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完善生育相关的家庭支持政策是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代际和谐,增强社会整体活力的重要举措。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发展型的政策取向,从健康支持、儿童照护、促进工作和家庭平衡、综合收入补贴及“普惠式”家庭支持等方面入手,构建生育相关的家庭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
內容簡介: |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家庭幸福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提出应着重推进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以及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5个方面的改革。
|
關於作者: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致力于研究我国社会和文化领域政策体系建设及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人口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领域重大问题;协同研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应咨询意见和建议。
|
目錄:
|
目 录
总报告
完善生育相关家庭发展支持政策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和婚姻的变迁及其影响
二、我国生育相关家庭支持政策演变和发展方向
三、生育支持政策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四、对我国生育相关各领域家庭发展支持政策的分析及建议
专题报告一
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
一、生殖健康和母婴健康服务中的主要短板
二、生殖健康和母婴健康服务的国际经验
三、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二
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育儿成本过高是抑制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二、加快扩大社会化托育服务资源
三、建设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体系
目? 录
完善生育相关家庭发展支持政策研究
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缓解教育焦虑
五、构建生育友好型的家庭福利政策
专题报告三
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一、支持生育和家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应促进工作和家庭
的平衡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在促进工作和家庭平衡方面的现状和
问题
三、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四
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
一、综合收入补贴的新举措
二、综合收入补贴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综合收入补贴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五
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
一、家庭育儿普遍承受较大压力
二、现有政策对家庭育儿整体支持不足
三、对家庭提供综合性育儿支持是发达国家通行做法
四、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
內容試閱:
|
一、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卫生系统人员培养和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助产士、麻醉医师、心理医生、儿科医生、儿童康复师等人员供给,并为基层全科医生提供培训。
二是完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降低生育养育负担。拓展生育医疗待遇项目,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生育服务补贴,探索试点区分生育津贴与生育医疗遇,建立覆盖不同群体的统一生育医疗保障制度,条件成熟时,整合相应经费,优化临床路径,提供基本免费生育服务。降低儿童基本医保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完善门诊统筹制度,提高基本医保门诊报销水平。探索借鉴德国模式,将儿童随监护人纳入职工医疗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做好儿童健康促进,关口前移提升儿童健康水平。优化国家免疫规划,保障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免疫规划经费,研究将具备良好成本效益的、产能充分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多渠道筹资,提高二类疫苗的覆盖率。完善优生优育服务体系,增加遗传咨询服务供给,增强产前无创基因检测等服务的可及性,将条件成熟的服务纳入免费服务范畴。
四是做好不孕不育防治,提升育龄人群生育力。高度重视生殖健康服务,完善人工流产服务流程,将生育力保护的观念融入对生育相关科室的培训及考核中。明确建立不孕不育诊疗路径和质量控制体系,依托基层相关机构、医院、科室加强孕产咨询指导,加大筛查力度。合理认定不孕不育诊疗与疾病高度相关的部分,避免“一刀切”地排除在报销范围之外。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完善辅助生殖服务。
二、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扩大家庭育儿的指导、支持等服务,加快探索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模式。充分考虑各地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人口和半径等情况,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统筹托育服务设施数量、规模和布局,构建公办机构示范指导、普惠性机构基本保障、非普惠性机构多元补充的托育服务基本格局。特别是要注重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有效解决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托育服务供需矛盾。加强托育行业监管,严格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加紧研究制定机构管理规范、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强安全、卫生、保健等常态化监管,强化行业自律、托育质量评价与监测。
二是加强省级统筹,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结构变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并及时纳入属地行业管理。通过利用城市更新、产业结构调整腾退出的空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加强政府财政保障和收费行为监管,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放宽现有的场地、面积等准入门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整合各项资金、设立专项,完善农村幼儿园布局,探索实行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着力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
三、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一是完善生育保险和生育休假制度。规范延长期产假并延长陪产假,完善育儿假制度,确保将延长期产假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适当延长育儿假享受的年限。进一步发挥好生育保险在支持生育上的作用,加强对生育保险自身收支状况的分析、评估和预判,坚持精算平衡原则,在增加保障项目的同时合理确定缴费水平。借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制度,适度补贴雇主的成本。
二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减少就业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有效降低劳动者的维权成本。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避免对“三期”女职工保护过于泛化,加重企业雇用女职工的风险。强化对超时劳动的监管,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用工行为。
三是鼓励企业与劳动者协商,提供休假、灵活工时及看护服务等更多育儿便利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在国家法定的产假、延长期产假、陪产假等的基础上,由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自主为员工提供额外的育儿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弹性工作制;鼓励用人单位自办或联办托儿所和幼园,为母乳喂养提供必要支持和配套设施。
四、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
一是尽快建立普惠型儿童津贴制度。建议尽快建立针对 0 ~ 6 岁儿童的普惠型儿童津贴制度,国家制定基础儿童津贴标准,各地根据经济发展和
财政收入水平进行适度调整,资金则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鼓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率先探索各种瞄准型儿童津贴制度。
二是加大对多孩家庭的住房政策倾斜力度。要适当修改现行的住房贷款、住房限购等住房政策,满足多孩家庭改善住房需求。比如,对于多孩家
庭通过财政贴息降低房屋贷款利率,提高公积金购房贷款额度、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改善型房屋按首套房计算,降低住房契税等。地方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租房方面,对月支出超过一定额度的有孩家庭,可以根据家庭中孩子数量、家庭收入和租房开支确定补助额度。
三是实施子女养育个人所得税抵扣。建议将子女教育专项扩展为子女养育专项,个人所得税抵扣覆盖子女从出生到学历教育的全阶段,将 3 岁以
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按照年龄分阶段提高专项扣除标准。对于子女是残疾人的家庭,纳税人子女养育专项扣除则没有时间限制。对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应该提高税收起征点或免除更大税收。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所得税。
五、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社会育儿”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积极的综合性家庭支持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育儿理念变化的经验,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
源,建立涵盖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全过程的经济和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分担家庭育儿压力。
二是充分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家庭育儿综合支持网络。在社区建立家庭支援中心,及时响应家庭需求,为家庭育儿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援,建立家
庭与专业服务机构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依托社区闲置资源,引导医疗、教育等部门依托各自基层服务网络下沉社区,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服务,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家庭提供各类育儿相关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建立权威科学的育儿知识传播普及体系,帮助家庭提高育儿能力。支持医疗健康、教育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定期家访等方式,主动为家庭提供
科学育儿指导。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更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对网络传播的育儿知识加强规范和监管。
四是加强宣教,引导家庭内部合理分担育儿责任。通过立法等方式明确家庭劳务的经济价值,对女性承担育儿责任给予认可和支持。为女性提供心
理健康、家庭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更好普及两性平等的观念,引导和支持男性更多参与育儿。
五是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加快推进育儿无障碍设施建设,如在公共场所“消除台阶”,普及家庭厕所、母婴室等,建立更多公益性儿童活动场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