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知乎高分专栏,带你沉浸式走进“大统一”帝国清王朝波澜壮阔的开拓史。
1)历史作者郭建龙鼎力推荐,知乎盐选专栏9.4高分。热度30.3万 ,400余条精彩评论。
2)以中国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清中前期历史的细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义击暴、以德服远”精神。
3)角度清奇,怪奇精彩:重新审视清中前期历史的细节,用讲故事的轻松方式,把这段混乱的草原历史整理的明明白白,让大家看到有很强国际视野的大清,而不仅仅因晚清的无能否定开国的功勋。
4)作者多年写作功力,知乎站内好评如潮,原创内容超过 100 万字。驾驭复杂史料,考据精当、文字流畅,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图文并茂,让人们更能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了 1600-1763 年间建州女真从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崛起成为“大一统”帝国清王朝这一波澜壮阔的开拓史--从努尔哈赤的崛起到皇太极五征察哈尔,从顺治朝的抗俄斗争,再到贯穿康、雍、乾三朝的六次清准大战。
本书为普通大众所写,采用一手资料,站在全球宏观视角,将以往单一的中国古代史融入世界历史。写法如抽丝剥茧,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梳理得畅晓明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作者依托坚实的分析,打破常规认知,讲述皇太极如何纠正努尔哈赤的“三大弊政”,顺治帝对俄作战如何调兵遣将,康熙帝的军队改革,均令人信服;尤其善于考察历史细节,如书中设有八旗制度专题、清军火炮等武器详解、清准大战的对阵示意图等篇章,让读者在鸟瞰大历史图景下,获得身临其境的趣味。
|
關於作者: |
冯文鹏,山东烟台人,个供职于某银行。2020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创作,笔名“大鹏人文\主要写作方向为非虚构类历史内容,累计原创内容过百万字,著有《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前清风云录》《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等多个系列性内容。在知乎盐选上发表两个专栏、四个单篇,其中专栏《北境之争》(含 16篇文章)广受好评,综合评分9.4分。
|
目錄:
|
第一章 缘起建州——努尔哈赤的崛起
第一节 建州女真
第二节 起兵之前的努尔哈赤
第三节 起兵之后的努尔哈赤
第四节 盔甲的秘密
第五节 辽东军户的悲惨人生
第六节 立业五大战
第七节 强大的军队与拙劣的民治
第八节 三大弊政
第九节 明朝的反击
第二章 皇太极——大一统帝国的奠基者
第一节 清太宗文皇帝
第二节 努尔哈赤的三大坑
第三节 抚民篇
第四节 八旗制度第一讲
第五节 集权篇
第六节 拉人篇——大凌河之战
第七节 融合篇——重建八旗(八旗制度第二讲)
第八节 八旗汉军与红衣大炮
第九节 聊聊皇太极
第三章 瓦剌与鞑靼——相杀相爱二百年
|
內容試閱:
|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印象,西方是在清朝中晚期才开始全球扩张的。
这是不太准确的。事实上,自 16 世纪初(明朝中期)开始,欧洲就如同一只章鱼般伸出数道触手,试图抱住整个地球。
宏观上看,欧洲的扩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分为陆、海两个方向。
第一阶段为 1500 年至 1600 年,这一阶段陆地扩张的主力是沙皇俄国(1547年之前称“莫斯科公国”)。
今天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领土,大致以基辅所在的纬度(北纬 50°)为界,以北为森林地区,以南为草原地区。1500 年的俄国,其领土仅限于森林地区,面积约为 200 万平方公里。
沙俄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是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自 1502 年(明弘治十五年)至 1556 年(明嘉靖三十五年),沙俄陆续攻灭蒙古人在该地区建立的大帐汗国、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占据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之前,这里曾是金帐汗国(上述三个汗国即为金帐汗国分裂后形成的)统治的核心区域,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兼并此地,使得沙俄成为一个“农耕 - 游牧二元帝国”。
农耕意味着人口、城镇固定,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利于发展手工业,其中也包括火器、武备制造业;游牧意味着充足的马匹供应,是建立强大骑兵军团的基础。兼顾这两者,是 16 世纪至 17 世纪亚洲地区陆地强国的标准配置,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位于南亚地区)以及后来的清帝国,都是如此。
之后,俄国人将目光转向了辽阔的北亚。
1581 年(明万历九年),俄国罪犯叶尔马克率领 840 人越过乌拉尔山,击败了游牧于鄂毕河流域的古楚汗部(原金帐汗国一部),攻占其首都锡比尔。在当时俄国人的认知里,古楚汗统治着全部或是大部分北亚地区。所以,他们直接用锡比尔来命名乌拉尔山以东的全部地区,锡比尔的另一种音译即为“西伯利亚”。而事实上,古楚汗只不过是北亚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部落之一。
西伯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俄国人的扩张,其内部无天堑(高山、大漠)隔断,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三条大河的流经区域,从西向东分别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国人以大河流向为指引,辅助以马匹作为不同流域之间的交通工具,征服沿河居住的原住民部落,只用了不到 50 年,就在三条大河的险要位置建立了 16 个大型军事要塞。1637 年(明崇祯十年),俄国人到达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海。
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前,俄国人就已经占据了大半个西伯利亚。
为了长久地统治此地,沙皇鼓励欧洲地区失去土地的农民、罪犯,去西伯利亚的军事要塞附近屯垦。1622 年(明天启二年),俄控西伯利亚的原住民数量为 17. 3 万,俄国人(包括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的数量为 2. 3 万。到 1662 年(清康熙元年),原住民增长为 28. 8 万,而俄国人已经达到了 10. 5 万。
广袤的西伯利亚给沙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进入西伯利亚后的仅仅五年(至 1586 年),俄国人就通过自行猎取、强迫当地部族上缴等方式,获得黑貂皮 20 万张、黑狐皮 1 万张和松鼠皮 50 万张。17 世纪,西伯利亚的毛皮收入占俄国政府历年财政收入的 7% 至 30% 不等。
再说说第一阶段的海上扩张,主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1509 年(明正德四年),西班牙人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率军征服古巴岛;之后两年,葡萄牙军队相继占领印度果阿和马六甲,并将前者作为其东方殖民地的首府;1521 年(明正德十六年),科尔特斯率军征服墨西哥。
1532 年(明嘉靖十一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率领 180 人进攻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的“印加帝国”,第一战就俘虏了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之后西班牙人持续拓展,到 16 世纪中叶(明嘉靖年间),西班牙已经控制了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拉丁美洲,葡萄牙人也宣布巴西为其殖民地。
与沙俄一样,海上殖民者也从被征服地区获得了大量财富。
1503 年(明弘治十六年)至 1660 年(清顺治十七年),仅贵金属一项,西班牙就从美洲获得 18600 吨注册白银和 200 吨注册黄金。取白银与黄金 10 ∶ 1 的比值,这些金、银以明朝的计量单位“两”换算即为 5. 52 亿两白银,平均每年约 350 万两,相当于同期明朝财政一年货币税总收入的一半,而这只不过是西班牙殖民帝国众多的收入来源之一。
充足的财政收入,是建立强大军队的基础保障。1588 年(明万历十六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共有大型军舰 134 艘,装备各型火炮 2431 门,其中约 1/ 3 是 12 磅以上的重型加农炮,即后来袁崇焕在宁远所用的“红夷大炮”。而在当时,明军尚未装备类似火炮。
在欧洲国家陆、海两路大扩张时,明帝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自明朝中期开始,明帝国染上了六大顽疾:北方边患、藩王耗费、军户逃亡、皇帝怠政、宦官擅权和文官党争。以上六项中的四项,当年明月老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曾详细介绍过,藩王耗费和军户逃亡,我会在本书中详解,这里单讲讲明朝中后期的疆域缩水。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攻入青海,占领青海北部地区。万历六年(1578 年),俺答汗册封藏区宗教领袖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以此为标志,青藏高原事实上已经奉蒙古人为宗主,明朝所设的“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名存实亡。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帝,明朝又失去了对辽东都司以外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此后,明朝的实控地域仅限于传统的两京十三省,总面积约 350 万平方公里,远小于同时期的沙皇俄国、西班牙殖民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相当。甚至于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居世界首位的人口数量,也在这一时期被莫卧儿帝国超越。
综上,自万历年间开始,明帝国的实控地域、军事装备、内政治理、财政收入等方面,均已落后于同时期其他世界强国。
1626 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军队登陆台湾基隆;1644 年(清顺治元年),俄国探险家波雅尔科夫率军进入黑龙江流域。在全球扩张第一阶段中获益最多的两大帝国,分南、北两个方向出现在东亚边缘。顺治元年即为清朝开端,此时面临十分危险的局势,清帝国就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
清朝前半叶,清朝统治者一方面驱逐外国侵略者,保卫中国领土;另一方面在周边各藩属部族的斗争中主持公道,合理运用战争与招抚的手段,坚持“以义击暴、以德服远”的原则,最终将整个东亚大陆范围内的藩属部族纳入清朝的直接管辖之下。
1600 年(明万历二十八年)至 1763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是世界范围内大扩张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海上扩张的主力是英国、法国和荷兰,陆上扩张的主力仍是沙俄。而这一阶段新增直接管辖领土最多的国家,却并非上述四者,而是清帝国。这段波澜壮阔却又不像西方那般血腥残忍的开拓史,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
盔甲的秘密
要说呢,努尔哈赤就算再有钱,也不能直接用钱把仗打赢。要想兼并其他部落,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打。所以,他需要有一支强悍的军队,不然的话,他只不过是一个富家翁而已。身处东北,女真军队有一个先天优势,即恶劣的环境。
《金史·世纪》记载:“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
翻译一下:按照传统习俗,女真人并没有房屋。他们在地面凹陷处,也就是“坑”内安家。在坑上架设木头组成房梁,房梁上再覆盖泥土。夏天外出,逐水草狩猎,冬天就窝在这里面过冬。
不管零下多少度,他们只能住在这种“房屋”内。直到解放战争时,解放军进入东北深山剿匪,发现仍有少数部落生活在树洞、山洞之中。妇女孕、产也是在这种环境中,生病了只能硬扛着。更残酷的是,各部之间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统一的领导,经常互相抢、互相打,导致女真人从小不是跟野兽打就是跟同族打。这种环境下还能活到成年的男子,大概率是很壮、很猛的,这就叫“自然选择”。所以,女真兵源的身体素质较高。
然而,打仗这种事情,并不是你身体壮、力气大就能打赢的,盔甲、武器、训练、阵型,比体质重要得多。下面,我就说说打仗的基本要求——盔甲。
说起盔甲,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古装电视剧中的士兵,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铠甲只能包裹躯干,四肢部分都穿着布衣。这种现象的出现,纯粹是剧组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简易道具造成的。事实上,明清时期真正的精锐部队,连士兵都是武装到牙齿的。
上图中的盔甲,并不是某个清军将领的,而是全体八旗士兵的标准装束。大家可以看到,全身皆被甲衣覆盖,肩部、腋下、裆部进行了加强防护,有两层甲。八旗常备兵就用“披甲之人”来形容,不披甲,你都没资格当兵,由此可见清军对盔甲的重视程度。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的盔甲情况。“万历十三年四月,太祖率马步兵五百征折陈部,时大水,令众兵回,止带绵甲五十人、铁甲三十人进掠。”
翻译一下:努尔哈赤起兵后第三年,带着五百人征讨折陈部,半道河水上涨,大部队无法通过,努尔哈赤就只带了五十名绵甲兵和三十名铁甲兵去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起兵后仅两年,努尔哈赤就从十三副盔甲发展成至少有八十名披甲士兵。那么,这些甲是什么样子的呢?
先来看绵甲。绵甲,即为“棉甲”,这种甲胄的制作方法如下:将数斤棉花放进模具内(通常用布袋),先泡水,然后反复踩踏、压实、晒干,形成一层“棉片”;将串联好的铁片夹于两层或数层棉片之间,用棉布作为“棉夹铁”的表层;最后用铜钉穿入,固定各层位置。所以,棉甲的典型特征就是表面密密麻麻的铜钉。
这种甲对各种轻火器的弹丸有着不错的防护效果,而且还可以保暖,所以多用于北方军队。我们在上文看到的那副盔甲,就是棉甲。
再说铁甲。铁甲,即大家印象中的那种铠甲,用皮条、绳索将方形的铁片串联而成,内衬棉衣、毛皮。铁片外表不上漆,但打磨抛光,如同水银一般,故朝鲜人称之为“水银甲”,徐光启则称之为“明光重铠”。根据徐光启的描述,轻型鸟铳都不能穿透此种盔甲,可见其防护效果更好。
亲历过明清战争的朝鲜人郑忠信曾记载过,八旗中的精锐部队“别抄军”,即穿水银甲,有别于其他士兵的盔甲,在军队中很显眼。他们行军时在最前列,列阵时则护卫中央,专门用于最后决战。
在明朝古画《出警入跸图》中,我们也能见到这两种盔甲(见文前彩图1 《出警入跸图》局部)。该图画于万历年间,描述的是明神宗谒陵的全过程。因画中有很多士兵负责保护御驾,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明军的盔甲情况。
该图右上方士兵所穿的盔甲即为水银甲,注意其表面银色的铁片;桥上士兵所穿的蓝色盔甲即为棉甲,注意其表面密密麻麻的铜钉。看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明军的制式铠甲,却成了努尔哈赤军队的标准装备呢?
当然,在万历十三年(1585 年)这个节点,努尔哈赤是明朝委任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理论上隶属于明军,可以理解为不在编的合同工。但是,明朝官方并没有向这些编外人员提供盔甲的成例。
那么,这些盔甲是努尔哈赤命人仿制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先听我讲一则努尔哈赤传记中记载的事情。万历十二年(1584 年),努尔哈赤在家睡觉,有个刺客趁夜潜入他家行刺。努尔哈赤发现后,先把几个孩子藏好,再让老婆假装上厕所,以便吸引刺客的注意力,他自己则趁机用刀背将刺客打倒。这就是当时的努尔哈赤,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身边连个卫兵都没有,得靠老婆帮忙才能制服刺客,与现在的农村家庭无异。
而上文所说努尔哈赤征伐折陈部时,全族也不过凑了五百名壮丁。往多了说,此时他管理的人口能有一千户就不错了。你认为这个大一点儿的村子,有能力冶铁、打磨铁片、制作铜钉、编织成甲吗?
好像不太可能。
所以,在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其军队盔甲来源只可能有一个——大明辽东军。
在明代,私藏盔甲就是死罪,更不用说走私盔甲了。所以这种内容,史书上肯定不会记载。但是,由上文我所介绍的佟氏家族、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关系来看,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我之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努尔哈赤起兵时的“祖传十三副盔甲”,并不是他自己家祖传的,而是来自他的岳父佟家。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依据,毕竟佟氏一门中,多人曾在辽东军为高官,家里收藏十几件盔甲也是正常的。
而且,佟氏家族确实在大力支持女婿的事业。在努尔哈赤对明朝用兵前,佟养性就一直在给他“潜输款”,也就是偷偷地给他送钱。一个地方上的地主,竟然可以支援一个割据政权,你说这户人家得富裕到什么程度?而佟氏兄弟与抚顺驻军多有往来,有的史料说佟养真就是辽东军的基层军官,既然能送钱,送点儿盔甲、武器也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发达后,史书上一些“光明正大”的记载,也能看出其与辽东军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下面,我通过两件事来说明一下。
第一件,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建州都督努尔哈赤,与辽阳副将(史料中无名字)、抚顺备御(抚顺最高军政长官)李永芳,签署了划定建州与辽东都司边界的文书,双方杀白马祭天,立碑为誓:“各守皇帝边境,敢有窃逾者,无论满洲与汉人,见之即杀。若见面不杀,殃及于不杀之人。大明国若负此盟,广宁巡抚、总兵,辽阳道副将,开原道参将等官,必受其殃。若满洲国负此盟,满洲必受其殃。”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
一个自治州州长,与辽东军区的一个副司令、一个县级市军政长官,私自把大明国的辽东地盘给分了。你要注意,碑文上说的是“各守皇帝边境”。也就是说,此时努尔哈赤承认万历是他的皇帝,他是大明的臣子。既然辽东、建州都是大明的地盘,这划得是哪门子界呢?你说这种行为如果被万历老兄知道了,后果会怎样?
你们分老子的地盘,连个招呼也不打吗?
而后来,这件事也真的被曝了出来。还是在熊廷弼巡按辽东期间,发现了这些分界石碑,他向万历告状言道:“(努尔哈赤)曰必为我立碑,(李成梁)则许之;(努要求)立碑必依我夷文,(李)则许之;(努要求)刻夷文必副将盟誓,(李)则又许之”;“碑文有所谓‘你中国’、‘我外国’、‘两家’、‘一家’者,种种悖谩。”
由上可见,辽东军上下对努尔哈赤的迁就程度。
所以,这件事说明:一是努尔哈赤与辽东军的关系不错,两家可以私下商量着划界;二是双方彼此足够信任,因为这种划界是私下进行的,不能被皇帝知道。
第二件,“明使告太祖,诫毋侵叶赫。太祖以书与明,言叶赫渝盟悔婚,复匿布占泰,不得已而用兵,躬诣抚顺所,永芳迎三里外,导入教场,太祖出书畀永芳,乃引师还”。
翻译一下:明朝警告努尔哈赤,不得侵犯叶赫。努尔哈赤以书面形式向明朝陈述了对叶赫用兵的缘由,并亲自将书信送去抚顺。李永芳出城三里迎接,将努尔哈赤请入城内教场。努尔哈赤将书信交与李永芳,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既然明朝是在警告努尔哈赤,说明双方的关系已经恶化。如果努尔哈赤不听,那就得打了。作为抚顺的最高军政长官,李永芳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可是,努尔哈赤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明朝地盘,地方军政长官竟然还得高规格接待。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俩之前就很熟,很可能是一伙儿的。想想也明白,努尔哈赤娶的佟妹子就是抚顺人,佟氏一门的历史我上文也介绍了。如此大的地方势力,相当于县太爷的李永芳自然要巴结一下。那么,佟家的女婿努尔哈赤,跟他的关系自然也是不错的。
当然,当时的抚顺驻军也就千余人,这点儿规模的支援,只能是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努尔哈赤盔甲来源的真正大头,来自另一条途径,即逃亡的辽东军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