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本书很可能是第一本如此详细讨论“说谎”的书。把“说谎”当作解读《吴越春秋》的一条主线,将其理解成吴越争霸中的关键因素,所有话题的讨论都以“说谎”为中心展开。对于“谎言”的种类、性质和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予以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
☆作者受过良好的西学训练,对于国际学界的前沿理论非常熟悉,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功底,在古今中西的交汇视野中阐释《吴越春秋》中“谎言”的内涵及表现。行文流畅,分析富有条理,引人入胜。
☆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比如认为伍子胥之所以被夫差“抛弃”,是因为功成之后变得不再“说谎”;历史上传颂不已的季札,或许是一个“恶”的纵容者。本书并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基于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历史情境还原,给出坚实有力的判断。
☆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命运。比如讲刺客要离的悲剧命运,令人动容。讲无名渔夫和女子对于伍子胥的帮助,折射出当时底层人物的善良品格。
|
內容簡介: |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的详细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的著作,对于其文体性质,一直存有争议。本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吴越春秋》放到两汉到魏晋的哲学思想脉络中考察,在深研文本、深入叙述肌理、广泛吸收国际学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把“说谎”作为解读《吴越春秋》的一条主线,所有话题的探讨都以“说谎”为中心而展开。
本书所指的“说谎”有其特定的文化政治内涵。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谎言”的内涵,还对“谎言”的类型、性质和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透过“说谎”这面镜子,勾践、伍子胥等春秋重要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關於作者: |
董铁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出版有《孔子与朽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演而优则士:〈世说新语〉三十六计》等,译有《与历史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对越王勾践的叙述》《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在《文史哲》《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前 言
从《吴越春秋》看“说谎”
一、 伍子胥和勾践:两个“说谎”大师的较量
二、 为什么要“说谎”
三、 司马迁们的失声
四、 解读“说谎”的视角
第一章 “说谎”与打开《吴越春秋》的三把钥匙
一、 先秦思想家眼中的“隐”
二、 《吴越春秋》与绕着讲的传统
三、 把“说谎”看成一场博弈
第二章 主动“说谎”的三个理由
一、 为了洗刷耻辱
二、 为了调和角色冲突
三、 为了权力
四、 “说谎”、正名与正义
第三章 为他人的被动“说谎”
一、 渔父和女子:“说谎”、自尽与回报
二、 刺客要离:“说谎”与投江不得
三、 隐士公孙圣:不“说谎”的后果
四、 圣臣范蠡:被动“说谎”与全身而退
五、 儒者子贡:“说谎”与保全鲁国
第四章 “谎”与自欺
一、 文种和伍子胥:自欺以忠
二、 夫差与太宰:自欺以仁
三、 刺客专诸:自欺以智
四、 延陵季子:自欺以义
第五章 “谎”与“知”
一、 不知而知:让对方轻视自己
二、 由知而知:不需要“欺骗性”的“谎言”
三、 赵晔的自知:放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 是否忠臣:世人眼中的伍子胥
五、 是否昏君:夫差的两种死法
第六章 赵晔的“谎言”:藏思想于故事
一、 《吴越春秋》:一种阐述思想的新模式
二、 天与人:天是权威还是幌子
三、 言与意:言者和听者交流的可能
四、 人与人:从等级到独化
五、 人性:善恶之间选择名教或自然
余 论 故事即思想
注 释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我是二十年前在伯克利东亚语言文化系读博士的时候,开始思考“说谎”这个话题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颇有一些戏剧性。
读博第三年第一学期的时候,我照例在选课前去杜兰特楼(Durant Hall)二楼导师王安国(Jeffrey Riegel)的办公室,询问除了他的课之外再选一点别的什么课,结果王老师说他的课我不用上了。我当时吃了一惊,还以为要把我劝退了。他笑着说能教的都教给我了,我从他的课里学不到什么新东西,建议我去修一点英文系和古典系的课程。这是一个让我收获良多的建议。在英文系的课上我读了伊拉斯谟(Erasmus),写了一篇关于八股文和伊拉斯谟思想的比较,后来发表在了《文史哲》上。古典系的课程则给了我更多的回报,我在课上读了不少关于古希腊文化的书,慢慢发现西方学者对《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主角奥德修斯用“说谎”而成功复仇做过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个家门口就是越王城遗址的萧山人来说,我马上联想到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越王勾践—他的卧薪尝胆与最终复仇同样充满了“说谎”的色彩。
在第四年(2007年)我通过博士候选人考试后,王师安国从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伯克利退休去了悉尼大学发挥余热。我有了新导师罗秉恕(Robert Ashmore)。当时罗老师正在撰写他关于陶渊明的专著,他师承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最是擅长从传统的文学材料中分析哲学思想。我与他商量能否将《吴越春秋》中的“说谎”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课题。我一向醉心于哲学和文学的融合,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庄子的神话与哲学,但是在答辩时被一些老师批评不伦不类—说文学不够文学,说哲学不够哲学,因此选择这样的一个话题,我并没有足够的自信。罗老师是一个尊重学生选择的导师,他觉得尽管西方学者对《吴越春秋》的了解不多,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部出现于汉代的“小说”,同样承载着汉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我担心以“说谎”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思想研究中找不到先例,他安慰我说只要分析得当,没有参考书目都没有问题。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博士论文的写作有一些虎头蛇尾。虽然一开始豪情万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写作的进程和预先的设想相去甚远。2008年夏,我开始找工作,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浏览招聘信息、投递个人简历以及等待与准备面试上,在瘦了十多磅、飞了数千英里后,终于在2009年初等到了南卡一所大学的录用通知。为了能在5月之前毕业,我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尾,就内容来说,自己是极度不满意的。感谢罗师秉恕、王师安国以及另一位答辩委员会成员古典系的David Cohen教授,他们并没有为难我,让我顺利地在2009年5月28日把有着他们三位签名的博士论文交到了Sproul Hall内的研究生院。
2014年,我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开设关于“说谎”的选修课,希望从哲学的维度让大学生们知道“说谎”就像是一把刀,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善良”地使用它。我的初衷很简单:从生活的现实来说,“说谎”是不可避免的道德选择,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说谎”,而是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说谎”来最大限度地维护正义—对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考量。没想到课程大纲一出来,当时负责通识中心的Y教授就对这门课表示了疑问,认为给大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并不合适。此时另一位来自保加利亚的M教授对我的课程进行了辩护,指出这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可以让他们从多种视角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场激烈的交锋让我更加意识到有必要涤清人们对“说谎”二字的成见。最后这门课终于被批准了,不过采用了一个折衷的名字,叫做“中国传统的交流艺术”。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因为在看到Y和M你来我往的邮件后,我说《孙子兵法》中的计谋也是“说谎”的一种形式,于是Y教授说《孙子兵法》的英文常用翻译是The Art of War,要不大家各退一步,你可以讲你的“说谎”,但是在课程名称中也搞一下“艺术”如何?
这些年来,在讲授“交流艺术”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思考《吴越春秋》中的各个相关问题,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受益良多,对如何以“说谎”为切入点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耳熟能详的吴越争霸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最初我仍没有想要把英文的博士论文改写成中文的念头,每一次再看博士论文都觉得漏洞百出,要做修改有不知从何下手而需推倒重来之感。幸运的是,2016年初春我结识了美国著名汉学家柯文(Paul A. Cohen),成为其最后一部著作的译者,而他的收官之作正与勾践有关。在翻译完他的《与历史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对越王勾践的叙述》后,我开始正式考虑如何彻底改写当年稚嫩的博士论文。柯文对此也非常鼓励。之所以决定写成中文而不是沿用英文,则是由于柯文的观点和当初罗师秉恕的话暗合—勾践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而对中国人来说则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能以中文跟读者见面,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兴趣,为增加文化自信尽绵薄之力。
2022年初,拙著《演而优则士》由中华书局出版,侥幸赢得了一些反响。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贾雪飞女史询问我未来的写作计划,我便和她谈到了《吴越春秋》和“说谎”的话题。她热情地鼓励我写成书稿,并由年轻有为的董洪波老师担任责编。对于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在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我的感激之情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在博士毕业十四年后,这本见证了我多年来心路历程的书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距离2003年我飞赴旧金山攻读博士则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昔日心高气傲的青年已然二毛,当初的女友也从妻子变成了孩子的母亲,当年送我到浦东机场的父亲业已西去……唯一不变的,是一个研究“说谎”的人,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温情的敬意,对学术与生活保持着真诚的热忱。感谢岁月,感谢生活,感谢所有!
是为记!
董铁柱
2023年中秋于翥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