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鲁迅,在你必经的路旁
近40篇文章,32幅插图
告诉你一个别样的“人间鲁迅”
一本书,读懂永远的“大先生”的“不耍颠,要睡觉”
|
內容簡介: |
他是医学肄业生
他是金石学家、博物学家
他是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
他是到坟地摆拍的大学教授
他是恋爱中的“小白象”
……
他是别样的有血有肉的“人间鲁迅”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姜异新鲁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向我们描绘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外的私人阅读语境中的别样的鲁迅形象,既有经典作品解读,也有关于鲁迅一生的别开生面的透视,更有对鲁迅身边人和后来人的全景描绘,构成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鲁迅”风景线。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 鲁迅《“这也是生活”……》
|
關於作者: |
姜异新,文学博士。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室主任,《鲁迅研究月刊》主编。著有《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沙滩红楼:新文化景观》《读懂鲁迅》《<呐喊>导读》;编著《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鲁迅致姚克信札》《胡适论教育》等。
|
目錄:
|
目 录
序 孙郁001
别样的鲁迅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001
负笈留东,华年七载
——鲁迅的留学生涯 020
仙台出走:反抗绝望的心灵起点 041
留日生周树人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045
周氏兄弟遇上约卡伊·莫尔 053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
——***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073
文艺:烛照鲁迅一生的灯火 079
《新青年》养成的小说家 084
约稿·创作·发表·冷遇
——《狂人日记》四重奏 088
好的小说如何开篇
——《阿Q正传》序之非序式解读随想 101
《祝福》:“呐喊”之后的“重压之感” 104
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 118
鲁迅文本世界里的北京 133
新文学兄弟的出现
——鲁迅、郁达夫的京师交游 145
1912—1926:北京与鲁迅经典的生成 153
三维立体建筑设计师 162
绿林书屋识英雄 167
“教一点钟的讲师” 174
宫门口周宅的一个春夜 180
大先生,吃了吗? 185
隼:鲁迅的另类签名 198
树人装 201
“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印入《坟》了吗? 204
鲁迅看日本:那最冷静与最敏锐的神经 213
“留下一个真相”
——鲁迅与姚克 224
跋涉者萧红 241
朱安:谁说我是礼物? 244
鲁迅,在你必经的路旁 252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255
鲁迅手稿的独白 260
栖居在鲁迅的结构里 263
追随鲁迅永远的心 267
爱诗的人总会相逢 270
站在歧路中间:作为书生的周作人 273
苦雨斋里的前尘影事 282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学贯中西的大师如何养成 285
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挺别致 290
绍兴三叹 301
妙应白塔 307
静默的石屋群 312
后记 316
|
內容試閱:
|
序
孙郁
从先贤的形迹中寻找往日遗风,对于今人来说也是一次补课。我们因为在日常里不易见到诗文中的至人,以古视今就有了另外的隐含。其实要走进前人的世界,也并不容易,望文生义总还是不行。前些年流行知识考古学概念,献身于此的人,渐渐多起来。知识考古学之外,还有知识审美化的写作,这是过去文章家常有的笔法。今人受此影响,寄意于远方,凝思于现在,笔端就聚集了些许天地之气。
如果一个人,因了一个研究对象而改变了自己的读写习惯,是有信仰在的。读着姜异新《别样的鲁迅》,觉得作者就属于此境中人。我认识作者已经快二十年了,最初是鲁迅博物馆同事,知道她除了学术研究,还写点散文,是个很有文学感觉的青年。后来我到大学工作,联系渐少,有时一些学术会议上见面,发现她已经在文字世界耕耘很深。每年都能看到她的文章,除了鲁迅研究方面的,涉猎文学领域的话题也渐多起来。从所述内容看,许多都是旧绪转新,往日的陈迹被一种陌生化的笔触翻动,知识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知识化,呈现的图景渐新渐广,远近之间,虚实之中,画面里的景色也不断变化着。
鲁迅博物馆有一个风气,研究室的人一般都不在时风里,几代人都看重史料,写的是扎实的文字。他们有时接近民国文脉,本于心性,文章里有一点性情在。新一代的许多人,也在这条路径上,笔墨不涉虚言,写的是有自己特点的文章。有时也不乏性灵的晃动,穿梭于时空深处,率性而来,尽兴而去。所历所感,都可驻足回味。我有时候想,做脱俗学问,写有趣文章,大约都是些会放逐自我的学者。在为了外在动力而写作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能够为心灵而泼墨为文的人,是有一点“热风吹雨”的味道的。
曹聚仁当年的随笔,每每提及民国知识人,像是学术史里的画面,辞章受到了周氏兄弟的影响。《别样的鲁迅》好像也染有此调,在文脉上袭有驳杂之意。以鲁迅为主要对象,串联起学问与诗的文本,透出博物馆人的厚重之气。书稿里的文字所指,一气读下来,像看了一次展览,画面里满是新奇之意。作者多年的心得,于此一一陈列出来。要谈的鲁迅,不是课文里的那个样子,也非宣传里的单面孔,而是从遗物和影响力里呈现的有温度的形象。鲁迅的许多遗物,今人知之甚少,藏书目录尚未公开,手稿研究还刚刚起步。那些全集之外的什物,有时深深打量,都有意外之喜。
以前人们讨论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一直存有争议。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史的方式,一种乃诗的感受。学院派的文章和作家的随笔,尝试中有各类成败的经验。若是介于两者之间,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捕捉文字背后的隐秘,以审美的角度、冷静的态度激活话题,精神的延伸可能更长。聪明的作者讲述过往的生活,多从细节入手,有时以考据的口吻,还原出旧岁的片段。于是,文本生成的原因和历史变动之迹,就活了起来。
我曾经从林辰先生的文章里,得知鲁迅整理国故的暗功夫的来龙去脉。也知道林先生有许多未尽之意。现在一些青年沿着前辈学者的探讨下去,新的感受依然不少。过去我们谈到鲁迅抄碑,搜集出土文献,常视为鲁迅业余趣味。但细心考察***时期的活动,姜异新觉得,周树人时期的文化活动,意义不亚于以鲁迅为名的文学创作,是文学生涯外另一道风景。在整理国故与译介域外文章中,已经有了再造文化的冲动。鲁迅在自己的文字里不太记载日常工作细节,这些需要从藏品、他人回忆录,旧的报刊中寻找蛛丝马迹。重新整理诸多遗物,博物馆的前辈已经做了许多,现在需要的是审视的眼光,如何去掉蒙在旧岁中的灰尘,看到曾存活过的边边角角。一旦沉浸其间,便乐而忘返。怎样造访琉璃厂,如何抄录古籍,在北大授课的情形,便联翩而至。只有进入这种情景,活的鲁迅就在我们面前出现了。由此也理解了民国知识人,那时候何以如此迷这位矮个子的作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