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編輯推薦: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安德鲁·塞耶的代表作。本书从社会学和道德哲学跨学科的角度,立足普通人的生活体验,重点关注阶级问题的道德与情感面向,认为对于阶级不应仅仅从经济(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文化(如布尔迪厄关于惯习、品味的研究)的角度来研究,还应该关注人们各种切身的体验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普通民众真正重视和在意的事情。
內容簡介:
《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分析了人们亲历的阶级不平等的道德层面。阶级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财富,而且影响着我们能否获得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事物、关系和实践,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尊崇或尊重,从而也包括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它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形塑着我们获得一个圆满生活的机会。然而,当代文化日益“否定”阶级,认为承认阶级是一件令人困窘的事情,尽管阶级之存在往往是彰明较著的。通过借鉴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阶级的实证研究,本书引人入胜且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们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受到评价,在这些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和成就客观上受到出身阶级的运气影响,还受到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功绩关系甚微的力量的影响。
關於作者:
安德鲁·塞耶(Andrew Sayer),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系社会理论与政治经济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道德与伦理问题。主要著作有:Microcircuits of Capital(1988,合著)、Method in Social Science(1992)、The New Social Economy(1992,合著)、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A Critique(1995)、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2000)、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2005)、Why Things Matter to People: Social Science, Values and Ethical Life(2011)。黄素珍,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规范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译有《道德的演化》(合译)、《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理想主义与自我实现》、《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对伦理思想的伟大贡献》。
王绍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已出版《脑中的大象》、《文明社会史论》(合译)等译著。
目錄 :
目 录
序言与致谢 _1
第一章.导论 _1
第二章.从惯习到伦理秉性 _29
第三章.承认与分配 _ 69
第四章.阶级的概念:厘清基础 _93
第五章.社会场域的斗争 _ 125
第六章.道德情感、不道德情感与阶级 _ 179
第七章.对阶级的反应I:平等主义、尊重(可敬)、阶级自豪感与道德划界 _217
第八章.对阶级的反应II:解释、证成与困窘 _241 第九章.结论与启示 _ 275 参考文献 _ 301
索.引 _ 313
內容試閱 :
序言与致谢
我曾经很想把本书取名为《你自认高我们一等,不是吗?》(Think You’re Better Than Us, Do You?),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抑或纯凭想象的,这句质问都一针见血地触及了日常生活中阶级之道德意义的核心。阶级并非道德价值或需求的反映:在人的童年时期,阶级与人的功绩(merit )毫不相关;在人逐渐长大后,阶级与其说是功绩之果,不如说是功绩之因。但是既然阶级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所以阶级的正当性(legitimacy )受到了质疑。正因为如此,阶级才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它不仅是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考虑的问题,而且也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即人们之间如何对待和评价彼此。尽管在社会科学中,有关阶级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只有为数不多者才论及阶级的道德层面。原因在于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在社会学中尤其如此,这也就是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 )所称的“反规范主义”(anti-normativism),它使得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评价性特质变得晦涩费解。尤其是我们的关切——即对我们福祉来说重要的事物,我们所珍视与关心的事物——不是被忽略了,就是以一种疏离和令人疏离的方式被处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我们的这些关切如此重要。
尽管本书主要关注日常、常民经验的道德质地(moral texture),但我也使用研究伦理学的哲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其中有许多是规范性的——以及使用社会学概念和分析方法,来阐释对阶级的常民反应(lay responses)。这种综合方法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实验性的——但我希望主要通过实例让读者相信它的价值。同时,我还会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既简单又熟悉的概念,但我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概念过于耳熟能详,以至于我们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却未加以分析。而一旦我们审视这些概念,我们往往会发现它们具有丰富的解释性资源和规范性意涵。
本书得以完成有赖于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ESRC )基金的支持,以及兰卡斯特大学为本人提供的学术休假。
就智识方面最重要的影响而言,本书首先得益于已故的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工作,布尔迪厄于2002 年猝然
viii 辞世,社会科学界由此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也失去了一位对阶级最富洞察力的分析者和敌对者。其次,本书得益于一位备受误解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我还要感谢国内学人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他思路清晰、谈吐晓畅,在与我讨论哲学问题时总能慷慨相助。以下诸位为我提供了许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常常激发我进一步深思,对此我要感谢玛格丽特·阿彻(Margaret Archer)、乔·阿姆斯特朗(Jo Armstrong)、约翰·贝克(John Baker)、罗斯玛丽·克朗普顿(Rosemary Crompton)、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史蒂夫·弗利特伍德(Steve Fleetwood)、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托尼·劳森(Tony Lawson)、凯瑟琳·林奇(Kathleen Lynch)、莫琳·麦克尼尔(Maureen McNeil)、杰米·摩根(Jamie Morgan)、戴安娜·雷伊(Diane Reay)、加勒特·威廉斯(Garrath Williams)、马吉德·亚尔(Majid Yar),同样也要感谢贝弗利·斯凯格斯(Beverley Skeggs)、艾伦·沃德(Alan Warde)、尼克·克罗斯利(Nick Crossley),以及曼彻斯特社会学学会布尔迪厄研究会(Manchester Sociology Bourdieu group )的其他成员。我还要感谢鲍勃·麦金利(Bob McKinlay)、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 )以及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其他同事,在我的学术生活中,他
们为我的研究和心智稳健提供支持。感谢克莱尔·奥唐奈(Claire O’Donnell)、卡伦·甘蒙(Karen Gammon)、卡西·戈顿(Cath Gorton)、彭尼·德林考尔(Pennie Drinkall)、约安·鲍克(Joann Bowker )等诸君让社会学系运转顺利、关系融洽。对于音乐素材,我特别要感谢VSBs 、理查德·莱特(Richard Light)、吉利安·韦尔奇(Gillian Welch)、戴维·罗林斯(David Rawlings),以及已故的、无与伦比的凯瑟琳·费里尔(Kathleen Ferrier)。我还要对以下诸位给予的友谊和支持表达爱和感激:埃里克·克拉克(Eric Clark)、布里奇特·格雷厄姆(Bridget Graham)、史蒂夫·弗利特伍德(Steve Fleetwood)、赫勒·菲舍尔(Helle Fischer)、科斯蒂斯·哈吉米哈利斯(Costis Hadjimichalis)、弗兰克·汉森(Frank Hansen)、理查德·莱特(Richard Light)、凯文·摩根(Kevin Morgan)、卡罗琳·纽(Caroline New)、温迪·奥尔森(Wendy Olsen)、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莉齐·塞耶(Lizzie Sayer)、贝弗利·斯凯格斯(Beverley Skeggs)、迪娜·瓦约(Dina Vaiou)、琳达·伍德黑德(Linda Woodhead)、卡琳·措茨曼(Karin Zotzmann),尤其感谢和祝福阿比·戴(Abby Day)。本书献给我已故的母亲——玛丽·塞耶(Mary Sayer,1910 年9 月29
日—2003 年10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