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中国应用传播学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各研究所骨干,组成以各学科为依托的专题性课题研究小组,合力研撰出版一套具有突出原创性价值的学术专著丛书。该丛书的主题确定是聚焦研究——推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简称“三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也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设(简称“三大”)。本书包括“序言”和“中国应用传播学的实践特色与理论特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媒介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探索”“媒体融合与新媒体传播生态研究”“网络内容治理的中国范式”“短视频传播的中国实践”“网络舆论治理的中国体系”“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理念”八章及“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应用传播学”九章,对新时代中国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指引、具体领域、实践经验、问题思考和对策建议都作出具体分析。这对于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应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应用传播学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学科特色,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网络内容治理的中国范式、媒体融合的中国实践、媒介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探索、短视频传播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网络舆论治理的创新实践、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中国理念、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应用传播学等八个主题,尝试构建系统的中国应用传播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科学体系。
|
關於作者: |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移动互联全媒体传播研究”创新工程团队首席专家,上海蓝皮书之《国际新闻传播研究年度报告》主编,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传媒、文化及舆论方面的特定专题学术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及省部级社科规划招标课题十余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
|
目錄:
|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时代机遇、短板挑战及成效目标
刍议 /001
第一章 中国应用传播学的实践特色与理论特色
第一节 中国应用传播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001
第二节 中国应用传播学的实践特色 /008
第三节 中国应用传播学的理论特色 /01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第一节 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思想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 /022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思想的体系与内容 /031
第三章 媒介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探索
第一节 媒介研究的几个向度 /054
第二节 系统性“媒介”视野中的现当代媒介史 /064
第三节 媒介研究的中国化实践 /075
第四章 新时代以来媒体融合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第一节 媒体融合的中国解读 /086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中国方案 /091
第三节 媒体融合的中国经验 /103
第五章 网络内容治理的中国范式
第一节 中国网络内容治理四十年 /109
第二节 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逻辑结构 /113
第三节 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范式转换 /115
第四节 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中国范式 /140
第六章 短视频传播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我国短视频成长的历史 /146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短视频生产与传播 /159
第三节 图书出版机构短视频营销的中国经验 /173
第七章 网络舆论治理的中国体系
第一节 网络舆论治理的中国探索 /19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网络舆论学研究 /204
第三节 网络舆论治理的中国案例 /226
第八章 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理念
第一节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变革与发展困境 /231
第二节 网络主权理念演进及实践 /239
第三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 /256
第九章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应用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应用传播学 /271
第二节 计算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应用传播学 /279
后 记 /288
|
內容試閱:
|
总 序
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 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四个方面,全面系统阐释和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怎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闪耀着真理之光的讲话,是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三大体系”建设讲话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研究阐释工作。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
记还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
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我们认为,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涵。
构建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理论,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构建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聚焦“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更好形成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局面,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新动力和活力。
形成“三大体系”有机统一、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新路径。在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表述,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整体。要进一步夯实和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大做强,把基础学科做扎实,把优势学科巩固好,把新兴学科、冷门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等发展好。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研究,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三大体系”建设融会贯通,深入挖掘新思想蕴含其中的哲理、道理和学理。要聚焦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实践,突出问题导向,加快理论提炼和总结概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快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国家高端智库工作中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海市委关于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工作部署,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立足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科特色优势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持续深化我国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我们注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特别是2023 年以来,结合主题教育和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和建设。
一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下,解决意识形态巩固的问题、各种思想交锋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深层次矛盾和风险挑战的问题及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当今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化也必须跟上来,不能落后,也不能缺席。这就必须依赖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正确理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则是表达呈现。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坚持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推进建设一流的“智库型学府、学府型智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资源,服务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重要思想、重要主张等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融通国内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更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和实施大调研,把“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提炼总结相结合。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持续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观点总结和理论提炼,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努力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广泛推动社会调研活动,注重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
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界推动建设具有领先水平和较
强影响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四是努力构建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其中,系统性从理论逻辑、历史
逻辑及实践逻辑三大逻辑把握。理论逻辑是在顶层设计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历史逻辑体现
在必须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提出并展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实践逻辑是要求立足于实际发展并解决实际问
题。从三大逻辑出发,我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注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努力构建中国
特色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在专业性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设有17 个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传统学科基础好,新兴学科布局早,特色学科发展快,拥有一批学科
建设的领军人才,在谋划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五是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培育更多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要素还是人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
事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极为繁重的系统科学工程,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术研究、
倡导先进思想、引领社会风尚。作为“智库型学府、学府型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大调研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体现上海社会科学院优势特色、有利于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以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双轮驱动”推动“三大体系”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 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也是上海唯一
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65 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在理论创新研究、服务决策咨询、人才队伍建
设、引导主流舆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3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注重系统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
全院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聚焦点,以中国实践为出发点,以理论创新为着力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院党委举全院
之力、聚全院之智,17 个研究所齐上阵,全面、完整、系统开展有组织研究;我们也邀请部分全国和上海知名专家一起参与研究,撰写完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
大体系”研究丛书。这是当前对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研究做的一次有益探索,以期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衷心希望我院科研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为不断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权 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王德忠
2023 年8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