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編輯推薦: |
岩波新书——致力于出版培养现代人教养的图书在陆地、海洋的十字路口,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与失落权威西班牙史学者立石博高,以简明易懂的10讲,呈现其对西班牙社会历史的全方位思考32开精装,装帧精美,便于携带,适于阅读
|
內容簡介: |
在欧洲与非洲、地中海与大西洋这四个世界的相遇之地
在基督教势力与伊斯兰势力对峙共存的中世
在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近世
西班牙踩出独特足迹
本书以艺术、文化、宗教和多元地域性的综合国家的形成为着眼点,是一部充满个性描写的西班牙通史。
此书为万川“岩波新书”国别史第五本,这一系列还包括《德国史10讲》《英国史10讲》《法国史10讲》《意大利史10讲》。
|
關於作者: |
立石博高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现任东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近代史。著有《历史上的加泰罗尼亚》《费利佩二世》《概说 近代西班牙文化史》等。
译者简介:
何睦
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协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译有《英国史10讲》《英国近代史讲义》等;著有《象牙塔与摩登都市:近代天津的大学成长与城市发展》《近现代日本文化史》(合著)等。
|
目錄:
|
第 1 讲 “西班牙”历史的起点
黎明期—4 世纪
1 伊比利亚半岛在地缘政治学上的位置 3
2 史前时代的伊比利亚半岛 7
3 古代地中海世界与伊比利亚半岛 11
4 罗马帝国与“伊斯帕尼亚”的形成 17
第 2 讲 从西哥特王国到安达卢斯
5 世纪—15 世纪
1 西哥特王国 29
2 伊斯兰势力的进入与安达卢斯的形成 35
3 伊斯兰诸王朝的繁荣 41
4 奈斯尔王朝格拉纳达王国 49
第 3 讲 多样化的中世纪西班牙世界
8 世纪—15 世纪后期
1 收复失地运动的开启与基督教诸国的形成 57
2 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扩张 66
3 阿拉贡联合王国进入地中海 74
4 “三教共存” 80
第 4 讲 从天主教双王的统治到西班牙君主国
15 世纪—16 世纪
1 天主教双王的同君联合 90
2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诞生和发展 100
3 费利佩二世与“天主教君主国” 105
4 大航海时代与“日不落帝国” 113
第 5 讲 西班牙君主国的衰退
17 世纪
1 “西班牙君主国”与帝都马德里 122
2 17 世纪 40 年代的危机 129
3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动摇与终结 134
4 “黄金世纪”的文化 138
第 6 讲 从天主教启蒙到旧制度危机
18 世纪—19 世纪初
1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新国家组织法》 148
2 天主教启蒙与波旁改革 157
3 法国大革命与西班牙旧制度的危机 168
第 7 讲 革命与反革命的时代
19 世纪上半叶—19 世纪 70 年代
1 拿破仑的侵略与西班牙独立战争 178
2 从加的斯宪法到 1837 年宪法 184
3 寡头式的自由主义国家体制 193
4 第一共和国的诞生与崩溃 203
第 8 讲 从君主制复辟到西班牙内战
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
1 君主制复辟的政体建立与动摇 212
2 普里莫·德·里维拉的独裁统治 223
3 第二共和国 228
4 西班牙内战 236
第 9 讲 佛朗哥的独裁体制
1939—1975 年
1 佛朗哥体制的建立 248
2 重返国际社会与成为反共堡垒 253
3 从“经济奇迹”到佛朗哥体制的终结 260
第 10 讲 民主化进程与自治区国家体制
20 世纪 70 年代—现在
1 民主化与 1978 年宪法 274
2 自治区国家体制的建立 281
3 工人社会党和人民党的政权交替 288
4 Quo Vadis(走向何方) 296
后 记 305
|
內容試閱:
|
伊比利亚半岛在地缘政治学上的位置
大陆与大洋的十字路口
法国的西班牙史学家皮埃尔·维拉尔曾对总面积五分之四为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理特征进行过简洁的描述:“(这个半岛)位于非洲和欧洲、大西洋和地中海间的十字路口,是一个相遇之地。虽然,这个十字路口的地形起伏不平,几乎可以说是一道屏障。然而,这里还是成了相遇之地。”
这个面积约为日本的 1.6 倍,大约 59 万平方公里,被喻为“公牛皮”的半岛虽然东北部与法国接壤,但宽约430 公里的比利牛斯山脉群峰却使人难以横穿南北。不过,半岛西南部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峡,最窄的部分只有 14 公里。由于半岛同时向地中海和大西洋开敞着广阔的海岸线,有利于其与地中海世界和大西洋以外的世界联系。
伊比利亚半岛海岸线总长约为 4100 公里,由于山谷常年受到海水侵蚀,大部分海岸曲折复杂,沿岸平原较少,因此整个半岛呈凝结的块状,且平均海拔较高的内陆地区(梅塞塔高原)也被许多山脉分隔,加上缺乏可通航的河流,在近代交通网出现之前,这个块状半岛被分割成了支离破碎的若干区域。这样的地理特点也给半岛内部带来自然环境的显著差异。大致可分为大西洋一侧的湿润环境、地中海一侧的干燥环境和内陆的大陆性环境。
借用维拉尔的话说,在伊比利亚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之下,“从远古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类种族和文明进入半岛,他们彼此对立,至今仍留有痕迹”。换句话说,在伊比利亚半岛,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样的语言和文化直至现代依然生生不息。
因此,相对于位于半岛西部的葡萄牙在中世纪鼎盛时期便构筑起紧凑的“国民共同体(民族)”,从近代到现在,统摄半岛其余广大地区诸王国、领国的西班牙,在历史的进程中,围绕“单一民族”“多元民族”“诸民族联合组成的民族”,还是“非民族国家(政治国家)”之类的民族问题的对抗从未停止。直到 21 世纪的今天,西班牙在为整合地方多样性问题所苦的同时,也蕴藏着以多样性为契机开拓新的民族形象的可能性。
作为过渡地带的伊比利亚半岛
如今,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西班牙毫无疑问是欧洲的一员。但是在 16 世纪,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被半岛中央的阿尔卡拉大学聘请时,他以不想去有很多闪米特因素(指中世纪西班牙社会在语言文化方面受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的边远地区为由加以拒绝,这也是当时一件很有名的逸事。即便到了近代,“非洲始于比利牛斯”这句话还在反复出现,可见 19 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者是以一种东方主义的视角看待西班牙南部地区的。另一方面,西班牙帝国虽然曾在近世初期称霸欧洲,但在近代化进程迟缓的情况下,“欧洲化”一直是西班牙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关注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作为欧洲和非洲分界线而展开的历史。被视为典型基督教世界的西欧,很早就完成了对犹太教徒的驱逐,而且与处于过渡地带的西班牙不同,西欧也没有必要与伊斯兰教徒直接对峙。相对来看,西班牙却历经艰辛才终于在 15 世纪末完成收复失地运动(也称再征服运动、收复国土运动),排除伊斯兰势力,驱逐犹太教徒(拒绝改宗基督教的犹太人),实现了宗教统一。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之间既对立又共存的历史长达700年。
早在半个世纪前,A. 卡斯特罗就曾提出,从中世纪三种宗教的共存以及其后非基督教徒被排除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纠葛中,可以看出西班牙本质上的特殊性。对此,C. 桑切斯·阿尔博诺斯反驳说,早在古代的罗马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班牙人的概念,在那之后的社会发展与西欧也是同轨的。在此,我们姑且不论所谓“本质”为何,但在考察西班牙的历史进程时,由其位于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过渡地带的这种地缘政治位置所引发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担负了拉开“大航海时代”帷幕的历史角色,也说明这个半岛在打开大西洋航路,即开拓非洲和美洲航线的可能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理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