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沉浸式演绎唐宋文豪
解锁“狂”式人生
★别人不放过他,他放过了自己,别人打压他,刘禹锡他成全了自己
杜甫用史诗普渡众生,悲壮的、燃烧的、永恒的、不朽的史诗
一边经历苦难,一边寻找救赎的苏轼
人间有无数种理想,为何唯独只有陆游的理想不被这个世界所理解
……
★小红书人文活动多次上榜读书博主
那些让我们爱到眼泪狂飙的唐诗宋词
★【专家推荐】
史双元
作家,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教授,澳大利亚新州教育联盟秘书长
唐宋是中华古典文明的顶峰阶段,如果可以操作社会体系剪接,唐宋
可以直接与近代文明对接。唐宋时代的文人有见识,有坚持,还有文化。
桃气的这本书围绕着 16 位唐宋文人的生平,择取“有料”的情节,娓
娓道来,有人有事,有史有诗,语言颇为幽默,某些段落亦可复读。
Victor Petersen
澳大利亚汉学家,翻译家
《最是人间少年狂》生动传神地描绘了 16 位唐宋文豪的人生故事,作
者桃气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精彩曲折。这本作品有助于各个
年龄段的读者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
张文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
|
內容簡介: |
前方请注意!你将被这本绚烂的唐宋画卷吸引,一章章的轻传记故事将唐宋文豪的诗词与人生统统串联起来。
本书以诙谐的语言深扒了唐宋 16 位文豪的别样人生,或通透,或倔强,或乖张,或叛逆……这里你将看到诗词背后的那个不一样的他或她。
|
關於作者: |
桃气
小红书热门读书博主,口播讲解诗词历史,
曾登上小红书新晋人文历史活动热榜。
讲书类视频曾上榜小红书侦探英雄榜等。
|
目錄:
|
张九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的价值无须他人定义
–002
刘禹锡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只要整不死,就豪横到底
–018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是狂傲,是对轻蔑者的回击
–030
杜 甫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赞美还是讽刺?骂人的最高境界
–043
韦应物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曾游戏人间,归来一身风尘
–057
张 籍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你以为的婚外情,其实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072
白居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不是帝王爱情,是我的一生痴恋
–084
元 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薄情诗人的悼亡诗和家国情怀
–104
温庭筠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什么?艳词?明明是君臣情分!
–123
柳 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我从未放下,其实我言不由衷
–138
范仲淹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相思,与爱情无关
–157
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斗士?逗士?
–173
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不是高冷,是热火朝天的暖男
–191
李清照
载不动,许多愁
——谁懂我的国恨家“愁”
–212
陆 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片山河,死了都要爱
–228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瞒你说,那人正是我自己
–243
|
內容試閱:
|
前言
各位朋友们,素未谋面,又仿佛相识已久,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见面了。
在小红书参加人文活动的前半年,我获得了新晋博主的第一名,其间,我讲了许多和历史相关的话题,从那一刻起,我萌生了写一本书的想法。这对于大洋彼岸南半球的我,是动力也是使命。
各种类型的澳大利亚博主有不少,中国历史文化类的似乎只有我一个,但我并不孤单,因为每次视频发布以后,收到的回应让我觉得这一切值得,原来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热爱和关注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古圣先贤、文人墨客、精神领袖……
写作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我放弃了很多其他业余爱好,因为一旦投入到文豪们的“人生历程”中,我便深深地动情和共情,再也无法分心去兼顾其它事情。
这本书里我写了十六位唐宋文豪波澜壮阔的一生。十六位文豪的人生,我跟他们分别走了一遍,每一次同行都是一次自我救赎。
十六位唐宋顶级文豪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他们嬉笑怒骂,他们有信仰,他们倾尽一生去完成一件事情,长久而深切地爱一个人,对家国的使命胜过一切,贯穿一生。
朝堂洗牌的时候,他们也曾沦为牺牲品。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被时代抛弃后又再次获得了重生?为什么他们那样坚强,我们却这样脆弱?为什么他们相信信仰,我们却迷失于世俗?为什么他们有着那样巨大的能量,我们却走不出焦虑和内耗?
在他们的文字和人生轨迹里,我找到了答案。
书里的主人公们,也许跟以前我们所认识的他们有点不一样:李清照不只哀婉缠绵,也忧国忧民;韦应物在成为顶流诗人之前曾是街霸恶少;辛弃疾蓦然回首,追寻的伊人竟是他自己;白居易《长恨歌》的原型竟然是他自己和初恋;元稹的深情之作背后却有着不能说的秘密;苦大仇深的杜甫戏谑起人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与时代紧密相连,才是丰富的、饱满的、有意义的。唐诗宋词也一样,每一句诗词的背后都是历史,只有把它们与历史结合起来去讲,才具有它们本来的生命力。
安史之乱连接着许多人的命运:张九龄无力阻止李隆基对安禄山的放任,杜甫在战火中书写人间疾苦,韦应物在时代崩塌后重塑自我。
靖康之变后,陆游一生为北伐游走,临终之言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不得已放下刀剑,只能梦回吹角连营;李清照身出名门,历经国破家亡,心中所系的不是个人命运,而是对国家统一的关注。
许多个傍晚,我坐在悉尼的某座写字楼里,黄昏的余晖透过大玻璃窗,洒满了办公室,下班后整座楼格外安静,那是属于我的写作时间:写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杜甫的生命消逝在回归故乡的小船上,写辛弃疾大喊杀贼后溘然长逝……
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写到他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泪如雨下。
大师云集的时代,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归来。什么是大师,就是同时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和顶级专业能力的人。 不会归来,但我们仍疯狂地想念他们。他们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即使经过了上千年的岁月,还在治愈今天的我们,帮我们减少内耗,杜绝焦虑,寻找出路。
关于书名,前后想了十几个,最终我选择了《最是人间少年狂》这个名字。都说“人不轻狂枉少年”,书中的这些人物也都曾“狂”过,但是这份“狂”,不是狂妄,也不是猖狂,而是一种对国家、信仰、爱情和使命的痴狂,人这一生能够为某件事情痴狂一回,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份长久而炽热的痴狂,才得以矗立在时代的顶峰,才让历史有了温度和颜色。
他们值得一千次一万次地去回望,他们没有也不会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
桃气
2024年5月30日于悉尼
张九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的价值无须他人定义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曾经在某景点新铺的草坪上看到这句诗以标语的形式出现,似乎是在提醒游人们爱护花草。可事实上,这句诗与爱护花草没有半点关系。草木并非草木,美人也非美人。作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之作,它的故事一定不简单。当我翻遍那一摞摞厚厚的史册,果然发现看似风轻云淡的诗句背后竟然隐藏着那么多血泪与悔恨交织的前尘往事。
1·
公元736年的春天对于安禄山而言,绝对是生命中的惊魂时刻。他因征讨契丹作战失败,被押送至京等候唐玄宗李隆基的处置。
然而李隆基还未作出最后的判决,便接到了宰相张九龄的奏本:
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殡。守珪所奏非虚,禄山不宜免死。”
——《旧唐书·张九龄传》
他苦劝皇上:“安禄山必须死,他远远比你想象得更可怕。如果今天放虎归山,将来一定是个大麻烦。”
很早之前张九龄就预言:“乱幽州者,此胡雏也。”
可是没人相信,有的不敢相信,有的不想相信,有的懒得相信。
这次是安禄山自己犯了错,是多么难得的将其铲除的机会。可是张九龄防得了狼,防得了贼,却防不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李隆基。
李隆基摆手否决:“这么难得的人才杀了多可惜,不如留着戴罪立功。”
张九龄坚持:“安禄山违反军纪导致兵败,不可不杀,他面有谋反之相,不杀后患无穷。”
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资治通鉴·唐纪》
可皇上只冷冷地撂给他一句话:“我劝你不要冤枉了忠良之人。”
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
——《资治通鉴·唐纪》
有着二十多年治国经验的李隆基相信,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繁荣,就算是有人反,也翻不出什么大浪。
令张九龄失望的是安禄山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以其灵活机变的社交手段与唐玄宗、杨贵妃走得越来越近,甚至拜了比自己还年轻二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妈……
也有人说张九龄仅凭面相和直觉就下论断,也未免太武断了。
他相信三年五载安禄山不会生出什么祸端,但谁敢保证永远的风平浪静?普通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都有可能面目全非,更何况是深陷历史漩涡中的主角,他们被各种政治因素、军事力量、利益得失、生死存亡、权力纷争紧紧钳制,谁敢保证永远的清白。
这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人?是没有做人底线却拥有野心和实力的人。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人,再加上强悍的社交能力,他一步步走进权力中心。
安禄山很早就拜了上司张守珪当干爹,但他远不满足,继续拜了皇上当干爹。他不惜花重金贿赂朝中要员,这些人在皇上面前说尽了安禄山的好话,最终获得了玄宗对他的绝对信任。信任到什么地步?不仅把安禄山全家上下加封晋爵,还把自己的皇孙女许配给了安禄山的二儿子安庆绪。
也许安禄山当时不一定真的想反,但是他已露出的那一点苗头,让张九龄断定,日后只要有一丝其他力量的助推,安禄山一定是最不安分的那团火焰,因为这个人浑身上下释放着一个信号:“谁点燃我,我就燃烧这个世界。”
张九龄未必真的能从一个人的相貌和言行中预测出未来的局势,但是他了解大唐的每一次风吹草动,历史的无数次教训告诉他,封疆大吏的力量一旦加持到一定程度,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他只是想尽一切办法将隐患扼杀在萌芽时期,防患于未然。
果然在后来与杨国忠的权力争夺中,安禄山一步步走向反叛。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杨国忠只不过是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软饭男,更何况是在安禄山这样的实力派面前:论才华,安禄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精通契丹语、波斯语等六种胡语;论才艺,他舞艺过人,《旧唐书》中说他“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论资历,他投身军旅二十载有余;论战功,他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论社交能力,他处事灵活,善于结交……
而杨国忠除了有皇上这个靠山,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技能,平庸无能,在安禄山面前更显得黯淡无光。
对于杨国忠的宰相之位,安禄山是不服,也不屑的。
两人暗自较劲周旋:杨国忠有宰相之位,但没有兵权在手;安禄山是节度使,手里握着的是实实在在的兵权。
杨国忠只好向皇上告状,说安禄山会造反。这可触怒了安禄山,两人的争宠大战愈演愈烈,而杨国忠的敌意也给了安禄山出兵的借口,安史之乱就这样来了。
当暴徒的怒火被激发到顶点,当这个人恰好又拥有着绝对的力量,血雨腥风是迟早的事。
十九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他果然反了,如张九龄所料。
历经了七年多的战乱,唐玄宗李隆基也为自己当初的决策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曾创下辉煌时代的一代天骄在从长安仓皇逃向蜀地的途中,在经历了马嵬坡兵变之后,在失去了皇位之后,在四川停留的那些凄然悲怆的夜里,他无数次地想起了当年张九龄在他面前的坚持,那看向他时满含热泪的双眼,那失望却又无可奈何的眼神,他不禁泪如雨下。
然而他再也无法和他诉说这一切了,因为在安禄山当年被赦免死罪的四年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十五年前,张九龄就已经永远地离去了。这世界上最难消解的悔恨,也许就是连一个向对方倾诉悔恨的机会都没有,徒留你一人在抑郁里沉沦。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
——《新唐书·张九龄传》
双目混浊的李隆基失落地跌坐在蜀地那处华丽轩敞的院落里,望向远方,他的思绪随着在寒风中簌簌抖动的白发,飘回到了五十三年前。
2·
时光倒回到公元702年。
那是唐玄宗第一次见到张九龄,不,这时他还不是皇帝,他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叫李隆基的皇子。
此时还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在一群新科进士里面,李隆基一眼就看到了张九龄:在那才俊云集的队伍里,他像一棵移动的白杉,每一步都带着风,每一步都踩在了诗的律动上。
但你绝不能用帅气或者英俊等世俗的词来形容,因为即使他转过身去,即使你看不到他的脸,也已经深深地为他的那份不动声色的气度和衣摆间的风雅彻底倾倒了。
李隆基出身皇家,什么样的风雅没见过,什么样的气度没看过,但张九龄的一言一行却如此令人着迷。直到登上皇位之后,李隆基依然对他“风威秀整,异于众僚”的风采欣赏不已。
……帝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谓左右曰: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开元天宝遗事》
那时,他们之间还没有太多的交集,李隆基不知道自己十年后将会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张九龄也没有想到十年后自己将一步步成为唐玄宗的股肱之臣。
从入仕的第一天起,张九龄就显露出了他的不妥协、不屈服、不违心的“三不”原则,总是给时任宰相的姚崇提意见,终于导致姚崇的不满。
“我走还不行吗?”不愿改变原则的张九龄,选择了辞官回老家。
这次辞官,他不是闲着无所事事,也不是伺机蛰伏,而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修大庾岭。
重修之前的大庾岭悬崖遍布,阻断南北交通,人苦峻极,一辆小车也无法通过,只能靠人力硬闯,行人深受其苦。
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发出了申请,他要求开凿大庾岭,他要“齿革羽毛,鱼盐蜃蛤,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经过了两年的苦干,重修后的大庾岭“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2,彻底打通了南北通道。从岭南到长安,从地方到中央,丝绸之路的水路与陆路经过它在长安得以汇集。
对世代在此苦苦攀爬的百姓们,对整个大唐而言,天险从此化为坦途,商业因此贯通,经济因此繁盛。可以说,如果没有重修大庾岭,大唐的辉煌也许会减少两分。
也许有人说他不善人情世故,但是又怎能知道,往往像这样顶级优秀之人最看不上的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因为人家有足够的实力,因为人家随手拿出的成绩就足够震撼。
3·
这份功劳为他赢来了重新入京的机会,也为他带来了赞誉、人气和认同。同时,由于宰相张说的青睐,张九龄的仕途迎来了一波小高峰,五年后升为中书舍人。
张说是张九龄一生的贵人和及时雨,更是伯乐和挚友,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张九龄的作品时他就大为震撼,再一交谈,太能聊到一起去了。果然真正的友谊与年龄和地位无关,只和有趣的灵魂有关。
有张说提携和欣赏,张九龄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对大唐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换作常人,面对上级的提携,一定是唯命是从,如履薄冰,但张九龄却从不因为这层关系就放弃原则。
当张说在皇帝的东巡大典上大量安插自己的人手时,张九龄几次劝说,可张说都没有当回事,结果遭到了敌党的弹劾。宰相李林甫便是此次弹劾的参与者之一。
张说被罢相,张九龄自然被连坐。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历久弥坚,张说坚信张九龄必成大器,而张九龄也没有辜负恩人的期望。
张说去世后,张九龄果然成为大唐最闪耀的那颗星,他以绝对的优势担起了宰相的职责,也确实没有让玄宗失望,不仅写文拟诏不打草稿,同时编修国史,还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减赋税、改革吏治、选贤任能……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也和曾经的恩人一样,提携了王维、孟浩然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
由于他的励精图治,开元盛世得以延长。
反倒是唐玄宗,此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放松身心、纵情享乐,他的放松不是无端无由的,而是因为对前半生政治生涯的绝对自信。
作为一个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批贤相,将大唐国力推向顶峰。作为一个男人,他更是完美得令人惊叹,他是原创型音乐才子,一曲《霓裳羽衣曲》流传千年;他在马背上蹴鞠时,又瞬间变身风一样的男子,英武风姿令人叫绝。这样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创造了太多的辉煌,着实完美。
可太完美的人有时难免自负,再加上上点年纪,很容易就迷失在自己的光辉岁月里了。
其实享受一下生活也没什么,但他错就错在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起用了李林甫,又在李林甫的建议下提拔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六部尚书。
张九龄一听,节度使直升朝廷要员?目不识丁的边疆小吏当一品大员?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还得了!
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陛下,您不是开玩笑吧,这牛仙客可是半个文盲啊。”玄宗轻笑一声:“你是看不起他出身贫寒吧,难道你的出身就高人一等吗?”
岂以仙客寒士嫌之耶?卿固素有门阅哉!
——《新唐书·张九龄传》
张九龄为什么死活都不同意牛仙客进入朝廷核心阶层,因为牛仙客虽然作为节度使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但是对朝廷政务并不熟悉,也没有行政经验。更重要的是牛仙客是李林甫安插在朝中的一枚棋子,没有自己的势力听话好把控。
玄宗终究还是起用了牛仙客,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改任尚书右丞。
玄宗对这事本就不满,心想降职应该有所收敛了吧。然而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继续反对玄宗,竟然在朝堂上公开弹劾牛仙客。
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玄宗,玄宗终于忍无可忍,痛快杖杀了周子谅,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在被贬的前几天,还在油灯下一卷又一卷地批阅公文,还在思索着如何辅助皇上让这盛世延长得长久一些。
就这样,两鬓斑白的张九龄带着无限的意难平离开了长安,踏上了通往荆州的贬谪之路。
4·
开元二十四年的那个秋天,是张九龄一生中最寒心的时刻。罢相倒是其次,更让他心痛的是周子谅的惨死,是皇上的麻木,是明明已经危机四伏却沉醉不醒的大唐。
而这一切却无法言说,曾经的忘年交张说,曾与他同一战线并献出生命的周子谅,因他而受到牵连的王维等人,还有远隔千里的亲人挚爱,他们都曾是他前半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此刻却各自飘零,生死两茫茫。
异乡的中秋,借着满天月色,他孤独地登上了荆州南门城楼,一首《望月怀远》还未吟罢,便已泪流满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好在还有月光,可以天涯共此时。可惜只有月光,只能还寝梦佳期。再想见到他们也只能在梦里了。
巨大的失望、忧愤和失意疯狂袭来,但哪怕是被这一切咬噬到彻骨疼痛,他也不曾后退半步,不,绝不!大唐命运是他的底线。
想到这里,他努力挺了挺后背。他已年逾六十,长年的劳累工作使他的身形不再像从前那般挺拔,但骨子里的优雅却没有流失半分,反而随着岁月沉淀,更添了几许从容豁达。
荆州之行就像断裂的丝帛,“哧”的一声,扯断了他一生的梦想,也扯断了他与玄宗的君臣情分。
手中权力不再,他不能再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可那不是他的错,只是没有在对的时代遇上对的人。
失去了人生前行的方向,好在他从自然和生灵中找到了答案,从时令的更替、万物的枯荣和花开花谢中看到了自己的“本心”。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在春天吐露最盎然的生机,桂花在秋天绽放最皎洁的容颜,它们是幸运的,盛开在属于自己的季节。这个季节也因它们的存在而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它们全身心地散发芬芳不为讨好他人,只因那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它们无所保留地怒放也从不为任何人的驻足,只为完成自己绚烂的使命,只为不辜负这季节独特的风雨露水的恩赐。
这世上最好的结局是互相成就,彼此成全。
就好像他的使命是为了让开元盛世尽可能地延长,无论是否得到君王的认可和朝堂的支持,只要他还能张嘴,只要还能提笔,义无反顾就是他的诉求。是啊,草木有本心,臣子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地继续做这个宰相直到终老。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风光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何必到老还来一次贬黜。但是他之所以是张九龄,不就是因为他永远都不会做那随波逐流者吗?不就是因为他永远保留着那份初心吗?
从踏入仕途的第一天起,张九龄就没有妥协过,他有足够的自信和信仰。他的自信在于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不是功名的傀儡,更不是皇权的奴隶。
他不追随任何人的脚步,他自己就是导航者。他的信仰盛放在大唐的每一次月升日落。他知道这一路上注定有阻碍、嫉妒甚至打压,他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话语权,比如身份地位。
但那又怎样?
凭什么自己的信仰要被他人左右?凭什么自己的价值要经过别人的评判才能得以显现?
5·
其实张九龄前脚刚走,玄宗就后悔了。张九龄的能力他再清楚不过了,说他是朝廷的一枚定海神针也不为过。
可是一想到张九龄总跟他杠,还处处让他下不来台,玄宗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自己好歹也是一国之君,不要面子的吗?凭什么事事都得听张九龄的。赦免安禄山,他反对;提拔牛仙客,他也反对;作为皇上过个生日,别人都送礼祝福,他倒好,送来个《千秋金鉴录》劝自己不要偷懒。
早在提拔牛仙客遭张九龄反对的时候,玄宗就已经攒了一肚子火了:“什么都得你说了算,是吗?”
事皆由卿邪!
——《资治通鉴》
现在他终于可以不用再面对张九龄的各种“反对”和“挑刺儿”了,是的,他获得了暂时的清静舒服,但也使朝廷承受了后来奸臣内斗、藩镇叛乱等带来的巨大创伤。人人都说玄宗晚年糊涂,其实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他不一定是真的舍得放弃张九龄,他只是想挫挫他的锐气。宰相和宰相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没多久他开始思念张九龄了。
他下旨:“回来吧。”
可此时张九龄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衰弱到无法站立。
没多久玄宗做了个梦,梦到了当年初见张九龄的那个场景,那衣袂飘飘行走在春风里的青年。
那是属于他们共同的青春啊!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他们都已至暮年。
他没想到,三年前的这一别竟成永诀,张九龄再也回不来了。一年后,六十八岁的张九龄在家乡广东韶关去世。一代宰相诗人,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走完了他鞠躬尽瘁的一生。
张九龄病逝的消息传来,玄宗沉默了很久很久。
有时候啊,一次看似普通的分别也许就是永别。当年的李隆基没有想到一个任免,君臣就此山高水远。没想到一个用人决策,就足以让他遗恨千古。
他从未被谁的气度折服过,唯有这份“曲江风度”深深震撼了他。
贵为皇帝,什么样的风采他没见过,可即使如此,他也不吝赞美:
朕每见张九龄,精神顿生。
——《开元天宝遗事》
从那以后,每每有人向玄宗举荐宰相,他都会怀着一丝期待问:“此人风度比张九龄如何呢?有几分相似呢?”
风度得如九龄否?
——《旧唐书·张九龄传》
可当看到被举荐之人时,他眼睛里的光亮又迅速地黯淡下去,他知道,世间再无张九龄。
玄宗毫不吝惜对张九龄文采的夸赞:
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
——《开元天宝遗事》
对他的政绩也给予最高的肯定:
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生则保其荣名,殁乃称其盛德。
——《旧唐书·张九龄传》
他严谨却又多情,儒雅却又威严,永远在引领大唐风尚。《新唐书》赞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官员上朝时手持的象笏插在腰间不雅观,他率先使用精致的护囊,引领众官员一致效仿。
他广博的知识储备、雄辩的口才更为他增添了独特的个人魅力,由内到外,赏心,也悦目。
他就是张九龄,岭南第一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盛唐最后的贤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轮明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