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編輯推薦:
一直想读拉美文学,但不知从何开始?
别担心!零基础入门,知名西语文学译者、新锐文学导师 侯健
为大家奉上拉美文学阅读指南。
用文学回溯拉美历史,从魔幻出发,最终超越魔幻,
撕开现实的血管,喷涌出爱情、欲望与权力。
零基础入门 精选书单 文学地图,光速进入拉美文学世界
从拉美文学起源开始,一路讲到现当代,全景呈现拉美文学的灿烂星空,绘制出最具代表性的拉美作家群像。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波拉尼奥……精选最能体现拉美文学特点的作家和作品,以轻快的笔触,带读者进入拉美文学的世界。如果你希望阅读拉美文学却不知该从什么文本入手?作者推荐不妨一试。
从虚构出发,走向真实;从魔幻开始,不止魔幻
拉美文学如星辰大海,本书呈现出拉美文学“不止魔幻”的多元面相。拉美文学之丰富,远非“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能囊括。拉美魔幻现实的背后,是比魔幻更魔幻的现实,交织着爱恨情仇、权力与暴力、热血与冷漠。
邱华栋、陈众议、范晔、滕威、张伟劼、陈楸帆、鲁文·加略 诚意推荐
內容簡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拉美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深入述评具有代表性的拉美作家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除了博尔赫斯、波拉尼奥、马尔克斯等大作家,也会解析更多拉美新生代的作家和作品,让喜欢阅读和想要阅读拉美文学的读者,读懂和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进而理解拉美和我们自己。作者会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讲起,探讨拉美小说的缘起,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回溯拉美的“文学爆炸”。此外,还会对拉美的非虚构写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本书是拉美文学阅读的入门级读物。
關於作者:
侯健,1987年生,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2022、2023豆瓣年度译者,2023雅努斯未来译者计划入围译者,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提名。著有Historia de la traducción de la literatura hispánica en China (1915-2020)(《西语文学汉译史(1915—2020)》);译有《我们八月见》《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普林斯顿文学课》《五个街角》《略萨谈博尔赫斯》《艰辛时刻》《两种孤独》《科幻精神》《萨拉米斯的士兵》《终了之前:萨瓦托回忆录》《沙漠中的战斗》《33场革命》《饥饿:全球食物分配体系崩坏现场》(合译)《缪斯到来时:文学巨匠是如何写作的》(合译)《阿根廷迷思》(合译)《书店漫游》(合译)《无人亮灯》(合译)《最后假期》(合译)等书。
目錄 :
写在前面的话 i
1拉美文学的起源 001
2殖民时期也有文学 009
3不浪漫的浪漫主义 019
4高乔文学与秘鲁“传说” 033
5拉普拉塔河的幻想文学大师 046
6大地主义·土著主义·城市小说 057
7非典型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的文学天地 070
8终于来了,魔幻现实主义 082
9“拉丁美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097
10“文学爆炸”,不止魔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人生 107
11经典作品总能无限解读 126
12别忘了,拉美还有非虚构文学! 138
13日常中的幻想: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虚构世界 147
14用文学改变社会:巴尔加斯·略萨与秘鲁 161
15全景小说、连通器与中国套盒 185
16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卡洛斯·富恩特斯与何塞·多诺索 204
17主将之外:“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萨瓦托及其他 220
18反叛“爆炸”,但“爆炸”继续 234
19是天使,也是魔鬼:“现实以下”的罗贝托·波拉尼奥 250
20历史的轻与重:加夫列尔·巴斯克斯与哥伦比亚的暴力 267
21与读者“共谋”:亚历杭德罗·桑布拉的盆栽 281
22 幻想再现·现实重临:施维伯林、恩里克斯等新生代女性作家 297
23诺贝尔文学奖与拉美文学拾零 310
24拉美文学在中国 324
附录1 《普林斯顿文学课》译后记:我为什么热爱巴尔加斯·略萨 333
附录2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译后记:回头见,巴尔加斯·略萨先生 341
附录3拉美文学地图 354
参考文献 367
內容試閱 :
写在前面的话
2023年,我在Bilibili开设了课程《魔幻、爱情与权力:侯健的拉美小说课》。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预想的授课对象是对拉美小说有兴趣,但并没有太多了解的朋友,同时按照Bilibili课程的整体情况,将每一讲的时长设定在20分钟左右。因此,我根据拉美小说的发展脉络,选择了二三十位代表作家进行了讲解。在准备这门课程以及课程上线后的后期运营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之前对中国拉美文学读者的理解并不能算十分准确:在我看来,虽然讲解的作家数量并不算少,但依然有一些优秀的作家不得不忍痛割爱,按下不讲,也有些优秀作家和作品,由于视频时长限制,不能展开讲解。可是许多读者表示课程中提到的大部分作家和作品都是他们不知道的,所以哪怕有不少遗珠,他们还是觉得内容丰富,甚至可以视作一份拉美文学的庞大书单。不过与此同时,也有读者私信提到说课程的内容有些浅,没有达到他希望的深挖作家及作品的目的。我因而有了这样的感悟:任何一门课程、一部作品都无法满足所有学习者和阅读者的要求。因此,虽然这本书缘于Bilibili的课程,但我并不希望让它仅仅成为课程讲稿的文字版,不希望让这本书只是单纯地“炒冷饭”,而是希望能够让文字作品发挥与视频课程不同的作用。
首先,由于视频课程时长的限制,也由于视频学习者的专注时长有限,视频课程的讲解速度必须适当快起来,同时尽量不在一期课程中提及太多分支要素,以能利用一讲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为宜。在文字作品中,这样的顾虑可以适当减少,因为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做笔记和翻找前后的内容,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及时长也更能由自己掌握。换句话说,我们讲解的速度可以适当放缓一点,细节更多一点,甚至增添部分文本细读或欣赏的内容,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拉美文学与拉美历史、西班牙文学等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次,就我本人而言,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做翻译,都是以小说为主,因此视频课程集中讲解了拉美小说的情况,在这本书中,我依然计划以自己的专长小说为主要讲解对象,同时适当添加一些如诗歌、戏剧、文论作品等其他文体的内容,让读者朋友们把视线从“拉美小说”向“拉美文学”拓展。
再次,国内的拉美文学讲稿类作品的目标读者往往是西班牙语专业学习者及研究者,或是外国文学学习者,因此通常以追求全面涵盖更多作家作品为写作目标,产出的文本也更像是词典般的工具书,对重要流派、作家生平、作品内容进行罗列和概述,便于读者索引和查阅。正像刚才提到的那样,这种著述方式是由目标读者的情况决定的。我在构思这部作品时,希望针对的人群并不仅限于西班牙语或外国文学类专业的学习者,还有那些“对拉美文学有兴趣,但并没有太多了解的朋友”。在Bilibili授课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我们这些自认为并非困于象牙塔中的西语文学研究者实际上依然被困其中,许多我们认为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文学家或作品,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希望利用这样一本书,进一步达到普及拉美文学的目的。记得曾经有位编辑朋友问我:“中国读者为什么要对拉美文学感兴趣呢?”我曾经在Bilibili专门录制了一期视频谈论这个问题,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但还是不得不提一下最重要的原因:美。拉美文学之美值得中国读者去体验,就像任何一种美食一样,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它,或者每顿饭都去吃它,但品尝它的前后,我们的生活体验是不一样的。话说回来,在设定了更加普及的目标读者群体后,这本书的写法也就自然应该更加轻快一些。意大利的拉美文学研究专家贝里尼曾经提到,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曾夸赞贝里尼的《西班牙语美洲文学史》写得像一部小说。无独有偶,秘鲁—西班牙作家、同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曾用类似的话语盛赞过埃德蒙·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这是一部揭示社会主义思潮的源起和影响的作品,却也能写得像小说一样好读。我自然不敢有与这两位作者相媲美的奢求,但也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尽量把拉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和精彩之处解释得清楚一些,希望能让读者们像听故事一样带着兴致了解这些内容。
同样,在本书写作目标的框架下,我依然需要精挑细选,把最能体现拉美文学特点的作家和作品选取出来,既要给对拉美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份“书单”,也不能让这份书单变得过于冗长。如果恰好有哪位朋友想在这本书里寻找某部作品的踪影,却未寻到,责任自然在作者身上,不过这位作者同时也可以保证,只要是在本书中出现的作家或作品,就必然是拉美文学值得一读的代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哪怕这些作品全都值得一读,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每一本都认真读完,因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喜恶与读者的背景、经历、心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我们就是读不下去某部所谓的名著,那么我的建议是,不妨把它放下,去读别的书,去找到适合那个时期的你的书,这样的书哪怕只找到一本,也能让我们受益终身。同时,哪怕你不喜欢某本书,也别急着给它差评、把它永远打入冷宫,也许再过上几年,你就会发现它的美。我们提到了“书单”这个词,实际上,我在本书的每个章节之后都附加了一份对应该章节内容的简短书单,选择的标准是:挑选该章节最具代表性作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基本上是在国内有译本的图书,版本也尽量选择方便大家购置的最新版。希望这份书单能对部分希望阅读拉美文学却不知该从什么文本入手的朋友有帮助。
最后还需要解释一点,拉丁美洲地区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位于北美洲的墨西哥,也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共有三十三个国家和若干未独立的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有西班牙语,也有葡萄牙语,还有法语、英语等。其中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居多,它们在西班牙语界以“西班牙语美洲”的名称为人熟知,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巴拿马、秘鲁、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乌拉圭和委内瑞拉。除此之外,用葡萄牙语写作的巴西文学自然也是拉美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如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这样的重要作家,他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卢西亚。既然本书以拉美文学为名,理论上我们应该讲解该地区诸多语种的文学状况,我也曾经思考过是否应该至少把巴西文学纳入本书的讲解范围,但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放弃这样的做法,因为我并不用葡萄牙语阅读文学作品,对巴西文学也只有泛泛的了解,葡萄牙语的学者们自然更能胜任这一任务,拉丁美洲其他语种文学的情况也是同理。用《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的话来说就是:“人啊,最好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那么为何本书依然要用拉美文学为名呢?这样的做法更多考虑的是我国读者的现实情况。大部分读者也并不清楚拉美文学的概念,硬把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这样的概念塞进来不免自大。不过,至少阅读过这段文字的读者已经对这两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再过上些年头,我们就可以没有顾虑地使用它们了。
最后,感谢包容和支持我写书、译书、讲课的家人们,感谢Bilibili的王梦熊老师发出了讲授拉美文学课程的邀约,感谢Bilibili的谢越老师在我录制讲解拉美文学的日常视频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感谢周展编辑在线上课程内容方面提出的建议,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林纯可、郭晓一、杨星宇三位同学在线上课程视频录制方面提供的帮助,感谢我的妻子张琼一直以来的宽容和支持,也感谢我的女儿,她虽不太情愿,但还是勇敢地上了幼儿园,让我有了更多修改书稿的时间,也感谢本书的编辑谭宇墨凡,我们已经当了多年网友了,他在我的线上课程上线后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我,希望出版这样一部图书。感谢之外,也希望本书的读者或同仁能不吝指正书中不足之处。
补充一点特别说明。中文世界对拉美作家的流行称呼方式其实并不符合西班牙语世界称呼他人的习惯。例如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简称为“略萨”,但马里奥是他的教名,巴尔加斯是父姓,略萨是母性,按照西班牙语国家人士的习惯,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巴尔加斯·略萨(父姓加母性),或者称呼他全名,但不能只称呼他的母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如此,称呼他“马尔克斯”并不符合西班牙语国家人士的习惯,但是在中文语境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呼方式,而且为了行文方便,我们选择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称呼他们,不过还是应该加以说明。
侯健
2024年2月14日
7 非典型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的文学天地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曾经回忆过自己大学时的一段趣事,他说:
在利马,头号博尔赫斯书迷是路易斯·洛艾萨,他和我是同辈人,是我的朋友、同学,我们经常分享书籍、交流文学幻想。博尔赫斯是我们之间争论的永恒话题。对于我来说,博尔赫斯正是萨特教导我们要去憎恶的那种人,而且程度如化学试剂般精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艺术家,那个世界是纯粹由幻想和知识创造出来的;那种作家蔑视政治和历史,甚至连现实都瞧不上,除了文学之外,他们对一切都表露出怀疑和戏谑的厚颜无耻的态度;那个知识分子不仅调侃左翼的教条和乌托邦式思想,还把他的蔑视行为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靠向了保守党一边,他的理由十分傲慢无礼,说什么绅士就该与失败的事业站在一边。
在我们之间进行争论时,我脑子里装的都是萨特教的那些东西,我竭力想要证明一个像博尔赫斯那样写作、讲话、行事的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对世界上各个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负有责任,他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只不过是些有声响的空洞饰品,历史—那种恐怖骇人、主持正义的大写的历史,进步人士会抄起一切顺手的东西来捍卫它,刽子手的刀斧、赌徒的标记牌、魔术师的把戏—终将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可是,当争论偃旗息鼓后,置身于房间或图书馆那卑微的孤独之中时,我就像萨默塞特·毛姆的《雨》中的那位狂热的清教徒一样,只不过他难以抵挡的是那具他批判的肉体的诱惑,而我抵御不住的则是博尔赫斯的文学魔法。我阅读了他的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它们让我感到眼花缭乱,心中还生出了邪恶的快感,我觉得自己仿佛犯了通奸罪,背叛了导师萨特。
这可能是很多读者对博尔赫斯的印象,他的作品玄虚、难懂,可我们又忍不住想去阅读它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父亲也是位知识分子,是律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翻译家、演说家,懂英文,崇拜斯宾塞,喜欢雪莱、济慈和史蒂文森的文学作品以及东方文化。博尔赫斯的母亲具有阿根廷和乌拉圭血统,精通英文,曾因翻译作品获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奖项,还翻译过美国作家霍桑、梅尔维尔和福克纳的一些小说。在这样的影响下,博尔赫斯有出众的语言天赋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他的父亲有个拥有数千册藏书的图书室,这也帮助博尔赫斯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月球上最早的人》《金银岛》《堂吉诃德》、爱伦·坡的小说、格林童话,以及包括阿根廷民族史诗《马丁·菲耶罗》在内的许多本国文学作品都是博尔赫斯童年的读物。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博尔赫斯文学素养的培育和形成影响很大。
博尔赫斯在文学创作方面天赋异禀,六七岁时就开始练习写作了,他曾用英文写了一小本希腊神话集,还模仿塞万提斯的风格写了一篇题为《倒霉的帽舌》的骑士小说。大约九岁的时候,他翻译了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并发表在了当地报纸上,由于署名是豪尔赫·博尔赫斯,很多人误以为译文是他父亲的手笔,纷纷登门道贺,后来才知道闹了乌龙。这次事件后来也成了一段佳话,被视作博尔赫斯文学天赋的象征。但我们也不能说博尔赫斯是个完美的天才,因为他在上学时法语考试不及格,从这个角度看,博尔赫斯离我们似乎又近了些。
1914年,由于博尔赫斯的父亲要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全家一起来到欧洲的日内瓦。1919年至1920年,博尔赫斯随父亲离开日内瓦,在西班牙逗留一年,从此开始了诗歌创作。此后十数年间,博尔赫斯创作出版了大量诗集。大约在1931年,博尔赫斯与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阿根廷作家比奥伊·卡萨雷斯结为好友,进行多方面的文学合作活动,如编选阿根廷诗集、幻想小说集、侦探文学作品选,写评论文章和前言,评介和翻译吉卜林和威尔斯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创办《不合时宜》杂志,写电影脚本,创作大部头作品、侦探小说等。1938年,随着父亲去世,博尔赫斯第一次外出求职谋生,在一个市立图书馆担任助理。1946年由于在反对时任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宣言上签字而失去图书馆的工作,他被调任市场家禽检查员。他拒绝上任而当了英语教师,后于1950年当选为阿根廷作协主席。庇隆下台后,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任英美文学教授,1955年进入阿根廷文学院并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第二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0年代初去美国和法国讲学。这个时候,博尔赫斯几乎已经失明,不得不靠记忆写作。1961年,博尔赫斯获福门托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86年6月14日于日内瓦逝世。值得一提的是,包揽文学界各大奖项的博尔赫斯却始终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说这是由于博尔赫斯不够成熟的政治观。1976年,博尔赫斯不顾多方反对,接受了皮诺切特的邀请访问智利,还声称皮诺切特“是个好人”,不过作家在不久之后就后悔做出了上述评价。也有说法认为,博尔赫斯之所以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曾冷言嘲讽评奖委员会的成员。不管原因为何,在许多人看来,博尔赫斯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该奖项的损失,略萨就曾表示在博尔赫斯未能获奖的情况下领取该奖让他“觉得羞愧”。
有趣的是,首先认可博尔赫斯、把博尔赫斯推向文坛高峰的是欧洲文化界。1961年,由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前卫的出版商设立的福门托国际文学奖首次颁奖,获奖者为博尔赫斯和贝克特,当时贝克特早已声名显赫,博尔赫斯则依然算得上默默无闻,甚至连奖状上都错把他的国籍写成了墨西哥,不过与贝克特一同获奖的经历为博尔赫斯积攒了许多人气。真正令博尔赫斯声名鹊起的是他1963年的法国之行,他当时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一场致敬莎士比亚的活动,他的精彩发言震惊了所有人,用略萨的话来说,整个法国都对博尔赫斯“一见钟情”。在这之后,拉丁美洲才开始发现博尔赫斯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成名后,博尔赫斯依然对自己此前遭受的冷遇愤愤不平。他在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永恒史》只卖出了37册,他经常表示自己当时想向那37位读者一一登门道谢,这当然是一句戏言。
博尔赫斯的创作生涯是以诗歌开始的,他曾于1921年将极端主义诗歌引入祖国阿根廷,不过同时也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将哀婉的格调与阿根廷地方色彩的主题相结合,实际上并不符合极端主义重视比喻、希望讴歌现代文明的思想。总体来看,博尔赫斯的诗作形式简朴,内容却深奥复杂,将逻辑的迷宫、直观的形象和神秘的寓言融为一体,而这些也恰恰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的特点。
是的,除了诗歌,博尔赫斯也创作散文和短篇小说。虽然1935年他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但其中大多是戏仿之作。学界通常认为他在1938年写出的《特隆、乌克巴尔、第三星球》标志着他在小说创作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也与他的诗歌风格一脉相承。
关于《特隆、乌克巴尔、第三星球》这个故事的创作灵感来源,还是一个有些沉重的故事。1938年圣诞节前夕,博尔赫斯在低头上楼梯时脑袋撞到了刚刚油漆过的铰链窗,当时那扇窗户开着,博尔赫斯的头部顿时血流不止,后来伤口感染,博尔赫斯不得不接受治疗。在大约一周的时间里,他一直高烧不退、无法入睡,而且幻觉缠身。千奇百怪的幻觉给了博尔赫斯创作《特隆》一文的灵感。后来,博尔赫斯还把那段经历加以变形,写进了题为《南方》的小说里。
因此,幻想是我们理解博尔赫斯的第一个关键词。博尔赫斯发现,幻想主义要比现实主义具有更充分、更广大的想象余地。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和现象是人们通过理智无法理解的。从创作层面来看,幻想文学自然更加丰富。所谓“特隆、乌克巴尔、第三星球”,实际上就是个似有似无、仅在幻想中存在的理想主义世界。最能体现幻想的可能就是梦境了,因此梦幻描写也是博尔赫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因素。例如,《两个人做梦的故事》写的是一个生活放荡的开罗人,把家产挥霍后不愿自食其力,便在花园的树下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对他说,他的财富在波斯,在伊斯法罕。于是他去波斯寻宝,不料被巡逻队长当盗匪抓住囚禁。审问时他交代了来伊斯法罕的目的。队长却哈哈大笑,骂他是大傻瓜,并说他也梦见开罗的一个人家的花园里的喷泉下埋着一堆钱。开罗人被赶了出来。回到家后,他果然在花园里挖出了一大笔财宝。这个故事源自一则阿拉伯传说,也体现了博尔赫斯受《一千零一夜》等阿拉伯文学作品的影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包括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在内的诸多拉美重要作家都深受《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圆形废墟》讲的是一个梦中梦的故事,与缸中之脑的悖论很相似。所谓缸中之脑,就是假设有人将一个人脑置于缸中,从外界刺激它,使它开始活动,产生想象,如果这是可行的话,我们每个人该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想象出来的人呢?我们连自身的存在都证实不了。这些悖论和哲思正是博尔赫斯感兴趣,并在作品中加以思考体现的东西。
谈到哲学,博尔赫斯深受欧洲各派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对他的影响最大,同时他还博览东西方各类经典著作,了解东西方哲学思想,作品中也往往充满哲学性的思考,所以哲学性是我们理解博尔赫斯的又一个关键词。这种哲学思考是通过奇特的时空观、人的二重性等因素体现出来的。我们在这里提到一个又一个关键词,但是大家不要割裂地看待它们,它们是彼此联系的统一体,例如上面提到的《圆形废墟》,它对于人的存在的真实性的思考,不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吗?再来看看奇特的时空观。在博尔赫斯笔下,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很多时候都会摆脱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呈现规律。在《秘密的奇迹》这个故事中,被德国人捕获的犹太作家哈罗米尔即将被处以极刑,但是他的剧本还没写完,他暗中乞求上帝给他一年时间完成剧本。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就在行刑的时刻,时空静止了,他真的获得了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剧本。一年后,剧本写完的那一刻,子弹射杀了他。小说最后告诉我们,实际上时间只过了两分钟,那一切都是在哈罗米尔主观想象中完成的。这个故事常常让我们想到美国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的短篇小说《枭河桥记事》,故事讲述叫法尔科的男人将要被吊死在亚拉巴马州北部一座二十英尺高的铁路桥上,可是这位被处绞刑的男子似乎幸运地逃脱了,在经历了艰苦逃亡之后,他甚至逃回家中,见到了甜美可爱的妻子。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法尔科早已死去,他那折断了脖子的身体在枭河桥上缓缓晃荡。无论是《秘密的奇迹》还是《枭河桥记事》都在告诉我们,小说家笔下,故事中的时间必然是非客观的时间,它可能是心理时间,可能是线性时间,可能是循环时间,也可能是逆向发展的时间。
跟《百年孤独》有些相似,博尔赫斯有时也会写些关于轮回时空观的故事,这也与佛教的轮回观有关(博尔赫斯甚至写过一本有趣的小书,就叫《什么是佛教?》),如《神学家》《〈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等故事都涉及这一主题。在博尔赫斯笔下,时空有时还可以无限延展,他笔下的“阿莱夫”如今已经成了“无限”的象征。谈到奇特的时空观,《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必须提一提的,这个故事带有侦探小说的元素,主人公还是个中国人。所谓小径分岔的花园,既是一个无穷尽的迷宫花园,也是对多维时空的一种隐喻。在博尔赫斯看来,我们在每个时空节点上都可以做出选择,我们的不同选择会把我们带到下一个分岔点上。例如,大家现在在读这本书,您可以继续读下去,也可以选择不读了,出门玩玩,如果继续读下去,也可以选择站着读、躺着读、吃着东西读、跳着舞读、边吐槽边读……凡此种种。与此同时,其他人也在分岔的时空点上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您选择不读了,想出门玩玩,同时您的邻居也选择出门干点事情,你们分岔的小径就可能相交,你们打开各自的房门,就可能会看到彼此。同样,我们和其他大多数人可能永远不会碰面,我们分岔的小径永远联系不到一起。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因为战争、姓名等元素阴差阳错地使各自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那个时空里,有人杀死了别人,而他则会被另一个人逮捕。也许在另一个时空里,他们会成为好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博尔赫斯曾多次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中国元素。然而近年来,国内学界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往往从博尔赫斯“西方作家”的身份及其从未到过中国的背景出发,基于其作品的复杂性和深邃性,认定他笔下的中国形象只是西方人想象中“他者”的形象,只是玄虚难懂的元素的堆砌。实际上,博尔赫斯虽然本人从未来过中国,但却在创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等名篇之前就亲自翻译过法国作家亨利·米肖的《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亨利·米肖曾游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他将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上书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博尔赫斯笔下与中国相关的迷宫、灯笼等象征物的意象大多在《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中有对应,而非仅来自毫无依据的想象。我在今年将这些观察和研究写成了题为《告别民族主义批评:博尔赫斯的中国书写及其世界主义文学思想研究》一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至于人的二重性问题,大家读读《博尔赫斯与我》这篇散文就明白了。在这篇文字中,博尔赫斯直面“两个自我”,一个是普普通通的老人博尔赫斯,另一个是文坛巨匠博尔赫斯,他想保存真我,可是他所喜欢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将要脱离私密的状态,成为属于公众人物的博尔赫斯,被所有人知晓。他在文章最后感叹道:“我不知道写下这篇文字的是我们两个中的哪一个。”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在私密的状态中,我们是一副样子,踏出家门后我们也许又成了另一副样子,似乎人一进入社会、一接触他者就会不可避免地异化。于是我们也会时常自问:做出那件事、说出那句话的人是我吗?也许每个人体内都有彼此矛盾的多重性格。如果大家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也许可以顺手读一读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长篇小说《双生》。
再谈一个关键词:象征。博尔赫斯的书中有许多频繁出现的象征物,例如刚才提到的迷宫,再如图书馆、书籍、花园、老虎等。乍看上去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但其实每个象征物都与博尔赫斯的个人经历相关,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他的传记读一读。这里举镜子为例,在《特隆、乌克巴尔、第三星球》的故事中,博尔赫斯借卡萨雷斯和所谓的“乌克巴尔的创始人”之口表示:“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都会使人的数目倍增。”这是我们理解镜子在博尔赫斯作品中象征恐惧、恐怖、不安的关键话语。博尔赫斯刚成年时,父亲曾带他去妓院,想让他成为“真正的男人”,但是那次失败的经历给博尔赫斯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而且他大半辈子在爱情与婚姻方面都不能说成功,他对人类的性行为和生育行为都持非正面的态度。因此,很可能镜子和男女交媾的关联使得那个物体从此具有了上述象征特点。
我认为有必要再指出一点:很多人说博尔赫斯是个非典型拉美作家,因为他笔下的故事没有任何拉美色彩,这种评论是有些片面的。博尔赫斯小时候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的贫民区巴勒莫区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过下层人的生活样貌,而且他十分了解阿根廷传统文学,因此高乔人、决斗、暴力、死亡这些经常被阿根廷作家乃至拉美作家书写的主题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玫瑰色街角的汉子》《结局》《南方》等都展现了阿根廷底层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不过,博尔赫斯也的确是个非典型的拉美作家。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拉丁美洲文学与那片大陆不断遭受苦难的历史进程联系紧密,到了20世纪,尤其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拉美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也许正因如此,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67年与巴尔加斯·略萨对谈时才会提到,在开发语言的潜能方面,他很钦佩博尔赫斯,但同时他又厌恶博尔赫斯,因为他认为后者作品中的非现实不属于拉丁美洲,是虚假的。的确,作家似乎天生负有书写本民族的责任,但这是不是评价作家的唯一标准呢?博尔赫斯作品中的哲思,时间、空间、人的二重性……这种种主题都是人类永恒面对的东西,自然也包括拉美人民,当然又超脱于拉美人民。所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