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全景,扬弃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模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境界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现代化的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全景、目标任务、本质特征和推进原则方式五方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发,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通俗易懂,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理解,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普及性参考读物。
|
關於作者: |
张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参加国社科一般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国道路研究”(19BKS131),结项获得优秀等级;参加国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发表有几十篇文章,如《人的存在的四个维度》(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探析》(发表在《理论视野》)、《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发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发表在《求知》)、《规范党员言行 增强党性修养》(发表于《刊授党校》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文转载)等。
|
目錄:
|
绪 论
第一章 现代化的先验性与经验性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扬弃
第二节 “普世”现代化模式的先验性悖论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全景
第一节 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阶段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节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三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节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四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四节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第五节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第一节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內容試閱:
|
绪 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基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重大战略。 该战略兼具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双重视角,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现代化等于 “西方化”的意识形态迷雾,以其原创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了中 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 古语有云: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反思和超越。 历史周期率是指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所经历的初建、中兴、衰败及覆灭的周期性历史现象。 历史周期率的问 题是在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同志“窑洞对”时提出来的。 黄炎培问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 毛泽东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并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 毛泽东同志基于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给出了第一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给出了第二个答案。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历史周期率的发生有其经济原因,其经济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滞长、社会产品分配失衡,进而引发社会生产资料分配失衡即土地兼并,最终导致社会生产系统和政治体系崩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又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重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防止两极分化,避免因社会产品分配失衡而陷入历史周期率。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全景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在以机器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没能迎头赶上,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虽然保有巨大的经济总量,但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无法抵御外侮,被动卷入世界殖民体系,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轮番出台,虽然激发了旧中国回光返照式的求生本能,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引领彻底的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新的现代化政党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落地生根,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指导广大工人发起工人运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因救亡图存的共同夙愿而觉醒,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从现代化的视角看,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探索时期;第二阶段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中国式现代化阶段。 第一节 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乏善可陈,在抵御外侮方面一败涂地,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土疆域被列强蚕食,社会财富急剧流失,经济主权不断丧失,导致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士大夫阶层最先意识到,要化解危机,就必须向西方诸强国学习。此后,各种救国方案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最先主导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是洋务派,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器物文明”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兵工洋务时期”(1840—1894年)。其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争夺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领导权,最终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称之为“政经西化时期”(1895—1911年)。第三阶段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封建残余势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无产阶级代表争夺中华民族现代化领导权,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称之为“权威危机与重建时期”(1912—1949年)。 一、兵工洋务时期 鸦片战争后一系列的军事失败给清朝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清朝政府开展了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 研究洋务运动,绕不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有中国传统农民起义的性质,又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性质。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且持续长达十数年之久的农民运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改变了官僚体制内官员的组织构成,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探索有深刻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由中华民族的内忧和外患两方面原因引发,具有与以往的农民运动不同的显著特征。内忧方面,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土地”矛盾激化,民不聊生。自清军入关(1644年)至太平天国举事(1851年),已历时207年,中间经历“康乾盛世”。但乾隆后期,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满清统治集团骄奢淫逸,官场上卖官鬻爵、吏治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上民生凋敝、民族矛盾加剧。这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经济基础方面的矛盾,即“人口—土地”矛盾。满清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荒淫无度的奢侈生活,不断推行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另一方面,自康熙平三藩(1681年)、收复台湾(1683年)、驱逐沙俄(1689年)和征伐噶尔丹(1698年)后,清朝政府基本没有经历太大的战事,全国人口也迅速增长。据统计,1851年全国人口约为4.3亿。因此,满清统治集团不断实行的土地兼并,与全国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外患方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因鸦片战争失败,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其后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1844年),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844年)。这三个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基石,危害国家领土完整、侵害经济主权,使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