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HK$
96.8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HK$
120.9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HK$
96.8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HK$
217.8
|
編輯推薦: |
中国人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研究传统,而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作为一种历史的再现,影像的说服力似乎永远都胜于文字,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扭曲模糊。因此,我们在对这些老照片进行观摩、研究时,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置身于百年前的“现场”,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历史场景中的风云激荡。清王朝的背影确实已然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但我们却能因这些老照片的存在,恍然间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有关晚清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带有温度和无奈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晚清历史的飘摇与残阳历历在目。
|
關於作者: |
杨红林,1973年生,山西洪洞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近现代文物研究,先后在《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理论学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慈禧回銮:1901年一次特殊的旅行》《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等十余部。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不速之客……P001
一、两广总督的“新名片” / 003
二、“鬼子六”的忧和愁 / 021
三、洋教士的“中国结” / 039
四、穿黄马褂的“洋鬼子” / 055
第二章? 窗外风景……P071
一、总理衙门的外交官 / 073
二、哈特福德的“中国女孩” / 085
三、“裱糊匠”的国际影响力 / 099
四、老佛爷的“艺术照” / 120
第三章? 绝地自救……P139
一、艰难的实业兴邦 / 141
二、庚子年的纷乱 / 155
三、华工的血泪与呐喊 / 174
四、老脑袋中的新点子 / 189
第四章? 东方怪象……P205
一、可怕的东方式刑罚 / 207
二、奇怪的辫子和小脚 / 221
三、沉醉万民的烟雾 / 233
四、漠然的子民 / 243
第五章? 落日斜阳……P253
一、风雨龙旗犹自飘 / 255
二、碾碎帝国的火车 / 272
三、末代皇室过场戏 / 289
四、“潜伏”的革命者 / 303
主要参考文献……P321
|
內容試閱:
|
序 用镜头目送最后一个王朝的背影
110 年前,农历辛亥年八月,在武昌城头的隆隆炮声中,已经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迅速走向崩溃。从那时起,对于晚清社会的研究和评说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19 世纪初 , 在经历了康雍乾时期的辉煌后,大清王朝遭遇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遗憾的是,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挑战,无论是王朝的统治者还是亿兆斯民,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 局促得简直就像一个初临大考的小学生。应对迟缓,意味着这个老迈的东方王朝必然要付出代价。按照某些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大清王朝属于“停滞的帝国”;而近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概括起来就是冲击与回应的二元关系。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些观点的确也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在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大清王朝才被迫打开封闭已久的大门,但与此同时,
这个王朝并非始终在被动地回应 , 它也在主动求变。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整个晚清社会还是呈现出了种种新气象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一时期的众多有识之士,依然心怀复兴民族的梦想,一直在不断摸索前行。虽然他们跌倒过,但所留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史册中;虽然他们流过泪,但每一次教训都值得后人借鉴。
毫无疑问,晚清最后 70 年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难以言说的时段。在以往人们的脑海中,这一时期的清王朝,似乎除了腐朽、懦弱、专制、卖国等印象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评价了。直到近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历史观念的转变以及视野的开阔,对于晚清历史的评价才逐渐客观公正起来。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 才能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个鲜为人知的晚清社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完全可以从今天的立场出发,凭着浩如烟海的第一手资料,全方位解读百年前的晚清历史。更值得庆幸的是,几乎就在晚清历史刚刚拉开序幕的同时,西方人发明了摄影术。毫无疑问,这项技术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从此,人们可以定格历史的瞬间,从而营造一种现场感。而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作为一种历史的再现,影像的说服力似乎永远都胜于文字,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扭曲模糊。即使当今形形色色的所谓情景再
现式的纪录片,也要逊色于老照片的权威性。大约在鸦片战争前后,刚刚诞生不久的摄影术便传入中国。在这一点上,大清王朝与国际接轨还是比较顺利的。特别是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探险家的进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古老中国的一个个片段。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摄影术在中国的普及,本土的照相馆和新闻界也拍摄了大量照片。如今,这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在国家博物馆从事近代史研究近二十年期间,本人接触到了大量反映晚清民国社会百态的历史照片。通过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几乎每幅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特殊的故事。中国人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研究传统,遗憾的是后来基本被学界主流视为细枝末节而丢弃了。实际上在对这些老照片进行欣赏、研究时,人们仿佛渐渐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一下子置身于百年前的“现场”,面对面地体会到那些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那些历史场景中的风云激荡。此时,虽然清王
朝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原本作为历史旁观者的我们,却恍然间成了历史的参与者。
感谢国家博物馆丰富的老照片收藏,其中一些珍贵的影像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感谢团结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够在时隔十多年后顺利修订再版。
杨红林
2021 年 1 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