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編輯推薦: |
1. 历代大一统的王朝中,汉朝是历史爱好者不可不了解和不可错过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建汉的名将名相,其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只是,建汉功臣中,普通读者文必推张良,武必推韩信,但汉初三杰,萧何的曝光率不如前二者高,这大概跟萧何主要负责行政后勤工作有关。但对萧何,读者肯定需要了解更多。因此,有一定的潜在读者群。2. 冲锋陷阵的不是首功,搞后勤粮草的却是首功,历代功臣,大概除了萧何外,没有第二个。到底是萧何确实功劳第一,还是刘邦有意为之?萧何做的工作不显山露水,功劳却第一,而且汉朝功臣善终的却寥寥无几,但萧何不但善终,后代还一再被追封,作为现代读者,一定要学习萧何身上的可取之处。
|
內容簡介: |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一个永不停歇的实干家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秦的苛政加剧了社会矛盾,看似平静的强秦统治,实则是暗流涌动。随着大泽乡起义,各地反秦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此时萧何辅佐刘邦在沛县发动起义,之后随刘邦加入项家军、攻武关、过峣关、抵灞上,取咸阳。入咸阳后,萧何主张对民众约法三章,将士对百姓毫无秋犯,从而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他“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对今后治国安邦提供的借鉴的蓝本。在汉中,萧何采用取民心、惠民策,致贤人的政策,致使人丁兴旺,经济蓬勃发展,为刘邦夺取彭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为前线输送兵源、粮饷,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名列功臣第一,封为相国。根据秦朝六法,萧何制定《当律九章》,采用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刘邦驾崩后,他辅佐汉惠帝、抑制外戚干政,惠帝二年(前 193 年)七月,56岁的萧何病薨,谥号文终。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后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惠帝,并通过曹参延续了自己的治国方针。本书基于史料,以全新的视角对萧何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萧何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
關於作者: |
畅销书作家。哲理文史写法首创者。在《北京文学》《啄木鸟》《读者》等报刊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凤舞未央吕雉传》(4部)等13部。部分作品入选试卷。
|
目錄:
|
第一章 富而入仕
第一节 低调有为的富家子弟
第二节 沛县主吏掾
第三节 小吏的忧世之情
第四节 拒做咸阳高官
第二章 点炭之人
第一节 一个泗水亭长的理想
第二节 刘季的好人缘
第三节 “虚事做实”的吕雉
第四节 “刘氏冠”的号召力
第三章 顺势而为
第一节 刘季的恻隐之心
第二节 天下大势
第三节 奔走芒砀山
第四节 密谋夺取沛县
第四章 揭竿而起
第一节 沛县聚众举事
第二节 加入项家军
第三节 攻克丰邑城
第五章 韬光养晦
第一节 楚怀王之约
第二节 刘邦团队的软实力
第三节 挡住“王关中”的诱惑
第四节 缓称霸的好处
第六章 谋划天下
第一节 心怀建国大业
第二节 收秦律令图书
第三节 深得民心的约法三章
第四节 颁布求贤令
第七章 荐举英才
第一节 慧眼识韩信
第二节 韩信失意出逃
第三节 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四节 韩信的计策
第八章 留守后方
第一节 开发与治理
第二节 构建汉中水利网
第三节 招募少数民族兵员
第四节 足额供应军需
第九章 经略关中
第一节 管理关中根据地
第二节 及时补足汉军缺额
第三节 善用闲置的皇家苑囿
第四节 设法转运漕粮
第五节 无意引发的“铸币风波”
第六节 消弭汉王疑心
第十章 论功第一
第一节 助建汉王朝
第二节 妥协下的分封制
第三节 刘邦的“绝妙好棋”
第四节 开国第一功臣的争议
第十一章 长安图治
第一节 建两宫,显智慧
第二节 修建武库,设太仓
第三节 藏典籍,兴文化
第十二章 韩信悲歌
第一节 刘邦的心头之患
第二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三节 血溅长乐宫
第十三章 信任危机
第一节 自污以求全
第二节 下狱后的反思
第三节 从异姓王到刘姓王
第四节 白马之盟
第十四章 全身而退
第一节 制定《汉律九章》
第二节 新皇帝的黏合剂
第三节 无为胜过有为
第十五章 萧规曹随
第一节 举贤不避仇
第二节 善始者得善终
|
內容試閱:
|
西汉开国,论功行赏,群臣争锋,最终推定,萧何第一。盖棺定论后,司马迁赞:“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此言中肯。观萧何一生,始为秦朝刀笔吏,碌碌而不没奇志,随刘邦起义后,虽无攻城略地之功,但不废王佐之才,克己勤勉,鞠躬尽瘁,奠定汉朝基业,终成一代名相。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建汉第一功臣”,追寻其足迹,还原当年的历史,便能看到秦末风云中,萧何、刘邦等人如何脱颖而出;萧何如何怀抱匡扶之志,辅佐刘邦定鼎天下,兴邦建国;功成之后,萧何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之中又如何立身,以得善终。
萧何生于战国末期,在他青少年时期,秦已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硝烟并未完全散去,秦的苛政加剧了社会矛盾。百姓受“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思想驱使,看似平静的强秦统治下,实则是暗流涌动。
尽管身处乱世,但萧何出身富家,并以“文无害”被优擢为沛县主吏掾,如果仅仅为了生存,或者受小富即安思想支配,那么他做个衣食无忧的秦吏足矣。但萧何不甘心永远做大秦暴政的忠实走卒,他以敏锐的眼光准确判断出时局的走向,积极谋划,蓄势待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应验在了青年萧何身上。他利用职务之便,团结曹参、夏侯婴、周勃等县衙好友,又聚拢樊哙、卢绾等江湖侠客,组建了以刘邦为首的“沛县军团”原始班底,在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中独树一帜。
青年时的萧何主动放弃富裕生活,参加反秦起义,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顺应历史潮流所做出的呼应,意在击碎乱世,重建新天地。
一路奋斗,攻入咸阳,是萧何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对于素有抱负的萧何来说,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激励出千钧重担压在身的责任感。当沛县军团暴露出贪图安逸、追求纸醉金迷的本性,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饰珠宝,刘邦也霸占王宫、恋恋不舍的时候,萧何却独具慧眼,“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种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已经完全超越了农民起义军的见识,为建立新的王朝夯实了基础。在楚汉战争及汉朝初创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有赖于萧何及时收藏的秦朝律令、史料。
刘邦受项羽打压,被分封到汉中、巴蜀以后,事业和心情都陷入低潮期。萧何却稳扎稳打,不厌巨细,将汉中和巴蜀之地经营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为还兵三秦、进取天下做了充足的准备。此举不免让人联想到后世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苦心经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萧何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是从这时起,萧何开始真正发挥出其王佐之才。
萧何的未雨绸缪,赢得了刘邦的赏识和信任。“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为了营建长安城,他兼任设计师,亲自担纲,让长乐宫、未央宫挺立在民众心头,成为王朝的象征;为了保护文化,他筹建国家档案馆(石渠阁)和国家图书馆(天禄阁),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华夏大地;为了救民济民,他主持兴修水利,让山河堰的清水长流至今,润泽良田与人心;为了解救灾民,他主张开放皇家园林,租借给百姓耕种……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就在后方夯实统治根基。
《礼记·中庸》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历史的经验从来如此。凡事提前谋划,做足准备,成功概率就高。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国家就治理不好。
萧何是辅佐刘邦的帮手,更是挖掘人才的高手。韩信投奔刘邦后,始终不得重用,失望之际,他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追回韩信后,强力举荐他为大将军。可以说,如果不是萧何,也就没有韩信后来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又在垓下设十面埋伏,歼灭项羽全军等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萧何月下追韩信,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范。
但任凭萧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有声有色,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我们很难从史料里看到他与某人私交甚密的记载。汉朝开国,论功行赏时,萧何位列第一,导致昔日老友纷纷远离,让他成为孤臣。更令人悲叹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配合吕后诱杀韩信,给人留下了一个薄情寡义的印象,这也成为萧何一生中饱受诟病的污点。
刘邦对萧何也并非完全信任,萧何甚至需要自毁名声来消除刘邦的疑心。
高祖十二年秋,英布起兵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多次遣使询问相国萧何在做什么。门客对萧何说:“您快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惊问其故,那人说:“您位极人臣,富贵之至,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了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图谋不轨。您何不贱价强买一些民间田宅,败坏自己的名声?那样皇上对您就放心了。”萧何只好依计行事,刘邦果然满意了。
在后人眼中,萧何深谙政治上的生存智慧。然而在当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局势下,萧何还要背负王权的压力,在战战兢兢中继续治理国家,这种难言的孤独,谁解其中味?
晚年的萧何,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让民众休养生息,稳定了汉初的统治,使汉朝国祚得以延绵。刘邦死后,萧何继续辅佐惠帝,最终死于任上。
“了却君王天下事”,这句话足以总结萧何的一生。
翻开历史的画卷,萧何徐徐走来,随之而来的是那个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让我们以萧何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跟随他的脚步去丈量历史的深度。无论后人如何评说,真实的萧何永远在史实里。明其始终,方知由来。
萧何深知秦朝官府藏书对于今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为表重视,当刘邦分配给他五百士兵时,他专门要了一个千夫长来指挥这些士兵。同时下令兵分四路,各处由一个百夫长负责。
在整理搬运这些府库藏书前,萧何向大家训话说:“这些藏书胜过千军万马,若有人敢粗暴对待,立斩不饶。”四个百夫长见萧何法纪严明,心中皆凛然。
萧何又对千夫长说:“你负责四处巡查,若有搬运粗暴或故意毁坏者,当即捆绑。若监管不严,我拿你是问。”
随后,四支队伍各一百人,朝着明堂、石室、金匮、周室而去。萧何自己也带着一百人,来到空旷的场地,下令道:“所有什长站出来。”所有什长站出来排成一排,萧何指着一个看起来十分精明的高个子说:“从现在起,你就是‘百工’,你们要在十日之内制造一百个木箱。如果延误工期,除收回军籍外还要罚杖五十,可能做到?”
百工大声回答:“不敢延误!”
萧何又指着一个胖一点的什长说:“你来监督,谁有懈怠,马上向我汇报。”然后对所有人说:“这箱子务必造得结实一点,并且学秦工匠在每个箱子上写上工匠的名字,负责到底。”
一切安排妥当后,萧何这才和千夫长一起朝明堂走去。他十分担心,这些士兵平日里粗鲁惯了,尽管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仍害怕他们粗手笨脚毁了这些珍贵的简牍。
萧何来到明堂,刚推开门,便吃惊地看见一排排木架上,整齐码放着竹简木牍,都用白色的布袋子装着。布袋口上有专用的标签记录,分门别类,十分规整。
“同一类要放在一起,不可弄混了。”萧何对正在搬运的士兵们说。
士兵们将这些竹简搬出来,萧何让他们暂时不要挪动地方,掏出来进行晾晒,他要亲自检查是否有受潮的简牍。
他顺手拿起一卷,正是户赋律卷:
何如为“大误”?人户、马牛及诸货财值过六百六十钱为大误,其他为小。
意思是:在统计人户、牛马时出现差错,或统计各类财货出现误差,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时,便以“大误”之罪论处。
这个竹简,一下解开了萧何平日里的疑惑。他之前在泗水郡任卒史统计户口时,还不太明白究竟下属出现多大的误差才算重大错误,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
尤其让萧何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律条采用法律答问的形式,特别容易推广,即便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简明扼要的法律推广形式,确实值得借鉴。
再看这一卷竹简,表面干燥,素丝穿绳,捆绑扎实。穿绳处的圆孔都标准统一,做工极为精细,萧何不由得惊叹秦王朝对工匠的严格要求。
他沿着木架浏览,只见丞相府令、御史书、律令样样齐全,于是加快脚步,打算赶往另外三处看看还有什么宝贝。
来到石室,他却发现了问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竹简都受了潮,有的已经变形翘起,还有的部分开裂了。萧何忙令人将这些竹简搬到外面,逐个平摊在石块上进行晾晒。
接着,他又吩咐道:“你们快去找些王宫内的罗伞来,把这些晾晒的竹简遮一遮,这些是不能暴晒的,要不然变形更厉害。”
萧何蹲下身来,一一抚摸这些竹简,不断擦拭着上面的霉斑,一个劲地念叨:“多可惜啊!这些珍宝,若是孝公在,怎会被如此轻慢。可悲啊!”
这些珍贵的律条,年代略微久远,看着像是商鞅颁布律法初期的档案。那时秦孝公正在大力推广商鞅之法,自然不会让这些治国之策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害。
萧何面前的这些策简,色泽暗淡,且部分墨迹已经脱落,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当时使用的墨主要是墨粉,书写时需要“和墨”,因此《庄子·田子方》说众史“舐笔和墨”。
萧何还在金匮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帛书、地图。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九州后,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图”出现了,这就是《秦地图》,地图上绘有山脉、河流、关隘、道路、界域等,标明了各处地名。此“天下图”为日后刘邦一统天下提供了捷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如此描述:“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俱得秦图书也。”意思是说:汉王刘邦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等,都是因为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文献档案的缘故。这是司马迁对萧何收集律令图书的历史评价和功绩肯定。
汉朝建立乃至之后整个封建王朝的延续,基本都承袭了秦制。秦制延续两千年,脉络不绝,萧何功不可没。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宫,这两把大火,把中华民族远古至秦的大量档案典籍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萧何注重保存秦典籍使其免遭涂炭,善莫大焉!
这些典籍在归类分箱整理后,披上油浸过的布,装车随军一路运抵巴蜀、汉中,经萧何深度消化吸收,终于在汉朝建立后,成为汉朝的立国蓝本。
|
|