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伟大创意的诞生

書城自編碼: 392558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经济通俗读物
作者: [美]史蒂文 · 约翰逊[Steven Johnson]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908872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3.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編輯推薦:
科技界达尔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英国前首相克莱尔赞誉有加的媒体理论家史蒂文 约翰逊的颠覆之作。
通过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史蒂文·约翰逊成功归纳出了七大创新模式:相邻可能、液态网络、慢直觉、意外的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并且进一步揭示出:一个创意是一群细胞组成的网络,会尽可能地在相邻可能空间里,去探寻一些新的网络组合方式。
史蒂文约翰逊擅长使用“远读”和“近读”视角描写创新的起源。“远读”为长变焦视角,主要揭示什么样的环境更利于伟大创意的涌现。“近读”视角,旨在深入分析思想界关键物种的思维特质,揭示个体如何成就伟大、卓尔不群。《伟大创意的诞生》就是史蒂文·约翰逊关于“远读”视角的作品。
《伟大创意的诞生》是约翰逊“商业创新”系列中意蕴深长且视角独到的一本,从达尔文到苹果公司,从万维网到Google,约翰逊审视了近代的创新枢纽,汲取出适用法则。该系列还包括《助燃创新的人》与《极速传染》。
随书附赠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大事年表,在时空之间,感受伟大创意的震撼!
苇草智库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畅销
內容簡介:
我们生活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创意满天飞的时代,而人人都认得出好创意。比如,印刷机、铅笔、抽水马桶、电池、互联网、GPS、Google——这些都是绝妙的创意。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被喻为“科技界的达尔文”的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提供了深具启示意义以及有理有据的答案。
史蒂文约翰逊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他指出:人们通常会把颠覆式创新的产生过程浪漫化,想象一个个伟大的创意超越环境的限制,横空出世,但实际上新创意更像是从一些旧思想和僵化的传统中发现一些全新的创意。从神经生物学、都市研究,到网络文化,通过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史蒂文·约翰逊成功归纳出了七大创新模式:相邻可能、液态网络、慢直觉、意外的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并且进一步揭示出:一个创意是一群细胞组成的网络,会尽可能地在相邻可能空间里,去探寻一些新的网络组合方式。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次创意的产生。
《伟大创意的诞生》是约翰逊“商业创新”系列中意蕴深长且视角独到的一本,从达尔文到苹果公司,从万维网到Google,约翰逊审视了近代的创新枢纽,汲取出适用法则。该系列还包括《助燃创新的人》与《极速传染》。他的发现不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创新的根源,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策略,以培养突破性的创意。
關於作者:
史蒂文 · 约翰逊
科技界的达尔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赞誉有加。《展望》杂志评出的“数字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TED演讲人。
科技领域不可忽视的媒体理论家,善于应用“长变焦视角”解析科技趋势的进化,为科学、商业、大众生活等领域提供颇有见地的指引。曾与凯文?凯利畅聊技术对创新的影响,并创立了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曾为《時代周刊》《连线》《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著/名科普作家,其著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以引人入胜的观察,揭示伟大创意的起源。共著有包括《助燃创新的人》《伟大创意的诞生》《极速传染》《涌现》《幽灵地图》在内的8部畅销书,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受到《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推/荐。因为在书中善于使用广博的素材,描写超长的时间尺度,被读者评论为:阅读时的体验,就像一边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高空跳伞,一边品着拿铁咖啡。
目錄
中文版序 为什么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络
第 1 章 创新是一扇不断打开的门
创新模式 1:相邻可能
相邻可能有一种奇异的美,因为一旦对它的边界进行新的探索,之前的边界就会重新扩展。新的化合物为另一些化合物提供了进入相邻可能空间的钥匙。就好像是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开一扇门,就会进入一间新的房子,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别有洞天式的美景……如果你不停地推开眼前的新门,最终你就可以走遍一座宫殿。
从小鸡孵化器、婴儿恒温箱到育婴器
让创新的边界无限扩展
独立重复与创新的可能性
超前的想法与创新的受限性
什么样的环境具有创新的最大潜能

第 2 章 在思想的大池中,让新创意不断破壁流现
创新模式 2:液态网络
让信息得到流动,从而把一种“固态”网络转变成一种利于好创意出现的“液态”网络,有时候只要推开一扇门就足够,但是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移动一面墙,给思想一个可以流动的空间。
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也是一个群体
连接模式与随机性环境,生命起源的创新
混沌的边缘与信息外溢
实验室会议,好创意诞生的地方
MIT 的 20 号楼和微软的 99 号楼
第3 章 旧灵感 新思考,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
创新模式3:慢直觉
要维持一个灵感的存活,你需要的只是慢慢地培育它,而不是一种汗流浃背式的辛苦耕耘。只需要给灵感足够的营养,并且让它生长在能让根须建立新连接的肥沃的土壤里,然后,给它时间,便能静待开花结果。
掉进黑洞的“凤凰城备忘录”与“明尼苏达式猜想”
让灵感在时间的滋养中慢慢成形
马尔萨斯顿悟
摘录,让旧灵感与新思考生出新连接
探询一切的万维网
20%创新时间
第4 章 混乱与噪声,机缘巧合下的全新可能
创新模式 4:意外的收获
就像在一个正沸腾的思想大锅里,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创意不断翻滚着、沸腾着,于是种种新奇的活动便出现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一瞬间,各种想法的新连接形式便会形成。于是处处所见的都是一些不曾预设过,且出人意料的新的活动或连接形式。
梦境,孕育创意的“原始汤”
大脑,在噪声中不断形成新的连接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意外收获从哪里来
DEVONthink,我的创新工具
网络,发现更多意外收获的引擎
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接的平台
第 5 章 多思考 快迭代,被 “污染” 的创新有时反而是绝佳的
创新模式 5:有益的错误
伟大的发明家犯的错误要比普通人多得多。人类的错误史也许要比那些发明更有价值、更有趣。真理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持被动态度,你也能遇见它,而错误是变幻莫测的。正确的想法会使你停在原地,而错误的想法会迫使你去探索
三极管,接二连三失败的产物
格雷特巴奇与心脏起搏器
噪声、异议和创造力的关系
错误铸就了人类
第 6 章 让完全不相关变成相关
创新模式 6:功能变异
当你打开一扇门,发现里面有一堆木头和一个壁炉时,那些用以照亮黑暗房间的火柴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功能,这种可以帮助你看清事物的工具最终却给你带来了温暖。

从葡萄酒榨汁机到古登堡印刷机
功能变异与进化创新
功能变异在人类创新史中比比皆是
城市、第三空间与功能变异
将一种媒介中设计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咖啡馆模式,弱关系下的创意空间
苹果公司的壁垒模式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具备关联性思维的人
第 7 章 合作与共生,助推创意在生态圈中不断成长
创新模式 7:开放式“堆叠”平台
平台建造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不仅在融合的可能性方面打开了大门,更打造了全新的场所。旧观念有时会使用新房子。新创意必须使用旧房子。“堆叠”平台的真正好处在于,你不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正如燕雀不必付出钻洞和推倒大树的代价,它只需懂得怎么鸣叫就够了。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
GPS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Twitter,最具生产力的开放式平台
平台的循环利用
用污染和海水建造水下城市
构建网格生态系统

结语 第四象限,伟大创意正在诞生
附录 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1400—2000年)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
为什么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
巴拉克·奥巴马
国情咨文演说 2011年1月
早在2006年夏天,我开始创作第一本关于创意以及环境是如何激发创新的书籍,那是我首次明确地就创新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过,事实上,直到写完那本书,我才意识到在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我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创新进行搏斗。我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20多岁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一个容易患得患失的本科生,修的是英国文学,却被硅谷的数字革命所吸引。从那以后,我所有的书都着重于描写创意和它的革新力,例如科技、政治或娱乐行业的创新——其中有一些是近期的热点,还有一些则有着悠久的历史。
创新的漫长历史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我在创作有关创新的书籍时,几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创新并不存在特别的时效性,也不见得和21世纪的时代文化有何迥异之处。当然,我们总是大肆地赞扬,甚至神化如史蒂夫·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一类的企业家。不过,在此之前,这种赞扬和崇拜同样也属于托马斯·爱迪生和本·富兰克林。在创作有些书的时候,我是有意识地把它当作时代精神来创作的。而创新并非如此。事实上,创新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历久弥新的恒长—这也是我所发现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个特质。
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开始走出2008—2009年的大危机,我们也希冀从一片废墟中探寻出一些线索,得以解释我们之所以被如此巨大的危机所席卷的原因(或许这些线索也能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不要在未来重蹈覆辙),似乎有什么悄然发生了。在经历了10年的金融伪创新之后,信用违约掉期(CD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让房产泡沫严重膨胀,甚至于当房产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时,差点儿就摧毁了世界经济。人们突然就发自内心地明白了,经济增长必须重新依赖于创造有价值的事物,不管是电动车还是数字代码,而不能仅仅依赖于通过复杂的衍生计划来创造虚拟价值。
我在美国直接见证了这一改变,比在英国更明显,不过,我怀疑这一观念的改变已经席卷全球,创新似乎已经挂在每个人的嘴边了:公立学校的管理者、风险投资人、制造清洁能源的企业家和专栏作家都在说创新。因此,在2011年1月,当奥巴马(前)总统在做国情咨文演说的时候,花了差不多1/3的时间来讲关于创新的举措,也就没什么值得惊讶的了。奥巴马(前)总统构建这个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创新对于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所以这是值得引用来一读的:
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没有人能够断定下一个龙头行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就业岗位会来自哪里—就像30年前,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叫因特网的家伙会带来经济革命。我们能做的,也正是美国人民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激发美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记住!美国发明了汽车和计算机;美国拥有爱迪生和莱特兄弟;美国创造了谷歌和Facebook。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式。
……
现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直面“斯普特尼克号”问题,走在时代前沿的时候了。我在两年前说过,我们需要将美国的研究和发展的高度,提升到一个自太空竞赛之后再未实现过的高度上。未来几周之内,我将向国会提交一个预算方案,它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在生物医药研究、信息技术,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进行投入,而这一投入将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安全设施、保护我们的星球,并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无数的新就业岗位。
就像奥巴马(前)总统所说的,创新的社会影响很久远;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创新并不是以美国为核心的:想想英国的蒸汽机—那可是18世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或者是想想数千年前,伊斯兰文化黄金时代在代数方面的发明以及复式记账法的出现。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好创意的绝妙践行史。
不过,这篇国情咨文演说也从两个基本方面,阐明了我们当下为什么会转变对待创新的态度。第一个就是现在人们所抱持的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认为创新能够、而且必须通过培养得来。创新,并不会因为美国人所谓的创业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出现。社会层面上的决策会教授、鼓励、支持或者压制创新。仅仅是降低资本收益税,以及让企业人和风险投资人去尽情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的真正繁荣,需要更微妙的干预措施。
政府在培育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深入本质来说,政府本身就拥有创造力,尽管过去创造力一直被盖上私营部门的印章。虽然在过去的20年间,有关创新的学术成就繁荣昌盛,并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机会之门,使我们得以了解新产品和新服务是如何涌现的,但是,这些学术成就基本上都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前提下实现的,即认为最重要的创新成果都源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但是,因特网和万维网作为当代两个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创新成果,都并非产生于传统意义的市场环境之中,而且两者都是集体所有,并被集体非常有效地运作着。因此,因特网和万维网的革命性影响表明:创新并不是私营部门的专属。
我猜想在接下来的10多年间,人类最重要的突破会来源于交叉领域,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重合处。以前些年的两个例子为例:众筹网(Kickstarter)和SeeClickFix。众筹网是一个允许个人为创新性项目提供资助的网站,这些项目可以是电影、艺术设施、唱片等。资助人进行资助,有可能会得到一些特别的小礼物作为回报—比如说,一张签名的CD唱片或者一张首映礼的邀请函,但是他们不对自己资助的创新产品拥有所有权。仅仅两年的时间,众筹网就为数以千计的项目募集到了6?000多万美元,而众筹网只会从每一笔交易当中收取一点儿费用。众筹网提供的这个平台,让资助人和创意人之间得以发生这样一种交易行为,但是这种交易行为却不符合传统的市场逻辑。一方面,资助人在这里“投资”不是为了后续的经济回报,而是希望通过资助重要的创意取得社会回报;另一方面,创意人则是依赖于分散式的网络用户来获得资助,而不再依赖于政府拨款。不过说到底,众筹网本身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这类交易很有可能给它的投资者和创始人带来不菲的回报。
SeeClickFix则是一个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它,社区居民能够报告他们发现的问题,比如,被破坏的消火栓、危险的十字路口、有可能伤到人的树枝,还有其他紧迫的需求(英国曾推出FixMyStreet,提供类似的服务)。在Web?2.0版本之下,所有的投诉对社区居民都是可见的,而社区的其他居民可以投赞同票,表示确实存在这一问题。SeeClickFix已经开始为当地政府提供免费指示板,并且只要按月支付,就能享受优质服务。这一服务还捆绑了网站用户生成的报告,并且会将这些报告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这就是一种有意思的交叉模式:私营部门搭建了这样一个管理和描绘城市问题的端口,而公共部门则依然充当着解决问题的传统角色。
我欣赏这两种服务,并不只是因为它们立志实现的目标,而是因为它们所提供服务方式的创新性。它们都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如何为其作品尚未得到市场认可的创意人提供支持?我们如何监控现实世界中社区里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两家公司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是如此新颖,以至于你都会怀疑它们根本得不到实际的应用。在十几年前,当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推出一个让用户自己编辑内容的网络百科全书时,也曾遭遇到同样的质疑。然而现在看,维基百科的大多数表现已经胜过《大英百科全书》。事实上,这些看似“不靠谱”的项目最后都被证实是具有实际效用的。这也就证明了网络和移动计算新技术的效用,证明了普通民众的冒险精神。普通民众是实际使用和支持这些服务的人,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帮助拓展它们的范围,这一过程被哥伦比亚大学的阿玛尔·毕海德(Amar?Bhidé)教授称为“无畏的消费”(venturesome?consumption)。
这个时代的巨大机遇是:我们不仅拥有许多非比寻常的新工具,得以设计出类似众筹网和SeeClickFix这样的产品,而且还拥有愿意“吃螃蟹”的消费者,他们乐意尝试疯狂的新事物—以至于几年前大家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看已是再平常不过了。
因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球的哪一个地方,那些即将“制胜未来”的好创意,无疑也是由各种不同的成分共同“调制”出来的。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正体现了这一“调制”的过程。
欢迎你踏上充满灵感的创新之旅。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络
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
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现象,
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

达尔文的悖论

1836年4月4日,在印度洋东部广阔的海面上,东北季风已慢慢停息,这让夏天的海面变得风平浪静。基林群岛由两个小环礁及离苏门答腊岛以西970千米的27个珊瑚岛合围而成。群岛边,蓝蓝的海水平静无波,触手温润,令人沉醉;破碎珊瑚上的白沙闪闪发亮,令海水增加了几分蓝意。在一处岸边,平常都会见到稍大一些的海浪,而那一天,却异常平静。在热带广袤无边的蓝天下,达尔文在水边看起了活珊瑚。
几小时的时间里,达尔文走走停停,仔细观察着那些长势极好的珊瑚。那一年,达尔文27岁。在距离伦敦约11300千米的这个小岛上,他站在悬崖上—双脚踩在根基位于海洋深处,而顶部几乎触及海面的海底山顶边缘,思维徘徊于关于这座山峰如何形成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一个猜想即将破土而出。这个猜想可以解释这座山峰的成因,也将被证明是他科研生涯中第一个伟大的突破。同时,他也开始对另一个灵感进行探索,虽然它有些模糊,还没有完全成形,但这个灵感最终引领达尔文登上了19世纪知识殿堂的顶峰。
在达尔文的四周,珊瑚生态系统里的各种生物迅速移动,闪闪发亮。种类之多让人惊叹不已,有蝴蝶鱼、雀鲷、鹦嘴鱼、拿破仑鱼、神仙鱼;此外,还可以看见金色的小鱼群“仰仗”盛开的珊瑚花上的浮游生物为生,以及长有尖刺和触手的海胆与海葵。虽然眼前的奇景令达尔文眼花缭乱,但他的思绪却已穿过表面,去探寻更深处的秘密。4年后,达尔文出版了《小猎犬号航海记》(The Voyage of the Beagle)。在书中,他写道:“热带海洋里到处是有机生物,数不胜数。对这些生物充满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很多自然学家在描述那些海底洞穴里的美景时,用词不实,过于渲染。”
从那一天开始到几周以后,达尔文并非只是沉醉于见到的海底奇景,而是一直思考着一些问题,并试图解开那些不计其数的生物背后的秘密。在基林群岛的地面上,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并不多。就植物而言,只有少量椰子树、地衣和杂草。他写道:“陆地上的动物,比植物还贫乏。”只能见到少量蜥蜴,很难见到真正的陆地上的鸟类。此外,就是一些随着欧洲的船只漂洋过海“移民”到当地的老鼠。面对这种情况,达尔文不屑地摇头说:“除了猪,再也看不到任何本地的四足动物了。”
然而,距离这片生物稀少的陆地几米远的珊瑚礁水域,却是一片光怪陆离的景象,成千上万的生物都在蓬勃生长,其壮观程度堪比热带雨林。这真是一个谜。为什么环状珊瑚岛边的水域里可以有这么多生物存在?从印度洋里任何一处取10000立方米的水,全面调查一下水中能找到的生物,可以发现,生物种类与达尔文笔下基林群岛上动物的情况一样,非常贫乏。倘若足够幸运,那么在取出的水中可以见到几十条鱼。然而,在达尔文观察的珊瑚礁边,上千条鱼随处可见。根据达尔文自己的讲述,在海洋中遇到一片珊瑚礁生态系统,就像在沙漠里遇到一片葱茏的绿洲。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达尔文的悖论”(Darwin’s Paradox)—在营养极少的水域里却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的数量多得惊人。珊瑚礁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1000,然而约占海洋生命种类1/4的物种都生长在珊瑚礁边。当1836年达尔文站在珊瑚礁边时,他还无法取得上面的这些数据。但在那之前,他乘坐“小猎犬号”航行了4年,所见所闻足以让他对珊瑚礁水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研究兴趣,他知道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并非偶然。
第二天,达尔文与“小猎犬号”的船长、海军中将詹姆斯·菲茨罗伊(James FitzRoy)一起,去勘察环状珊瑚岛的向风地带,只见冲天巨浪冲刷着珊瑚礁的白色边沿。见多了英吉利海峡或地中海平静海面的人,会本能地为眼前翻滚的波涛所震惊(达尔文观察到那些碎浪的力量“近似温带地区的烈风,且绝不会停止肆虐”)。但吸引达尔文注意力的并非海浪的壮观,而是抵御海浪的神秘力量—组成珊瑚礁的那些微生物。
大海波涛汹涌,越过宽大的珊瑚礁,力量之大似乎无可匹敌。奇怪的是,它却遇到了克星。这些克星表面看起来毫无抵抗力,似乎一攻即破。然而,并非是大海饶了珊瑚礁,相反是它死攻不下。巨浪冲过珊瑚,形成猛烈的碎浪,扑上沙滩,击中高高的椰子树,树干都弯曲甚至折断了,可见海浪威力之凶猛……然而,那些其貌不扬、个头低矮的珊瑚礁却屹立不倒,久攻不破。为什么呢?因为有另一种力量参与其中,并与海浪博弈。这种神秘的力量将碳酸钙的原子与碎浪阻隔开,并把那些原子排列成一种对称结构。尽管飓风把海浪撕扯成无数碎浪,但这种神秘的力量像建筑师一样,一直在修筑能抵抗海浪的结构,这样一来,还有什么能对珊瑚礁造成损害呢?
“小猎犬号”的此次出海是为了完成一些科学探索。那些微小的“建筑师”吸引了达尔文的注意,因为他认为它们就是解答那些科学探索问题的关键。海军中将詹姆斯·菲茨罗伊批准出海的公文中记录了探索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调查环状珊瑚岛的成因。达尔文的导师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他提出一种新论断,认为地壳的猛烈运动导致了海底火山的爆发,然后,珊瑚群沿着火山口周边生成了珊瑚礁。因为火山口的形状是圆的,所以珊瑚岛便成为圆环状。虽然导师赖尔关于地壳深处运动的理论对达尔文的影响十分深刻,但站在海滩上,看到层层碎浪冲击珊瑚时,他知道导师关于环状珊瑚岛成因的论断并不正确。达尔文认为,简单的地质运动并不能解释眼前的一切,答案应该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生命创造力。达尔文沉思了一会儿后,脑子里闪过一些想法,那些想法似乎正在慢慢聚集,融合成一种理论,以解释那种伟大的生命创造力。一些思考和问题的答案,虽然尚未成形,却渐渐地变得清晰。
几天的考察结束后,达尔文回到“小猎犬号”上再次翻看考察日志时,他陷入了沉思,那些海浪撞击珊瑚礁的画面一直在他眼前不断地浮现。他在日志上添加了一句话:“虽然我现在并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我认为那些珊瑚岛海岸水域里的壮观景象一定有其成因。”这一句话将在30年后出现在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最终,达尔文找到了答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