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巧妙地将金钱、家庭、社会偏见与个人成长等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自我、寻找生命真谛的旅程。
本书不仅提供了对金钱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更引导读者正视原生家庭的影响,挑战社会偏见,最终在内心深处找到自我疗愈的力量。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智慧与启示,让读者在共鸣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无论你是正在经历人生低谷,还是渴望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不凡的意义,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将激发你的内在潜能,引领你勇敢面对挑战,拥抱更加充实、美好的人生。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探索人性、情感与金钱关系的心理自助读物,通过四个章节讲述个人如何在义与利的纠葛中寻找平衡,从原生家庭的束缚中解脱,挑战社会偏见,并最终发掘内心深处的自我疗愈力量。从金钱对亲情的影响、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塑造,到社会偏见的挑战,再到个人内在力量的觉醒,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领读者实现自我超越与成长。
|
關於作者: |
冯映云
新异心理联合创始人,分之道五福系统联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专家,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国学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易经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市家庭建设协会亲子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
著有《财商心理之旅》、主编《原来如此:因果心里案例分析》、编订《中华文化经典读本》、参编《让爱回家》《心理保健与危机干预》《了凡四训:译解》《棋与道》《阳光城堡》《亲子心理探秘》《职场之光》等书。
|
目錄:
|
第一章 义与利
第一节 难补的墙角
第二节 千金可敌的亲情
第三节 负债的雪球
第四节 付费上班的心脏病人
第二章 从原生到新生
第一节 偷爱的女孩
第二节 守财就是守爱
第三节 鱼与熊掌可兼得
第四节 败家的财务总监
第五节 买得到的后悔药
第三章 拨开偏见的迷雾
第一节 冰山美人的烦恼
第二节 抠门的高管
第三节 冰释“钱”嫌
第四节 引路的宝石
第四章 深藏于心的疗愈之力
第一节 “摆烂”的男人
第二节 悬崖边的重生
第三节 先谋生,再谋爱
第四节 通往现实的梦境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义与利
第一节 难补的墙角
“冯老师,您看,我这新房子准备装修了。”杨雪打开了一个演示文档,向我展示她新家装修的设计图,她精致的美甲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并不时地缩放着。相较于她的语气,指甲触碰屏幕的声响似乎更体现出她对新家的期待。
四个月前,杨雪家新买了套一楼带花园的小洋房,她邀请了几个朋友来看房。告别朋友们之后,杨雪立马就联系了工人来现场测量,她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建议,想要修补一个墙角。可墙角刚刚补好没多久便被举报了,接着被认定为违章。收到整改通知后,杨雪很无奈,只能把墙角恢复为原样。但她不甘心,又偷偷找工人把墙角补了起来,可是,这次她还是没能逃脱。
“冯老师,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呢?白白花了十几万,却还是修不好一个墙角?”杨雪满脸的焦虑。
我和杨雪确认:“这次咨询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杨雪想了半天,才不确定地说道:“我就是想不明白,我和我老公平时对人都挺好的,为什么别人会举报我们呢?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又没碍着别人,为什么就不能让我补呢?”
违规、被举报、受罚,这些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生在杨雪身上之后,她却有冤屈之感。哪怕是做一件不违规的寻常事,也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相信没有人不懂这个道理。
杨雪是一家服装买手店的老板,她新家装修的设计图也体现出她不俗的品位。一个聪明人会抱着侥幸心理犯两次糊涂吗?如果不是发生了什么,不足以让她形成这种强烈的执念。
我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像杨雪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咨询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这个目的,往往会在咨询的过程中慢慢被找到。我是无法帮她解决墙角的问题的,我要做的是,挖掘补墙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
因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在意识层面找不到的东西,往往在潜意识里都会显露出来。
补或不补,这是个问题
我引导杨雪放松下来,并引导她设想在新家小区里的情景。
杨雪走到了新买的房子外面,看到了举报她的人——一个戴鸭舌帽的女人正对着她补好的墙角拍照。杨雪走到她面前,质问她:“你为什么要针对我?为什么不让我修?”女人并没有理会她,径自转身走开了。
杨雪继续在房子附近走,她看到了一个老爷爷,老爷爷在她家周围边转悠,边打量着。杨雪感觉这个老爷爷对她补墙角很不满意,她面对老爷爷,质问他:“你在我家房子外面看什么呢?都是墙,有什么好看的?”老爷爷不理杨雪,就盯着她家的房子看。这时,杨雪的朋友们都过来给她助阵,围着这个老爷爷,但老爷爷依然昂首挺胸,仿佛在说:“你们不敢把我怎么样,这是法治社会。”
我问杨雪:“其实你心里也很清楚,自己违建,被拆掉也正常,对吗?”
杨雪回答说:“可是,我花了那么多钱,很多人家都在建,为什么偏偏我被举报呢?”
杨雪从走进咨询室开始,就强调为这个墙角花了不少钱。我说:“人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没成本越高,就越不愿意放弃那件事情。所以你心里纠结,也是很正常的。”
杨雪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我感觉到,花了很多钱只是她为自己的纠结找的一个借口。她内心一方面承认违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却有“不得不”补墙角的理由。
“我们来回想一下你决定补墙角的那个时刻,好吗?四个月,离今天也不算远。”
那天,杨雪和朋友们在市区用完午餐后,驱车前往位于郊区的新房。
转了一圈后,朋友们对房子的户型赞不绝口。一个朋友把杨雪拉到一边问:“哎,你和你老公最近怎么样?”这个问题让杨雪的心里一沉,那些让她在这几年间对婚姻产生危机感的时刻,霎时在她的脑海中闪回着,如果趁着这个乔迁新居的机会能有所改变的话……朋友看她略显迟疑,便说道:“你这个房子,缺的墙角代表的就是男主人的位置,如果不补,担心以后会影响到夫妻关系。”杨雪当时只是白了朋友一眼:“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迷信了?”
当时杨雪觉得朋友是在开一个“玄学”玩笑,她也从来不信这些,但朋友离开后,她还是决定补这个墙角。如果是因为一句玩笑话,她为何总是拿钱做借口呢?既然不相信朋友的话,为什么又为此大费周章呢?
你的想法不是你的
杨雪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个女孩,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考了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她对自己当时的生活也很满意。可几年之后,她每天都觉得痛苦万分,总有一种自己不属于这里的感觉,却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痛苦。理智上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不满的,可她却无法压抑自己的感受。
我问起她当年决定考公务员时的想法。女孩脱口而出道:“女孩子就是要追求稳定与安全感的呀!”我问她:“这些想法是你自己的吗?”女孩对这个问题感到很惊讶:“怎么会不是我自己的呢?”
后来,我帮助这个女孩回溯到了她童年的几个情景,她才发现,考公务员、过稳定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妈妈从小就总是向她传达“女孩子工作要稳定”的观念,并且希望女儿不要离开自己生活。这些信息留在了她的大脑里。当女孩毕业后考虑自己的未来时,那些早就停留在大脑里的信息已经替她做好了选择。
这个案例说明,很多时候,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讲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内心真正的理由,只是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累积的深刻记忆成了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慢慢形成了潜意识“种子”。当类似事件发生,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我们自己的真实需求就被这些外在赋予我们的经验深深地压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花了钱却没有结果,很让人生气。这种类型的观念是非常常见的。买房子看风水,在某些地区是一种风俗。这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理由,自然很容易被人拿来作为解释一件事情的原因。如同案例里的女孩用“女孩子就该追求稳定”来解释自己当年的决定一样,杨雪也是借用了这些观念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而我们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把那些外界的声音屏蔽掉,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补的是什么
我引导杨雪去回想当初买房的情景。杨雪说,当初选房子的时候,她认为这套房子位置有点偏,但丈夫非常喜欢这套房子的户型。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问杨雪。
“我觉得有点不开心,但又想着不就是一套房子吗?何必因为房子闹得不愉快呢,就答应了。可是,朋友的话又让我……”杨雪重重地叹了口气。
“那你究竟是否相信你朋友说的呢?”我问杨雪。
“我本来是不信的,可是,她说影响夫妻关系,这么大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到现在,杨雪修补墙角的真正原因才慢慢显露出来。杨雪面对丈夫的需求,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自己不喜欢的房子,因为丈夫喜欢就会买。杨雪本不信“玄学”,但因为涉及夫妻关系,就让她高度敏感。
“你们夫妻俩怎么样,其实都跟那个缺角无关。”我解释道,“在买新房之前,你们的关系就已经出现裂痕了,不是吗?”
杨雪低下了头,似乎是在斟词酌句,终于,她开口了:“我觉得必须做点什么才能挽回。”
刚结婚的时候,丈夫对杨雪特别细致周到,每逢纪念日,丈夫都会费尽心思去准备礼物,然后给她一个惊喜。杨雪怀孕的时候,丈夫每天下班回家都会陪她散步;出差的时候,丈夫怕她一个人在家无聊,一有空就会打电话陪她聊天。
但慢慢地,丈夫便不再这么用心了,买的礼物也越来越敷衍了。去年,丈夫居然连结婚纪念日和杨雪的生日都能忘记,这让杨雪深深地感到恐慌。杨雪很怕失去丈夫,失去这个家。杨雪曾反思过自己,以前总是习惯让丈夫照顾自己,自己是不是为丈夫做得太少了。她觉得自己需要付出,他们才能回到过去的甜蜜的状态。
咨询进行到这里,杨雪已经意识到了,她想补的不是墙角,而是夫妻关系。丈夫从结婚初期的无微不至到如今对她的关怀越来越少,这总让她有一种想抓却抓不住的失控感。
杨雪的声音变得哽咽:“冯老师,我接受不了,我很怀念之前他对我的宠爱。如果他对我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那也罢了。人最怕的,就是得到了再失去。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冯老师,您能理解我的感受吗?”
我轻轻点点头,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杨雪对失去的恐惧。只有找到她如此害怕失去的心理成因,才能真正帮到她。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通常与双方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经历有关。所以,我和杨雪约定,下一次咨询,我们会探讨她的童年。
未知导致恐惧
杨雪的思绪回到了刚上小学的某一天,她看到妈妈回来了,于是放下正在写作业的笔,向妈妈飞奔过去,翻妈妈的背包。每天妈妈下班回家,都会带给她惊喜。她从包里翻出一个棒棒糖,撒娇地坐在妈妈腿上。妈妈帮她撕掉棒棒糖的包装纸,然后递给她,宠溺地看着她享用棒棒糖的样子。
忽然,杨雪的身体颤抖了一下,她说:“冯老师,我觉得好冷啊。”
“你出现的任何身体反应,都是正常的。”我安慰杨雪。她点点头。
回忆往后推移到了另一天,那天杨雪和爸爸吃完晚饭,但妈妈还没回家。爸爸说,妈妈外出公干,要过几天才能回来。天已经黑了,杨雪一个人蜷缩在床上的角落里。过了好半天,迷迷糊糊中,灯亮了,她被强烈的光线刺醒,是爸爸过来帮她盖被子。爸爸脸色很不好看,她内心隐隐觉得有大事发生了,可她不敢问爸爸,她怕听到不好的答案。
后来,妈妈终于回来了。她给杨雪买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可这次,杨雪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兴奋。妈妈照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用充满怜爱的眼光看着她,可是她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恐惧。
爸爸变得小心翼翼,妈妈一干活,他就赶紧抢过去。爸爸平时还总是叮嘱她,一定要照顾好妈妈,不能让妈妈心情不好。虽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告诉杨雪,但从他们过分小心的言行与亲戚邻居的闲言碎语中,杨雪猜测,妈妈好像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
杨雪变得很敏感,哪天放学回家看不到妈妈的身影,她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恐惧感,开始胡思乱想,直到看到妈妈的身影,才放下心来。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地过,直到六年后的一天。那年,杨雪十二岁,她放学回到家,妈妈不在,她开始写作业,心里却在胡思乱想着妈妈去了哪里。门外有一点响声,她便飞奔过去打开门,然后,再失望地把门关上。后来,门终于开了,但进来的却是眼睛红肿的姑姑。姑姑抱住杨雪,哭着对她说:“可怜的孩子,你妈妈走了,你爸爸还在医院,姑姑会好好照顾你的。”
回溯到这里,杨雪悲痛地哭着,身体不住地颤抖。我在一旁默默地陪着她,让她发泄内心的情绪。当情绪宣泄之后,我开始和杨雪一起挖掘她内心对“失去”的敏感与恐惧。
杨雪说,其实她对很多事情都很敏感,只是她一直觉得是性格的原因,她也没想到,当年爸爸妈妈对她出于保护目的的隐瞒,给她的心理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
妈妈去世后的一天,爸爸晚上要加班,给杨雪留了字条,告诉她冰箱里有饭菜,让她自己用微波炉热了吃,并说晚上九点半的时候会给她打个电话。可是那天爸爸太忙,九点半的时候忘了给杨雪打电话,杨雪便一直提心吊胆地胡思乱想,直到快十一点,爸爸回到家,她还没有睡着。
虽然杨雪的父母自从她母亲生病起,便极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孩子的心灵永远比成年人想象得更为敏感。杨雪的父母以为不把病情告诉她,是对她的保护,但实际上,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加剧了她内心的恐惧。因为安全感的一个来源,就是掌控感。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了预期的时候,就会对它更有掌控感,而越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种失控感越是让人觉得难受。
在某个休息日的午后,杨雪独自在家,本想给皮肤做个保养,却发现护肤品落在了车里,于是便给丈夫留言,让他晚上回来记得拿上楼。从下午到晚上,杨雪一直机不离手,等待着丈夫的回复,她努力转移注意力,但思绪仍如野草般蔓延,她的心情愈发沉重。
傍晚,杨雪打电话过去,却发现丈夫的手机关机了。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脑海里已经开始上演各种戏剧性的场景:丈夫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危险?还是说他已经厌倦了这段婚姻,正在考虑离开她?直到晚上十一点,丈夫一身酒气地回到家,杨雪才知道他下午因接待客户忘记回复,也许是在晚餐开始前手机已经没电了。虽然丈夫出门前告知过她今晚有应酬,会晚归,但那种失控感还是让她止不住地过度忧虑。
补好心里的裂缝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们需要帮助来访者追根溯源,重新回到潜意识形成的那个最初事件的情景中,从根源上进行处理。
再次坐在我斜对面的杨雪,经过前两次的咨询之后,已经变得很从容了。她安静地闭上眼睛:“冯老师,我准备好了,咱们开始吧。”
我引导杨雪放松,让她回到当年妈妈生病时的情景。
妈妈从医院回来了,她把一个大袋子递给杨雪,说:“宝贝,看,都是你喜欢吃的和玩的。”但妈妈的神态和过去不一样了,看杨雪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怜爱。爸爸赶忙走过来扶妈妈坐下:“你先歇会儿,我去做饭。”由于以前都是妈妈做饭的,当时杨雪觉得很奇怪。
我引导杨雪道:“把你内心的不安都告诉妈妈。”她点了点头。
杨雪对妈妈说:“我很担心,因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从你和爸爸的表情来看,我知道一定是发生了很严重的事。”
“听了你的问话,妈妈是什么表情?”我问杨雪。
杨雪说:“她显出很为难的样子,欲言又止。”
“把你心里的话都告诉妈妈。”我鼓励杨雪。
杨雪的声音变得有些激动:“妈妈,你知道我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吗?每天,我都在猜测,妈妈到底怎么了。有一次,我听到邻居阿姨在聊你,说什么‘年纪轻轻的,真是太可惜了’。她们看见我就马上不说话了,那种同情的眼神真让我感到害怕。”
杨雪深吸了几口气,继续吐露心声:“我知道你们不告诉我是为了我好,可是,那种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真的让我特别难受。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希望能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知道爸爸妈妈的想法。”
妈妈伸手抱住杨雪:“宝贝,对不起,妈妈不知道我们的隐瞒居然给你造成了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妈妈生病了,也许妈妈不能一直陪着你长大,但是,妈妈会努力好好养病,争取让自己康复,你愿意陪着妈妈一起努力吗?”
杨雪用力地点点头。
爸爸也从厨房出来,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给彼此温暖与信心。
眼泪从杨雪的眼睛里涌出,但是她的脸色变得轻松多了:“我感觉内心踏实了,虽然觉得有些沉重,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感觉,太好了。”
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杨雪说:“补墙角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患得患失,是因为内心一直有一道裂缝,刚才对妈妈表达了之后,这道裂缝已经小很多了。以后,我会好好爱自己,自我疗愈,补不补墙角根本不重要。我会和老公商量一下,说出我对买那套房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我们一起决定房子的去留。”
我冲杨雪点点头,含笑目送她离开。
虽然杨雪的父母隐瞒了母亲生病的事情,但这件事会通过他们异常的言行表露出来,给幼年的杨雪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她总活在害怕失去妈妈的恐惧之中。而在成家立业后,当老公的行为出现变化,她幼时留在身体里的恐惧感再次被唤醒,从而变得异常敏感。但当她回到童年,把当年的心结消除掉,现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