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老子的智慧

書城自編碼: 40705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刘晓明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3822303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国家名片C919(跟踪十余年,采访百余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飞机C919,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就)
《 国家名片C919(跟踪十余年,采访百余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飞机C919,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就) 》

售價:HK$ 140.8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售價:HK$ 107.8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售價:HK$ 63.8
罗尔斯与马克思
《 罗尔斯与马克思 》

售價:HK$ 85.8
珊瑚:美丽的怪物
《 珊瑚:美丽的怪物 》

售價:HK$ 126.5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HK$ 74.8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HK$ 96.8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售價:HK$ 22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4.8
《古希腊休闲思想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

HK$ 107.8
《王晓波文集(第3卷):先秦法家思想史论》
+

HK$ 57.3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的代表作)》
+

HK$ 41.0
《归责与规范--一种道德责任理论(规范研究文库)》
+

HK$ 63.9
《庄子浅注(国民阅读经典·平装)》
+

HK$ 56.4
《欲望与利益》
編輯推薦:
1.走出本土,对话西方,用世界的眼光看《老子》,尽显东方智慧的深刻磅礴。
2.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全新结构性解读蕴含在《老子》一书中的中国智慧。
3.打破传统的解《老》方式,讲解通俗易懂、更接地气,让老子智慧触手可及。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解读《老子》的大众普及读物。全书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立足《老子》全篇,整体把握,提炼、归纳出老子哲学的框架结构和思想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用世界眼光看老子》主要是用世界眼光看待老子其人其书,对话西方,肯定了道家思想的普适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下编《老子的智慧》共八章,试图建构起老子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老子,用世界的维度来观照《老子》,以通俗易懂、晓畅通达的文字展开解读,以方便大众走近老子思想、读懂老子智慧。
關於作者:
刘晓明,1959年生,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编及参编著作10余种。个人专著有《人生的阿拉丁神灯:历史、国情教育与人格塑造》等。
目錄
导 言…………………………001

上篇 用世界眼光看老子

第一章 老子思想光辉闪耀世界………………………… 015
第二章 追寻中国两条历史文化长河…………………… 029
第三章 老子对中国思想文化流变影响深远……………045
第四章 《老子》之光仍然闪耀世界…………………… 085

下篇 老子的智慧

第一章 道之本…………………………………………… 093
第二章 道之源…………………………………………… 118
第三章 道之动…………………………………………… 138
第四章 道之用…………………………………………… 150
第五章 道之德…………………………………………… 172
第六章 圣人的十大治理法宝……………………………201
第七章 圣人的十二个智慧锦囊…………………………222
第八章 圣人的长生久视之道……………………………243

附录 《老子》帛书甲本、乙本及王弼本释文对比……253
后 记………………………………………………………284
內容試閱
导言



老子是一个奇人。说他是奇人,是指他作为一个妇孺皆知、彪炳史册的人物,有关他的许多信息,至今仍然是谜团。
老子到底是姓老还是姓李?那个时代一般都是以姓氏开头,后面加上一个“子”字以表尊称,例如孔子、庄子、荀子、孟子、韩非子等。依据这种习惯类推,老子应该姓老。但据《史记》和其他史书记载,他姓李,名耳,字聃。千百年来,学者们查遍史料,仍然找不到他姓老的证据。老子仅比孔子大20多岁,孔子的生卒时间、出生地、父母子女等信息,史料都有明确记载;而老子的身世情况,除了出生地有楚国、陈国之争以外,其他信息几乎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的身份还另外提出老莱子一说,他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也讲道,与孔子同时。老子和老莱子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司马迁都没能说清楚,也不能确定,那就很难找到更权威的人可以说清楚了。
《史记》还记载,孔子带了几个弟子专程去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作为周王室掌管史料、典籍的官员,学富五车,声名远播,孔子都慕名前往,其地位不可谓不高。“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辞官西去,最后到了哪里,结局如何,都全然不知。据说他骑着青牛出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在尹喜的要求下,留下了五千余字,即《老子》。这是故事还是真事,现在都无可考实,真假难辨。不管老子身上存在多少未解之谜,他留下的五千言却是事实。《老子》一书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苦苦揣摩,不遗余力地考证、注释,还受到了世界各界名流纷至沓来的赞赏。
老子是一个怪人。说他怪,是指他的个性和格调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老子爱唱反调,几成怪癖”,这话是近代学者林语堂说的。老子总喜欢站在对立面看问题,你说大好,他就说小好;你说要多的,他就说要少的;你说刚强好,他就说柔弱好;你喜欢口若悬河,他就喜欢木讷迟钝;你爱好明亮的白色,他就爱好幽深的黑色;你欣赏雄健,他却赞美雌柔。总之,似乎所有的东西,他都能反其道而行之。在儒家文化里,你如果唱反调,那是不被赞赏的行为。而老子则把它视为珍宝,当作智慧。老子的“唱反调”是一种辩证法,是一种思维品质。应该说,老子的“反调”比辩证法可能走得更远,因为他的“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
老子走的路面向田野,而孔子走的路面向朝廷,这种差别很有意思,也耐人寻味。老子为什么要面向田野?因为田野具有万种风情,田野里藏着无限的生机。这里说的田野是指如万花筒般的大自然。当你细细地通读完《老子》后,会不禁发现,老子是一个“自然崇拜”主义者,他的所有思考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猜想,他觉得大自然简直太伟大、太渊博、太神奇了。可以确信,在老子的那个时代,大自然比现在更原始、更神奇、更有魅力。正因为如此,他几乎终其一生,在琢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老子仰望宇宙天空,俯察大地万物,平视人间百态,都与大自然脱不了干系。他的所有观察、认识、判断、结论,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是他研究和思考的对象,也包括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与此相比较,孔子就大不一样了,他每天都看着朝廷,想着怎么辅助君王,怎么救世。
老子喜欢自嘲,是一位自嘲大师。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我嘲讽,是因为他透彻理解人性的本质,是因为他乐见百态、笑看人生,是因为他有宽广的胸怀、广阔的见识,是因为他有机敏的思维和仁厚的德性: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老子经常用“愚钝”“顽俚”“若昏”“闷闷”“犹豫”“浑浊”等嘲讽自己,自取其乐,心安理得。有趣的是,老子很多自嘲的语言变成了经典名言,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这些都成为智慧的象征。自嘲是现代人特别需要的东西,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自嘲这种源于内在的符合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方式,更有利于保全生命的机能与活力。
老子还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或许是因为他那纯洁浪漫的田野情怀,使他对奢华的物质、世俗的欲望嗤之以鼻。他把权力视为殃祸,把金钱当作粪土,把欲望当作灾难。是不是他对这些东西没有认知呢?刚好相反,他对它们不仅看得太多,思考得也十分深入。如果真正领悟了老子的道,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就不难理解老子的超凡脱俗。“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是老子向世人发出的生命终极之问。老子认为,道的法则是有得必有失,有好必有坏,有藏必有亡,就像人喝了水吃了食物需要排泄一样,若只进不出,肯定得病。贪财的人,即便先获取了财物,但终将会为财物所累。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得很明白的道理,至今仍然有人充耳不闻。
老子还是一个巨人。唐朝有一个史学家叫张守节,撰有《史记正义》一书,他借助当时神仙方士的传说,描摹了一个老子的形象,十分生动。说老子身高有八尺八寸,一对长垂的耳朵,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眉宇轩昂呈黄色,长着宽广的额头,稀疏的牙齿,方形的嘴巴配着厚厚的嘴唇。在他的笔下,老子形象伟岸,且完全被神化了,一尊神仙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说老子是一个巨人,并不是指他的形体伟岸高大、气宇非凡,而是说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老子的五千余言虽然文字不多,却是微言大义,一字千金。2000多年过去了,他提出的概念和命题仍然在宇宙中回响,不管是哲学家、思想家,抑或是科学家、政治家,都仍然在尝试理解和阐发他的初始奥义,都希冀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寻觅一些智慧的灵感。他给出的“道”学原理,虽然微妙玄达,深不可识,但人们并不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放弃对它的痴迷考究;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看似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实用价值,但它蕴藏的深奥哲理仍然被许多有识之士津津乐道。
老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提出的思考和追问极具魔力,并没有被悠久的历史尘埃掩盖,依然折射着时代的流光溢彩。什么是命?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如何让生命长生久视?自然是什么?自然有力量吗?人类能够超越自然吗?人类应该超越自然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说老子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家,一点也不为过,他抛出的许多问题,都具有永恒性。其中很多问题,老子虽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他为人们指明了未来思考的路径和方向。
老子是人不是神,任何把他神化的企图都是可笑的。他也有局限,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认知条件和能力的局限。我们现在研究他的思想,不是去发现和追究他的局限性,而是去发掘他的思想宝藏,让他的思想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老子》是一部哲学笔记,也可以视为老子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问题思考的集合。在中国汗牛充栋的传统文化经典中,如果没有了《老子》,那将变得黯然失色,索然无味。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以“道”为核心的名词,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哲学概念,如“道”“无为”“玄德”“大智若愚”“道法自然”等,都是涉及世界的本体,触及人类命运的根本命题。在那个时代,除了老子,没有人有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的这些概念和说法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构成了中华文化基因库的重要部分。
《老子》是一条传送原始观念到未来世界的时空隧道。《老子》虽然古老,但其思想光辉却不可磨灭,这不仅体现在千百年来,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都对它顶礼膜拜,试图从它的语言中获取智慧与力量,而且它的思想越过国界,令世界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折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人类思想经典,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即使在今天,真正理解《老子》的读者,不仅不会认为它干涩枯燥,反而觉得它是那么亲切,那么关怀人性,那么贴近生活,可谓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老子》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文字,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甚至对人类的未来也具有指导意义。德国有一位思想家叫尤利斯·葛尔,他感叹地说:“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老子》是一部智慧宝典。老子不是在夸夸其谈地炫耀其观点,兜售其文字,而是从人们身边的细小事物和现象出发,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大道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娓娓道来。比如“炊者不立,跨者不行”“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等。很多类似的语言里面潜藏着无穷的智慧。他没有告诉你具体的答案,也没有指使你怎么做,只是让你去琢磨,去揣测,去领悟其中的奥妙,好像存放了几十年的醇香美酒,喝了之后,沁人心脾,余韵悠长。智慧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法宝,也是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妙囊。想让自己更有智慧,可认真阅读《老子》,反复琢磨《老子》。
很多人说,《老子》一书是给统治阶级看的,这点没有疑义。但是它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统治者或管理者,它里面隐藏着如何判断,如何决策,如何管理团队,如何经营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结交朋友等智慧,亦可给予普通百姓人生指导。
另外,早期《老子》版本是从古代墓穴里发现的,比如战国时的楚简、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帛书,其重见天日都是近几十年发生的事情。尽管几千年来,《老子》一直有传世文本流传,像河上公本、王弼本、韩非本等,但这些都难免有传抄失真的嫌疑。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的稀世珍品是公认为最权威、最可信的版本。本人在研究过程中,即以帛书《老子》为主要依据,参考其他版本。
由于《老子》是哲学笔记,所以它的体系并不完整,逻辑也不严密,篇章结构更不完美。《道篇》和《德篇》,谁在先谁在后,至今意见不一;章节的划分也存在不同观点,有的学者根据自己的逻辑理解给它重新分段定句;加上文字的讹错,古今字体的变异,给准确理解《老子》带来了不少困惑。可喜的是《老子》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尤其是帛书《老子》出土后,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考证和辨伪,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本人是在吸收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作出一些新的探索。


《老子》又称《道德经》,现在学术界基本都用《老子》这一名称。《道德经》这一称呼的确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但由于已经被许多人接受,而且早就约定俗成,将错就错地叫它《道德经》,也没有大碍。
解读《老子》是当下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千百年来,为《老子》考证、作注、作解的学者众多,成果丰富,为更深入地研究老子奠定了坚实基础。《老子》的中外译注版本也五花八门,歧义颇多。由于《老子》时代久远,文字简练,意蕴玄奥,关键是老子对他的很多哲学概念并没有作出详细解释,以致现在能够真正读懂《老子》的人为数不多。既然《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瑰宝,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喜欢老子,读懂老子,自觉地从老子思想中汲取生命价值和营养。与此同时,让老子的思想变得生动鲜活,通俗易懂,并成为普通百姓的智慧源泉,是老子研究者和传播人的时代使命。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老子》的过程中,接触了国内各种《老子》研究著作,如王弼的《老子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徐志钧的《老子帛书校注》等,还借鉴了一些国内外研究资料。这些研究各具新意,各有千秋;但总有一种不过瘾、不解渴的感觉,觉得老子的思想体系和微言大义没有被鲜明地凸显出来。其实,在《老子》博大的哲学体系中,隐藏着一些深邃的思维密码,这些思维密码往往被精微的文字解读湮没,以致它的根本思想和时空价值被文本解析遮挡,思想张力被束缚。有鉴于此,本人希望在解读方式上进行突破性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思维和近代认识论方法,重解《老子》密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挖掘《老子》的思想内核,迸发它独特的智慧之光。
拙著试图打破考据、训诂、注释、辨析的传统解读模式,不拘泥于一字一句、一节一章的精确释义,而是在充分吸收已有考证、训诂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全篇,整体把握,从中提炼、归纳、概括出老子哲学的框架结构和思想体系,让老子思想中蕴藏着的博大胸怀、超凡睿智和深远意义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不仅把《老子》置入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也将它放在世界历史的大时空中,来阐发它的普适价值和智慧精华。此外,尝试运用现代人乐意接受的表述方式和叙事逻辑,撰写一本既有哲理又有故事,既有学术涵养又有可读性的大众化《老子》读本。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共四章,下篇共八章。
上篇以大时空观来观照《老子》。自春秋末年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开始,老子的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老子》对历代帝王、大臣、士大夫、学人都有深远影响,是中国道教、中医、养生、艺术等方面的思想源头。书中运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和人文故事,阐述和论证一个事实:孔子的儒学与老子的道学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两条文化长河,她们无声地浸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衍和发展的深厚根基。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是“轴心时代”东方智慧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一个能够与希腊哲学大师对话的中国思想家。《老子》在西方的传播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老子在西方政治界、思想界、科学界、文化艺术界、商界拥有广泛的崇拜者,这些崇拜者从不同侧面给予了老子高度评价,凸显了老子东方智者的崇高地位。时至今天,老子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世界意义。
下篇从《老子》全篇中概括、统整出八大主题,即“道之本”“道之源”“道之动”“道之用”“道之德”“圣人的十大治理法宝”“圣人的十二个智慧锦囊”“圣人的长生久视之道”。通过八大主题的展开,建构起老子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每个主体为一章,采取原文解析、原理解剖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老子》的哲学原理和思想内核,力求突出老子哲学思想的思辨性、实践性和人本性。《老子》不仅是帝王之术,也是国家治理智慧,不仅是管理策略,也普罗大众的人生指导,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也是生命存在的幸福源泉。书中列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案例,对老子的思想观点进行诠释,以增强老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拙著不是一部注老、释老的著作,而是一次老子思想重构的尝试,力图把老子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域去对比观照,包括世界古代文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国哲学思想流变、道教的产生与演绎、儒道思想演化与对比等。只有把老子放在全球甚至全宇宙的视域下,突破咬文嚼字的解读模式,才显得老子的思想更加伟大、深刻和磅礴。八大主题的设计,是创新老子研究的一次试探,旨在对老子碎片化的、支离零散的,甚至隐晦的论述进行梳理和统整,让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方法论上也试图有些新意。中国古代经典基本上都是概念的集合,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定义”,这给准确理解《老子》带来了许多困惑。本书试图采用“定义法”“分析法”等现代方法,将复合性的概念内涵进行分解,让古人的概念更清晰、更有层次,增加概念的确定性。比如什么是“道”,根据老子对“道”的各种表述,尝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一个定义包括诸多要素,把要素分析和整体把握有机结合起来,概念就会自然明白,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和认知习惯。
对老子的一些重要命题,也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例如对“道”的理解,突出其内涵的结构性和能动性,给“道”赋予了生与动的意义。又如“道”与自然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涉及较少,或者论述不够透彻,而它正是准确理解老子道学思想的钥匙所在,拙著则做了系统阐述。在八个主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新视角,希望能为老子研究带来一些学术新气象。要让《老子》走下神坛,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晦涩枯燥的文字考据和训诂,把重点放在老子思想体系的建构上。在行文方式上,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力求准确而又通俗。在表达形式上,配了一些插图,大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以增加问题阐述的直观性和逻辑性,以求活泼而又有趣。
要想对《老子》作新的结构性解读并非易事,特别是给老子的思想建构一个新的框架体系,笔者更是如履薄冰。虽然经过反复推敲、辗转琢磨,甚至数易其稿,建立的结构也只能是一孔之见,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在概括与提炼过程中,常常遇到概念混淆和前后颠倒的迷惑,难免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希望求证于老学研究专家和更多的老子爱好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