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寸铁笔记(蒋蓝思想随笔 锋利而诗性的断片式写作)

書城自編碼: 40388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蒋蓝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76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宋西军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HK$ 74.8
嫉妒
《 嫉妒 》

售價:HK$ 53.9
文明的碎片(西蒙·沙玛重磅新作!)
《 文明的碎片(西蒙·沙玛重磅新作!) 》

售價:HK$ 107.8
别读博,会脱单
《 别读博,会脱单 》

售價:HK$ 57.2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第1卷):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493~1648年)(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第1卷):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493~1648年)(全2册) 》

售價:HK$ 260.8
努斯鲍姆的正义的能力理论研究
《 努斯鲍姆的正义的能力理论研究 》

售價:HK$ 107.8
强绩效模式:从0到1的绩效架构设计
《 强绩效模式:从0到1的绩效架构设计 》

售價:HK$ 86.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6.4
《撒哈拉的故事(传奇作家三毛代表作,2022版)》
+

HK$ 57.3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

HK$ 56.9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
+

HK$ 63.3
《千年一叹(2024)》
+

HK$ 68.8
《去遇见(去遇见辽阔世界,是成为自己的开始。)》
+

HK$ 57.3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編輯推薦:
蒋蓝曾说:“散文、断片随笔、非虚构和诗歌四种文体是我存在的四种向度。”“散文是我对生活理解的写照;断片随笔是我的思想存档,是自我的钝刀切割术。”《寸铁笔记》即是蒋蓝最为看重的“思想存档”。
在断片的写作中,蒋蓝对于客观世界每一个现象每一种事物都直指核心,一刀见血。有别于他非虚构的写作,在断片随笔中,他观点更加犀利鲜明,思想更显深邃独到,文字则如寸铁般简短有力。
另外,《寸铁笔记》也是蒋蓝所做的一场文体和修辞的实验。断片本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一种思想性文体。在过去十多年的创作中,蒋蓝一直努力尝试在断片的基础上,将思想与文体交缠。他的尝试是成功的,书中一篇《桶的畅想录》,获得了第十一届万松浦文学奖。除去文体,修辞也是本书的特点。如作者刻意营造“悖论化修辞”的句式,力求在均衡的结构和和谐的音韵中,厘清思想的经纬。
如作者言,“独立思想也许就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思想者手里的寸铁,就不仅仅是对刀的拟真,而是一种超级存在”,此为《寸铁笔记》书名的由来。
內容簡介:
《寸铁笔记》是四川zhuming作家蒋蓝近十多年来有意为之的“断片写作”的汇编,收录其思想随笔、读书笔记一百来篇,并按主题将全书分为“思的寸铁”“火与蛙”“箍桶匠与厚黑学”“话语的舌头”四辑。这四辑随笔贯穿了作者蒋蓝多年来对客观世界的深度思考,涵盖了历史、社会、自然、人生、中外文化等方面随想随感,其文广博深远,其言铿锵有力。
關於作者: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四川大学特聘导师、成都文理学院客座教授。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李劼人文学奖得主;已出版《成都传》《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踪迹史》《苏东坡辞典》等文学、历史专著。曾任文学期刊主持人、主笔、主编,现供职于媒体。
目錄
目录

第一辑思的寸铁

寸铁3
黑暗首先从脚下升起7
为黑暗昭雪12
黑思想13
回光返照的黑暗19
黑与墨22
皴法的身体政治24
阴影的层次26
坦塔罗斯的痛苦28
孤独的梅香32
散步者35
有些孤独是温暖的36
醒悟过来的皇帝37
导师的眼神39
诗歌是中性的声音41
铁砧上的思想43
直到,我睡着了的时刻44
像缅怀死者那样去爱47
失眠注解49
失眠之书51
失眠之夜52
失眠之羊54
铁锅炒沙子55
梦中的多重镜像56
至纯之物60
云的变相61
云雾哲学62
蝉语64
豹子与骰子65
高与低66
藏在肺叶的声音66
拒绝离枝的果实68
一片树叶的深度68
树叶的背面70
北坡的植物71
山藤71
当梦升级为梦想的时候72
在南墙之下深情相拥75
形同路人77
姿势的仿灵学78
地铁站风景80
鹬蚌相争的解构之术82
姜太公钓鱼的几种变数83
寂寞中的冲杀85
拒绝游戏规则86
T型台与装卸跳板87
灵魂的镇纸88
为兔子钉上蹄铁91
超级谎言94
有限的梦94
平胸时代的异峰突起96
马虻与刺猬97
杀戮是一门手艺活99
所谓“至人无梦”100
“鱼肚白”的异托邦104
并不需要的独特性108
跑步随录110
醋酸面料的祛魅与赋魅114
被堵死的终南捷径117
拒绝泉涌的趵突泉118
蜀乃是孤独119

第二辑火与蛙
飞鸟横断125
火与焰的诗学148
关于蛙的精神分析243

第三辑箍桶匠与厚黑学
桶的畅想录291
关于盐场以及厚黑之徒的札记327

第四辑话语的舌头
绝境一十九357
把自己削得更短369
非虚构写作与想象370
三个时代的传记371
火车在检阅人民373
青峰书院的银杏374
绝望之树375
闪电两次劈开的银杏377
耶稣唯一的一次书写378
售票员的漂亮与心计成正比381
“懒得烧蛇吃”383
虎穴往往无虎子384
悬崖上的绳技:悼念陈超386
有关诗人马雁387
从苇岸到苇草390
一代名士杨宪益398
说出即是照亮401
独享403
卡夫卡的悖论404
鲜花与牛粪405
被糖浆溺死406
破产者的急智407
对一个背影的正面想象407
把安全岛当作站台的诗人409
耐看410
读《中国屏风上》411
摩托车是一头犟驴412
凡是梦,就必须解析415
史书的春秋大义418
比海平面还矮421
有话,偏不好好说425
书的不能承受之重428
看影子的影子的影子430
风未尽花已落去431
市声、夜声与天籁433
仿金圣叹《不亦快哉》34则440
后记
內容試閱
思想和诗化的能力
——《寸铁笔记》序
张炜

在我眼里,很少看到哪个作家像蒋蓝一样,沉默之余,有一种滔滔不绝的言说能力。这在他诸多著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他写蜀地,写土匪和异人,这些篇章华丽且激情四射,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的文笔与类似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拥有强劲的中气,以之推进,从来不乏仁慈、怜悯等深刻的情感。
这样的一种能力令人羡慕,也很容易被当成一个杰出作家的基础。这或许让人忽略了它的另一种可能:不知何时,又会化为卓绝、短小、灵动一闪的文字。
眼前的这部《寸铁笔记》,文章体量短小,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激切和生气。这些文字给人以凿实的打击力,深邃广博、浩瀚孤绝,像一个个独立不倚、散在苍茫思想之海中的岛屿;从高处俯瞰,更像是一些宝石颗粒,这之间又有相通的纵横交织的暗道连接,实际上交织成一个立体的思想的网络和洞穴。这就显出了非同一般的性质。我更愿意把这样的写作,视为杰出作家的一种基础。
这是思想和诗化的能力,即歌德一再强调的“思与诗”的双重能力。它们有时纠缠一起,有时又各自分开;它们更多的时候呈现出一种纠缠的方式,延伸和突进。从这些短小的篇章里,可以看到蒋蓝灵光一闪的机缘是那么多,而且他不倦的思索和追逐,又是那样顽韧,以至于不肯放弃,不能丢下,最后把它们一一记录,成为一堆璀璨的语言宝石。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它们似乎是应运而生的。不过这不是一般的碎片,它断裂的棱面上有钢钻的颜色,是足够坚硬的。所以当有人试图轻易地用手拢起这些散乱的碎片时,会因为硌撞而多少感到不适。它晦涩难懂,孤僻。这使它天生具有拒绝一般读者的性质。但毋庸多言,正因为拥有如此的品质,才使之变得更有价值、更为卓异和不可多得。
我们这个时代的碎片何其多,但唯独缺少类似的质地和形制。它们是寸铁,有强韧的力度和相应的重量。这对于滔滔不绝的蒋蓝来讲,貌似一次简洁和收敛,实际上却是一次特有的固执的延续,即从来如此的豪放和激荡。
我们在面对这些思和诗的颗粒时,或者多少希望它们变得柔软顺适一点,让其变得可人,起码有一副更好接近的外形。这当然是苛刻了。蒋蓝如此地过滤时间,将一些晶体过滤出来。思想的网格有时粗疏,有时密致,不停地从记忆的河流、从蜂拥而过的生活中拦截,最终让宝贵的部分留下来。
这一次阅读可以是从头至尾的通读,也可以捡看某些片段,吸取和领略。无论怎样,都是一次启动的思索之门和审美之旅。我们抚摸,打开,合上,遥想,思绪像作者一样奔驰无羁,奔向无垠的天际。
2024年1月10日

第一辑 思的寸铁

寸铁
利希滕贝格是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启蒙学者,杰出的思想家、讽刺作家、政论家,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利希滕贝格之刀——当一把刀既无刃亦缺手柄,刀便不存在了。常常用来评论看似严谨,实则不合理的事体。独立思想也许就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思想者手里的寸铁,就不再仅仅是对刀的拟真,而是一种超级存在。
多年之前,读到鲁迅先生的四则随想录式的轶文,因为最初发表于1919年8月12日北京《国民公报》“寸铁”栏,文章原无标题,后来学者们用报纸栏目名字命之为“鲁迅寸铁四篇”。从西方而言,这类起源于古希腊哲人的断片、箴言录的文体,与肇始于中国古代语录体混成而下的散文诗和随感录,峭拔奇绝,在鲁迅先生笔下得到了异端式的弘发,他的独战、他的横战、他的性灵与生命,成就为汉语里迄今无法逾越的思想录。用郁达夫的话说,鲁迅“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可以淬炼寸铁的鲁迅,也可以另造为一把密钥。所以,有意为之的寸铁,意义与辐射均要大于、高于、硬于碎片。
寸铁,指短小的或极少的兵器。在我看来,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记载,应该算是“寸铁”内涵的真正揭橥:“宗杲论禅云:‘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文公亦喜其说。盖自吾儒言之,若子贡之多闻,弄一车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约,寸铁杀人者也。”
明朝江东伟所撰《芙蓉镜寓言》第五章《言语》里,有类似记录,不同的是结尾:“宗杲论禅云:‘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晦庵深喜其说。壶公曰:寸铁杀人,陆子静、王伯安之学。”宋有金溪的陆子静,明有余姚的王守仁,文事武功卓立,淳然而廓清,身外之贼、心中之魔无处藏匿。
朱熹后来也蹈入比喻之海,引用禅语说:“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朱子语类》八)宗杲传道,朱熹传教,都主张“寸铁”“杀人”,竭力反对“弄一车兵器”“逐件弄过”,那太笨了。
这是古代文人心目中,文、武之理达成默契的案例:禅林机锋闪电,偏偏喜欢譬之武事;教育家育人启智,也刻意喜欢在言辞中兵戈相见。晚清严复《救亡决论》也说:“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这是寸铁一再被委以重任的状写,也是中国言路之上的寸铁之技与寸铁之秘。回到我长久注视的现实,内心横亘着一座铁矿之人,虽然手无寸铁,就只好用以炼笔,是为寸铁。
寸铁之技已经是险中求胜、刀尖舞蹈,锦心绣口的才子并不满足,虽不至于撒豆成兵,但他们渴望伸手即为利器。
关于放弃寸铁最为著名的比喻之典,出自北宋苏轼《聚星堂雪》诗:“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苏轼之句,倡导的是放弃寸铁、招招见新的写作,作为诗歌中“空手入白刃”的凌空文体,逐渐成为高标个人言路、拒绝陈腔滥调的“白战体”。白战体亦称禁字体,简称禁体,是一种遵守特写、禁例写作的诗歌,因为提倡个人言路,因而绝非文字游戏。
自古文章憎命达。回到写作,什么才是我心中的“寸铁之道”呢?
古代经学中的注疏、经释、语录体,子学谱系的论著体,文章学中的论、议等议论文体以及诗话词话,史学中的点评文体,均是汉语最为重要的思想文体。但超乎这四类文体之上的,却是诗,那一种摩罗诗人发出的,无疑是思想文体中的高音部。
思想的书写表达,必然具有特定的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必然会对思想的言说产生绝大的厘定,如同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其实,文体的妙处在于最大限度地逼近思想的凸凹与绒毛,有些文体的推衍与腾挪甚至可以产生逾越思想自身尺度的光晕,言说的方式比言说之物显得更为重要,我完全同意文体高于写作的一己之论。这似乎印证了联想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混成体——钱锺书文体的水到渠成,并出现了法国学者、文体学家鲍德里亚对于他笔下犹如神助的断片写作予以的夫子自况:断片是一种趋向民主的文体。
断片式的文体并不是学者所论述的那样,作为后现代风格表现的一种无选择性、片段式或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断片是清醒的文体,它就像古代的死士一样,知道自己具有最后一击的宿命。
实际上,我越来越感到碎片化的文体与事物具有亲和力,热衷于事物过程的罗列展示与意义的分拣,并关注文体在游弋中突然获得的思想加冕。一如云层向天空深处凹陷,促使大地上的陷阱升跃为峰峦。
这是一盒火柴,醒过来的火柴总是在涂磷的擦皮上头撞南墙,在木梗上渐渐打开的世界,在变丑的过程中回到真实;然而,我被火烧痛的手指触摸到了火焰内部,知道开掘与疼痛必然合一。说出就是照亮,写作就是铭记。思想绝非古人陶侃眼中造船需要的竹头与木屑,思想更该是绘制造船图纸之前的构想。其实,一个思想者更要有寸铁炼针、针尖削铁、金针度人的人间情怀。尽管苏曼殊提醒说:“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譬如落井救人,二俱陷溺。”尽管这同样是令人芒刺在背的比喻,因而,我的思想也仅能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记录。我说过,我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来之不易的寸铁,同时,我希望自己存立于修辞中的心路,也是一种朝向思想的“白战体”。

黑暗首先从脚下升起
为了看见,世界需要黑暗。哲人借助黑暗,窥见了黑暗与光质地。
只有看见了黑暗,才能看见被光所照亮和命名的所在。
古希腊神话里,混沌卡俄斯最初分裂生出厄瑞玻斯(黑暗之神)和纽克斯(黑夜女神)。厄瑞玻斯和她妹妹纽克斯生了两位古老神祇,他们是太空之神埃忒耳和白昼之神赫莫拉。这等于说,古希腊人显然已经注意到了黑暗与黑夜的巨大分野,他们认为人死去后,先要穿越厄瑞玻斯的黑暗来到冥土,也许这就代表了人濒死时感受到的黑暗。同时,厄瑞玻斯是地母该亚与地狱深渊塔耳塔罗斯之间的神灵。也就是说,厄瑞玻斯实际上代表了地狱上方无尽的黑暗。
20世纪90年代初,海子多首诗歌涉及黑夜与黑暗,他发现黑夜升起的缓慢而细腻过程,比如他在《黑夜的献诗》里写道:“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升起。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他的黑色诗行里遍布逐渐生成的“黑暗”。
“黑暗”是“黑夜”是升级产品,黑夜里的谷仓深处,黑暗堆积,重床叠屋,因为压力与密度而熠熠生辉,是从黑丝绸上跃升的辉光。我们或者说,黑暗是黑夜的温床。
一言以蔽之,黑暗是黑夜的神品。
至于黑色,那是人从黑暗中撷取的仿生之色,书写与绘画,让意义站立,成为属灵的赋形。
没有黑夜就没有黑色。
没有黑色就没有铭记。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夜晚举目向天,我发现黑暗是黑夜世界里最为纯美、宽厚的事物。
法国作家朱利安·格拉克谈到了这其中细微的感受:“对我们来说——长期以来,‘黑色并非如此之黑’——没有什么能让那些应该属于古老夜晚或中世纪夜晚的东西更好地复活了:那是浓缩的黑夜,没有一丝光亮的黑夜,凶残的黑夜,是突然放开的一种统治,到处是梦魔和女妖,他们和着子夜巫魔会的舞曲,穿过了《危险风景》……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祷告更能让光线刚刚消失时的恐惧重现。”(朱利安·格拉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89)
其实,黑夜给了一个冥思者足够的时间去回忆,回忆自己与过往者的眼泪和欢笑;黑夜遮蔽了扰乱冥想的驳杂颜色,一个人可以专心致志,可以一心一意地走回去,比如在还乡之路上,寻找曾经放弃在路边的理想;黑夜掩护着你,可以去怀想,然后开始展望。
黑夜纵深景致当中的黑暗,是如何裹紧黑夜的身体的?!它们一直相互取暖。
因为有着这样的体验,一个冥想者才可能在墨水里,去触亮光明。
在我看来,诗人海子利用的是一种生理上的、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感受。黄昏之后,黑夜不是逐渐降临而来,而是黑夜从一己的周围开始凝聚,开始变暗光线,守财奴的地窖一般积蓄着迟暮者的苦心与悭吝。一个人到了拼命囤积财富之际,一般在暮色与暮年中会近乎疯狂地坚守,而时光在抽去薄暮的时候,也是露出本相的时刻。
黑夜在一个人周围罩定空间,接着,黑暗首先从脚下升起。
黑暗淹没脚踝,黑暗接通涌泉穴,洗骨伐髓,开始运用蚂蟥的技术向上游走;黑暗漫过腰际,熄灭绮色之思;黑暗淹没呼吸,断绝遁迹之途。
头顶之上,黑暗大得足以让星河彻底哑灭。但有时,黑暗衰弱了,星河流淌。
星河是因为具有黑暗的上下背景才熠熠生辉的,它像一块黑暗厨房推出的三明治。不能只知道红花还须绿叶扶,还应该晓得星河还须黑暗扶。一旦缺失其中任何一层黑暗,星河立即就回到黑暗,无法跃出,更无法启动人界的诗意之兴。人界的黑暗太稀薄,不过是时空太虚露出的一个衣角。于是,逼视内心黑暗的人,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吊诡。
既然时空太虚的本相就是黑暗,那么权威的黑暗也许就延续了这一宇宙法则。极权从来是从不安分的青年入手的,然后大力熄灭一个人内心本就不多的善良,诱发和利用人们内心的黑暗,完全侵蚀掉那些美好、高尚、自由的情操,让几乎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充当恶力的附庸和铰肉机的零部件:欺诈、告密、出卖、杀戮、为虎作伥……狡黠者把这些所作所为推卸给黑暗权力,自己是无辜的,仅仅是权威麾下的牺牲品。这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提出“路西法效应”的实质。
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由“光”和“带来”所组成,意思是“光的使者”,出自罗马神话,路西法是曙光女神奥罗拉的儿子。在古罗马天文学家发现,金星、维纳斯实为同一颗星,因此有不少诗人将爱神维纳斯等同于路西法。
《圣经》并未提及路西法曾是天使,也未提到路西法就是撒旦,这个名字真正的来源是罗马神话中的晨星之神Lucifer,而以赛亚书中的“晨星”指的是巴比伦之王,所以天使路西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基督教神话中,仅是误传产物。当然,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书中明确提及撒旦的名字已经失传)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挑战上帝权威,因而被逐出天国。堕落天使们一直在地上漫游,直到审判日来到,它们就会被扔进火湖。所谓的天使路西法的事功,不过是挪用了撒旦的事迹。这就使我们发现,大凡敢于反抗天条的人,恰恰是因为他吃透了天条,也吃透了黑暗。他在黑暗中转身,寻找光。
万物之神显然注意到了时空的黑暗本质,但他们不予承认,他们把大众的视线引向了光。《圣经》说:“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徒2618)《圣经》还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
墨水可以让黑暗显形,但墨水也是黑夜的补丁。一个根本无力洞悉黑暗的人,如何寻找光明?难道瞪大眼睛就可以?!光明根本无须寻找,光是来自你的心力与黑暗摩擦时跃升的带焰之火啊。
毕竟思想终是人的思想,而人自身只能确认、不能创造理性之光,人只是向往着理性之光跋涉,并且向它走去。
也就是说,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转换,在逻辑之刃上跳跃太大了。而应该是:
黑夜赋予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洞穿黑暗。
阿瑟·库斯勒说出的“正午的黑暗”是一个凌厉的隐喻。黑夜里的墨写却是烛照,黑暗时刻的个人化铭记,恰是使黑暗无处遁迹的证词。
木柴从不带火,而火一直是木柴上的天使;墨水不染黑暗,但光焰永远是墨水的赤子。
罗马尼亚诗人卢齐安·布拉加永远相信:“还存在另一种光。一种不断照耀着任何地方的光。一种穿透我们,从不容许产生阴影的光。”它不一定存在于尘世,但一定存在于齐奥朗泪水哲学的底部——世人需要钱财,哲人仰仗思辨,诗人呼吸自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