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編輯推薦: |
1.一位七十岁“女生”写给岁月的浪漫散文诗,读来荡气回肠。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的传奇一生,内容涵盖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和退休时期,跨越70年的漫长岁月,读来荡气回肠,仿佛重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2.书稿文字淳朴、平实,语言简练,有种爽利的美感,并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叙述充满年代感,表达简练爽利,富有文学美感,并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比如对湖北农村地区的方言进行细致描摹,别有一番风味。
3.不屈奋斗,有生命力地去活——看一位平凡女性在筚路蓝缕的岁月努力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状态。
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
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料、冒险种棉花;
向大学生知青学习知识,直至拉电线搞加工副业;
感受大寨梯田的壮阔,在那个年代农民上了大学,见证微生物工厂的兴衰。
希望七十岁“女生”为生活积极进取、永怀盼望的精神能够感染现在的你,让你重燃对生活的无限热望!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位有担当、勤动脑、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一生的传奇经历,内容涵盖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和退休时期,跨越70年的漫长岁月。你会看到一位平凡女性在筚路蓝缕的岁月,不屈奋斗,努力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状态:她会打鱼、开荒、修水库、挑塘泥;也会在沙地上学写字、在山区梯田上试种双季稻、出县寻找猪饲料、冒险种棉花;还会力求改变家洁村貌,向大学生知青学习知识,直至拉电线搞加工副业;也曾感受大寨梯田的壮阔,在那个年代农民上了大学,见证微生物工厂的兴衰。七十岁“女生”循着自身那细腻的记忆,仿佛在书写一段传奇,过往历历在目,在回忆中创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人生意义。
人生需要传承,哪怕是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存经验,哪怕是最底层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也需要传承。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看一位平凡女性的静水深流。
|
關於作者: |
王芝兰
1950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三里镇罗家畈村,十六岁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十七岁担任三里公社九大队大队长,1970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武汉大学,在微生物专业学习三年四个月,1973年底分配到孝感地区微生物工厂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地区轻工局系统、盐业公司工作,退休后随女儿常居武汉。
罗宣和
1949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顾县镇,十九岁参军,1970年在空降兵第十五军后勤部卫生处工作,二十三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转业到孝感市医药管理局工作,1988年在孝感市商业局工作,退休后随女儿常居武汉。
|
目錄:
|
Chapter 1
第一辑 少年时期
01.绰号“能人”(1956 年)
02.上学了 (1957 年)
03.炼钢铁 (1958 年)
04.牛栏养人 (1959 年)
05.七天人生 (1959 年)
06.桃树结了怪果子 (1959 年)
07.找蕨苗被蜂蛰 (1960 年)
08.妈妈会做好吃的 (1960 年)
09.我失明了 (1961 年)
10.母亲小产 (1961 年)
11.自留地 (1962 年)
12.随父亲打鱼 (1962 年)
13.晒酱和泡菜水 (1963 年)
14.虾酱与麻鱼 (1963 年)
15.洗头神叶 (1963 年)
16.养猪 (1964 年)
17.四清 (1964 年)
18.说理 (1964 年)
19.停学开荒 (1964 年)
20.少年时期结束了 (1964 年)
Chapter 2
第二辑 青年务农时期
01.挑塘泥拿工分 (1964—1965 年)
02.第一次修水库 (1965 年)
03.大坝上的文艺晚会 (1965 年)
04.公社设法发展多种经营 (1965 年)
05.为找饲料第一次出远门 (1965 年)
06.军代表解决了猪饲料问题 (1965 年)
07.迁祖坟扩耕地 (1965 年)
08.移堤改道,变河滩为良田 (1965 年)
09.单季稻改双季稻 (1965—1966 年)
10.试种成功,示范推广 (1965—1966 年)
11.入党宣誓 (1966 年)
12.藏枪
13.捧着新华字典背“老三篇”
14.社员们讲新风新貌
15.背“老三篇”上了报纸
16.十七岁当大队长 (1967 年)
17.从“家洁村貌”做起
18.贫困户怎么办?
19.种棉花解决铺盖问题
20.准备写检讨 (1968 年)
21.没写检讨反受表扬
22.槐花树下座谈会
23.参观大寨第一次出省 (1968 年)
24.大寨经验
25.采摘白蒿交党费 (1968 年)
26.牵来电线买机器
27.做好准备迎知青
28.生产队料理知青的吃住
29.知青们开始参加劳动
30.因为蚂蟥、跳蚤和蚊子,知青们陆续回城了
31.张灯结彩迎接大学生知青
32.大学生知青的吃饭、洗澡、烧火、挑水和劳动
33.大学生知青教我们种西红柿
34.大学生知青预防了猪瘟
35.大学生知青为困难户修房子
36.大学生知青担心小学教学质量
37.解决大队干部与知青的矛盾
38.大学生知青提出“关于九大队发展的十点建议”
39.填了上大学的推荐表 (1970 年)
40.上大学的事没消息了
41.湖北日报的文章带来了大学通知书
42.父亲母亲为我准备行李
Chapter 3
第三辑 大学时期
01.接站师傅送我到武汉大学
02.第一顿饭找到了热干面
03.樱花大道边的宿舍
04.上大学的第一个月经常紧急集合
05.长途拉练的脚泡与泡脚 (1970 年)
06.参观七里坪林家大塆
07.坐渡船过长江回学校
08.“吃不饱”和“吃不了”
09.误打误撞通过去留测试
10.从实验室到校办工厂
11.青虫菌的杀虫效果
12.“中王老师”帮我治高血压
13.大学毕业难忘乡音之缘
Chapter 4
第四辑 工作时期
01.参加筹建微生物工厂
02.与生产队协商建厕所
03.白天清物资,晚上守物料
04.借调到工交政治部
05.骑上了自行车
06.带知青上山下乡 (1974 年)
07.告诉知青生活常识
08.带知青学农
09.20 世纪 70 年代找对象的基本想法
10.介绍的对象都觉得不合适
11.碰上一个工农“兵”大学生
12.第一次见面 (1974 年)
13.近在咫尺,却似远如天边
14.小伙子做荷包蛋面条
15.他被煤油灯罩烫焦了手指
16.他要去见我父母
17.思念
18.结婚了接来老父亲
19.招工
20.试产常常失败
21.内鬼没抓到,厂长病得勤
22.孩子摔哑了
23.婆婆妈生病了
24.丈母娘夸女婿
25.微生物厂解散了
26.调到盐业公司
27.没去海南,开始做盐政稽查 (1985 年)
Chapter 5
第五辑 退休时期
第五辑
退休时期
01.一眨眼就退休了,带孙女孙子
02.赡养母亲
03.与姊妹一起旅游
姥姥二三事
|
內容試閱:
|
序
2020 年 7 月 17 日开始,我在微信公众号“封城之后”上连载了七十岁妈妈的文章,这是六年前就想为姥姥和妈妈做的一件事。
2014 年 1 月 1 日,农历腊月初一,姥姥去世。九十七年的岁月随之而逝。
这一天——对于妈妈,对于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年近七十的妈妈突然放下菜篮子,拿起笔,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捉”文章,写了又改,改了又誊,怕写错字还是用她的老办法——拿起《新华字典》查看,她和爸爸最后交给我八个草稿本,是她过去的故事,时代印记下普通人的普通事。
我在电脑上敲出这些文字之时,恰是因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在封闭的空间和精神下,我一边陪着自己上高中和小学的孩子们,一边钻进妈妈上小学的世界,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时空感。同时也讶异,从来不记日记的妈妈,退休后十几年很少用笔,一提笔就写出十几万字,八岁时的事情也记得如此清楚。心里仿佛有若干抽屉,每一个都装着一个时代。
妈妈手写的字体很有特点,转折处圆润,缘于她小时候无纸无笔,就捧着珍贵的 《新华字典》,捡根小树枝在河滩沙子里左划右划的,居然练出自己的风格。爸爸的字体也有意思,转折处呈尖角,这也是有缘故的——因他在四川老家少年时候是学木匠的,日日墨斗弹线,规矩之下自然方正起来。
这本 《女生七十:我的青春、爱恋与人生》 不仅仅是妈妈的经历,也写出了姥姥近百岁的人生。妈妈大大的眼睛,到七十岁也是亮晶晶的,没曾想她小时候差点变成盲人。我看着这些文字,想着姥姥为妈妈治眼睛,坐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故作镇静地偷听医生给别人看病说病情,又难过又感动。姥姥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在她尚不记事的时候,于战乱中就被拐卖到大悟大山里,十岁之前已经被转卖了好几户人家,她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不知道父母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只记得被卖到最后一户人家时,说是“民国六年生人”。那家人给了她一个姓——何——不知何方人氏的“何”。
姥姥的相貌轮廓分明,高鼻大嘴,年轻时个儿很高,被称为“长子”,似乎来自比大悟更北方的地界。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听见过她哼小调“小白菜”,哼着会流泪,我去擦她眼泪时,她就抱起我,剥下手中玉米的一粒米,塞到我嘴里,甜丝丝的。她完全不识字,但不妨碍她看重文化,家中不管怎么艰苦,她都想出各种办法,把自己纺的一点点棉线卖掉,送儿女上学,硬是把儿子供到中专毕业。她有许多优点,妈妈在回忆中都有一一写到。
姥姥去世那天,妈妈说,从此我就没有妈妈了。我才感觉到原来 妈妈也只是一个女人的女儿。难为姥姥还能以柔弱多病之躯,深藏韧性地为儿女撑起五十多年的天空。
我完全不记得姥爷的事了,据妈妈说,他曾扶着我站在床上玩。姥爷有白内障,记得小时候大家都叫他“瞎子爹爹”。姥爷识字,有勤劳善良、重教育的家风。妈妈曾把姥爷对她说的话告诉我:“爹有娘有赶不上自己有,丈夫有还隔双手”“人有三稳到处好安身”,我受益良多。
在妈妈的文字里似乎看到姥爷温存的性子,而妈妈一直是个勇敢的人。妈妈有担当、勤动脑,九岁就勇于质疑迷信思想,十四岁就选择担负家庭重担,十六七岁是生产队的骨干,能吃苦耐劳,参加生产队的各项活动,处处为集体想办法,入了党,还担任大队的大队长,后来被层层推荐上了武汉大学。她写这八个笔记本的初衷,就是希望记载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经历。人生需要传承,哪怕是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存经验,哪怕是最底层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也需要传承。
在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她们好似静水深流。
罗敏
绰号“能人”(1956 年)
我于 1950 年农历 6 月出生,也就是当年公历 8 月,按现在的入学标准,我应该在 1956 年 9 月上学。但由于封建思想普遍扎根在当时老百姓的心里,农村比城市重男轻女的思想要严重得多;而我的家庭姐妹多,经济条件又不好,因此这一年我没能上学。
当年的农历 10 月,我的大弟弟出生。
大姐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如一日三餐饭,全家洗衣的活儿,挑家里吃的水,往返有 1 里路左右。农忙时更忙,放牛、早晚喂牛等。二姐被父亲的亲哥哥(两弟兄是双胞胎) ——我们叫大伯——接到他们家做女儿,因为他无儿无女。我哥哥排行老三,上学念书,有空时帮父亲砍柴,家里人多烧柴量大,还帮父亲撒网打小鱼兑换钱,这也是家里经济来源之一。
我排行老四,妹妹排老五,我比妹妹大近四岁,带大弟弟的事就落到我的肩上,洗尿片,换尿布,摇摇篮让弟弟入睡,睡醒了需要逗逗和抱一抱他;有时还要帮大姐洗碗、扫地;承担父母“叫口”的任务,就是给张三李四递信,因为我讲话清楚、跑得快——这些都是我的事。
有天晚上,母亲加班纺线,要我给大弟弟摇摇篮,当时我非常不高兴,反嘴生气地说白天带了、摇了,晚上还要我摇。母亲为了安慰我,天没黑就给我火笼坛烘脚,暖和暖和,给了点好处,我就妥协了,马上高兴起来,一不小心,没有穿鞋的右脚一下子踩进刚装好木炭的火笼坛里,脚被火烧到,右脚五个趾头的指甲壳被烧黄了,有的趾头突然起了绿豆大小的水泡。当时看没破皮,不很严重,只是放在冷水里浸浸,没做其他处理。到了深夜,脚在被子里热起来,越来越痛,火烧火燎地疼痛,痛得钻心,痛得我叫爹叫妈,没办法只好把脚从被子里伸出来,脚搭到墙上,脚底朝天,人成了倒睡状,就这样糊糊涂涂度过一夜。
第二天早上母亲用传统的土办法——薄荷干叶、旧棉花絮,烧成炭灰,用当年的新菜油调成糊状,涂敷在烧伤处,不知不觉水泡慢慢干瘪了,好了,也没留下疤痕。
我很纳闷,不打消炎针,不吃任何药,用自制的药敷涂就能好,是我人皮实,还是自己配制药有一定的科学呢?分析起来,薄荷清热,减轻烧痛,旧棉絮吸水,经过火烧成灰又消毒,菜油也有清热止痛、防感染等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又没做科学实验,就不得而知了。
一转眼大弟弟过了半岁,变得爱哭,开始都认为是饿了才哭,后来吃或不吃一样哭。大人说,有的孩子天生爱哭,我被他哭烦了就恼他,不耐心带他。
大弟弟稍睡着睡得深时,我往外跑,出去玩自己的,和我的小伙伴一起用稻草搓成绳子,前面用稻草扎个大坨坨,捆绑做龙头,后面草绳隔空插一个木棍子当作把柄。大孩子拿龙头,我生来个子不高,拿龙尾。就这样在村东头游到西头玩。隔壁邻家都听到我的弟弟在家哭,告诉母亲,说我只顾自己玩,不好好带弟弟,我老是受批评、挨骂。
过了一段时间,大弟弟头上长脓疱,用的土方法。我记得清楚,当时大人叫我到村东头大河边去找长流水的大石块上生长的青苔 (学名不知叫什么),一点一点揪出来,敷在脓疱上,开始长出来的敷好了,后来长出来的不见好。我和妹妹,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时,上半年天热时额头上都长过脓包,我长时是在代家山大妈家敷好的,妹妹在自家罗家畈敷好的。父母坚信大弟弟的也能敷好,便继续敷,最后拖延了最佳治疗时间,大弟弟出现低烧,没钱到正规医院治疗,可能感染了,大家说是败血症。不满周岁的大弟弟夭折了。
农村大多数人小病用土办法治,大病硬扛。扛得过来命大叫“精英”,扛不过来算倒霉,很少人有病送医院治疗。大弟弟走了过后,大家东言西语,硬说是我没带好造成夭折,把这么大的责任追到我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身上,我内心不服,憋了许久的气。我们一个门楼进家,要经过三个天井院子,院里住着姓徐、尚、吴、罗、王五大家,终于有一天,在院里有人的时候,我有意与父母争吵、辩论:大弟弟夭折的事,明明是我们落后、穷,没钱到医院看病治病,说成是我没有带好弟弟,是你们认识有问题,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用土办法治好的,我和妹妹敷好了,弟弟没有敷好,说明人和人不一样,男孩子命贵些,你们不知道哇!根本没有弄清楚弟弟到底是什么病要了他的命,就到处说我没带好,要了他的命。
闹了一阵,不知父母是听懂了我说的意思,还是怎么的,父亲说:“你小小年纪‘能’得很呀!”就甩手走出家,干他自己的事去了。后来我得了一个绰号,叫“能人”。“能人”的绰号就这样而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