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立足元典,经典精读。《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文本精读;
2.别出心裁,角度新颖。《红楼梦》大家耳熟能详,此书以“诗”谈“情”,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视角读《红楼》;
3.理论自洽,深入浅出。作者立足于自身的文艺学专长,用理论照亮文本材料,发前人所未见。
|
內容簡介: |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之作。本书围绕“诗”来阐释“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导读《红楼梦》。全书论述了《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诗歌与诗评、《红楼梦》与昆曲、林黛玉的病与诗、贾宝玉为女性悲剧的见证者,以及《红楼梦》是关于记忆的诗学等方面。作者带领我们重新阅读《红楼梦》的同时,不忘提醒我们要尊重《红楼梦》、尊重文本、尊重经典。
|
關於作者: |
王怀义,安徽凤台人,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冯其庸红学论著奖获得者,武汉大学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中国艺术史和《红楼梦》研究;主持“《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要学术著作有《红楼梦诗学精神》《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中国史前神话意象》《道境与诗艺》《〈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相关科研成果获得jiaoyu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
|
目錄:
|
引 言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第一章 《红楼梦》:诗话的小说
第二章 《红楼梦》中的诗与诗评
第三章 《红楼梦》与昆曲
第四章 林黛玉的病与诗
第五章 贾宝玉:女性悲剧的见证者
第六章 《红楼梦》:记忆的诗学
结 语 尊重《红楼梦》
|
內容試閱:
|
自《红楼梦》流传以来,虽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但大多数人只是借谈《红楼梦》而宣泄自我罢了。从茶客为钗黛优劣之辩而几挥老拳,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红楼梦》的表现。如果这样,即使人人谈、时时谈、处处谈,对于《红楼梦》本身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红楼梦》本身思想的复杂性、主题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有关,但更多地折射出不同的谈论者所蕴藏的不同心态。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现象,就像清代学者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得之。”而且,不少读者似乎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部作品来说,能够让人常读常新,这更可证明这部作品所具有的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价值,更可证明这部作品的经典性。但往深里去想,这里反而潜藏着重大的危机。我们不禁要问:各美其美,美在何处?
对于《红楼梦》来说,用严谨整饬的学术论文来讨论其中的问题,往往会遗失很多重要的细节,所以历来有很多精彩有趣的尺寸短书常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余英时说:“从前的人开口就谈《红楼梦》,正是因为谈言微中,足以自喜,而听者也觉得津津有味。偶尔写几条‘笔记’、‘索隐’之类的谈红文字,也依然不失其轻松。但是一旦把《红楼梦》拉进学术研究的范围,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或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那就不免要板起面孔,作一本正经状,毫无轻松趣味可言了。我自己读《红楼梦》本身从趣味的观点出发,现在莫名其妙地写起严肃的红学论文来,实在觉得可笑。”
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来解读和阐释《红楼梦》,是否就能做到在客观上尊重《红楼梦》呢?纵观《红楼梦》接受史,可以发现,这种以自我先见为主导性视野来解读、阐释《红楼梦》的情况,在红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期的评点派、索隐派和新红学等,无不如此。以历史索隐派为例来看,情况更为明显,但其做法反而更符合中国小说的历史传统。我们知道,在小说情节中穿插史实是中国小说的一贯手法,因为史传文学本身即为中国小说的起源之一。小说被称为“稗官野史”,就留有史传的影子。宋代话本小说中还专有“讲史”一科。这从《三国志演义》《昭妃艳史》《西游记》《株林野史》《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的名称就可看出,它们不同程度地以某些史实做为情节的基础。我们也不应忘记,《红楼梦》的本名即为《石头记》,这些记在象征着永恒性的石头上的文字,也多含有历史的影子。因此,索隐派从《红楼梦》中探寻历史,是有其学理依据的,但正是这种依据造成了最不尊重《红楼梦》现象的出现。
因此,是否尊重《红楼梦》,回归具体的历史传统和原初的文化情境只是前提之一,最关键的还要看研究主体的意趣所在。如何在尊重《红楼梦》文本实际和表现研究者自我思想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每个《红楼梦》研究者和读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倡导尊重《红楼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楼梦》本身是丰富而复杂的,面对这样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本及其所构成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必须谨慎行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圈套,从而引起曹公的“咳且笑”。在《红楼梦》的艺术精神世界里,不存在截然相反或对立的人物、事理、观点,等等。正像作者开篇所说的那样,“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正是这种实录精神化解了梦幻与现实、真与假、好与坏、有与无之间的对立,也使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理人情在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身上获得了良好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确实不能单以一种眼光和标准对一事一物进行道德的和价值的评判。落实在《红楼梦》里,我们几乎就找不到任何一个问题,可以对之进行一劳永逸地判断,哪怕这种判断是完全立足于《红楼梦》本身的。正像俞平伯晚年所说的那样,对于《红楼梦》真是“求深反惑”;或者亦如张新之所说的那样:“旋得旋失”。适才我们认为还颇有心得的想法,从反面转而一想,不对啊,曹雪芹不还表达了相反的意思嘛!常读《红楼梦》而深思者,大约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因此,面对这样一个辨证性思维无处不在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如果研究者想要对其中的某一问题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是不可行的,确定性对于《红楼梦》来说是根本不适应的。
《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红学史也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但实际上积累的东西还很少,还需要大家一起静下心来做更多踏踏实实的对《红楼梦》有益的工作。有所得者可以自喜,但不必自夸;无所得者亦可以在读书过程会心一笑,权作消遣。往大处说,在当今杂吵的时代环境下,尊重《红楼梦》,在某种程度也就是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尊重。研究者和读者葆有尊重之心,自然就会呵护她、敬畏她,以自己的诚心善待她,从而陶养出一种对待学术和文化的崇高心灵。这正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当代青年人文精神的养成,或许也应从这里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