集美社,与厦门隔海相望。他从小就生活在“颖川世泽堂”这座古老的闽南民居里,作为古集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集美最南端的大社,这里树荫披纷,住房错落,濒临大海,是当时厦门有名的渔村。因为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大社,繁衍生息,因此人们习惯上称世居集美的陈氏族人为大社人,他们祖祖辈辈都靠海为生。
陈嘉庚所在的这支陈氏家族就像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是几千年前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产物,至陈嘉庚这一辈,已是第十九代。陈嘉庚一族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东晋中原士族大举南渡后进入福建一带,至宋末又迁至同安县下苧溪上庐,元朝时二世祖陈基因隔水往返不便,遂自苧溪迁往集美渡头定居下来,在东坛求地盖房,以养鸭为生。
集美曾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据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光荣的传统。当年,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还曾在此地修筑营垒,开挖水井,至今在海滨的山丘上还留有“延平故垒”和“国姓井”的遗址。
与集美隔海数十里的嘉禾里,即是厦门岛,又名鹭岛(因相传在远古时期,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于此地)。厦门岛的历史源远流长:直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厦门岛上才有人类居住;至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要追溯到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40多年的历史。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隶属泉州府同安县;至明朝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朝廷才开始在厦门岛上设置卫所,修筑城寨,并命名为“厦门”,寓意为“祖国大厦之门”。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有思念明朝的寓意,如今厦门的思明区和思明路皆源于此;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回归大陆,朝廷开放海禁,一时之间,厦门岛成为海滨重镇,拥有商船最多时达一千多艘,有着“千家楼阁通三岛,万里舟舶聚一坳”的美誉。
陈氏一族除在明代天启年间出过一名进士外,其余皆无功名。族内只有小部分人属于地主阶层,比较富裕,其余大多数为贫苦渔民。陈嘉庚的家乡素有海外经商和垦殖的传统,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厦门成为了通商口岸之一,沿海劳动人民被迫出洋谋生的人数日益增多。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被外国洋行拐骗到南洋、美洲等地当“猪仔”(苦力),那些经历重重磨难幸存下来的人们,又联系同乡、同族的贫苦渔民前往谋生。其时,当“南洋客”,已然成为了劳动人民为谋生存迫不得已的选择。陈嘉庚所在的集美社有不少的贫苦族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也不得不踏上了去往南洋的道路。
陈嘉庚的曾祖父陈时赐有兄弟五人,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有人远渡重洋谋生。出洋的那一支家族定居在了槟榔屿和新加坡,而陈嘉庚的祖父陈簪集则留在了大社“耕渔自给”。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又名杞柏,字如松)排行老三,上有二兄,大哥陈缨节、二哥陈缨酌,都曾去过南洋。陈嘉庚的父亲就是在青年时期,抛下新婚的妻子,只身前往新加坡的。在陈嘉庚出世之际,父亲陈杞柏已是一个拥有一家米店的中等侨商了。
3.家有慈母
早在陈嘉庚出世之前,父亲陈杞柏就已远赴南洋,而他出生后在集美的十六年间,父亲也仅回乡三次,每次只约半年。可以说,陈嘉庚是由他母亲孙氏一手抚养长大的。
“雨仔雨蒙蒙,送君去出门。举起为君遮雨伞,俯落为君穿草鞋,不知我君此去几时回……”这首民谣很好的表达出了番客妻子的心情:背井离乡,远赴重洋打拼的人们,艰苦创业,很可能就此落户他乡,不复相见。“举起为君遮雨伞,俯落为君穿草鞋”,不识字的番客婶无法用诗句表达情怀,只得寄情于民谣,将一生的牵挂化为临别时的万千柔情,她们眼眸中充斥着哀愁,心里百转千回却始终不曾出口的是“不知我君此去几时回”?
陈嘉庚的母亲就是这万千番客婶中的一名,虽然她们是侨属侨眷,不像其他贫苦渔民那么贫穷,但因父亲的汇款不多且时断时续,陈嘉庚童年时家里并不宽裕。母亲出身农村,操持家务克勤克俭,既能下田,又能下海。而孩童时期的陈嘉庚身材结实,手脚伶俐,加上品性淳朴憨厚,喜爱劳作,因为等他七八岁时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家里坡上的几亩园地,自耕自种;滩涂的几片蚝堆,自养自剥。春种栽插藤苗,夏日海地探物(孩童到海滩抓虾、摸蟹、拾螺、捡贝等),秋季掘收番薯,冬天涂滩剥蚝,陈嘉庚一生勤劳的习性由此养成。
陈嘉庚14岁的那年冬天,当地村民为建屋争议引发了械斗,死伤数十人,遭到焚毁的房屋多达十余所。在这危急关头,陈嘉庚的母亲孙氏挺身而出,报告地方官予以阻止,械斗事态终于得到了制止。但各角头村民间已结下仇怨,因此翌年秋天,械斗再次发生。这一次,又是孙氏拿出了自己二十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数百金积蓄,抚恤双方死难家属,并代赔双方遭受的损失。陈嘉庚的母亲这两次妥善处理家乡械斗事件,为她赢得乡里人民的好评,也使得陈嘉庚深受教育。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陈嘉庚幼小的心里播下爱国爱乡的种子。
4.私塾求学
集美镇的居民多以打鱼为生,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年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但由于封建剥削和天灾人祸的缘故,人民的生活并没能得到改善,而是愈加贫困,连温饱都未能解决,更何况是让孩子去私塾读书呢。
当时,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经过数十年的打拼,自己开设了一家米店,名为顺安号,一跃成为中等侨商,家里的经济也因此比较宽裕。1882年,陈嘉庚9岁,开始进入本社南轩私塾接受教育。由于时任塾师是一位名叫陈寅的老学究,因而他在给孩子们教授《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幼学琼林》时,仅仅是照本宣科,根本不加以讲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塾师的教导下,陈嘉庚和其他学童们反复诵读,琅琅的读书声穿过村里那苍翠的老榕树,传到了村民们的耳中。这样日复一日,孩子们早就将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念起来宛转有致,气息绵长,被当地人称之为“念书歌”。但是由于塾师仅仅要求背诵而丝毫不加以讲解的教学方式,尽管学童们都已经背了几年三字经,却完全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再加上由于农村固有的封建观念,认为孩子只要在私塾里呆着,不到处惹事生非,能识几个字就心满意足了。有些村民更是希望私塾能够多放假,让自家的孩子可以参加劳动,贴补家计。就这样,世世代代延续下了私塾授课一个月,休假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惯例。因此,学童们的学习断断续续,学业进步极慢,一年的功课,往往要拖到两三年才能学完。因此,陈嘉庚虽入学已早,但识字甚少。
幸运的是,这一年陈嘉庚的伯父陈缨节从南洋回乡,看到了家乡教育落后的状况,遂在本社办了一所家塾,陈嘉庚随即转入家塾上学。他学习十分刻苦,记忆力又好,能把所有读过的书都背得烂熟,但却不明白书中内容到底在讲什么。
这种情况一直到陈嘉庚14岁时才得到改善:那一年,邑庠生(俗称秀才)陈令闻主持陈氏家塾。那陈令闻才气颇丰,弃《三字经》改授《四书集注》,在课堂上详加讲解,还教以破题作文,陈嘉庚自此勤勉从学两年,学业大有进步,到16岁时,他对古文和报刊文字里的内容开始“略有一知半解”。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陈嘉庚的学识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在闲暇时刻,当社里的村民们坐在一起抽烟喝茶之际,陈嘉庚喜欢靠在大人身边,听乡亲父老们说古道今,议论时政。倾听这些新鲜、大胆的议论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打动了了陈嘉庚幼小的心扉,同时也为他日后爱国爱乡打下了基础,濡慕先贤烈士之情充溢于他的胸腔。陈嘉庚早年在私塾学习的经历,让他亲身体会到了旧式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是他日后引进新式教育、倾资办学的最直接的原因。
陈嘉庚在学习学塾里的功课之余,在少年时期还熟读了《三国演义》及一些通俗史书,并对天文、地理、医药、建筑和中国武术都颇感兴趣,不仅阅读了相关的书籍,还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因之,尽管陈嘉庚身材瘦小,却有着强健的体魄;虽然身居渔村,却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5.马尾海战——失学离乡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仅沙俄一国,就于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后又于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1864年通过《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南及以东共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帝国主义想要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可揭。为了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列强还迫使清政府允许各国公使驻京,并增开营口、烟台、南京、镇江、天津、汉口、九江、汕头、琼州、台南、淡水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以及传教,出卖海关主权等。
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各阶层人民纷纷进行民族救亡运动,其中以太平天国运动最为典型。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清军和外国洋枪队的联合绞杀下,宣告失败,但却给予了封建社会以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因而他们把征服中国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瞄准了宝岛台湾: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遭难民事件,悍然出兵三千,于琅峤登陆,大举进犯台湾。幸运的是,这次军事进攻凭借着台湾各族人民的奋勇反抗以及清军的大局增援,再加上其他列强的干预而未能得逞,但同年10月31日,在日本与清政府签订的《中日北京专约》中,清政府反而要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并承认琉球为日本的附属国。这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清政府的腐败与妥协退让使得它彻底失去了民心。
1884年,福建水师在家门口的马尾被全歼,这一年陈嘉庚11岁。这年八月,法国侵略舰队在炮轰台湾基隆之后,随即突袭福州马尾,清政府辛苦培养的南洋水师军舰十一艘,商船十九艘全军覆没。举国上下弥漫着国耻愁云,家乡人民同声叹息,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闽南一带这时又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而同时江南的瘟疫也陆续流传至此,一时之间,浮尸遍野。时人认识到,瘟疫由天地间别有的一种戾气而非四时不正之气所致,这种戾气系四时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而形成。面临这种严峻的情形,集美社的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陈嘉庚一族三十余家,一百余人,幸存下来的仅有半数,至于留在社里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然而少年的陈嘉庚并没有跟着人群出逃,他在家乡望着湛蓝无边的大海和满载着“番客”的船只,心里装满了对国运的担忧以及与乡亲们感同身受的苦痛,心潮翻滚起伏不定,心里不知不觉的已经萌发了报国救乡的壮志。这时,陈嘉庚突然忆起了平日父老乡亲们经常讲述的“国姓爷”郑成功抗清驱荷的壮举,脑海里他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了出来,引起了他的无限神往与敬慕。此时的他,是多么希望也有这样一位像“国姓爷”这样的英雄出来救世,解救人民脱离苦难。
马尾海战不久,塾师陈寅逝世,南轩私塾停办,陈嘉庚被迫失学在家。此时,他的父亲来信催他前往新加坡。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的陈氏,在与陈嘉庚分别时深感痛苦,而一向事母至孝的陈嘉庚也是依依难舍。据史料记载,陈嘉庚在买好船票登船之后,“居舟中二日未发。闻太夫人(陈母)到,子甚苦状,即奔回,居数月,视太夫人意稍可,乃行舟越重洋。”由此可以看出陈嘉庚与母亲陈氏之间深厚的感情。然而父命难违,尽管难舍慈母,也怪念着尚在襁褓的胞弟,陈嘉庚最终还是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茫然踏上了“南洋客”的路途,前往以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新加坡。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