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周期、估值与人性

書城自編碼: 39256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金融/投資/理財证券/股票
作者: 凌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6033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慢慢变富66招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8.9
《最懂输的人才能成为赢家:为什么正常的思维不会赢得交易》
+

HK$ 57.4
《一位投资人的阅读、思考与见闻:63本有用有趣好书的读书笔记》
+

HK$ 79.4
《擒住龙头:龙头股投资分析与实战技法》
+

HK$ 79.4
《传奇交易者如何赚得亿万:从史上最伟大股票交易者的投资策略中获》
+

HK$ 68.9
《怎样用常识做股票:一个特别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的策略、分析、决策》
+

HK$ 44.9
《龙头股拉升战法精讲》
編輯推薦:
1.作者兼具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长期身处投研一线,视角专业全面。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一员,作者始终处于投研一线,亲历A股20年的沉浮,见证主流投研机构的方法论和思维过程变迁。了解各个时点的主流机构做法,能为投资者讲清每轮行情背后的宏观环境、微观产业逻辑,以及机构助推因素,在不断变换的赛道及板块轮动中,归纳出不变的周期、估值与人性。
2.在纷乱的市场博弈中,厘清主线,总结A股周期规律。国际上有许多周期论,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时钟。A股由于诞生历史较短,周期性尚不明显,并不能简单地用国际上的周期论来指导投资。这本书概括了A股较为完整的三轮周期,勾勒从酝酿到陨落的过程。在实战经验中,总结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资者明晰当下时点,把握时间窗口。
3.挖掘价值投资本源,增强投资者的持仓底气。伴随2019年A股的小牛市,许多新晋投资者涌入。此时的牛市是以“茅宁”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驱动的,尚不足以反映沪深两市5000余只股票的整体情况。通过复盘历史,有助于新晋投资者多维透视股市全貌,认识人性、审视人性,理解价值投资本源,增强在动荡行情中的持仓底气。
內容簡介:
复盘A股20年行情演进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与未来推演。
20年,三轮周期:
·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
· 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
·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作者凌鹏长期在主流机构从事投研活动,兼具一线卖方策略与买方实操经验。基于实战经验复盘,厘清三轮周期的主线逻辑,剖析每轮周期背后机构投资者使用的方法论。每一轮周期均按照酝酿—崛起—调整—泡沫—陨落的顺序发展。
在变幻的主线逻辑中,也有不变的共性,即周期、估值与人性。“周期思维”才是永恒的赛道。
通过复盘历史,该书助力投资者顺应时代,构建切实可行的投研体系与投资框架。
關於作者:
凌鹏,荒原投资创始人、总经理和投资总监。
2006—2012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分析师,三次获得“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第一名。2013—2014年,任东吴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副总经理以及基金经理等。2015—2016年,任兴业全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经理。
曾主导编写《策略投资方法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2005年:A股的重生之年
2005年是分水岭  
2005年之前的A股  
2005年之后的A股  
第二章 2005—2009年:周期为王
投资时钟统御江湖  
2005年 熊市出清  
2006年 牛市来临  
2007年 蓝筹泡沫  
2008年 次贷崩盘  
2009年 肌肉记忆  
第三章 2010—2015年:成长致胜
成长崛起与互联网思维 
2010年 尝试切换  
2011年 倒春之寒  
2012年 正式切换  
2013年 成长完胜  
2014年 蓝筹逆袭  
2015年 市场巨震  
第四章 2016—2022年:茅宁共舞
周期归来、龙头至上 
2016年 破局重生  
2017年 渐入佳境  
2018年 补跌调整  
2019年 “茅氏”封神  
2020年 宁王独立  
2021—2022年 茅宁陨落 
第五章 寻找投资中的“不变”
三个“不变”  
两次“转变”
內容試閱
我的价值之旅
巴菲特说:“5分钟能懂就懂,5分钟不懂这辈子都不会明白。”而我却是花了20年,在不惑之年才真正明白“价值投资”的精髓。
我和股市结缘较早,1997年报考的大学专业就是“投资学”。由于是家族内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报考专业时无人指导,全凭个人感觉。当年可能是受港剧《大时代》的影响,觉得股票是一种很酷的东西。大学期间,我也会去学校旁边的券商营业部,挤在大厅看大屏,趁着没人时在走廊边的电脑上输几个股票代码,我还记得当时的软件叫“钱龙”。大四的时候,我在家门口的券商营业部实习,主要工作是在前台给客户开户。由于当时恰逢“5·19”行情,每天开户的人都很多,我偶尔还用学校里学的技术分析给客户指点,这大概算我的第一段“分析师生涯”。
但我当时对股市没有亲近感,感觉在学校学的金融学、经济学毫无用武之地。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巴菲特,接触的都是台湾作者的技术分析书籍,还有类似《炒股就这么几招》《如何跟庄》《短线是金》等。因此,我确信股票投资不是我终生想要从事的行业。2001年,我读研后就断了和股市的联系,正好那几年A 股也迎来了历史上*长的熊市。
读研期间,我一门心思在出国申请上,在同学们忙着考证、实习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术研究上,那几年的“专心读书”也给我后来的策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当时我也听说了一些国际投资大师的事迹,但依然无感,最大的理想还是做一名“著作等身、经世济民”的大学教授或者学者型官员。
第一次出国申请失败后,我先去澳门教书,又去香港读博士。在这期间,我有一位同事特别喜欢炒股,经常跟我们讲“A 股的变化”。但他的热情并没有感染我,我对 A 股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当年。到了 2006年年中,我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恰好连续在校园待了 20年的我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于是乎我决定“退学”,回到上海。一个澳门的朋友帮我在申万研究所谋了一份实习岗位,我当时完全不知道申万研究所是干什么的,我以为就是类似社科院这样的机构。我只想多一段校园外的经历,然后参加当年的“学生招聘季”,我*想做的还是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的管培生。
实习的经历很新奇,我很快发现A股已经不一样了,同事讨论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我都很有兴趣,难道这才是我的归宿?大概过了几周,策略部空出一个岗位,领导问我有没有兴趣,于是我稀里糊涂地参加了面试。面试的过程不理想,因为我一直研究宏观层面的经济学理论,对微观的财务、会计、估值等并不了解,所以几乎是一问三不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获得这个岗位,可能是因为当时市场才刚刚起来,投简历的学生还不够多。最终,新员工和领导见面,时任研究所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的黄老师对我说:“我们现在的策略已经很强了,但我们依然希望有人能够梳理背后的方法,甚至整个研究所的体系。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或许黄老师会这样“忽悠”每一个新人,但当时的我确实有了“使命感”。那个时候,上海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站长期关闭,我每天下班需要步行15分钟到住所。那天晚上,我在东昌路站到住所的路上来回走了好多遍,心中奔腾着康德式“我为自然立法”的冲动。第二天,我去和领导表决心,表示并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
知耻而后勇!由于我的微观实务知识非常欠缺,所以在入行前几年拼命学习。A 股的门槛很低,但要达到专业水准很难。我在申万的前5年过着“半封闭”的生活,澎湃的大牛市、财富、职位升迁似乎都和我无关,我还是以读博士的心态坐冷板凳,思考和建构一些“无用”的东西。
到了2011年,各种机缘巧合把我推到前台,让我出任“首席策略分析师和策略部主管”。其实我的性格不适合聚光灯,在公众面前演讲会紧张,有生人在场会局促。果然,第一年就搞砸了,当年只得到新财富第六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诘责,难道所谓的体系真的只是盛世繁华的摆设?闲时无事,皓首穷经;临阵对敌,实无一策?那年年底,除了安抚团队,我向所内每个领域的首席讨教,大多数还是支持我,表示不应该为一时失利而否定一切。所幸我们坚持下来了,第二年就得到第一名了。我们写的《策略投资方法论》至今还有人看,现在经常有年轻人在陌生的场合跟我说是“看着我们的策略报告入行”的,这或许就是我在卖方机构7年最大的收获。
离开申万后,我开启了为期10年的“买方生涯”,经历了两家公募机构,曾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和专户经理,从2016年开始创业做私募。过去10年,除了角色转变,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成熟和蜕变。纵观10年投资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大势判断”为主。我出身于宏观策略,从研究过渡到投资自然还是使用“大势判断”。“大势判断”很重要,但可应用的时间不多,过去10年需要“大势判断”的点也就是在2015年下半年、2018年年初和 2018年年底,其余时间都是结构性行情。在这些点上我确实有优势,可一旦进入结构行情就比较窘迫,所以过去10年我一直在补充主要子行业甚至重要上市公司的微观知识。终于在2021年能观察到众多子行业的轮动并进行配置,方法论多元了许多。第二阶段是妄图建立“统一场论”。我当年在申万的平台上,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和各路高手畅聊,聊多了我就产生一个想法:如果将所有高手的优点融合,那就是天下无敌的方法。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为了这个想法,我耗费了近5年时间,结果发现不同打法背道而驰,要求的性格和起点都不一样。因此,到了2019年我开始专注于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从自身的性格及优势出发。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到了2020年十一长假期间,我突然发现自己适合做价值投资。于是我重新翻读巴菲特、芒格、霍华德·马克斯、赛斯·卡拉曼等人的著作,才发现虽然当年在很多书上都像模像样地做了笔记,但其实完全没读懂,所以这一次重读才倍感亲切。来来回回、兜兜转转花了近20年时间,最终回到了原点,但此时已经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阶段。虽然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价值因子”却陷入了过去30年*黑暗的时刻。建立体系很难,在一个体系的逆风期坚守更难,所幸2021年后就迎来曙光。
过去30年,A股以2005年为界,之前是“蛮荒年代”,之后步入“现代社会”,所以本书以2005年为起点复盘之后17年的历史。这17年又分为三个阶段: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和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这三个阶段非但主角不同,连方法论都有差异,但当中又透着不变的共性。本书共五章,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第一章先论述为什么选择 2005年作为起点、2005年之前的A股和2005年之后的A股;第二章复盘 2005—2009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投资时钟”;第三章复盘2010—2015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互联网思维”;第四章复盘 2016—2022年的行情,投资者摒弃行业之分,唯龙头是举。第五章总结了过去17年不变的规律,分别是周期、估值和人性。说来也巧,第二章至第四章几乎对应我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周期为王”的年代我在申万打造体系,“成长致胜”的5年我在两家公募机构任职,“茅宁共舞”时期我已经出来创业,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探索和沉淀,冷暖自知。
写A股历史的书很多,有来自记者的,有出自学界的,也有政府官员撰写的,但甚少有投研一线的实战记录。既然很少,我干脆自己写

2005年之后的A股
2005年之后,每隔五六年A股就有一个新的“玩法”,崇尚一批新的资产,并认为是永恒的赛道。这一点也令很多投资者无所适从,前选“赵飞燕”,后重“杨玉环”,选美的标准都会变化。因此A股很少有长胜将军,往往上一个时代的王者在下一个时代就会陨落,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17年,三个阶段
2005—2009年A股崇尚周期轮动和投资时钟,得宏观者得天下,行业研究员在推荐行业和股票的时候,都得先问问宏观分析师的看法。2010年是个风格转换的年份,消费股作为主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率先在当年完成底仓调换的机构会在未来三年称雄。2013—2015年把小盘股和成长股的风格发挥到极致,投资逻辑和2005—2007年的牛市截然相反,强调轻资产和互联网思维。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崇拜,核心资产从2016年3月至10月的混沌中杀出,在 2017年4月形成趋势,经过2018年的调整,在2019年成就斜率更陡的加速上升。
整体而言,2005—2022年这17年,A股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二、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
借助波浪理论的术语,每类资产的兴起和陨落多伴随着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整个周期可以延续10年之久。所谓上升五阶段就是被冷落、酝酿、共识、调整和再加速等五个过程。周期股在2003—2004年的“五朵金花”时代就有所酝酿,经历2005年998点的调整,开始战战兢兢地上涨,中间经过2007年5月30日的“股灾”(简称“5·30”),此后才有斜率变陡的“蓝筹泡沫”;消费股在之前的周期牛市中一直默默无闻,2010年才初露锋芒,2011年遭遇调整,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上升;创业板于2009年10月上市,2010年6月发布其指数,但此后两年逐渐被人遗忘,2013年异军突起,2014年横盘,2015年再次迎来飞升;核心资产在创业板牛市中沦为僵尸资产,2017年重回核心,2018年尾盘补跌,2019年又加速爆发。这就是过去20年这三类资产前仆后继的过程,透过现象,直面本质,有着共同的路径。
任何一类资产,经过上述五阶段,成为全民偶像,风险也就出现了。其陨落一般也要经过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估值太高,自然回落;第二个阶段是基本面恶化,“戴维斯双杀”;第三个阶段是“新王崛起”,资金从此类资产中撤出。上证综指从6 124点到5 000点的回落是估值太高所致,当时的基本面并无明显瑕疵,2008年的主杀是美国次贷危机所致的“戴维斯双杀”,2013—2014年由于创业板崛起使上证综指进一步被边缘化;创业板经历了同样的过程,2015年的“股灾”至“熔断”机制期间是泡沫破灭过程,2016—2018年则经历了各种“洗澡”和核心资产的崛起。一般而言,陨落的第一个阶段是很隐蔽的,因为估值本身就充满争议,这个估值回落的过程可能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的基本面恶化虽然事后看一目了然,但事前也很难明辨,就像2007年年底谁也不知道会有美国次贷危机、2015年年底谁也不知道后面会有针对小盘股的调控。虽然这些因素在事先都有端倪,但只有在不断强化后投资者才会明白,这也是塔勒布所谓“黑天鹅”的本质。至于第三个阶段,其实这类资产已经出现了合理的性价比,但由于“新王崛起”,全市场资金都去追逐“新王”,导致资金从这类资产中加速撤出。这类资产明明很便宜却会进一步下跌,直到出现意想不到的“低估”。A股的钟摆是非常明显的!
三、方法论的变迁
主流资产的变迁不仅体现在行业轮动上,更是方法论的改变。
在我刚入行的那五年,宏观驱动和投资时钟统御全局,一切的问题都是宏观的问题,投资者恨不得精确调整“时钟”的“秒针”。而我们在申万研究所建构的体系,也建立在投资时钟的基础上。
2013年以后由于宏观波动的收敛,投资时钟绝迹江湖,取而代之的是自下而上的成长股挖掘。一开始是传统的消费成长股,慢慢向更加虚幻的互联网赛道转移。周期股沦落为僵尸股,商业模式、轻资产、互联网思维和“代表未来”成为市场追逐的选股标准。
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变了,一些早已被抛弃的白马股开始翻身,不论行业,龙头至上。一些多年有效的规律被打破,比如小盘股策略。
因此,从研究到投资,从公募到私募,我有过两段迷茫期,正好对应A股的两次转变。我似乎永远在总结,不断在追逐,但市场也一直在变。我想这样可不行,我们应该想想“何为不变”,投资中追求的“变化”只是表象,把握“不变”才是根本。经过更加深层次的复盘和提炼,我发现尽管这三个阶段有诸多区别,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周期波动永远是从低到高,估值也是从低到高,人性总是从恐惧到贪婪。这些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不变”。
本书的后续内容沿着这个脉络展开:第二章是“周期为王”,总结2005—2009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三章是“成长致胜”,总结2010—2015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四章是“茅宁共舞”,总结2016—2022年的市场和方法论。每章都先用一节总览行情、提炼方法论,再用各节复盘当年的行情。*后是关于“不变”的一些总结。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