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灯火:鲁迅文学奖得主赵园散文创作精华自选集

書城自編碼: 398812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赵园
國際書號(ISBN): 9787556133345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能成事的团队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1.2
《挥别:属于我的学术时代(宝藏学者赵园30年学术生涯盘点)》
+

HK$ 307.1
《博雅英华 赵园明清研究三部曲(家人父子+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
+

HK$ 98.9
《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

HK$ 79.4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增订本)》
+

HK$ 72.0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HK$ 158.7
《张少康文集 第四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司空图及其诗论》
編輯推薦:
鲁迅文学奖得主赵园散文创作之精华,作者亲自选编41篇散文随笔代表作。以故土、琐忆、行旅、伤悼、暮年5辑,完整展示赵园先生文学创作的历程,看一个知识分子对于苍生社稷、世风人伦的最细微的体察与最朴素的关照。以散文面对世界,在学术的维度以外,以更直接、感性的方式,抵达生活的更深处。任一生命季节都可能有那一季节的绝美文字,你不妨对此做极致的追求。远方的灯火,也如远山,远水,远村,远树,因其远而成纯粹的诗。赵园散文自选集《灯火》、学术自选集《挥别》同步面世,在生活与学术中寻找平衡,在文学和历史中淡然自处。知名设计团队整体设计,精装小开本,进口荷兰板,烫金工艺,便于携带,宜于收藏轻松翻阅。体悟生活的宽广,感受生命的深度。
內容簡介:
作为由文学研究而入文化研究的学者,赵园先生创作过众多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状态。近来,赵园先生对过往作品做了盘点,亲自辑选其文学创作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以简练的文字书写了克制的情绪和透彻的观点,以故土、琐忆、行旅、伤悼、暮年5辑,完整展示其文学创作的历程。其中不乏赵园各个时期的散文名篇,如“乡土”系列、“夜话”系列、《旧日庭院》《灯火》《乡居小记》《遥远,遥远》等。
關於作者:
赵园,著名学者、散文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生于甘肃兰州,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主要著作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想象与叙述》等,另有散文随笔集《独语》《红之羽》《世事苍茫》《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等。
目錄
第一辑 故土
乡土(之一)
乡土(之二)
乡土(之四)
旧日庭院
母校
附:“溱与洧方涣涣兮”
第二辑 琐忆
灯火
雨中
忘却
附:父亲的回忆(节录)·家庭的灾难
关于季节的记忆
暮春
写在冬日
回想高考
“有美一人”——《读人》续记
另类
寄宿
示众
乡居小记
陋室
经验
闲散的日子
一隅
夜话(之一)
夜话(之二)
夜话(之三)
附:父亲的回忆(节录)·关于死的回忆和设想
夜话(之四)
记忆洪水
养鸟者语
第三辑 行旅
寻访激情
走过赣南
雨中过居庸关
访学之旅——东京·香港·台北
遥远,遥远——俄罗斯之行琐记
第四辑 伤悼
王瑶先生杂忆
中岛先生
“今之人谁肯迂者! ”——写在樊骏先生去世之后
送别富仁
第五辑 暮年
邻翁
梦入天国
关于“老年” 的笔记(之一)
关于“老年” 的笔记(之二)
关于“老年” 的笔记(之三)
內容試閱
后记
我的散文写作起始较早,中学期间已有用笔“独语”的习惯;发表则迟于学术性写作。关于发表散文的缘起,我已在其他处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最初几年,是我散文写作仅有的旺季,与从事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前期,时间大致重合——或两种写作互为激发也未可知。那期间,散文写作成为了学术性写作的调剂。此后虽继续写散文随笔,状态已难以保持,自己也觉文字日见干涩,像是沥干了水分。
无论能否保有水准,这一种写作无疑有助于学术性写作的展开。学术作品确也时有溢出,令人可感散文笔意,以至有年轻学人称之为“散文式”的论文。其实所谓论文也者,本没有定式。论文的制式化,不正是当下学术的一种病象?为人艳称的民国学术何尝如此。
至于散文、随笔,界限已然模糊。尽管散文被作为文学文类之一,由文体上却难以划定疆界。跨越“文类”的界限亦一种跨界,未见得不是好事。先有文,而后有类,从来如此。
最初所写学术文字,如关于郁达夫的“散记”,介于学术与文学之间,王瑶先生想必是欣赏的,却提醒我要有两副笔墨。最近听到平原讲“述学文体”,谈及“两副笔墨”,或与我们都师从王先生有关。笔墨甚至可以不止两副。但求充分达意,不必自我设限,拘守某种规矩绳墨。较之形式更要紧的,是有无生气灌注、生命的融入。倘有,无论学术还是散文随笔,都可能是好作品。
写作散文随笔与从事学术,不过是我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的不同方式。以散文面对,更直接、感性,学术却有可能虽曲折却抵达深层。写作散文未见得一定是年龄的。我以年龄解释自己相关能力的退化,解嘲而已。任一生命季节都可能有那一季节的绝美文字,你不妨对此做极致的追求。我自己则在告别学术后会将散文随笔的写作进行下去,因写作——无论学术还是散文随笔——已经是生活的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明知写不出佳作,借此遣日,也是值得的吧。
领读文化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要我编一本散文精选。我不以为所选能称精品,仍然选了一些在这里。希望不致使读者失望。
赵园
2020年岁末初稿

灯火
读路翎的作品,我由他那些写灯火的华美文字,读出的是这灵魂的孤独,这灵魂对人间的疏离与依恋——确是既疏离又依恋,因而那总是远方的灯火,一个流浪者的灯火。他依恋而又逃避着那灯火下的世界。灯火是人间,又像是一段旧事,温暖而又凄凉。时在望中的灯火,确证了他的流浪者的身份 :他只是在流浪而非弃绝尘世地隐遁。他命定了只能痛苦而又满足地辗转在泥途中。
远方的灯火,也如远山,远水,远村,远树,因其远而成纯粹的诗。只是在孤独的行旅中,你才无以抗拒远方灯火的蛊惑,因为唯它足以提示你所熟识的那一些,那琐琐碎碎的日常情景,与那情景相连的一份安适。这琐碎的安适,在平居中你已无所感觉。你在这时想到了家人。你忽而变得软弱,有陌生的温情袭上了你的心……
在夜行的列车上,吸引我在窗口久坐的,正是这远方的灯火,那闪烁在林木间的,那由农舍洞开的门内泄出的,那天地尽头孤独地点亮着的。凌晨的小城镇,似在浓睡中,高矗的灯柱下一派寂寥。
我想到了故乡城市的夜。我曾在“文革”武斗期间的一个深夜,回到家所在的城市。你大概想不到,武斗中的城市竟会给人奇特的安全感的吧。这灯火通明的城市令我觉得陌生。我独自走过空旷的街道,如走在一座被遗弃的空城,情景怪异而新鲜。夜的城市似乎总是美的,其破敝掩蔽于夜色,又为灯火所修饰。灯火因而也如月色,方便了作伪——为人生所需的小小骗局。
“文革”开始的那年,因了某种心理紊乱,我曾一度离开就读的大学,住在豫南姥姥家所在的三家村,其间还曾在距县城稍近的姨家小住。那三家村其实说不准是几家,除姥姥、舅舅与表哥的一家(已分了锅灶)外,还有未婚娶的杨姓两兄弟。夏末秋初,白天在生产队的地里干了活,晚上拖一领席子到屋后坡上独坐。月朗风清,只听得远村的犬吠,和周遭唧唧虫鸣,反而有一种令我不适的空寂之感。姨家所在的村子叫八里岗,离县城大约八里。中原也如大西北,因土质疏松、雨水冲刷,地面多断层,沟壑纵横。入夜,坐在姨家后园的土崖边,白日里看不清晰的县城,竟陷落在不太远处,闪灼飘忽, 洸洋成一片灯的湖。那时我并不确知北京发生了什么,却似由空气中感觉到了几千里外的骚动,使我再不能耐乡居的岑寂,不久后即灯蛾扑火般地,回到了那座正在疯狂中的大城。
之后,我曾有过一点漂泊的经历。疲惫不堪地走在熟悉或陌生的道路上,那些路边人家窗口的灯光,竟也会让我停下脚步。我想象着那灯下的家居情景,那灯光中的墙壁,那厨房里的家什,模糊地猜想着那是一个怎样的家。这份兴趣至今仍未失去,在道途中,在夜行的列车上,那灯火总要引我的想象到陌生人家去。其实我何尝不知道,那灯火下所有的,或许只是卑琐,彼此詈骂的夫妻,吆五喝六的酒鬼,昏天黑地的赌徒。但我仍忍不住要猜想,放一些我熟稔的零碎经验在里面。
在那个小村八里岗看到的那片灯的湖,是城市。我在乡居中证实了自己对城市的依赖。但此后更能引动所谓“闲愁”的,依然是乡村的灯火。浸泡于古旧诗文的意境,中国的读书人更乐意品味乡村式的孤独与凄寂。我所住过的北方乡村,农家常常舍不得那点儿灯油。下工回来,家家门里,只见烙饼的鏊子下明灭不定的火光。
你行旅中所见灯火的寂寥,多半缘这穷。乡民在他们的梦中,大概要梦到灯火辉煌的都会的吧。在穷乡僻壤的乡下人,那或许竟是他们一生中最回味不已的梦。
你我都有一些关于灯的故事,那通常是一些最平淡的故事 ;但正是灯证明了这故事在人境。窗外的灯远远近近地亮了。我在黑暗中坐着,听四周窸窣的声响,感到宁静与平安 ;而后打开台灯,翻开了正在阅读中的书。
1993年10月
忘却
刚试着在电脑的键盘上打字,就开始誊写父母所写的回忆。十年前,我这里还没有电视机,父母偶尔来小住,就说些琐碎的往事消度长夜。那时我说,写下来吧。当时与其说出于对旧事的兴趣,不如说看得老人太寂寞,想为他们找点事儿消磨时间。没想到父亲认真了。
此后,他断断续续写了十几篇。更没想到,母亲竟写了一篇《家庭简史》。假期回去,随便翻翻,读得并不那么仔细,为此多少有点抱歉,因为那些文字毕竟是两个老人写下的。今年夏天,为风气所裹挟,也来“换笔”,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印父母的作品,了却一桩心愿,也为了补过——这层意思,却没有向父母提起过。
我何尝不知“人过三十不学艺”的古训,虽然上了机,仍不免战战兢兢。倒是这手不应心,使我将父母的文字,在键盘上仔仔细细读了一过。父亲所记的有些事,是我亲历的,比如1957—1958年间家庭的变故,但在键盘上打下去,仍不能不动心,尤其所记我当日的表现,有一些我全不记得。那文字后面,不消说是一双父亲的眼睛。事情发生的那年我十二岁,小学还没有毕业。
“一个星期六夜里,我被园儿的哭声惊醒,拉开灯一看,她正在床上坐着哭泣。她说,我不上学了,我要到泌阳县姥姥家放羊,我不上学了,我要去放羊。我和培义一面劝她躺下睡觉,一面也为孩子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而暗中落泪。”“她经常星期日也留在学校。一次我去看她,学校大多数同学都已回家了,校园里显得冷冷清清。经我打听,说她到洗脸间洗头去了。我站在院内等了好一会,她从洗脸间出来,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在我跟前站了一会,两眼红红的,掉头又回寝室去了。”
这是我么?显然是的。“反右”过去了很久,我才懂得了父亲当年的紧张与忧虑。记得刚考入中学后的那段时间,父亲常常会在上晚自习时来到我们教室的门外。后来我请他不要这样频频来看我,同学们要笑话我了。他于是不再出现在教室门口。但我不久即发现,父亲仍经常在教室窗外注视着我——周末回家,他会在饭桌上描绘那个小学生干部俨乎其然的神气。
但更令我动心的却是母亲的《简史》。在键盘上敲击时,我才注意到,这篇以她本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的回忆,记述她1957年以后的遭遇的文字竟是那么少,却在一些我以为极琐屑无足涉笔处不厌其详。如若不是父亲的回忆对她当年的处境有细致的描述,她本人和这个家几十年间最重大的事件,在他们的史述中几乎要付诸阙如。那是二十多年的岁月,当然不可以如此草草地带过。近十几年混迹学界,知道了一点自我心理保护之类。母亲年近九旬依然天真,她不会想到所谓的“自我保护”的。她只是在回溯一生时,眼光自然而然地从不堪回首处掠过 ;也因为这始终天真的老人,保存了太多的温暖记忆,她更乐于回味那些她以为值得回味的。她当然有这权利。
“……同院的一个老年妇女问明情况,把我领进一座坐东向西的三间草屋内。我不记得有床和桌子,除了迎门有一片空隙外,从南到北,全是地铺,和每人一卷儿简单的被褥,真是名副其实的劳改犯的住处。”“她有一种乐观的天性,对前途总怀着希望。特别是为了挽救这个一向被人誉为‘美满’、现在却濒临毁灭的家,她拼命劳动,写了几本歌颂劳动、歌颂农村‘大好形势’的诗篇,还喂了几只雏鸡。有雏鸡为伴,平添了一些生活乐趣。每次出工劳动,小鸡总是紧追不放,放工回来,小鸡又围绕脚前啾啾不休,盛夏午睡醒来,小鸡依床而卧,不忍离去。在有家不得归的情况下,小鸡就成为她的‘小家庭’成员。”这里写的是母亲。
不必搜索,我的记忆中全没有这些场景。我那时在哪里?我不记得曾到过母亲所在劳改地和乡村,也全不知她当时的生活,甚至过后也没有想到过去打听。而那时我已经十几岁 ;她后来待过的村子就在我读书的学校附近,去一趟不过举足之劳。那时她的生活中只有父亲。只有父亲。
或许正是那保存了一生的单纯拯救了她,否则她也会动辄如我似的,感到“荒凉”的吧。那确是一个感情荒芜的年代。
“尽管如此,她的处境和精神压力所淤积起来的痛苦,也总有抑制不住的时候……在一个夏夜,大概是星期六吧,陇、园、申都在膝前,她突然像决了堤一样,痛哭起来,哭得那样伤心,最后说出的一句话,我和爸爸离婚吧,离了婚,彻底划清界限,就不会连累你们了。我和孩子们都向她围了过去,用无言的深情抚慰她……”
这场面我还隐约记得。但我同时知道,母亲的创伤,至少部分地是由我造成的。我还能回想起我当年的乖戾 ;那些怨愤的表示,其中有十足少年人的冷酷。这却又是我所不忍回想的。更可怕的是甚至无处忏悔,因为父母似全忘却了。
十几年来,写回忆录亦成时尚。回忆录的价值当然以其人的地位、其人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绝续的程度而有种种。我的父母的回忆只是写给他们的儿女的,不便用上述尺度衡量。我自己也已渐入老境。即使在将来,我也不大会写回忆录的吧。较之母亲,我的记忆之书中有更多令我不敢注视,必得急急翻过的篇页。我只是预先惧怕着“罪错”会有一天使我永远地失去了安宁。
有意的忘却也属人类本能的。忘却甚至可称一种艺术。幸而有忘却,否则人生将太沉重,令人不堪负荷。但在打印父母的回忆时,我感到的却更是父母之爱的博大,他们对人间温暖的从不放弃的渴求。这当然是一份常人的习性,注定了其人难以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似的窥见人性的深。但我们都是些常人。能忘却,有渴求,也才能生活。
打印出的文稿已在父母的案头。我的心当然不会从此而安宁。
我也会努力地忘却,为了平静地活着。这肯定正是父母所希望于我的。
1993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