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Elasticsearch实战(第2版)
》
售價:HK$
142.8

《
数字经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
售價:HK$
162.8

《
炉边夜话——深入浅出话AI
》
售價:HK$
74.8

《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
售價:HK$
110.0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748.0

《
手把手教你养护关节
》
售價:HK$
74.8

《
中国古典诗学源流
》
售價:HK$
173.8

《
顷刻兴亡——吕思勉讲两晋南北朝(两晋·政治卷)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诚”观念贯穿儒学发展的始终,它的本义是 真实无妄,是说明天人之间相互连通的核心概念之 一。后来经过种种改造,其上附着了本体论、心性 论、修养论、功夫论等丰富的内涵。本书首先阐释 了“诚”的多层含义范畴,详细梳理了历代儒家学 派,如思孟学派、荀子、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等对 “诚”观念的理论建构与解构,充分肯定了“诚” 在儒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深刻反思了儒家“诚”观 念发展的得失, 指出了“诚”观念对当代儒学 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
關於作者: |
刘乾阳,男,1987年生,山东邹城人。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
目錄:
|
《观念史研究丛书》序言
章 儒家“诚”观念的内涵与起源
节 “诚”的内涵
第二节 儒家“诚”观念的发生
第三节 孔子忠信思想对儒家“诚”观念建构的启示
第二章 思孟学派“诚”观念的建构及其意义
节 郭店楚简所蕴含之“诚”思想发微
第二节 思孟学派对“诚”观念的哲学创构——以《中庸》《孟子》为中心的讨论
第三章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对思孟学派“诚”观念的继承与解构
节 从天人合一于“诚”到“明于天人之分”
第二节 从“诚之”“思诚”到“养心莫善于诚”
第三节 从“自诚明”到“虚壹而静”
第四节 从“成己成物”到“诚”乃“政事之本”
第五节 荀子对思孟“诚”哲学的解构及其意义
第四章 真实与虚妄的交响:儒家“诚”观念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
节 儒术独尊之前“诚”观念的神秘性与政治性建构
第二节 两汉“诚”观念与神学化的经学
第三节 “疾虚妄”:汉代学者对“精诚感应”观念的批判
第四节 对两汉“诚”观念的简要评论
第五章 宋明理学家对“诚”观念的再建构
节 本立而道生:周敦颐“诚”学的典范意义
第二节 “真实无妄”:程朱理学之“诚”观念
第三节 真切笃实的追寻:陆王心学之“诚”观念
余论:儒家“诚”观念的得失及其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启示
节 儒家“诚”观念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得失评判
第二节 儒家“诚”观念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注重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语词分析,观念侧重从思想史视域考察每一个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概念如山,贵在稳定;观念如水,贵在变化。西方观念史学派昆廷尝言:观念具有“迁徙性”。证诸史实,其言不虚!以中国哲学史“仁”观念为例,“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面对弟子门人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甚至面对同一位弟子多次“问仁”,孔子的回答竟然也不一致。其实在大多数语境中,孔子立足伦理学与工夫论层面讨论“为仁之方”,而非哲学形上学意义上的“仁是什么”。因为在孔子的思想架构中,“仁”是上位概念,在属种概念关系中,已经找不到位级更高的概念来对“仁”加以界说。一切描述性语言已不是“仁”本身,而是被语言遮蔽了的“仁”。在《大希庇亚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亚讨论“美是什么”。希庇亚罗列了美丽的陶壶、美丽的竖琴和美丽的少女。苏格拉底打断他的陈述,指出:“那么它们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共同具有的基本性质。”当我们夸耀一位女孩美丽,“那么我们就要回答她为什么有权被称作美”,在美丽的陶壶、美丽的竖琴、美丽的少女等具体的美之上,“你必须告诉我美本身是什么”,因为正是“美本身”的存在,才可能将“美的性质赋予一切事物”。苏格拉底与希庇亚反复辩论与探究“美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美的事物是难懂的”。朱光潜先生将此句译为“美是难的”。在这一场辩论中,虽然无法知道“美是什么”,但已从理性上明确知道“美不是什么”,思维的高度已有所提升。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一直在探寻“美是什么”,也出现了一些定义,但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有最终普遍性答案的问题。相映成趣的是,“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多”中之“一”,我们姑且只能以“一”来界说,或者从工夫论层面来体悟,因为仁具有不可定义性。有人曾问程子:“何谓至善?”程子回答说:“理义精微,不可得而名言也,姑以至善目之,默识可也。”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着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或许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孔子之“仁”,在本体论上是一种可能的知识,而不是现实的知识。缘此,面对孔子之“仁”,“目之”与“默识”何尝不是接近的一种可能路径?但是,汉代董仲舒开始从宇宙论视域讨论“仁”存在的正当性,“阳气仁”,仁已经降格为伦理学层次的一个德目。朱熹哲学架构中的“第一概念”是天理,天理在人为仁,人通过“感应”,将外在客观性的天理内化为我心真实拥有。在朱熹的思想结构中,天理才是位格最高的本体概念。虽然朱熹指出“仁”可以统摄义礼智,但也必须在“性即理”的意义上才能厘清“仁”的哲学地位。近世西方哲学与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学界纷纷以儒家“仁爱”比附西方“博爱”观念,两个观念之间存在着历史与宗教的差异,儒家“仁爱”不存在宗教色彩。但是,两大观念之间又存在着价值观的趋同,都在表达对人的尊重与关爱。这种价值观的趋同性,恰恰又可以成为儒家“天下”社会理想可能实现的道德基础。
我们现在研究观念史,在更多的意义上是将观念史作为一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梳理每一个观念如何生成与变化,如何影响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制度建设和生活方式。这种对观念史或观念儒学的认识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上升到哲学形上学的高度进行分析与建构,有待于学人继续努力。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