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HK$
65.8
《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售價:HK$
316.8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HK$
96.8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HK$
196.9
《
黄金定律:智慧泥板与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全球畅销书!来自古巴比伦的财富课,教你摆脱贫困,智慧管理财富,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
售價:HK$
52.8
《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88.0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HK$
86.9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本书首次提出一个系统性框架,以了解政治行为体如何通过叙事在一个新环境中塑造秩序。为了解释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作者探讨了行为体如何设计和形成特定的叙事,以及第三方如何来理解这些叙事,如何与其互动。战略叙事的概念汇集了最主要的国际关系概念,包括权力和观念、国际与国内,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等。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通过系统性框架,为读者了解政治行为体如何通过叙事在新环境中塑造秩序提供精彩解读。为了解释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作者探讨了行为体如何设计和形成特定的叙事,以及第三方如何来理解这些叙事并与其互动。本书围绕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概念,通过探究秩序、行为体、不确定性和竞争者四个主题,展现了战略叙事影响权力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化和实证研究作出了贡献。在当下中国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本书的出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和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
關於作者: |
阿利斯特·米斯基蒙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政治和国际关系系主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战略叙事、安全研究、欧洲一体化和德国外交政策。本·奥洛克林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和新政治传播组联合主任,他是《媒体、战争与冲突》杂志的联合编辑。劳拉·罗塞尔是埃隆大学政治学教授,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客座教授,她是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信息技术和政治部门的主席(2012-2013年),也是《媒体、战争与冲突》杂志的联合编辑。
|
目錄:
|
目录
丛书总序语言与国际政治1
致谢1
序言1
系列丛书编辑前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战略叙事中的行为体32
第三章国际秩序中的战略叙事63
第四章战略叙事竞争107
第五章信息基础设施156
第六章结语186
参考文献200
|
內容試閱:
|
丛书总序
语言与国际政治
语言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无论是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还是国际传播等都不能忽视语言和话语。语言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建构性与实践性等特点,语言使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一方面是人们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媒介,另一方面也建构身份和国家间彼此认同,会影响知识和理念的生产,也会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针对同样的话题、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客观事物,采用不同的叙事、不同的框定角度、不同的修辞手段等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直接影响人们对问题本身的界定、理解及相关认知,进而影响相关政策。此外,语言本身也体现权力,语言的使用也和权力相关,语言可以塑造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建构话语权和话语霸权。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语言面前都具有施动性,可以通过使用语言带来某些改变,甚至大的变革。当前,各国之间关系除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外,语言也成为一个重要维度,话语和叙事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方面,国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体现为语际关系。
数字时代,语言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各类社交平台以及智能手机来读取、生产和传播各种信息,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都与过去大相径庭。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讲述和编织自己的故事,它们可以瞬间传遍世界,甚至产生全球性影响。正因如此,各国必须对语言、话语和叙事等更加重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人类不时面临新挑战,如何来描述、解释世界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如何动员各方力量加以应对都不得不通过语言来实现。当一些新挑战、新问题出现,不确定性增加时,语言就更加重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国除了抗疫之外,围绕病毒溯源、抗疫举措、疫苗生产与分配等也在进行叙事之争。2022年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欧盟等各方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叙事,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展开了叙事战、信息战和认知战,各方都在努力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对己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争取更多国际支持,这些也都与语言的使用直接关联。
国际关系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语言转向”,学者们开始从语言角度来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或是借鉴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或是借鉴语言学的研究角度,或是直接把相关问题的具体语言直接置于研究核心,或是把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言语行为、语言游戏、隐喻、语际关系、互文性、语言力、话语、霸权话语、修辞等也不断出现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不仅需要研究言语使用者,研究其在语言面前的施动性,如言语策略,同时也需要关注言语对象,同样的话语,不同的言语对象因背景知识、经历经验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自国际关系研究出现“语言转向”以来,人们通过言语行为来研究国际规则的建构和国际规范的演变,研究为何原本不属于安全范畴的问题可以进入安全议程;通过语言游戏来研究国际关系如何发生诸如冷战这样的巨变;通过研究具体话语来研究对外政策演变;通过话语分析来研究战争;通过对隐喻的观察来研究国际关系理论;通过研究语言的表象力来研究国际危机的化解;通过叙事来研究安全政策。近年来,学界对叙事的研究尤其重视,从安全政策到本体安全,再到战略叙事,使叙事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维度。一些国外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国的叙事。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安全化理论、实践理论等理论研究,也拓宽了对战争、冲突、国际安全、对外政策、气候变化、难民、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等具体问题领域的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增添了新角度和新思路,也产生了很多新认识、新理解和新感悟。
中国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语言影响国家形象、国际地位,也影响软实力。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语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中国需要有效化解和解构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并不总是全面客观。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一直面临多重挑战,中国主题“他议”和中国形象“他塑”现象依然普遍,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不时出现,中国迫切需要在世界上塑造客观公正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需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新理念、新主张、新政策。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些新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思考中国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话语,中国需要如何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此外,中国还面临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任务,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与话语质量直接关联。
国内学界近年来日益重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的语言与话语,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展开研究,尤其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等领域。2010年,笔者在外交学院专门设立了国际政治语言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Linguistics)这一博士研究方向,这也是国内首个国际政治与语言学之间的跨学科博士研究项目,旨在对国际政治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中的国际政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产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如《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国际关系中语言与意义的建构——伊拉克战争解析》《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源起、现状与前景》《以国际政治语言学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等。2017年,笔者开始建设“国际政治语言学”系列丛书,《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叙述、身份与欧洲化的逻辑》《话语操控与安全化话语机制研究》等已经出版,《国际政治语言学:话语、叙事与国际话语权》近期也将出版。此外,国内学者近几年围绕语言战略、外语能力、语言治理、语言规划、外交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进行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议程。
国外学界针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语言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经产出了很多高质量成果,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好的推动和启示作用。为了更好地批判性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学术成果,在中国语境下进行更好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现推出“国际政治语言学译丛”,主要选取国外对于国际关系中的语言和话语研究最经典和最前沿的成果,这些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案例论争,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好地呈现语言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这些也将更好地促进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本译丛也可以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启示。
丛书主编:孙吉胜
2023年1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