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的人生哲学: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
售價:HK$
52.8

《
此去经年:林徽因自传式独家心灵告白
》
售價:HK$
54.8

《
混凝土弹性与粘弹性多尺度理论
》
售價:HK$
184.8

《
别害怕冲突 高情商处理冲突避免情绪化反应 揭秘冲突背后的复杂原因
》
售價:HK$
64.9

《
从敦煌到撒马尔罕 汗青堂丛书002
》
售價:HK$
118.8

《
梁衡给孩子的365堂作文课(孩子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大师级作文课)
》
售價:HK$
283.8

《
天工雕画:中国经典壁画线稿描摹大全(全4册)
》
售價:HK$
217.8

《
凤梨科植物的分类、鉴赏与应用
》
售價:HK$
492.8
|
編輯推薦: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的内容源自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两门通识课“法律与神话传说(中国部分)”和“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读”的讲义,书中对中国上古时期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传说作了系统地梳理,并在参考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和解读。书稿视野开阔、见解新颖、引经据典、论述清晰,颇见学术功力,是一部可读性强、富于启发的通识读本。
|
內容簡介: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创新性地解读上古文化,揭示了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秘密一“载道”。书中以古史传说为载体,从三皇时代到周公执政,探讨“技术传统一道统”“阴本一阳动”“政权一治权”三重关系的互动,揭示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伏羲的道统开创,到周公的德政实践,一本书梳理出中国文化三大特质——天道自然性、泛政治性、泛伦理性,带你领略中国上古时代政治智慧的博大精深。
|
關於作者: |
李平 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中国思想史。长期致力于针对对上古中国思想文化、早期经学和法哲学进行整合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 绪说:关于神话、传说与上古文明? / 001
第二章? ? 上古中国思想文化概观? / 013
第三章? ? 三皇时代与“技术”文明? / 031
第四章? ? 伏羲的“阳德证道”与“立法”? / 054
第五章? ? 黄帝的“天下”与政道? / 089
第六章? ? 颛顼与帝喾:意识形态立法和宗亲化? / 124
第七章? ? 尧的政治道德化与政、治之争? / 147
第八章? ? 舜的“变法”、官僚制与集权化? / 167
第九章? ? 皋陶之刑与伯夷之礼? / 189
第十章? ? 禹夏的家天下、集权与法治化? / 214
第十一章? 殷商传说:东夷文化与家天下“正当化”? / 265
第十二章? 先周故事与翦商“革命”? / 304
第十三章? 周公的天下理念与德礼政治? / 353
结语? / 401
|
內容試閱:
|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风过山林,玉汝于成。
21世纪初以来,中国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求和全球化趋势的外在驱动之下,纷纷开始检讨现有的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并着手进行课程设置、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改革的要点之一便是推广和加强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通识教育,期望通过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改革带动本科教育其他方面的变革与创新。通识教育的理念对大学教育肌体的渗透,以及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形成的互动和张力日益明显,通识教育的广度、深度和质量高低甚至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学术实力、上升趋势和人文生态的标志。
以人文教育为主线的通识教育由于注重打造全体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培养全体学生的人文心智、审辨思维和科学素养,强调对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中华文明的厚重性有整体性的理解,因而在中国大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育人作用。
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通识教育并非西方独有,重温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传统,可以发现与通识教育相近相通的理念早就根植于中国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释“通”为“达”,曰:“通者,所以通天下之不通也。”孔子主张:“多闻,择其善而识之。”南宋朱熹曾提出读书五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提出教育目标在于“格物致知”“为己之学”。因之,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经世安邦之策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核心价值观。
近现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早期的发展几近同步,具体理念和实践见诸20世纪上半叶引领中国现代大学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实践,尤其是在蔡元培和梅贻琦分别担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校长期间,通识教育受到广泛重视。蔡元培以“五育”为指导思想所主张的“中西融合,兼容并包”,“大学无不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的教育思想,梅贻琦从大学的文化使命出发所倡导的“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大学理念,可被看作中国现代大学最早倡导和推行通识教育的典范。其他教育家如潘光旦、张伯苓、竺可桢、周谷成、冯友兰、梁思成等,也对通识教育、通才教育、会通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意义进行过呼吁和阐释,并在他们所参与主持的大学和学院里形成了一定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景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1995年9月,针对新中国高等教育1950年代、196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文革期间出现人文教育断层,改革开放初期忽视人文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高教司在华中科技大学主持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继而做出在国内部分211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1999年正式批准53所高校设立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2个(含几校合建,下同)。2005年高教司和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在清华大学召开“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会后于2006年6月在104所高校增设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61个。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蓝图的启动,加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国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和实践符合世界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学本科教育新模式,其中,通识教育的推行和实施如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新热点。2000年前后,“通识教育”和“通选课程”在清华、北大、复旦等一批重点大学里被程度不同地提上议事日程。
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很多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尝试和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内容和操作平台也逐渐由初始阶段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一般选修课转为核心课程,进入一部分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迅速建立和发展则逐步成为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并由此带来了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合流的趋势和景观;更多关于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相继涌现。与此同时,关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二者之间异同的争议和讨论时有出现,争议的焦点一如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西古今”之争和“体用”之辩。它折射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乃至未来的抉择与思考。
列奥·斯特劳斯(Leo Strauss)在“何为自由教育?”(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一文中写道:“自由教育是朝向文化的教育。”他的这个说法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起步时强调以“文化素质”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方面的差异性在有些问题上往往会大于通约性。古往今来,文明的冲突,究其实质,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如果说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也是价值观和文化观教育,那么,对中华民族的当代青年学生而言,如何全面认识中国文明传统的博大和曲折以及其他文明传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文化自觉、文化选择、文化沟通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能动关系和内在张力,应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指出的那样,任何文化和文明最本质的行为就是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对中国大学而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不仅是一项关乎大学自身而且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民族,以及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政治和文化事业,其应有的历史担当毋庸赘言。美国当年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今天重提和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凝聚并传承美国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并巩固其大国地位得以形成的文化根基和价值认同。今天,当我们回顾和展望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昨天、当下和明天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大学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价值塑造和国家(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放在培养和造就未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跑者的高度来认识,看清中国大学在中国现代化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进程中的历史使命,看清中国一流大学在培育人才、引领社会、塑造价值方面的社会责任,看清专业与通识、制器和育人、教育与文明、人文与科学、工具和价值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内在张力,在扎根民族文化沃土的同时,以反思和开放的心态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型,批判地借鉴、吸纳和包容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文化因子,并由此洞察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的通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数码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后疫情时代、后全球化时代的科学技术,面对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中国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近25年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需要一方面秉承中国文明传统,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时代意识和全球视野,在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为世界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中国贡献。 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通识教育传统,从老校长梅贻琦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到蒋南翔校长提倡“又红又专”“既要给干粮,还要给猎枪”,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到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通识教育试验区),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创新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清华的通识教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近年来,清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日臻成熟,标杆性荣誉课程争相涌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覆盖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科学、艺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传授文理知识,传播人文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培养思辨能力,启迪人生智慧,促进中西古今文理的会通与融合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基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首批通识课程的讲稿取名为“清华通识文库”,希望能够启发广大通识教育推动者和莘莘学子们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近现代文化和当代问题予以同等的关注。
2014年9月,以“通识教育试验区”为起点和标志的新雅书院宣告成立。我为书院取名“新雅”,旨在以“渊博雅正,器识为先,传承创新,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努力追求并实现“从通识教育出发,探索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人格养成相结合的“新博雅”。今年是新雅书院成立10周年,我们将这套源于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期实践和新雅书院通识教育的创新实验,面向更广阔的教育教学领域的讲稿取名为“清华通识文库”,期望以此启发一代又一代参与推动和践行通识教育的同道学者和莘莘学子们在从事和接受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近现代思想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持续的思考和关注。
曹莉 2024年7月于荷清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