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編輯推薦: |
高清镜头呈现纷繁细节,力图将三国大势细说分明。穿过由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英雄构成的主脉,抛开演绎故事带来的爽感,南门太守用高清镜头对准史料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连缀细节,织就一幅脉络清晰、信息量致密的历史图卷,支脉与主脉、局部与宏观一一浮现。写大英雄,更写小人物,带你走进汉末三国的群星闪耀时。忠义还是背叛?英雄还是反贼?良策还是败笔?从朝廷到地方、从帝王到百姓,谁能始终洞若观火、稳操胜券,谁能预测和左右未来的轨迹?透过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还原血泪交织、充满偶然性和“神转折”的纷争乱世。一条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为你提供具体而微的历史参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白领、基层工作者,又或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普通人,都能读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与不同的人、事共情,获得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认知。特邀历史地理学者李青淼绘制插图13幅,图文互见、通俗易读。丛书史料翔实、逻辑清晰,后附历史大事记,检索方便。32开平装,纸张松软趁手、可平摊掌上,携带、阅读无负担。
|
內容簡介: |
“星汉灿烂三国史”丛书简介
“星汉灿烂三国史”是一部全景式、高像素细说汉末三国历史的非虚构通俗读物,起自184年黄巾起义,止于280年孙吴政权结束。
作者南门太守用30年时间穷尽各类史料,整理考辨史实,积得“三国大事记”、读史笔记数百万字,以现代视角和大历史观重新审视历史,按时间线索细述重要史实和纷繁人事——面对变局,上到朝廷,下到地方,人们如何决策取舍?各自迎来了怎样的成败得失?乱流之中,从帝王到大人物,再到不可忽视的中、小人物,他们又如何自处?不同的选择,将他们带上了怎样始料未及的生命轨迹?
丛书以独到的史识、高超的史笔、海量的细节呈现残酷战争、诡谲权谋、复杂人性,考辨分析悬案争议,兼及社会生活、文化经济等,力求带领读者拨开迷雾、身临其境,看到一幅脉络清晰、情节生动、有血有肉的高清历史图卷。
丛书共12卷,每卷约20万字,将以3卷一组的形式陆续推出。
第三卷简介
196年 迎驾天子 迁都许县 逐鹿徐州 攻占会稽
197年 征召英才 屯田试验 神秘预言 寿春称帝
198、199年 水攻下邳 易京陷落 起兵徐州 呕血而死
200年 拉拢势力 兄终弟及 奇袭乌巢 袁军溃败
|
關於作者: |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著有历史人物传记11部、文史随笔集30余部,代表作有《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秘史》《晚清中国与日本》等。
|
目錄:
|
目次
序言 历史的逻辑性与淘汰法则
第一章 迁都许县(196年)
一、袁绍的“观察团”
二、汉献帝重返洛阳
三、“奉天子以令不臣”
四、曹操迎驾受阻
五、董昭的“洛阳对”
六、新的政治中心
第二章 逐鹿东南(196年)
一、袁术愤怒了
二、吕布反客为主
三、麋氏兄弟
四、刘备能屈能伸
五、吕布辕门射戟
六、孙策攻占会稽郡
七、“屠东冶”真相
第三章 许县新气象(196—197年)
一、袁绍的不满
二、大将军与司空
三、征召四方英才
四、不同的选择
五、狂士祢衡
六、解决吃饭问题
第四章 袁术称帝(197年)
一、脊背惊出冷汗
二、兵败淯水
三、一条神秘预言
四、寿春伪皇帝
五、招来一片声讨
六、淮南混战
第五章 大浪淘沙(198—199年)
一、安众突围战
二、“四胜”与“十胜”
三、激战小沛
四、陈宫的无奈
五、水攻下邳城
六、白门楼上话短长
七、安抚“泰山帮”
八、易京陷落
第六章 命运浮沉(199—200年)
一、汉献帝的“衣带诏”
二、煮酒论英雄
三、刘备起兵徐州
四、袁刘“机”与“谋”
五、袁术呕血而死
六、孙策锐不可当
第七章 外围争夺战(199—200年)
一、郑玄的“龙蛇之年”
二、张绣的选择
三、刘表坐山观虎斗
四、李通与桓阶
五、关中与汉中
六、丛林中的刺客
七、少年的手段
第八章 官渡之战(200年)
一、一篇战斗檄文
二、关羽“刺颜良”
三、南阪诛文丑
四、关羽和赵云回归
五、曹仁的“闪电战”
六、双方陷入苦战
七、曹操的解压法
八、奇袭乌巢
九、袁军大溃败
附录 历史大事记(196—200年)
主要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言
历史的逻辑性与淘汰法则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使用的第五个年号,始于196年,止于220年,长达25个年头。这也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时期,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个阶段,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汉中之战等。建安时期的前五年(196—200年)仍处在群雄混战的阶段,但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这时的争锋节奏突然加快了。短短几年中,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孙策死于刺杀。少数人留了下来,多数人成为历史的过客与配角。
留下来的人,有留下来的理由;被提前淘汰出局的,也有被淘汰的原因。被淘汰的,有的因为智谋不够、不会用人,比如公孙瓒;有的因为野心太大,能力与实力无法匹配,比如袁术;有的则是因为缺乏长期战略,信誉太差,比如吕布。还有一些人,如李傕、郭汜、杨奉、韩暹、李乐、胡才之流,只是凭着运气闯进了历史的舞台,但自身的才德根本无法支撑起。
他们曾经得到的高位,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中的配角,如昙花般消逝在历史的天幕中。如果加上之前退出历史舞台的何进、董卓、陶谦等人,就更能看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只有德、才、智、信等方面更突出的人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坚持得更久。这样的历史逻辑在东汉末年仍然发挥着作用,说明历史的车轮无论多么踉跄,其基本的方向仍然没有偏差,任何想凭空改变历史规律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从纷乱到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迅速进入“兼并重组”,北方很快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一场决战不可避免。与袁绍相比,曹操处处居于下乘:袁绍仪表堂堂,曹操容貌平平;袁绍出身于清流名门,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当时被称为浊流;同样是讨伐董卓,曹操起兵很早,也最为积极,却只能屈居袁绍甚至张邈之下;从实力上说,袁绍的地盘更加广大,兵马数量也远多于曹操。所以,袁绍对打赢这场决战很有信心,而曹操则明显信心不足。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打败了,败得很彻底。有人认为曹操运气实在太好了,眼看就要被消灭,却突然有许攸这样的“贵人”相助,一举扭转了乾坤。有人假设,如果时光倒流,让袁绍、曹操重新打一仗,失败的一定是曹操。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袁绍没有机会了。
其实,战前已经有一些人不看好袁绍了,除曹操阵营中荀彧和贾诩的“四胜论”、郭嘉的“十胜论”外,割据南阳的张绣、割据关中的马腾、活跃在徐州的臧霸以及凉州刺史韦端等人都以实际行动站在了曹操的一边,割据荆州的刘表虽然选择坐山观虎斗,但他手下的主要人物也几乎都支持曹操。实力更强大的袁绍为何不被众人看好?曹操“奉天子”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因为袁绍的性格缺陷以及在群雄争霸中的所作所为。荀彧将袁绍评价为“布衣之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认为他“能聚人而不能用”;郭嘉评价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认为“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程昱认为袁绍虽有“并天下之心”,但“智不能济也”;韦端的下属杨阜认为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断言袁绍虽强却“终不能成大业”。
回顾袁绍的发家史,以上评价并没有冤枉他。引外兵入京、挑起关东联军内斗、以欺骗手段夺取冀州等尽人皆知。在驾驭属下方面袁绍也难以做到公平、公信,喜欢搞权术,纵容属下内斗,这些短线操作不仅有损于袁绍的形象,而且为他的失败埋下了隐患。袁绍败给曹操,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作用,比如品德、毅力与努力。袁绍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器量狭小,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手下能人不少,却无法凝聚成合力,由于内斗严重,正确的主张在关键时刻得不到支持,错误的战略却屡屡被通过。曹操的胜利、袁绍的失败其实仍在情理之中,没有跳出历史的淘汰法则,历史也没有因此失去其逻辑性。
本书是“星汉灿烂三国史”系列的第三卷,讲述的是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间发生的大小事件,在考察历史主流事件的同时不放过历史细节,在此基础上探究兴衰的原因,总结成败的规律。本书仍延续之前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为使书中的时间线索不发生混乱,凡涉及的月份如无特别注明均依据史书原文呈现。为更好地还原历史,书中使用了一些汉末三国时期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如“斤”“里”“石”等,并在必要处进行了古今换算。特此说明。
南门太守
2024年4 月
选摘一
(选自《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第二章第二节)
二、吕布反客为主
建安元年春天,刘备率关羽等南下迎击袁术,留张飞驻守大本营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这一仗打成了拉锯战,刘备和袁术在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一线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从人数上说袁术占优势,但从士气上看刘备更旺。袁术很郁闷,打不过曹操,现在连名不见经传的刘备都打不过。
曹操听说刘备与袁术开战,立即对刘备给予支持。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曹操自己是镇东将军,怎么会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呢?是《三国志·先主传》写错了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曹操的镇东将军是杨奉所表奏,时间当在建安元年夏六月,而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时间是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那时曹操还没有镇东将军的头衔,也没有控制朝廷,他是按照群雄常用的“遥拜”“表奏”方式进行的,目的是拉拢刘备,所以《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没有错。当然,曹操被朝廷正式任命为镇东将军后,刘备的这个镇东将军就尴尬了,后来曹操完全控制了朝廷,又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
尽管刘备收留吕布让曹操不快,但为大局着想,曹操还是把现在的刘备当成了自己人。对曹操而言,夺取徐州是上策,但更重要的事情是控制朝廷,能不战而把徐州由敌人转化为友军当然是可以接受的。刘备已经取得了徐州刺史的职务,但他还没有新的军职。刘备的上一个军职是公孙瓒授予的别部司马,现在一下子升为镇东将军,连升了十级左右。张飞此时的军职仍是司马,在下邳城里比他职务高的有曹豹,曹豹是下邳国相,相当于郡太守。还有陶谦的旧部许耽,职务是中郎将,也比张飞的职务高得多。这样势必会产生矛盾,张飞是刘备的亲信,是后方的实际负责人,但职务却不高。更重要的是,刘备率嫡系主力南下后,下邳城的防务以陶谦旧部为主,很容易出问题。张飞是一员猛将,打仗在行,但处理复杂微妙的局面并不拿手。如果刘备此去很快获胜,后方不会出现大的闪失,但如果打了败仗或陷入长期僵持,那就不好说了。有人恰恰看到了这样的问题,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
这个人就是吕布,他见刘备主力南下,于是有了乘虚袭取刘备后方的想法。吕布到了小沛,并不甘心给刘备“站岗放哨”,他曾偷偷地给袁术写过信。《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布初入徐州,书与袁术。”吕布去信的内容不详,袁术给他的回信却保存了下来,信中写道:
昔董卓作乱,破坏王室,祸害术门户,术举兵关东,未能屠裂卓。将军诛卓,送其头首,为术扫灭仇耻,使术明目于当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将军破兖州,术复明目于遐迩,其功二也。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备乃举兵与术对战;术凭将军威灵,得以破备,其功三也。将军有三大功在术,术虽不敏,奉以生死。将军连年攻战,军粮苦少,今送米二十万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当骆驿复致;若兵器战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
袁术在信中对吕布大加夸赞,说吕布至少有三件大功:一是诛杀董卓,为天下移除国恨,为袁氏报了家仇;二是兖州刺史之位空缺,朝廷任命金元休为兖州刺史,曹操不分青红皂白把金元休拒之门外,使其流离失所,是吕布在兖州起兵,主持了正义;三是刘备向袁术发起挑战,袁术说自己凭借吕布的神勇把刘备打败,这也是一大功劳。上面这三件事,第一件吕布当之无愧,第二件勉强与吕布沾点边,至于第三件则纯属东拉西扯。袁术与刘备相斗,吕布还没有帮过任何忙,胜负与他何干?袁术在信中提到的金元休就是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之前已说过,他被曹操打跑后到了袁术那里。袁术在批评刘备的同时也暗指曹操藐视朝廷,可问题是袁术起兵时不仅身份不合法,而且后来扣留过朝廷的特使,随意任命官吏。现在就连朝廷都变得很务实了,汉献帝已经下诏承认了曹操兖州牧的身份,袁术仍旧事重提,显得有些无聊。
不过这些都是客套话,说说而已,不必当真。真正有用的是信中的最后几句,袁术暗示,只要吕布与他结成同盟,他愿意为吕布提供二十万斛大米,以后如有需要,还会源源不断提供,至于兵器战具,则要多少给多少。“斛”是一种像斗一样的量器,汉代“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976年6月国家计量局度量衡史小组用小米实测考古发掘的汉斛,得到一斛的容量约为两万毫升,盛小米约十五千克。二十万斛相当于三百万千克,也就是三千吨,这么多大米,得拉上几百卡车,所以袁术在信上说将“骆驿复致”。中原大乱,分崩离析,加之天灾,粮食奇缺,袁术另辟蹊径,趁别人都在忙,抢占了扬州刺史部大部分地区,这里号称鱼米之乡,他手里有的是粮食。
吕布接到袁术的信,决定立即动手。其实,即便没有这封信,吕布也会在刘备的背后来上一刀。刘备安排吕布驻扎在小沛,这看似很高明,可以用吕布替自己缓冲曹操方面的压力,但吕布与曹操已成死敌,在小沛无法安心,强烈的危机感促使吕布求变。
下邳城里的曹豹此时也有很强的危机感。曹豹是陶谦的旧部,刘备到徐州后曹豹的心情十分郁闷,不知道刘备坐稳徐州以后会不会对自己下手。刘备南下与袁术作战,留张飞守下邳。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张飞与曹豹之间发生了矛盾,张飞甚至扬言要杀曹豹,吕布利用这个机会,一举夺取了下邳。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
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
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阳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阳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阳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阳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这两条记载,一条说曹豹与张飞发生矛盾后秘密联络吕布,约好里应外合,之后吕布得手;另一条没有提及曹豹与吕布秘密约定的事,二人似乎事先没有联络。既然出自同一部书,理应不会出现矛盾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王粲的《英雄记》在隋唐时仍能看到全貌,大约十卷。《三国志》六十五卷、三十六万多字,《汉书》一百二十卷、八十多万字,据此推算《英雄记》的总字数应在五万到七万字之间。但是,到宋代这部书就看不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朝王世贞杂抄诸书辑佚一册,记有四十四个人的事迹,以后在《说郛》《广汉魏丛书》《黄氏逸书考》等丛书中有辑本。今人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在前代辑佚的基础上又广搜博征,加以补充,是目前能见到最全的版本,根据这个版本,《英雄记》只剩下1.2万字的佚文,约相当于原书的20%。吕布是《英雄记》着墨较多的人物,原著对其夺取徐州的过程记述较详,只是佚失太多,造成所剩下的这两条记载看起来有些矛盾。
综合《英雄记》的记载,再结合《三国志》相关人物传记,事情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曹豹与张飞发生矛盾后派人秘密前往小沛联络吕布,吕布大喜,领兵由小沛杀往下邳;小沛在下邳城的西北方向,两座城池都临泗水,吕布除了走陆路,还带来一支水军,吕布来徐州时间并不长,他是“逃难”来的,身边不可能有水军,这支水军应当是到小沛后新组建的,刘备让吕布守小沛,是让他替自己抵挡北方之敌,这并不需要水军,而吕布组建水军,用意不是向北而是向南,可见他早就居心叵测;吕布率部到达下邳城西四十里的地方扎营,负责下邳城防务的中郎将许耽派司马章诳来见吕布,报告了下邳城里的情况,吕布这才得知张飞已把曹豹杀了,城中大乱,许耽要么是曹豹的部下,要么是同谋,所以会主动派人来联络吕布;章诳告诉吕布城里现在人心惶惶,大家互不信任,张飞根本控制不住局面,曹豹的嫡系是丹阳兵,此时丹阳兵有一千人屯驻在下邳城的西门,听说吕将军要来,大家都特别高兴,好像看到了生的希望,所以建议吕布引兵向西门,丹阳兵自会开门相迎;吕布于是连夜进兵,于清晨时分来到下邳城下,丹阳兵果然打开西门,吕布进城,之后将指挥所设下邳城西门城楼上,在这里指挥手下人马和丹阳兵四处放火,大破张飞;张飞不敌,逃出城,刘备的妻子甘氏、刘备手下将士的家眷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均落入吕布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