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HK$
63.8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65.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HK$
49.5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南洋的幻象:拉美西葡文学札记》是邵毅平教授集中研读拉美西葡文学后写的读书笔记。经历了上世纪拉美的“文学爆炸”以后,世界文学的版图早已被改写,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等作家成为文学形式的革新者,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作者以个人独特的视角、思考、文笔,展现这个令人震撼的文学时代与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
|
內容簡介: |
拉美“文学爆炸”的影响犹在,世界文学版图已被重写。《南洋的幻象:拉美西葡文学札记》展现的正是这个令人震撼的文学时代与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作者邵毅平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通晓多国语言,是比较文学领域专家。他从中国视角出发,放眼世界文学版图,研究剖析为广大读者熟识的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等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不时引入中国文学名著,以为比较文学的对象和参照的基点。从《东洋的幻象》《西洋的幻象》到《南洋的幻象》,其研究突破国界,站在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立场上,鸟瞰各国各地区的文学,以个人独特的视角、思考、文笔,写出一系列既具真知灼见而又雅俗共赏的读书随笔。
|
關於作者: |
邵毅平,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著有《论衡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东洋的幻象》《今月集》《远西草》《西洋的幻象》《中西草》《中国文学特别讲义》等廿二种。为复旦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作者之一。
|
目錄:
|
目录
最彰显人性的故事
飞机上的睡美人
间谍、寡妇、菜农和诗人
六点钟到达的女人
走过自己的中世纪
活着为了虚构
死人比活人还多
普鲁斯特大夫的拉美弟子
迷失东京
庄园主和中国姑娘
“《中国古代酷刑》”
“我不喜欢”
《洛丽塔》的厄运
廉价知识分子与逆向种族偏见
勇敢的小萨特——拟略萨致萨特书
框架结构或中国套盒
木马传奇传入西班牙
塞万提斯讽刺伪学者
堂吉诃德参观印刷所
堂吉诃德谈专业选择
哭还是不哭,这是个问题
抽签起堂
在公交车上
所有人都疯了
英雄所见略异
两个世界
最讨厌的书
坠物之声
人间王国
光明世纪
诺贝尔奖之幽灵
跋
|
內容試閱:
|
跋
我自幼喜读域外说部,囫囵吞枣,鲸吞虎咽,几十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读书心得。后来又有机会浪迹西东,得以读书行路相生相发,更是迷途忘返、乐不思蜀。于是就有了几部相关的拙著,如《东洋的幻象》《西洋的幻象》《远西草》《中西草》之类,留下了我不务正业的证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便开始读拉美西葡文学,断断续续读了四十来年。赋闲后长日多暇,又集中读了一批。本书便是其间产生的一些读书笔记,集中整理、撰写于去年秋至今年春之间,合计三十来篇。书名采用《南洋的幻象》,既是为了与已出的两种拙著相呼应,也是因为拉美人自居于地球的南方(早期的西班牙殖民者甚至把太平洋叫作“南海”“大南海”),自认为与北方(北美)相顾独立,或与东西方(亚欧北美)鼎足而三(他们没注意同处南方的非洲,而澳洲则习惯上被归入西方),最终目的则是从南方变成西方乃至北方。另外,就像多诺索夫人塞拉诺提到的,一些加泰罗尼亚作家甚至把西班牙也归入“南美”范畴,至少把卡斯蒂利亚也包括在内,因为它们都是说卡斯蒂利亚语的(《“文学爆炸”的家长里短》)。或像萨拉马戈的《石筏》所隐喻的,不仅仅是卡斯蒂利亚或西班牙,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属于南方:“作为历史上葡萄牙人对欧洲鄙视的集体愤怒的直接后果(更准确地说是我自己愤怒的结果),我当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石筏》,关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摆脱了欧洲大陆,变成一块巨大的漂浮的岛屿,不用桨,不用帆,不用螺旋推进器,完全自行朝南方漂行……”他甚至断言:“欧洲,整个欧洲应该移向南方以帮助平衡世界,作为对先前和当下的殖民主义伤害的补偿。”(1998年12月10日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说《人物如何当上师父,而作者成了他们的学徒》)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初的伊比利亚半岛人是从南洋来的,明人甚至以回商舌人对他们的误称“佛郎机”(“法兰克”的讹音)称之,还以为它就在满剌加或爪哇附近,甚至就是郑和下西洋时路过的喃勃利(喃渤利、南渤利、南浡里),那可是国人心目中传统而正宗的“南洋”。故本书将拉美西葡文学归为一类,起了如是这个书名,而以副标题明确其地理、语言范围,似通非通,也就不管不顾了。此外,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本书副标题说的是“拉美西葡文学”,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西葡拉美文学”。这当然也是出于一己私见:经历了上世纪拉美的“文学爆炸”以后,世界文学的版图早已被改写过了,我觉得自己的表达更加实事求是,用俗套的话来说也更加“后殖民”。
我写读书笔记,不取全知视角,不用全能语气,不做理论附庸,不拍作者马屁,不贴标签,不玩术语,不煲鸡汤,不谈八卦,只写一己的管窥蠡测,有时简直就是在抄书,不登大雅之堂可想而知,读者当尽量放低心理预期。
本书各文的排列顺序,大致依写作时间先后。我没有倚马可待的本事,写文章习惯于不断推敲,故很难有确切的完稿时间。现在文章后面标记的日期,只是我开始写作该文的时间,大致做个标记的意思而已,不代表该文只是那天写的。各文的写作地点均为上海。
在各文的后面,附注了该文所涉作品的译者,以向他们的辛勤劳动致敬;但为避免琐碎,省略了出版信息,因为很容易在网上查到,且有些也不止一个版本,我读的未必是读者有的。外国人名的译名,各译本或不统一,本书仅据所引用者;如所引用者有分歧,则选择其中之一。拉美西葡人的姓名称呼习惯与我们不同,除非过于生僻或易致歧义,否则为避免繁琐,尽量按中国习惯,也尊重约定俗成,只称其父姓或母姓之一,引文里的有时也如此处理。译文偶或有误,径改不作说明,但肯定改必有据。
感谢黄琪雯君不厌其烦地帮我解决了许多西语方面的疑问。感谢王敏先生玉成本书出版,感谢蒋逸征君精心编辑本书,继东西洋的幻象之后,使本书有幸得以问世,再飨于此有同好的读者。
邵毅平
2024年5月22日识于沪上阅江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