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之一种,是作者多年来撰写的新诗研究论述的汇编,作为一个专题性的成果小结。本书论述中国现代新诗构成当代中国人文学遗产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适应现代中国人生存状态,反应现代中国人精神思想的诗歌形式,我们对中国现代新诗的阅读欣赏有必要格外注意其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并在熟悉和了解这些特殊形态的基础上,调整我们的阅读心态和阅读方式。本书具体探索了多重文化传统的融会冲撞与中国新诗的诞生,新诗在20年代的探索发展,在30年代的中外融合,40年代走向成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曲折蜿蜒发展和分化。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何评价现代中国新诗的标准尺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论者多年致力中国现代新诗史论研究的论述精编,从新诗发展史到中外诗歌的艺术渊源,再到诗人论、作品论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均有涉及,是进一步探索和梳理中国现代新诗一系列重要现象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总结中国新诗内在脉络与发展谱系的重要思路。
|
關於作者: |
李怡,文学博士,1966年6月生于重庆。曾经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任教22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教*部新世纪人才、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为方法的民国》等。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
目錄:
|
目录
001 导 论 “中国现代新诗”及其“传统”
003 一、何谓“中国现代新诗”
024 二、中国新诗的“传统”
031 第一章 诞生:历史与文化的巨变
033 一、多重文化传统的融会冲撞与中国新诗的诞生
047 二、生存实感的引入与中国“新”诗
059 三、大众传媒与新诗的生成
069 四、多种书写语言的交融与冲突
091 第二章 探索中的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诗
093 一、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
104 二、早期新诗探索的四川氛围与地方路径
137 三、误读与想象:郭沫若、浪漫主义与泛神论
144 四、新月派与中国新诗的巴那斯主义
148 五、徐志摩: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162 六、闻一多:矛盾与互斥
171 七、李金发:沟通与不通
184 八、鲁迅:新诗的“边鼓”
207 第三章 中外融合与中国新诗的 20 世纪 30 年代
209 一、戴望舒:中国灵魂的世纪病
222 二、何其芳:欧风美雨中的佳人芳草
234 三、卞之琳:楼下的风景
249 四、梁宗岱:意志化的辉光与物态化的迷醉
263 五、朱自清:探寻“与传统有关”的“现代化”
283 第 四章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新诗的成熟
285 一、七月诗派领袖胡风的历史贡献
294 二、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305 三、冯至:“远取譬”与“最为杰出的抒情”
316 四、穆旦:“反传统”与中国新诗的“新传统”
334 五、袁可嘉:“现代化”与中国意义
354 六、徐訏:场边、门边与街边
375 第五章 当代岁月:曲折、蜿蜒与分化
377 一、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394 二、“朦胧诗”现象讨论
410 三、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429 结 语 标准与尺度: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新诗
437 附录一 中国现代新诗期刊抢救性工程的必要与可能
457 附录二 当代诗歌中的踽踽独行者——怀念任洪渊老师
465 后 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
总序
1928 年,时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杨振声发表了题为《新文学的将来》的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
文学是代表国家、民族的情感、思想、生活的内容。史家所记, 不过是表面的现象,而文学家却有深入于生活内容的能力。文学家也 不但能记述内容,并且能提高情感、思想、生活的内容。如坦特,如 托尔斯泰,如歌德,他们都能改造一国的灵魂。所以一个民族的上进 或衰落,文学家有很大的权衡。文学家能改变人性,能补天公的缺 憾,就今日的中国说,文学家应当提高中国民族的情感、思想、生 活,使她日即于光明。
此时距离“文学革命”,仅过去十年时光。作为“五四”一代作家,杨振声在演说中表达的是对于方兴未艾的“新文学”的殷切期待。如今,“新文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世纪回眸,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前驱开 辟的道路,早就在丰富的实践中成为一种“常识”。“新文学”的历史无负杨 振声的嘱托。
当然,从最初的“尝试”走到今天的“常识”,其间的路途并不平坦,更非顺畅。此中既有“新文学”发生与发展本身必须跨越的关卡,也需要面对与“五四”之后的时代风云同频共振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学”的理想激扬过,也落寞过;曾经作为主流而显赫,也一度成为潜流而边缘; 始终坚守自身的价值立场,但也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前进的步伐。不过无论如何,“新文学”还是在百年风云中站稳了脚跟,竖起了旗帜,在“提高中国民族的情感、思想、生活,使她日即于光明”的征程中形成了与传统文化既有联结又有区别的现代文明的“新传统”,与“国家、民族的情感、思想、生活的内容”打成一片。
“新文学”从历史中穿行而来的过程,便是“新文学”的种子落地生根的 过程,也是其在观念、制度、风格与气象上不断自我建设的过程。“新文学” 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内核、本质、意涵与边界却也在探索与辩难中日 益明确与积淀。
因此,看待、理解与研究“新文学”,也就内在地要求一种历史的眼光、开放的精神、多元的视野与谱系的方法。而当杨振声演说《新文学的将来》 时,他事实上也开启了更为自觉地从事“新文学”研究的传统。1929 年,为落实与杨振声一道确立的“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融会”的清华 国文系建系方向,朱自清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此举被王瑶先生认为是“最早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新文学的成果”,影响深远。
回溯百年“新文学”研究史,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正如王瑶先生所言,“如果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朱自清的筚路蓝缕“显示着前驱者开拓的足迹”。而朱自清奠立的“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新文学” 的方法,正是现当代文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学术经验。此后一代又一代学人的 前赴后继,便都是在杨振声与朱自清的延长线上展开工作。我们策划“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也是如此。
当年,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不仅在清华讲授,还曾经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女子学院等校开设。而后两者都是今日北京师范大学 的前身。“新文学”研究的传统在北师大百年的教育史与学术史上薪火相传, 代不乏人。以北师大学人为主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致力于 站在新的历史与学术起点上继往开来,守正出新。
丛书中的十卷著作尽管各有关怀,但也有相近的问题意识,那便是都关 注“新文学”在“改造一国的灵魂”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文学”的锻造。“新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从“立人”精神出发,追求“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以建立“人国”,并且寄托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因此,“新文学”确立了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的价值谱系,启蒙、民主、科学、解放是其最为重要的理念。而“新文学”对于“人的解放”的要求又是 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及人类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关联在一起的。所以,“新文学”对于个体的承担不会导向“精致的利己主义”,“感时忧国”的精神也包含了对于民粹主义的反思。“新文学”是一种自信但不自大的文学,是一 种稳健但不封闭的文学。开放与交流的“拿来主义”态度是“新文学”的立 身之本,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血肉联系则是“新文学”的源头 活水。“新文学”是一种真正的“脚踏大地”同时“仰望星空”的文学。对于“新文学”价值谱系的清理,既是一项学术研究的课题,更是一种精神砥砺的需要。而从“新文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新文学”研究,同样有其价值谱系。王瑶先生强调,“研究问题要有历史感”。严家炎先生也曾经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首先要尊重事实,从历史实际出发”。这是对于学科品质与独 立品格的根本保证。历史的态度与谱系的方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正道 与前路,这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经验。而对于“新文学”研究 而言,不仅有价值谱系、知识谱系、方法谱系,更有思想谱系、文化谱系、精神谱系。樊骏先生就注意到,在以王瑶为代表的学科先辈身上,同时兼备“两个精神谱系”:“一是西方传统中的‘普罗米修斯—但丁—浮士德—马克思’,一是中国、东方传统中的‘屈原—鲁迅’。”他们“都是这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两大精神谱系,在现代中国学术界的自觉的继承人”。钱理群先生认为,“新文学”研究的传统正是“精神传统与学术传统”合而为一的。这也就决 定了当我们以历史的态度与谱系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不仅是在进 行学术创造,也是在精神提升。而这显然是与“新文学”的价值立场一致的。 我们可喜地看到,这也正是丛书中的各卷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度支持丛书的编辑出版。而从《中国现代文学编 年史》开始,我们就与文化艺术出版社确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现当代 文学谱系研究丛书”作为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师大鲁迅研究中心的最 新成果,期待得到学界同人的赐教指正。我们也希望有识之士可以和我们一 道共同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刘勇 李怡 李浴洋
“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编委会
2023 年 5 月 20 日
后 记
大约 2014 年前后,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当时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承担了文学院 985 建设的一个项目,编选一套能够反映本学科学人研究特色的论丛。我为自己确定的计划就是将我多年来撰写的新诗研究 论述汇编起来,作为一个专题性的成果小结,目前读者诸君看到的这个文集 就是当时计划的集成。2017 年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师大,原以为先前的计划就此告终了,没有想到刘勇老师十分看重这一套文丛,多次来函来电鼓励 我不要放弃,要按时完成当时的工作,这样推卸不掉,我只得利用今年疫情 防控这段日子,总算将先前的设想落实了。
我从事新诗研究以来,主要的论述有著作《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 统》《中国新诗讲稿》,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散见在几册论文集中,如《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旧世纪文学》《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被围与突围》等,遵照这一套书的编选体例,我将这些年来关于新诗的代表性论述都汇集了起来,这是本书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几篇新写的论文,因为 尚未在期刊上发表,根据现在的学术惯例,不宜先行收入文集,只好留待他 日了。不过这样一来,好像本书的“新货”不多,对不起读者,这是让我颇 感惭愧的!
书中“何谓‘中国现代新诗’”一节系我和王学东当年合写,“大众传媒与新诗的生成”一节是我和苏雪莲合写,“中国现代新诗期刊抢救性工程的必要与可能”一节是我与李扬合写,在此对三位合作者表示感谢。
感谢刘勇老师的一再督促,让我有决心完成编选,也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是你们细致认真的工作让文丛能够高质量问世,谢谢 你们!
最后,还要感谢 2006—2017 年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其他同事们,邹红老师、张健老师、钱振纲老师、王泉根老师、张清华老师、黄开发老师、任翔老师、张柠老师、沈庆利老师、陈晖老师、张国龙老师、梁振华老师、林分份老师、谭五昌老师、熊修雨老师,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考, 都凝结着你们的帮助,师大是我的母校,永远怀念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感谢李浴洋老师,是您的奔波操劳让丛书的出版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李 怡
2020 年 7 月于成都长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