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編輯推薦: |
本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有鲜活实践案例,又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
內容簡介: |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村民能否有效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能否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为回答好这一时代之问,为理论研究添彩,为实践发展赋能,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分六章节,对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明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第三章分析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及特征.第四章探究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以 X村为样本,对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从六个方面,对如何丰富和发展社会资本,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以党建引领促村民参与、以价值认同促村民参与、以利益共享促村民参与、以协商民主促村民参与、以数字赋能促村民参与、以社会组织促村民参与.
|
關於作者: |
郑功帅,男,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法学硕士,中共诸暨市委党校(枫桥学院)高级讲师,多年来致力于“枫桥经验”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先后在《学习时报》《浙江日报》《陕西省委党校学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等公开出版的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承担省、市、县各级各类课题30余个。所授课程先后获得浙江省社院系统首批精品课奖、绍兴市党校系统精品课奖。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未来乡村”建设机制研究》《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公共精神培育》《乡村振兴中的村民参与研究》《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组织变革重塑》等30余篇,均发表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课程《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 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获绍兴市党校系统精品课程奖。兼任绍兴市政协第二届理论研究会成员。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6
一、关于村民参与的研究 6
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0
三、关于乡村公共精神的研究 11
四、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13
五、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16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8
一、研究思路 18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0
第二章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22
第一节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 22
一、治理理论 22
二、人民主体理论 25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27
四、共建共治共享理论 28
第二节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依据 29
一、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是对自身利益诉求的积极回应 29
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精准化的客观要求 30
三、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公正化的必然要求 31
第三章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及特征 32
第一节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背景 32
一、乡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趋势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重要前提32
二、依法治国的推进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33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34
第二节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特征 35
一、参与热情高但参与能力不足 36
二、权利意识强但法治观念淡薄 36
三、选举前在场而选举后离场 37
第四章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38
第一节 乡村治理现代化为村民参与带来新机遇 38
一、政策扶持酝酿难得机遇 38
二、人员回归强化主体力量 39
三、数字技术提供动力支持 39
第二节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面临新挑战 40
一、利益联结不足带来的消极性挑战 40
二、乡土社会解构带来的松散化挑战 41
三、乡村文化式微带来的离散化挑战 42
四、基层组织内卷带来的低效化挑战 43
五、能力水平较低带来的弱参与挑战 44
第五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证分析 45
第一节 案例背景———“千万工程” 45
一、浙江“千万工程”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45
二、浙江“千万工程”的逻辑 47
第二节 X村的乡村治理困境 51
一、日常生活治理难 51
二、公共事务治理难 52
三、信访频发治理难 52
四、经济薄弱治理难 53
第三节 X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构建 54
一、干群信任的建立:村庄组织与制度建设 54
二、利益互惠的达成:提升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 56
三、协商治理的运行:民主议事与信息公开 59
四、合作网络的构建:日常互动与乡风建设 61
第四节 X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成效 64
第六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66
第一节 总体目标:打造乡村“共治共同体” 66
一、强化“共治共同体”的治理共识 66
二、明确“共治共同体”的治理结构 67
三、完善“共治共同体”的治理机制 69
四、提升“共治共同体”的治理能力 69
五、优化“共治共同体”的治理环境 70
第二节 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路径 71
一、以党建引领促村民参与 71
二、以价值认同促村民参与 88
三、以利益共享促村民参与 111
四、以协商民主促村民参与 127
五、以数字赋能促村民参与 141
六、以社会组织促村民参与 155
第三节 结语 167
参考文献 169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将“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实现“治理有效”的路径,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随着“有效治理”的内涵日益丰富,在着重强调经济效益、政策执行的基础上,社会效益逐渐被重视,村民参与、村干部与村民互动、村庄和谐等要素逐渐被提升到乡村治理的关键位置.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及乡村自治组织积极探索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因此,如何在乡村治理中提高村民参与的质量与水平,优化村民多元参与机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便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乡村治理的主体是村民,村民既是乡村治理的目的主体,又是动力主体.要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就必须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而这并非易事.时下的乡村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乡村,在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内心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层次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集体主义“式微”,个人主义崛起,原本一声令下即可广泛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研究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传统乡村中“差序格局”下的“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①,早已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变得七零八落.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乃至“陌生人社会”,乡村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村民早已不是原来的村民,乡村也不再是原来的乡村.面对此情此景,如何才能把村民重新团结起来,形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无疑是当下乡村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学术界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此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也有学者认为,应坚持社会主导,通过打造强势社会组织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力.但乡村治理的实践和学术界的研究都表明,无论是“政府主导”②还是“社会主导”③,都无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既不是简单的物质原因,也不是简单的精神原因,仅从某一方面发力无法扭转村民消极参与乡村治理的局面.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以社会资本为视角,从多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当下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为了研究方便,以下两个概念需要界定清楚.一是本书所谓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网络和规范等,能够通过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率的提升(Putnam,1993).社会资本的核心要义是信任与合作,强调集体行动中的相互信任.因此,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乡村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资源整合、政策执行和社会规范,实现乡村治理作用的最大化④.二是本书所谓的村民,与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是指拥有本村户籍并在村里有固定住所的人.本书中的村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三类人,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即原本就居住和生活在村里的村民,有本村户籍,也有固定住所.新乡人,即原本不是这个村的村民的人,既没有出生在村里,也没有本村户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如婚姻、创业、就业等,来到这个村里并长期定居.这类村民在一些较为发达的乡村比较普遍.归乡人,即原本就是这个村的村民,由于某种原因,如升学、就业、创业等离开村子,后来主动或被邀请回到村里,在村里创业、就业并长期定居的村民,如返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乡贤等.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人们基于“信任、网络和规范”和谐地生活着,村庄的一切都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村庄利益便是个人利益,为了维护村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在当下的乡村,社会资本维系的根基已经动摇,发展的土壤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做事不再遵循“规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变得松散.要重新激发人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就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村庄的社会资本.因此,本书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探究乡村社会资本的现状,深刻把握社会资本对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通过恢复和重建社会资本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本书从以党建引领促村民参与、以价值认同促村民参与、以利益共享促村民参与、以协商民主促村民参与、以数字赋能促村民参与、以社会组织促村民参与六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以期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所裨益.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和论文,引用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观点,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可以说,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便不会有本书的问世.虽然本书已经尽力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参考的研究成果,但百密必有一疏,如有遗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前途之所系,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幸福生活之所系.村民能否有效参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正如上文所言,村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因本人才疏学浅,本书只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粗浅的探讨,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吝赐教.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对乡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乡村的美丽风景、淳朴民风和丰富文化底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工作以来,我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致力于探寻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前景.我深知,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本书的研究成果,只是我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这一领域的初步探索.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领域,除了社会资本,还有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视角.乡村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与乡村治理息息相关.今后,我将秉持初心,继续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专家学者、读者共同探讨乡村治理问题,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本书所谓的村民,与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是指拥有本村户籍并在村里有固定住所的人.本书中的村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三类人,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即原本就居住和生活在村里的村民,有本村户籍,也有固定住所.新乡人,即原本不是这个村的村民的人,既没有出生在村里,也没有本村户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如婚姻、创业、就业等,来到这个村里并长期定居.这类村民在一些较为发达的乡村比较普遍.归乡人,即原本就是这个村的村民,由于某种原因,如升学、就业、创业等离开村子,后来主动或被邀请回到村里,在村里创业、就业并长期定居的村民,如返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乡贤等.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人们基于“信任、网络和规范”和谐地生活着,村庄的一切都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村庄利益便是个人利益,为了维护村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在当下的乡村,社会资本维系的根基已经动摇,发展的土壤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做事不再遵循“规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变得松散.要重新激发人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就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村庄的社会资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